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月 鄭露露
湖北省黃岡市婦幼保健院 438000
功能性便秘(Functional constipation,FC)也被稱為單純性便秘,是兒科常見的胃腸疾病之一,各年齡段的兒童均可發病,主要臨床表現為排便周期延長、排便困難或疼痛、糞便燥結等癥狀表現,可引起患兒肛裂,甚至出現直腸脫垂,嚴重影響患兒的身體健康[1]。目前臨床針對該病的治療仍以藥物為首選,如乳果糖、布拉酵母菌散分屬于滲透性通便藥物和益生菌制劑,能達到改善患兒癥狀的目的,但是會存在一定的復發可能性。因此對于功能性便秘患兒,尋找更為安全有效的治療方式,迫在眉睫。近年來,有學者[2]對FC患兒,通過腹部按摩的手法,能夠促進患兒胃腸蠕動,也能達到改善患兒臨床癥狀的目的,同時也有學者[3]對患兒的肛周進行刺激,能夠引起患兒肛周肌群反應收縮,促進排便,同時有研究顯示[4],便秘患兒的飲食結構和飲食習慣也是便秘發生的重要原因,在患兒的飲食中添加膳食纖維,也能有效地促進患者癥狀改善。因此,本文對FC患兒在常規治療的基礎上,將肛門刺激與小麥纖維顆粒聯合應用于功能性便秘患兒的治療中,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0年8月—2022年8月收入我院的FC患兒86例,采用擲硬幣法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43例。對照組男23例,女20例,年齡1~7歲,平均年齡(3.98±1.03)歲;病程2~6個月,平均病程(4.06±0.87)個月;體重指數(BMI)10.5~18.3kg/m2,平均BMI(13.95±1.08)kg/m2。觀察組男26例,女17例,年齡1~6歲,平均年齡(3.97±1.01)歲;病程2~6個月,平均病程(4.08±0.91)個月;BMI 10.3~18.2kg/m2,平均BMI(13.98±1.12)kg/m2。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
1.2 入選標準 納入標準:(1)經過臨床檢查診斷為FC,且符合相關診斷標準;(2)每周排便頻次≤2次,或有大量糞便潴留史,或持續超過2周存在糞便粗硬、排便時疼痛、直腸內糞便塊過大等問題;(3)就診前1個月內未接受其他藥物治療;(4)患兒家屬知情,已簽署入組研究協議。排除標準:(1)伴器質性疾病者,如腸梗阻、先天性肛門狹窄等;(2)過敏性因素所致便秘者;(3)合并其他胃腸功能疾病者;(4)對研究藥物不耐受者;(5)依從性差、中途退出者。
1.3 方法
1.3.1 對照組給予常規治療。包括腹部按摩、指導患兒多飲水、并給予乳果糖(Abbott Healthcare Products B.V.生產,批準文號:H20120262,規格:667mg:1ml×200ml)+布拉酵母菌散(法國Laboratoires Biocodex生產,批準文號:SJ20150051,規格:0.25g/袋)口服,每次量各取5~10ml和1袋,1次/d。
1.3.2 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給予肛門刺激和小麥纖維顆粒治療。小麥纖維顆粒(非比麩,生產廠家:Mimer Medical AB,國藥準字HJ20170267,規格:3.5g/包)口服,年齡<3歲,0.5~1袋/次,>3歲,1~1.5袋/次,2次/d。肛門刺激:將棉簽蘸茶油后潤滑刺激患兒肛周,然后捻動棉簽緩慢塞入肛管2~3cm(深度根據年齡而定),然后輕輕發力按壓肛管,連續刺激2min,為避免引起患兒不適,可指導患兒家長參與肛周刺激過程,協助安撫鼓勵患兒,同時告知患兒家長飲食相關注意事項。兩組患兒均連續治療4周。
1.4 觀察指標 (1)臨床療效:治療4周后,結合患兒臨床癥狀[5]判定:①顯效:每日排便1次,糞便性狀接近正常,腹脹腹痛、不思飲食諸癥基本消失;②有效:每1~2d排便1次,糞便性狀有所改善,腹脹腹痛、不思飲食諸癥有所好轉;③無效:未達到上述標準,甚至病情加重??傆行?顯效率+有效率。并隨訪患兒3個月,統計治療后3個月時患兒便秘的復發情況。(2)證候積分[6]:于用藥前及用藥4周后,判斷患者癥狀,包括排便困難、大便失禁2項主癥,腹脹腹痛、不思飲食、口唇干燥、口臭咽干、手足心熱、小便黃少6項次癥,各項主癥(次癥)由輕到重計0~6分(0~3分),評分越高則表明臨床證候越嚴重。(3)糞便性狀:于用藥前及用藥4周后,參照Bristol糞便性狀量表(Bristol Fecal Character Scale,BSFS)[7]評估,總分1~7分,評分越高表明糞便性狀越有改善,便秘癥狀越有緩解。(4)不良反應:記錄兩組患兒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包括惡心、腹脹腹痛、腹瀉以及皮疹等。(5)家屬滿意度,采用本院自制療效滿意度調查表評估患兒家長對治療效果的滿意度,調查表滿分為 100 分,滿意度根據家長評分分為:非常滿意(90~100分),滿意(70~89分),一般(60~69分), 家長評分<60分為不滿意。

2.1 兩組臨床療效對比 經4周用藥后,觀察組患兒總有效率比對照組高,且治療后3個月隨訪時,觀察組患兒復發率比對照組低(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對比[n(%)]
2.2 兩組中醫證候積分及糞便性狀評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間中醫證候總積分以及BSFS評分對比無統計學差異(P>0.05);治療后,觀察組中醫證候總積分低于對照組,BSFS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詳見表2。

表2 兩組中醫證候積分及糞便性狀對比分)
2.3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對比 兩組患兒不良反應總發生率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1.365,P=0.243>0.05)。詳見表3。

表3 兩組不良反應對比[n(%)]
2.4 兩組患兒家長滿意度對比 和對照組相比,觀察組患兒家長的總滿意度更高(χ2=8.871,P=0.003<0.05),詳見表4。

表4 兩組患兒家長滿意度對比[n(%)]
FC患兒需要盡早干預治療,否則長期便秘會導致糞便中的有毒物質(如胺類、酚類等)長時間蓄積在體內,使患兒出現厭食、煩躁等癥狀,甚至引發大小便失禁、痔瘡以及肛裂等問題,嚴重影響患兒的身心健康發育[8]。乳果糖、布拉酵母菌散均為目前臨床治療小兒FC的常用藥物,前者作為滲透性通便劑,對腸道有酸化作用,可刺激腸蠕動、濕化糞便、抑制病原微生物的侵入及繁殖,在緩解便秘癥狀方面有明顯作用;而后者作為微生態制劑,主要可通過競爭性抑制病原微生物的侵入和繁殖,維持腸道微環境均衡,達到減輕便秘癥狀的目的。但研究發現,僅采取乳果糖以及布拉酵母菌散治療不僅會存在一定不良反應,且有著較高的復發率,因此對于功能性便于患兒,探尋更為安全有效的治療方式,意義重大[9]。
目前臨床上,對于FC患兒,除了常規藥物治療外,推拿、耳針、膳食指導等方式是近年來臨床上較為常用的治療方式,而FC患兒,除了存在排便困難、腹脹腹痛、不思飲食等癥狀之外,其糞便性狀也處于異常狀態[10]。因此FC患兒的臨床癥狀和糞便性狀是評估治療效果的有效指標。本文結果顯示,治療后,和對照組相比,觀察組中醫證候總積分更低,而BSFS評分更高(P<0.05)。說明在常規治療的基礎上,肛門刺激聯合小麥纖維顆粒能夠有效地改善小兒FC患兒的臨床癥狀和糞便性狀。分析原因:通過棉簽給予患兒肛周肌群的刺激,使患兒產生排便反射,有助于促進糞便排出,另一方面,通過給予患兒小麥纖維素顆??诜?有助于腸道發酵菌的產生,其中纖維素含量約為 80%,其中不可溶性纖維素≥90%,且小麥纖維素顆粒富含親水羥基,從而保持大便中的水分,促進胃腸蠕動。有研究顯示[11],FC的發生與患兒不良飲食習慣密切相關,如挑食、攝入過量的蛋白質、膳食纖維和碳水化合物的攝入不足,使患兒腸內分解蛋白質的細菌比分解碳水化合物的發酵菌要多,導致大便干燥,糞便在胃腸中蠕動困難,進而出現排便困難,因此通過攝入小麥纖維素顆粒,有助于改善糞便性狀,同時配合乳果糖與布拉酵母菌散,有助于維持腸道菌群穩定,從而改變患者的臨床癥狀和糞便癥狀,提高治療效果。
肛門刺激屬于中醫手法,而小麥纖維素顆粒的主要成分為纖維素,均無任何藥物副作用,因此在常規治療的基礎上聯合使用,不僅不會增加不良反應,反而有助于患兒癥狀的改善,本文結果也顯示,兩組不良反應總發生率對比無統計學差異(P>0.05)。而觀察組臨床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進一步說明在常規治療的基礎上,肛門刺激聯合小麥纖維顆粒對小兒FC患兒有效性和安全性較高。FC容易復發,不僅會影響患兒的健康,同時也增加患兒家長的心理負擔,有研究顯示[12],學齡前兒童FC的發生,與患兒家長的育兒方式等因素密切相關,本文結果顯示,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患兒的復發率更低,且觀察組患兒家長對療效總滿意度更高,分析原因:FC良好的治療效果一方面需要科學的治療方案,另一方面需要改變患兒的不良飲食習慣和飲食結構。在給予患兒肛門刺激的同時,讓患兒家長參與其中,并告知患兒家長飲食相關注意事項,有助于其意識到良好的治療效果需要配合長期健康的飲食。
綜上所述,對于FC患兒,在常規治療的基礎上,肛門刺激聯合小麥纖維顆粒能夠有效地促進患兒的臨床癥狀和糞便性狀的改善,提高治療效果,降低復發率,且不會增加不良反應,進而提升患兒家長對治療效果的滿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