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學生人數多與場地、設施不足的矛盾直接影響教學的有效實施和推進,使體育課堂的教學效果大打折扣。本著創新性、靈活性和有效性的原則,科學設置教學內容,合理優化教學場地,精心設計教學活動和學練策略,實現小場地的“大作用”,進而提高體育教學質量。
一、“小”而多樣:統籌安排小場地教學內容
陜西郝永忠認為要合理選擇教材,針對小場地教學實際情況,充分考慮到教材內容的選擇,合理安排運動項目,根據學校特色開發校本課程。如,體操、花樣跳繩、武術等項目對場地要求簡單,便于開展,在小場地教學教材選擇上可以充分考慮。
山東崔晴晴認為,通過合理的教學內容設置可以促使體育活動場地利用最大化,以保證教學的有效實施,滿足學生多樣化發展需求。在基本條件滿足的情況下進行選項走班教學,開設生存必需類的健康教育模塊和體能模塊內容,以及審美需求、競爭需求、挑戰需求等豐富多彩的必修選學教學內容。內容的統籌確定是建立在分析項目對場地條件要求的特點上,立足室內和室外相結合,立足內容豐富與場地利用相適切,從多層次、多元化的角度統籌設置。如,健康教育模塊可以采用健康大講堂的組織形式開展,同時上課的幾個選項班學生集中到一個大教室進行集中授課。實踐類項目盡量體現多樣化,有對場地要求比較高的球類項目,也有在平整路面上就可以開展的操舞類項目等,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內容相互協調、補充,滿足學生多元化需求的情況下盡量避免場地的集中使用。
安徽裴飛認為,合理規劃、開設項目要以小強度、大密度為核心進行教學內容輪轉。如,在籃球課上統籌安排學、練、賽的平行與遞進關系,打破傳統教—學—練—賽的固定模式,將學的內容、練的內容和賽的內容同時組織進行,在比賽時各小組輪流上場,沒有上場的小組在旁邊完成學和練的教學內容,這是利用教學內容的層次化設計避免學生因同練、同賽導致場地不足。
綜合研討教師的觀點,認為小場地教學中的關鍵是要結合學校運動場地和班級實際情況統籌教學內容設置。通過設置多樣化的教學內容、開設選項走班教學,采取錯項、錯位教學,錯峰安排體育課和運動訓練等手段實現小場地的最大化利用。
二、“小”而高效:優化教學組織策略
1.創新教學組織形式
安徽李曉倩、新疆烏魯木齊張朝明認為突破小場地的局限性要在實施多樣化的教學組織形式上下足功夫。除基本的班級授課制外,還應融合分組教學、翻轉課堂、項目化教學等形式,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學習、探究學習能力,形成靈活多樣、開放式的教學課堂,突破小場地的固有限制。如,在進行接力跑翻轉課堂教學時,教師課前發送相關任務單及學習視頻素材給學生,學生進行小組合作或自主探究學習,課堂上教師再對學生學習情況進行檢查、評價與指導,創新了教學組織形式,幫助了學生掌握接力跑技術,有效突破了小場地教學局限性。
2.創新學練方式
廣東洪瑩、馮婷、王恒認為通過轉變和創新學練方式和方法、豐富教學組織策略、合理分配集體練習與分組練習的頻次、設置練習大循環是利用小場地組織學練的有效策略。如,在進行乒乓球正手攻球教學時,由于乒乓球臺數量有限,在練習環節將學生分成三大組。第一大組的學生利用乒乓球臺進行實戰練習,第二大組的學生在場邊利用“彈力軟軸乒乓球訓練器”進行揮臂練習或技術動作鞏固,第三大組的學生在乒乓球臺兩側的空閑區域進行“正手攻球兩點步伐”練習,練習一段時間后各組進行輪換。這種組織方式不僅解決了乒乓球臺數量不足的問題,同時增加了練習密度。
綜合研討教師觀點,認為小場地教學組織策略應注重創新學練方式,深化活動內涵,巧妙利用活動器材,合理規劃活動場地,也可以根據需要設計自制器材,優化小場地情境教學,從而提高練習密度和效果,實現小場地教學的高質量發展。
三、“小”而多變:探尋小場地教學路徑
1.巧用活動器材
陜西師英果認為巧妙利用器材,適應小場地教學,在教學中做到一物多用,可以彌補場地不足帶來的負面影響。也可以結合教學內容和場地條件,積極進行器材自制,有效利用合理空間,強化技能教學,將更有利于小場地學練組織的實施,保證教學效果。如,有的學校沒有羽毛球場地,可以在1塊籃球場進行“羽毛球正手擊高遠球”教學,在籃球場地2m高左右拉一條橫線,并在橫線下面連接細線下垂,下垂細線間距保持2m左右,學生分組練習時可以利用“擊細線”的方式解決揮拍和擊球點問題,在提高練習密度的同時解決了場地不足的問題。
2.合理規劃活動場地
江蘇張小晴提出要統籌安排活動場地,錯項、錯位、錯時教學。如,提前在體育組內統籌安排好場地,保證在體育課上不同體育教師錯開同類運動項目同時上課;提前和年級部協商,統籌安排好大課間活動場地,保證在大課間活動時不同年級能錯開在同一活動區域,或者不同年級分時分段進行活動;提前和組內帶隊教師協商好,確保在課后訓練中相同項目訓練隊錯開同一訓練時段。
重慶廖代山、天津趙艷盛認為在學校運動會中可以采用田徑類項目和趣味性活動相結合的方式開展,如將跳大繩、踢毽子、足球射準等趣味性項目安排在運動場外較為平整的空閑場地進行,將對場地要求較高的田徑類項目放到場內進行,盡量滿足學校場地的最大化利用;在大課間活動中可以靈活運用場地,如,大課間可以安排一些跳繩、踢毽子、韻律體操、武術、徒手體操等相對固定位置的內容,也可以安排跑的內容,在組織方式上可采用“U”形跑。
3.開發教學場地資源
天津田莉提出在小場地教學環境下要換位思考,教師不僅要努力開發學校場地資源,還要關注校外資源的利用,應主動開發和利用場地,組織學生進行學、練、賽活動,同時延伸教學場地到課堂外,充分利用校內外場地資源。如,在公園廣場或空曠無人的地方組織學生利用竹竿和皮筋自制羽毛球場地,進行小組羽毛球比賽。但要特別注意在校外場地活動時的紀律和安全問題,可請班主任協助管理。
4.強化教學管理體系
福建王妙香認為可以充分發揮教學管理體系的統籌、協調功能,通過“區—校—體育組”三級聯動,打造“學校層面、級部層面、教師層面”三張可視化體育教學總表,即教師課時統籌安排表、教學內容協調安排表、場地器材整體規劃表。通過三級聯動體系達到體育教學精細化管理的目的,解決小場地教學的局限性。
綜合研討教師觀點,認為小場地教學中,教師應轉變思維,從巧用活動器材、合理規劃活動場地、科學開發和利用教學資源、統籌規劃教學管理等方向尋找突破口。學生運動技能的學習和身體素質的提高不能僅寄希望于學校每周2~3節的體育課,運動時間可以延伸到課堂外,運動場所可以延伸到家庭和社會,多方位助力體育教學實施。
綜上所述,學校體育場地資源不足并非一時可解決,克服小場地問題依賴于一線教師在教學上的深度思考。體育教師應理性面對小場地的客觀實際,開闊思路,轉變思維,多角度尋求突破路徑。從優化課程設置、科學開發場地資源、精準設計學練組織策略等方面尋找突破口,切實實現“小場地、大作為”。
——李倩倩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