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祁德富
統編版高中語文以“人文主題”和“學習任務”雙線組織單元學習,恰當而合理地將寫作活動置于各個學習任務群之中,有效地體現出了語文的“融合性”。基于此,有效建構讀寫融合的教學模式,成為語文學習的新樣態,也是新一輪課改的新要求。
統編版高中語文以“語言建構與運用”為基礎,將閱讀知識與寫作任務融合在一起,實現了語文學習的綜合性。同時,必修教材注重從閱讀中自然引出寫作任務,關注復雜記敘文、事理說明文、議論性文章等各類寫作,提升讀寫綜合水平。這就需要教師引導學生梳理和整合,有效地將語言材料轉化為語文知識,建構陳述性知識體系。
首先,緊扣語篇特質,建構結構化的知識。“學寫文學短評”是統編版語文必修(上)第三單元的學習任務。第三單元一共選取了《夢游天姥吟留別》《登高》等8 首古詩,屬于“文學閱讀與寫作”學習任務群。該學習任務群旨在引導學生品讀詩歌,感受中華傳統文化之美,提升自身審美鑒賞與表達交流的能力。在學習過程中,教師需要聚焦該單元語篇特質,提煉出特有文體要素,進而建構寫作知識。基于此,“文學短評”寫作需要以閱讀鑒賞古典詩歌為前提,提煉出“評論點”與“寫作點”。結合古典詩歌特質,教師可以從“是什么”展開教學,進行“文學短評”“詩歌評論”等知識的講授。比如,筆者以“源頭與流長”為主題,要求學生聯讀本單元8 首詩歌,梳理古詩體裁發展的源頭和脈絡,整體建構古詩短評寫作知識。具體設置以下學習任務:(1)閱讀統編版高中語文(上)冊14 首詩詞,以活動卡片的形式進行分類排序;(2)聯讀14 首詩歌,以表格形式呈現古體詩的格律特點(句式、字數、押韻);(3)將七言律詩《登高》修改為五言,探究近體詩的格律特點;(4)查閱“念奴嬌”“沁園春”等詞牌名,比較詞曲與近體詩格律的區別;(5)以坐標系的形式總結古詩體裁的發展規律和特點。
可見,上述五個學習任務緊扣古詩的特質,從閱讀到鑒賞再到探究,讓學生的思維形呈階梯式發展,做到“以一帶多”“讀一篇懂一類”的效果。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推及至整個單元的詩歌,對閱讀知識進行整理、提煉、細化,進而一一對應地形成寫作的知識要點。具體見表1:
表1
其次,緊扣單元主題,創設真實可感的寫作情境。“情境”一詞在新課標中反復出現,意在強調引導學生在充滿情趣、情調的“場域”中進行學習。真實的情境可以激發出學生無限的聯想,進而讓讀寫過程更加立體。其中,統編版高中語文以“人文主題”為主線,巧妙地將寫作任務與口語交際表達、閱讀鑒賞融合在一起,真正地將語文課指向育人和生活。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立足單元學習任務群,創設符合學生認知和需求的學習情境,激發學生表達的主動性,提高其有效表達的能力。比如,在學習“文學短評”寫作的時候,教師需要結合本單元古詩詞的內容,確定相應的主題,進而設置真實寫作情境。具體為:
為了迎接“世界讀書日”,校刊《新月》將推出“文學短評”專欄,對經典文學作品進行評論。作為文學社的一名成員,以學過的必修(上)第三單元的古詩為素材撰寫文學短評。
圍繞上述情境,學生需要緊扣主題,對本單元8 首詩歌進行文本聯讀,分類整合,提取每首詩的關鍵詞,進而奠定寫“文學評論”的基礎。比如,學生圍繞《短歌行》,提取了剛健、悲壯、進取等關鍵詞,進行有效的鑒賞分析。同時,教師可以因勢利導地設計學習專題,進行文本之間的聯讀辨析,進而深度領略詩歌的深意。比如,筆者將《短歌行》與《歸園田居(其一)》進行比較聯讀,要求學生從藝術風格的角度進行鑒賞品味和文學評論,進而領略不同詩歌的審美特質。在此基礎上,筆者適時給出相應的資料鏈接,拓展學生的閱讀思路,提升學生的鑒賞與評論水平。具體為:
(1)觀其時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積亂離,風衰俗怨,并志深而筆長,故慷慨而多氣也。
——劉勰《文心雕龍》
(2)淵明作詩不多,然其詩質而實綺,癯而實腴。自曹、劉、鮑、謝、李、杜諸人皆莫及也。
——蘇轍《追和陶淵明詩引》
由此,寫作情境的創設可以真實地將人、事、物、情、景移植到學習之中,還原教材的學習內容,高效地輸入了陳述性知識,全面提升學生的寫作效率。
在學習任務群實施中,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巧妙地將靜態的陳述性知識轉化為動態的程序性知識。特別是寫作教學中,教師需要有效地將知識分解到學生已經具備的技能,進而讓學生圍繞一定的寫作條件,作出相應寫作行為,實現從知識到實踐,從實踐到技能的質變。
聚焦學習任務群整體,創設寫作任務。學習任務群是以“群”為主要形式,以學習情境為載體,引導學生完成具有挑戰性的任務。其中,恰當而精巧的任務是學習任務群有效實施的關鍵。基于此,教師需要聚焦潛藏在文本背后的語言圖景,聯系學生的生活經驗,設計出有效的主任務,進而讓學生的讀寫能力動態發展。圍繞“學寫文學短評”該核心學習任務,教師需要用主任務代替零碎化的問題,進行層進式子任務設計,進而讓學生的知識、能力、素養逐級攀升。筆者圍繞統編版高中語文必修(上)第三單元的8 首詩歌設計了以下任務:
主任務:
《咬文嚼字》雜志社近期以“詩歌中詩意人生”為主題,設計一期“文學短評”欄目,主編邀請你推薦自己最喜歡的一首古典詩歌,并且為其寫一篇800 字左右的“詩評”。
子任務:
(1)主題評析:閱讀本單元8 首詩歌,賞析作品的主題,評析作品的思想內容和觀點態度(要求:選取一個主題,中心突出、主題深刻);
(2)形象評析:閱讀8 首詩歌,選取自己最喜愛的作品中典型形象,分析其典型特征和深遠意義。(要求:生動具體、建構生活圖景);
(3)語言評析:閱讀8 首詩歌,選取自己最喜愛的作品,比較辨析相似作品的語言,選取一點進行評論;
(4)敘議結合:圍繞以上評論角度,請以微視角的手法,選取一個切入口,進行評論。
基于此,學生圍繞主任務自覺地進入到文本,進行深入思考,繪制出古詩鑒賞的思維導圖,為有效寫作奠定基礎。
開展創意性讀寫活動,激發寫作靈感。在學習任務群實施過程中,一些教師會出現“貪大”“貪權”的現象,導致學生主體地位“被取代”、內心真實體驗“被消解”、真實的寫作見解“被稀釋”。基于此,教師需要結合學習任務群的學習內容,聚焦探究的主題,開展創意讀寫活動,進而不斷靠近學生的最近發展區。以上述“學寫文學短評”寫作指導為例。筆者以“編輯詩歌評論集”為核心任務,設計以下創意性讀寫任務:
(1)圍繞學生“詩評”,進行整合、匯總、分類,編寫“短評集”目錄;
(2)挑選優秀“詩評”,為相應的欄目,繪制對應的插圖、設計相應的封面(要求:圖文并茂、生動可感);
(3)為該“詩評”集,設計二維碼。要求掃碼后,讀者可以聽到相關的詩歌和詩評。
其次,注重有效評價,提升成果的有效度。在學習過程中,課堂不能僅僅注重多種多樣的活動,而且要注重提升學生的語文能力。有效的評價可以讓學習過程可視化、學習成果量化。以“學習文學短評”為例,教師從“文本解讀”“評論深度”“段落嚴謹”等角度,對學生的寫作成果進行問診,進而提升了寫作的效度。
綜上所述,在學習任務群教學中,教師需要創設由讀到寫的一體教學情境,整合閱讀與鑒賞、表達與交流等語文實踐活動,綜合提升學習任務群的寫作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