吳 萍
廣東省東莞市中醫院針灸推拿科 523000
糖尿病是心血管病的獨立危險因素,已有明確證據表明,與非糖尿病人群相比,糖尿病患者發生心腦血管事件的風險顯著增加[1]。近30年來,我國糖尿病患病率顯著增加,2015—2017年中華醫學會內分泌學會在全國31個省市進行的流行病學調查顯示,我國18歲及以上人群糖尿病患病率為11.2%[2]。因此,早期、有效地預防、干預糖尿病迫在眉睫。
糖尿病前期(Pre-diabetes mellitus, PDM)是指空腹血糖或(和)負荷后血糖升高,但尚未達到糖尿病的診斷標準的狀態,又稱之為糖調節受損。PDM者后期發展為糖尿病的風險要比血糖正常者高出5~15倍[3]。早期積極干預不僅可以阻止PDM進一步發展,還可以預防血糖升高對機體造成的損害,對糖尿病及其并發癥預防意義重大。相關研究顯示,糖尿病前期的發病與體質偏頗密切相關,體質的轉化對逆轉糖尿病的發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4-6]。因此,本研究在對PDM者中醫體質辨識基礎上,對社區糖尿病前期人群開展中醫調養,探討基于中醫體質辨識的中醫調養對社區糖尿病前期人群轉歸的影響,為今后開展相關工作提供參考依據。
1.1 研究對象 便利選取2021年11月—2022年4月東莞麻涌社區納入東莞市中醫“治未病”預防保健服務平臺的200例PDM人群作為研究對象,并隨機分為干預組(100例)、對照組(100例)。納入標準:(1)符合糖尿病前期的診斷標準:空腹血糖≥6.1mmol/L但<7.0mmol/L,或餐后2h血糖≥7.8mmol/L但<11.0mmol/L;(2)年齡在18~74歲;(3)文化程度在小學及以上;(4)自理能力未受限且活動自如者;(5)有智能手機并且會使用者。排除標準:(1)處于糖尿病前期已用藥治療者;(2)已診斷為糖尿病者;(3)伴有心、腦、肝、腎等惡性腫瘤患者(4)伴有造血系統疾病者;(5)妊娠或哺乳期婦女、藥物或其他物品濫用者;(6)伴有精神類疾病或認知障礙者;(7)伴有言語功能障礙或言語無法正常溝通者;(8)伴有中度以上骨質疏松或脊柱疾病患者;(9)不支持本次研究或中途因自身原因退出研究者。所有的研究對象且簽署知情合同書,研究經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
1.2 研究方法
1.2.1 問卷調查、體格檢查、實驗室檢測:采用自行設計糖尿病前期人群健康情況調查問卷開展問卷調查,內容包括姓名、性別、年齡、吸煙、飲酒、糖尿病家族史等信息。測量血壓、身高、體重、腰圍等,計算體重指數=體重(kg)/身高(m)2。抽取空腹血,在東莞市中醫院檢驗中心檢測血糖、血脂、糖化血紅蛋白等實驗室指標。
1.2.2 體質辨識工具、判定方法及辨識結果:以《中醫體質分類與判定表》為研究工具,對研究對象進行中醫體質分類與判定[7]。回答《中醫體質分類與判定表》中的全部問題,每1問題按5級評分,計算基礎分及轉化分,依標準判定體質類型。基礎分=各個條目的分數相加。轉化分數=[(基礎分-條目數)/(條目數×4)]×100。體質辨識區分兩大類:平和體質和偏頗體質,偏頗體質又分為氣虛質、陽虛質、陰虛質、痰濕質、濕熱質、血瘀質、氣郁質、特稟質8種[8]。
1.2.3 干預方法:(1)對照組采用常規健康管理。開展糖尿病前期健康講座,并根據《中國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針對受試者具體情況設計和實施常規健康管理,包括中醫健康教育及生活干預措施。①中醫健康教育:以每個季度為期,邀請相關醫學專家開展以中醫“治未病”為特色的健康教育講座,組織本組受試者學習與互動交流,目的是起到普及糖尿病前期基本知識、中醫養生預防保健知識、改善不良生活習慣、提高預防糖尿病前期疾病意識的作用。②生活干預措施:A.飲食干預:一日至少三餐,使主食及蛋白質等較均勻地分布在三餐中,并定時定量進食。運用手掌法則進行飲食指導。具體如下:a.糧谷(碳水化合物):每天2拳頭(250~300g)。嚴格限制白糖、紅糖、蜂蜜、果醬、巧克力、各種糖果、含糖飲料、冰激凌以及各種甜點心的攝入。b.蛋白質:每天1掌心(50~75g)。c.蔬菜:每天1~2捧(300~500g)。d.油脂:每天1指尖(10~15g)。e.水果:每天1拳頭(約200g)。水果在兩餐之間食用,血糖控制不滿意者暫不食用,可吃少量生黃瓜和生西紅柿。進食水果要減少主食的攝入量,葡萄干、桂圓、棗等含糖量較高水果應少食。B.體育鍛煉:選擇中低強度的有氧運動方式。輕度運動:購物、散步、做操、太極拳、氣功等;中度運動:快走、慢跑、騎車、爬樓梯、健身操等;稍強度運動:跳繩、爬山、游泳、球類、跳舞等。每周應至少堅持3~4次中低強度的運動,運動時間為每次30~60min。體重超標者每周5次或每日1次運動的強度要小于最大攝氧量[(220-年齡)×60%]的50%,運動結束后無氣喘頭暈等表現,次日睡醒后無肢體酸脹疲乏等不良反應。C.控制體重,使BMI達到或接近24kg/m2。D.戒煙,限制飲酒,攝入酒精<10g/d。(2)觀察組在實施對照組干預措施的同時,參照《中國公民中醫養生保健素養》《健康教育中醫藥基本內容》等,增加中醫體質茶飲調理、穴位按摩。①中醫茶飲調理:根據受試者體質分型,制定具有針對性的茶飲調理方案。茶飲每日1劑,每月電話隨訪和微信小程序打卡等形式監控落實情況。具體茶飲配方見表1。②穴位按摩:選取降糖穴進行穴位按摩。因為該穴位重要且易于操作,先由特派員對社區醫師、護士及受試者進行穴位按摩培訓,告知受試者每日對降糖穴進行穴位按摩。降糖穴位于前臂掌側,腕關節至肘關節下1/3。按摩時用指腹螺紋面按摩降糖穴3~5min,以出現酸脹感覺為宜。每日1~2次,采取定期對受試者電話隨訪、門診隨訪及微信小程序打卡等形式監控落實情況。

表1 9種體質茶飲調理方案
1.3 觀察指標 于入組0、3、6個月時分別記錄受試者的空腹血糖、糖化血紅蛋白、血壓、身高、體重、體重指數以及0、6個月的體質類型、體質評定基礎分、轉化分等指標。
1.4 統計學方法 所有數據采用SPSS25.0軟件進行統計處理。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表示,計數資料采用例數表示。組間計量資料比較采用t檢驗,組間計數資料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時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基線特征 兩組間性別、年齡、中心性肥胖、高血壓、血脂異常、糖尿病家族史、吸煙、飲酒的構成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前空腹血糖、糖化血紅蛋白、體重指數、體質基礎分、體質轉化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基線特征比較
2.2 糖尿病前期及中醫體質相關指標隨訪變化情況 干預組干預3個月后及6個月后的空腹血糖、糖化血紅蛋白、體重指數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組的6個月后體質基礎分及轉化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入組后糖尿病前期及中醫體質相關指標變化情況
糖尿病危害嚴重,其導致的靶器官損害,如心腦血管疾病、眼病、腎病、神經病變、足部疾病等,給患者日常生活質量及工作造成嚴重影響。所以,如何預防糖尿病的發生,現已成為慢性病管理中一個尤為重要的環節。PDM是血糖異常向糖尿病發展的過渡階段,是延緩或阻斷糖尿病發生的重要時機。
PDM的轉歸有三種可能:發展為糖尿病、維持PDM狀態、恢復到正常水平。PDM的轉歸方向與個人生活方式密切相關,若能夠早期發現并及時調整,最高可將糖尿病風險降低58%,如果不加干預,約66%的PDM會轉變成糖尿病[9-10]。研究表明,PDM者后期發展為糖尿病的風險要比血糖正常者高出5~15倍[3]。因此,重視PDM的干預工作,將社區糖尿病的早期干預時間點前移至糖尿病前期,可為有效預防糖尿病提供有力支撐。
中醫藥“治未病”的指導思想強調對疾病進行早期干預,在疾病初始階段將其逆轉。中醫藥在治療PDM方面具有巨大潛力和優勢。PDM與體質偏頗密切相關,體質的轉化對逆轉糖尿病的發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4-6]。中醫體質具有先天遺傳性動態可變性、后天可調性等特點。梅超紅等在102例PDM患者中,治療組給予中醫體質辨識后的生活方式干預,與對照組相比,6個月后的空腹及餐后2h血糖、糖化血紅蛋白、胰島素抵抗指數改善更顯著,證實與單純生活方式干預相比較,基于中醫體質辨識后的生活方式干預能進一步改善患者血糖譜和改善胰島素抵抗[11]。吳江雁等的研究也證實中醫體質辨識后的個性化干預方式能進一步改善患者血糖[12]。包敏團隊證實,應用中醫體質辨識后的辨體調體干預方案的實驗組人群干預后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糖化血紅蛋白測定值比應用生活方式干預方案的對照組人群明顯降低[6]。本研究中,在前期大量臨床實踐基礎上,首先對PDM患者進行中醫體質辨識,根據不同的體質,采取不同的干預方法,研究結果也證實了基于中醫體質辨識的中醫調養可改善PDM社區人群的血糖相關指標;同時發現,基于中醫體質辨識的中醫調養可以改善PDM患者的中醫體質。
本研究的局限性:首先,本研究為PDM干預結束后短期療效評價,缺乏對患者長期療效的追蹤觀察;其次,本研究為單中心研究,樣本量偏小。因此后期需進一步展開多中心、大樣本、前瞻性的研究,進行遠期療效的判定。
綜上所述,在PDM者中醫體質辨識基礎上,對社區糖尿病前期人群開展中醫調養,可改善糖尿病前期社區人群的血糖相關指標及中醫體質。PDM人群的偏頗體質調整具有可操作性,在中醫治未病“未病先防”與“因人制宜”的思想指導下,為不同體質的PDM人群制定個體化的中醫調養方案,通過體質的轉化逆轉糖尿病的發生發展,降低糖尿病發生率,減輕基層糖尿病診療壓力,節約公共衛生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