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明





《義務教育課程方案(2022年版)》提出:“聚焦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培養學生適應未來發展的正確價值觀、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读x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義教課程標準(2022年版)》]指出:“體育與健康課程圍繞核心素養,體現課程性質,反映課程理念”。所謂的素養就是在相對復雜的真實情境中,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1]。因此,要想了解學生基于課程目標的素養達成情況,需要進行評價。評價的主要目的就是對學生的學習行為進行觀察、診斷、反饋、引導和激勵,以判斷課程目標的達成度,給教師和學生提供即時、多元的有效反饋,促使學生更積極地學和教師高質量地教。僅依靠紙筆測驗或以高度、遠度、速度為標準進行的結果性測試,難以全面評價指向學生運動能力、健康行為、體育品德的核心素養情況,因此,《義教課程標準(2022年版)》提出,教師要針對性地選擇評價方式,并鼓勵運用多種評價方式。表現性評價是在真實或模擬真實的情境中評價學生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它需要任務引發學生相對應的表現,并且這樣的任務沒有唯一的標準答案,需要基于評分規則對學生的表現做出評價[2]。表現性評價為學生提供參與更具指向核心素養或者高階認知的測評,并且該評價方式更能對學生的學習和課堂的教學構成積極的影響[3]。筆者團隊經過大量實踐,梳理提煉了表現性評價環環相扣的步驟,在此以水平三(六年級)籃球專項運動技能為例,闡釋如何運用表現性評價方式對專項運動技能進行評價。
一、圍繞學業質量明確評價目標
《義教課程標準(2022年版)》首次引入“學業質量”這一概念,用以描述學生在完成一個水平段某項內容學習后的學業成就表現,結合體育學科核心素養的主要內容,對學生學業成就具體表現特征的整體刻畫,用以反映課程目標的達成度。[4]如,水平三(六年級)籃球項目教學中,結合《義教課程標準(2022年版)》對籃球項目學業質量描述,以及籃球項目的特征及本校學生基礎和學段學習目標,對標核心素養課程目標,明確該年段學生學習籃球這一專項運動技能時,應該學習什么?達到什么程度?為評價方案設置明確方向。具體表現為:學會行進間運球、多種形式傳接球、投籃的基本技術和運球上籃、接球上籃等組合技術;能夠參與班級籃球比賽,并且在比賽中能夠運用運、傳、投等基本動作技術和組合技術;能運用傳切、掩護等進攻戰術贏得比賽,并設法阻止對方得分的基本方法;理解和掌握比賽規則,在比賽中能遵守規則和利用規則,能正確對待比賽輸贏,掌握籃球基本禮儀;能夠利用課余時間觀看比賽并能評價比賽,通過籃球運動進行體育鍛煉,發展體能。
二、指向評價目標創設測評情境
目標是過程的導向,要評價的目標清晰了,接下來就是要根據評價方式的具體要求進行評價活動。前文提到表現性評價需要創設一個真實的情境,便于學生在情境中運用已有知識與技能,通過分析、判斷、選擇、決策等展現出自身的綜合能力與素養。指向評價目標,筆者團隊梳理了3類測評情境。一是指向單一技術與組合技術的知識結構化的組合測評情境,主要檢測學生對各單一動作的綜合運用能力,以及動作串聯的合理性。如,運球+傳球+投籃的組合技術。二是指向技戰術綜合運用的比賽評價情境,意在創設貼近實戰的比賽情境,觀察學生在比賽過程中閱讀防守,合理利用比賽規則完成戰術配合,通過團隊合作贏得比賽的能力和素養。如,4VS4比賽。三是指向項目認知與理解的測評情境,意在測評學生對知識與技能、合作與配合、規則的理解運用能力。如,通過紙筆測試回答相關問題(下文圍繞以上3個維度創設測評情境)。
三、結合測評情境明確表現任務
針對性地創設3個維度測評情境之后,要讓學生明確在情境中需要完成哪些表現性任務,這樣更有利于觀測和收集信息,讓學生在測試過程中目標清晰。
1.單一技術與組合技術
表現性任務:學生站立于起點,聽到信號后測試開始并計時,運球至第一個障礙物處在胯下運球、急停急起運球、轉身運球、體前變向換手運球等動作中任選1個繞過標志物;然后快速運球推進連續繞過5個標志桿(間距1.2m)后,采用行進間投籃的方式完成1次投籃,搶到籃板球后將球傳到墻面上的同心圓上,接到反彈球后運球至終點,測試結束,計時器停止(圖1)。
測評要求:此項測評要求學生以“闖關”的形式進行,完成自選和規定動作,對于在測試過程中違反測試規則(如撞倒標志桿、投籃走步等)的行為判定成績無效,需要進行第2次測試,每人最多有2次測試機會。
測評場地和器材:在14m×15m的籃球半場進行,準備7號籃球4個、6號籃球4個、秒表2塊、記錄表若干。
2.技戰術綜合運用能力
表現性任務:采用區域內4VS4比賽。聽到裁判哨音后測試開始并計時,在規定區域內進行籃球4VS4比賽測試(比賽規則參考國際籃聯規則),5min后結束測試(圖2)。
測評要求:測試設置1名教師裁判員和8名學生觀察記錄員,裁判員進行得分、違例、犯規等判罰,記錄員一對一觀察記錄每名選手的得分、籃板、助攻、搶斷、封蓋、出手、命中、罰籃、罰籃命中、失誤等次數。記錄員將以上信息數據記錄在觀測量表上,之后用“正負值”的計算公式對學生的綜合表現進行測算評分。
測評場地和器材:在14m×15m的籃球半場進行,準備7號籃球2個、6號籃球2個、秒表2塊、分隊服16套、記分牌2套、記錄表若干。
3.項目認知與理解
表現性任務:采用訪談、問卷、紙筆測試等方式,測評學生對籃球項目特征、規則、價值、團隊合作、文明參賽等維度的理解和展示情況。如,可以通過筆答題測試學生對籃球項目的認知能力(圖3)。其中第1道畫圖題是指向學生如何閱讀比賽選擇防守位置,后面3道選擇題更多是指向學生對配合和規則的理解。筆試的主要目的是讓學生的思維顯性化,用以檢測和發現學生對項目特征、價值、規則等的理解能力,測評結果可以采用試卷分析的方式,對每一道題目學生的作答情況進行統計分析,從而發現認知能力規律上的優缺點。
籃球“項目認知能力”測評問卷
測評要求:紙筆測試滿分為10分,測試時間5min。
測評場地和器材:室內外均可,準備好問卷、計時器。
4.針對表現性任務設計觀測量表
學生在特定的測評情境中,完成相應的表現性任務,為測評提供了素材。接下來制訂相應的觀測量表,明確觀測點,通過采集相匹配的數據與信息評價學生不同維度的綜合表現。如圍繞單一技術與組合技術的測評觀測量表(表1),觀察學生通過選擇不同的方式運球過障礙、連續運球過障礙、行進間投籃、傳接球、運球等4個關卡中完成表現,最后記錄完成時間。測評者觀察測試學生在闖關過程中每一關的表現并進行記錄,如第1關看選擇運球過障礙的方式;第2關看運球過障礙時是否換手運球、觸碰標志桿、一共運球幾次等;第3關看行進間投籃腳步是否正確、投籃方式、是否命中;第4關看傳接球的方式(雙手、單手等)和傳球的準確性(命中幾環);第5關看快速直線運球時是否違例等信息,最后記錄完成時間。以上信息為評價反饋作數據收集,教師根據這些信息調整教學。
同樣針對學生技戰術綜合運用能力維度,也可以設計相應觀測量表(表2),分別從5個維度13個觀測點進行測評。測評者圍繞測試學生在4VS4比賽中的個人綜合數據、得分、與同伴呼應、犯規和行為的具體表現進行觀察記錄。如,是否能與同伴呼應,采用何種方式呼應(肢體動作還是口頭語言等)。以上信息為評價反饋作數據收集,這些信息一部分運用正負值公式測評學生技戰術運用能力的綜合表現,另一部分信息可作為學生行為品德的評價素材。
評價量表的設計要貼近項目特征,結合學生的認知能力和基礎,分解影響某一維度學生綜合表現的若干因素,細化到觀測點,同時還要考慮測評的可操作性。
5.分析測評信息反饋檢測結果
評價的目的不是“貼標簽”,而是通過評價發現學生的學還存在哪些不足,教師的教還有哪些需要改進。因此,精準而客觀的評價反饋尤為重要。針對單一技術和組合技術的測評反饋,可以運用大數據分析的理念進行反饋。如,在一次測試中,六年級的測試樣本在第1關測評(選擇運球過障礙的方式)中,有近60%的學生選擇了體前變向的方式,有38%的學生選擇了急停急起,還有個別學生選擇了胯下運球,沒有學生選擇轉身運球。由此可見,學生面對障礙選擇突破的方式相對集中,這與課堂上所學的方法單一有關。因此,體育教師在教學中應適當引導學生采用多種形式突破防守,練習中多傳授一些突破的方式方法。又如,在第3關的測試(行進間投籃腳步是否正確、投籃方式、是否命中)中,發現男生90%以上的行進間投籃腳步是正確的,且有近80%以上的學生選擇了低手投籃;而女生則有近30%的學生腳步錯誤,并且有近60%的學生采用高手投籃的方式。針對以上男女生之間存在的差異,教師需要有針對性地調整教學。
針對技戰術綜合運用能力的評價,首先要改變學生的場上“個人英雄主義”,即常說的單打獨斗,要讓學生理解表現性任務,知道場上哪些行為和技戰術運用是體現自身在球隊中的價值與作用的。借用職業球員的“正負值”理論,換言之,就是計算學生在比賽中的效率,為此筆者團隊制訂了正負值計算公式:[(得分+籃板+助攻+搶斷+封蓋)—(出手次數-命中次數)—失誤次數)],得出學生5min比賽的正負值。學生可以根據自身在比賽過程中的技戰術表現,如籃板、搶斷、失誤、封蓋等數據發現不足,教師則可以根據數據和行為記錄發現學生對技戰術的運用能力、規則理解、體育品德方面的表現。在評價反饋的環節,測評者要善于利用數據和行為表現,捕捉到共性的現象,并能透過現象看本質,分析出現問題的原因,從而更好地改進學與教的方式與方法,促進學生素養目標的達成。
指向核心素養的表現性評價成為近年來廣受推崇的評價方式。在實施過程中,還需注意評價目標清晰,目標要指向學生核心素養;創設貼近真實的情境,表現性任務明確;評價工具要客觀準確,可借助多元方式??傊?,表現性評價既是測評學生在復雜情境中解決問題能力的核心素養,更是促進課程、教學與學生學習的助推器,最終實現課程、教學、評價一體化。
參考文獻:
[1]劉徽,蔡瀟,李燕,等.素養導向:大概念與大概念教學[J].上海教育科研,2022,(01):5-11.
[2]周文葉.中小學表現性評價的理論與技術[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53.
[3]周文葉,董澤華.表現性評價質量框架的構建與應用[J].課程教材教法,2021(10):120-127.
[4]馬婷.表現性評價的設計與實施:基于浙江省小學考試評價改革的實踐案例[J].基礎教育課程,2018,(21):74-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