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師洵
摘要:托育工作事關民族希望,祖國未來。隨著三孩政策的全面開放,托幼一體化機構逐漸增多,而托育師的缺口達400萬,照護類課程作為培育優質托育師的主要課程,其教學內容與工作崗位的對接顯得尤為重要。文章依據教學能力比賽的最新要求,選取2022年全國職業院校教學能力比賽獲獎作品,采用“工學結合”的理念,對標行動,靶向定位,擬定教案框架,從學情、目標、重難點、虛實資源入手,重視教師與學生的教學行為,對“嬰幼兒照護”課程中的“進餐活動照護”知識點進行教學設計。
關鍵詞:托育專業教學設計;進餐活動照護;教案設計;高職教學能力比賽
“普教有高考,職教有大賽”,自2011年以來,由教育部主辦的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教學能力比賽已經舉辦了13屆。經過多年推廣,大賽已經發展成為專業覆蓋面最廣、參賽選手最多、社會影響最大、聯合主辦部門最全的國家級職業院校技能賽事。[1]教師教學能力比賽代表了教師教學改革的最高水平,比賽考察教師多方面能力,包括對一門課的組織架構、教學設計、數字化手段運用能力等。教師需要根據職業教育類型特征,重構課程內容,將崗位和大賽、證書相結合。“崗課賽證”融通是一個全面且系統的復雜工作,要以國家職教政策為導向,以產業發展需求為基礎,把握好改革方向。[1]
大賽要求提交連續16課時的相對完整的教學設計,需要體現課前、課內、課后三個環節以及教師和學生互動的全過程,因此,在格式和內容上相較于傳統教案需要較大的改變和突破。
一、嬰幼兒托育服務與管理專業課程教學的難點、痛點、堵點
嬰幼兒照護課程開設于第四學期,以嬰幼兒生理基礎、嬰幼兒心理與早期學習、嬰幼兒行為觀察與記錄、嬰幼兒游戲活動設計與指導等課程為基礎,與兒科護理學、特殊兒童康復訓練兩門課程同步開設,著重培養學生嬰幼兒優質照護技能及回應性照料理念,幫助學生將專業基礎課程與專業核心課程中所學的知識運用到嬰幼兒生活指導的實踐中,為后續實習奠定基礎。囿于課程定位,教學內容的組織是一個不斷溫習前修課程知識的過程,是一個迭代更新產業前沿信息的過程,是一個由淺入深、幫助學生深度學習積淀真知灼見的過程。
嬰幼兒照護課程一般采用傳統的“教師講授—學生接受”教學模式,其顯著特點是“以課堂教學為中心,以教師講授為中心,以教材內容為中心”,這在一定程度上為教育規范化、有序化提供了保障,但是職業教育作為類型教育,其最核心、最穩定、最突出的性質是培養技術技能型人才,顯而易見,這種方式不適合現代職業教育,無法解決教學的根本問題。
嬰幼兒照護作為托育專業核心課程,程序性知識繁多,采用講授法、提問法、小組討論法等任務驅動的方式,學生也會配合教學,能及時完成課程作業,但是過于枯燥乏味、抽象籠統,導致學生學習興趣不夠濃厚。
作為一門技能型課程,加之托育專業剛剛興起,多數學生對于職業理解不深,認為托育行業就是簡單地照看嬰幼兒的生活起居,承擔著月嫂和保姆的角色,職業獲得感低。教師要幫忙給學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提高學習的內源性動力。
案例“托大班專業照護”是2022年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教學能力比賽參賽作品,獲得高職專業技能課程二組二等獎。參賽課程“嬰幼兒照護”的課程內容與1+X幼兒照護中級等級證書的考核內容緊密相關[2],課程組織覆蓋托育機構一日生活的全過程,理論和實踐相結合,屬于托育專業的典型參賽課程。基于此,本文以該課程的2課時(90分鐘)技能操作內容“進餐活動照護”為例,根據比賽要求進行教學設計,展現數字時代教學改革的最新趨勢。
二、“進餐活動照護”教學框架
(一)課前準備
根據賽項規定,教學設計一般以2課時為基本單位,涵蓋教學內容、授課學時、授課對象、所屬項目、任務名稱、選用教材、教學資源等相關信息。針對各個項目的教學任務思考教學策略,進行學情分析,確定知識目標、能力目標、素質目標、教學重難點、教學流程,再進行“教學反思”闡述。
(二)教學過程
教學實施過程從縱向上來看,分為課前、課中、課后三大環節,課中根據內容細分為多個環節,展示教學安排與內容結構。橫向上,以“育訓結合”為思路,合理設計同一時間內教師與學生的不同行為,列出數字化資源,闡述設計意圖(其中列出重難點與課程思政元素),教學團隊對課程思政進行頂層設計,立足于培養具有尊重生命的職業價值觀、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愛崗敬業的工作態度的新時代大國技能人才[3],結合課程內容確定“愛心、細心、耐心、關心、責任心”五個方面為課程思政主線。
(三)結束部分
結束部分應注意體現教學評價設計,可以包含多個維度,例如評價要素、評價主體及教學反思、教學創新。[5]
三、“進餐活動照護”教學設計及實踐
(一)課前準備
以“進餐活動照護”2課時內容為例,教材選擇了融媒體教材《0—3歲嬰幼兒日常照護》,依據幼兒照護1+X職業技能等級認證教材,同時依托托育師崗位要求,融入嬰幼兒照護技能大賽考核要點,園校合作共同開發活頁工作手冊式新形態教材《嬰幼兒照護實務》,體現“崗課賽證融合”,與實訓項目指導書一致,以體現“理實一體”。[4]
本次教學任務的主要內容是:托大班幼兒食育的內容;托大班幼兒安全進餐照護;幼兒噎食情況的緊急處理(海姆立克急救法和心肺復蘇術)。學生情況應以大數據為佐證,對應教學目標,從當前的知識技能基礎、認知實踐能力和學習特點進行探索。教學目標設計需結合教材中相應知識點和學生情況確定知識目標,梳理工作流程和學生前置課程項目技能水平制訂能力目標,并基于此制訂具體的可評可測的素質目標。以“進餐活動照護”為例,知識目標是:熟知托大班幼兒食育內容和指導策略;掌握嬰幼兒的噎食癥狀;熟記海姆立克急救法和心肺復蘇的操作流程和要點。能力目標是:能正確指導幼兒進餐活動,掌握各環節的技巧;能規范操作海姆立克急救法對出現噎食癥狀的幼兒進行急救;能規范操作心肺復蘇急救術,對幼兒進行急救。素質目標是:認同食育價值,不斷更新食育理念;積極拓展進餐保育學習的廣度和深度;具備進餐中意外情況發生時的緊急處理意識。
數字化教學資源應從軟件和硬件兩個角度進行列舉。軟件方面有超星泛雅平臺(采用簽到、選人、隨堂練習、主題討論、分組任務等功能),以及省級資源科、“嬰幼兒照護”數字化博物館中的微課資源;硬件方面包括實訓場地微格園(微型模擬托育園)、智能終端(手機、平板電腦)、計算機、希沃白板、實訓材料(自制1——3歲幼兒異物梗阻海氏急救法模型和全自動心肺復蘇模擬幼兒)。
(二)教學組織實施
課堂教學過程不僅從教案的表格設計上展示,也應在最開始部分用教學流程圖呈現總體安排。
1.課前。教師在課前發布任務工單,任務工單包含學生自主學習時學習資源的發布、學習任務的布置以及學生課前預習反饋情況,教師依據此隨時調整重難點。這部分教學內容需要結合此前修過的科目,避免學習的重復性,每個項目需要根據內容調整任務安排。學生則根據教師發布的任務清單,或小組或個人按照要求完成相關課前操作任務并通過學習平臺提交作業,為教師調整教學策略提供依據。常見的教學資源有數字化的虛擬資源,比如學習平臺、智能終端、微信群、QQ群等,在設計意圖方面趨于一致,包含自主學習、小組合作、提前練習、完成前測、及時反饋等。
2.課中。線下授課環節,無論環節多與少,收尾環節都相對固定。第一個環節一般是“新知導入與學習反饋”,這一部分內容需要與課前任務保持一致性。在“新知導入”環節,可以通過展示學生的課前典型作業,引入工作場,自然而然地過渡到新課學習。以“進餐活動照護”為例,此環節教師有兩項子任務需完成——作業點評和情境再現,目的是讓學生熟知工作流程,并明晰進餐活動中幼兒可能產生的意外情況。首先展示課前任務的思維導圖,明確托育師崗位工作流程,隨后播放《幸福餐點》的視頻,展示托育機構進餐情境,明確“進餐前準備—進餐中指導—進餐后整理”的工作流程。學生則認真學習他山之石,優化思維導圖,同時觀看視頻,深度感知托育機構進餐流程,提升對托育機構進餐重要性的認識。
主要知識技能傳授環節應體現技能學習的不斷加強和學生自主學習思維的養成,能夠展現教師對于數字化資源的應用能力。以技能點“海姆立克急救法”為例,此環節為“教師示范、經驗激活”,教師活動為“新知講解—指導提升—噎食急救—頭腦風暴”四個部分,學生活動為“學習新知—撰寫方案—工位實訓—總結提升”四個部分。第一部分,教師通過希沃白板和“嬰幼兒照護”博物館中的托幼機構進餐視頻,精講重點:幼兒進餐中的個別指導(餐具使用、進餐姿勢、專心進餐、細嚼慢咽),學生通過學習,培養幼兒良好的進餐習慣:指導幼兒正確使用餐具;培養幼兒良好的進餐姿勢;培養幼兒適當的進餐速度與食量。第二部分,教師發布機構一日生活指引——一餐點評,指導學生完善托育師進餐流程基本要求,學生采用學習共同體即小組協作的方式完成任務。第三部分,教師參考1+X幼兒照護證書考核中氣管異物的處理考核,標準示范海姆立克急救法,學生則結合工作手冊,對標考核標準,記錄要點同時進行2—3輪工位實訓。在實訓過程中,學生會發現海姆立克急救娃娃適合對象是3—6歲,對于3歲以下幼兒缺少實物料,教師指導學生自制3歲以下海姆立克急救教具,最后引導學生進行展示。此部分設計意圖在于提升學生的規范意識和交流溝通水平,深化理論知識和實操技能,提升救死扶傷的職業素養。第四部分,教師發布頭腦風暴,引導學生思考進餐活動中安全防護的策略,提高學生的思辨能力。
技能深化環節是學生掌握實際工作流程要點的關鍵環節,也是難點突破的環節。此處設計意圖應針對難點突破、提高學生課堂參與度等體現教學效率。以“海姆立克急救法”知識點為例,設計本環節為“教師引導,多元展示”,通過教師“指導練習—任務驅動—考核評價”,學生“熟能生巧—小組協作—以評促學”來完成。由前序學情分析可知學生具備一定的基礎,但是由于學生并未當過母親,缺乏教養經驗,對于在真實幼兒身上進行實操有所畏懼,因此如何破解此問題是該環節的重點。在第一部分“指導練習”中,教師通過1+X幼兒照護虛擬仿真實訓軟件,讓學生練習噎食幼兒的急救處理流程,任務達到100%合格的情況下,安排各小組學生通過虛擬現實技術VR/MR保教實訓系統,練習噎食幼兒的急救處理。隨后,通過播放《黃金四分鐘》思政案例視頻,反復滲透救死扶傷的意識,完成托育師職業素養升華。在“任務驅動”部分,教師布置情境任務:2歲半的小朋友因吃飯時與旁邊小朋友打鬧,食物不小心進入氣管,這時你應當怎么做?學生分小組模擬現場,其間教師巡回指導,尤其是尋找沖擊部位,需要一個個輪流檢查。第三部分“考核評價”中,教師組織學生進行托育機構進餐意外狀況流程模擬。同時組織學生進行自評、組內互評、組間互評等評價活動,并在學習平臺記錄學生的評價結果,形成學生成長記錄。學生則分角色進行進餐模擬演練,認真聽取教師的點評,根據評分標準在學習平臺線上教學平臺對本任務完成情況進行自評和互評。
除了首要的“新知導入”環節不可缺少之外,課中最后的“總結點評”也是必要的。教師需要總結學生任務過程中的共性問題,在指出問題并剖析原因之外,還可以引導學生分享學習急救術過程中的心理變化。學生則聽取教師的學習感悟,重新審視本任務學習的意義,吸納內化教師愛學生、愛學習的積極體驗。此部分設計意圖為再次明確本次課程內容,拔高課堂立意,如應強調“三孩時代,卓越托育師關系民族希望,祖國未來”,提升學生的職業同感。
3.課后。課后環節十分重要,是數字化手段的延伸,也是校外學習陣地。教師布置任務,學生完成任務。以“進餐活動照護”為例,發布三層次任務,前兩個作業是必做作業,第三個作業是選做作業。每一個任務難度層層遞進,關注實踐性與X證書和嬰幼兒照護技能大賽的聯系。學生的基礎作業(必做)也是個人作業,是完成“后測”,與課前“前測”形成對比;進階作業(必做)是團體協作完成任務,內容為“寫出在情境中成功搶救一名噎食幼兒后的體會,并提交學習平臺”;拓展作業(選做)是“小組合完成嬰幼兒海姆立克急救法或宣講公益視頻”,此項作業,有能力的學生可以參與,能激發其成就感,同時起到幫扶帶的作用。
4.教學評價。職業院校教學評價要著重體現過程性評價,需要采用多維度、多角度進行評價,開展增值評價是提升大學生人才培養質量的有效方式之一。[6]以“進餐活動照護”為例,按照“教師——早期教育和學習反思能力,母親——生活照料和家庭教育指導能力、朋友的回應傾聽能力,護士——健康管理能力、任務增值”等多種維度進行評價,評價結果記入學生學習成長檔案袋。教學評價撰寫如下:本次課主要學習了幼兒噎食緊急情況下的急救處理——海姆立克急救法和心肺復蘇。兩種急救處理規范均對標1+X幼兒照護職業技能等級證書中海姆立克急救法和心肺復蘇兩個技能點,對接嬰幼兒保教技能大賽中緊急救護知識模塊。根據學生前測分數、現場急救應變處理、參與角色扮演和討論等,生成過程性評價數據。
結 語
人才培養要立足于國家、省市職業教育政策,站位高遠,從托育行業整體發展需求出發。需要宏觀、中觀、微觀三層通力合作,學校決策層作好頂層設計,提供可執行、可落地的政策支持和條件保障,執行過程融入教師、課程、教法,甚至是每一節課、每一個證書中。在全方位的教改中提升教師的參與性、成就感、獲得感。通過教師長期積累及實踐,堅守初心,定能取得育人碩果。
參考文獻
[1] 常順,孫曉陽,賈寧,張珍珠.“崗課賽證”融通培養制藥類高技能人才的實踐探索[J].高教研究,2022(19):7-10.
[2] 陳麗婷,李壽冰.1+X證書制度實施的意義與現實問題分析[J].職業技術教育,2020,41(27):13-18.
[3] 古燕瑩.基于高質量發展的職業教育“三教”改革實踐探索——2021年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教學能力比賽參賽作品“檢修智能駕駛輔助系統”案例分析[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22(22):72-82.
[4] 孫亮.“三全育人”視域下高職院校“1234”科研育人路徑的研究與實踐——以湖南城建職業技術學院為例[J].才智,2022(10):15-18.
[5] 李蕓嘉.基于信息化教學大賽的倉儲2課時教案設計[J].物流科技,2023(05):154-158.
[6] 高會燕.新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增值評價的理論蘊含與實踐進路[J].中國高等教育,2023(01):3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