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琴風 劉麗梅 賈建虎

摘? 要:高校課程思政建設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戰略舉措,是建設高水平人才培養體系的基礎工程,是構建“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的關鍵環節,同時也是新時代高等教育的基本要求。相比人文社科類專業,理工類專業“課程思政”實踐較難。基于“三全育人”理念,如何在高校理工類專業中開展思政教育,是當前高等教育界關注和討論的熱點。文章以測繪類專業基礎課“地圖學基礎”為例,挖掘相關的“思政元素”融入課堂教學,利用現代化教學手段,結合實際案例和社會發展動態,弘揚傳統文化、樹立文化自信;強化對學生的地圖政治性教育,培養學生的職業道德及法律意識;培養學生精益求精、認真嚴謹、追求卓越、開拓創新的工匠精神。
關鍵詞:三全育人;課程思政;測繪類專業;地圖學基礎
中圖分類號:G642?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673-7164(2023)27-0108-04
2016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1]。2019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再一次強調,“要推動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堅持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相統一,挖掘其他課程和教學方式中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實現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2]挖掘專業課程中的思政元素,將專業知識與思政教育有效融合,能夠形成育人長效機制,推動課堂教學改革,構建與學校思想政治教育同向同行的課程生態共同體。課程思政是教育回歸本心,學校回歸立德樹人主責的要求;是教師回歸主業,思想政治工作回歸主體的體現[3]。課程思政既是“三全育人”的具體實踐,也是落實立德樹人培養目標的具體手段,兩者有機結合,互促互補。
測繪類專業是實踐性較強的理工類專業,具有多學科融合的特征。隨著行業的不斷進步,測繪類專業培養的人才不僅要有過硬的技術能力,還要有優秀的思想道德品質,這樣才能在未來產業建設中發揮作用。目前該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中有50%的專業課程,要實現“立德樹人”的培養目標,不能僅靠思政課程,還要在專業課程中融入思政元素,在專業課堂教學中實現育人。對此,專業課教師要深刻認識“課程思政”內涵、深入挖掘專業知識中的“課程思政”資源,全方位推進專業課程的“課程思政”建設。
“地圖學基礎”課程是測繪工程、遙感科學與技術、地理信息科學專業的專業基礎課程,主要內容包括地圖和地圖學的基本概念、地圖的數學基礎、地圖語言、制圖綜合、普通地圖、專題地圖、常見地圖的編制方法等。前期通過“普通測量學”“數字化測圖”課程學習如何為地圖提供基礎數據,為后續學習“攝影測量原理”“遙感影像解譯”等課程提供地圖相關知識,在專業課程體系中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是測繪類專業的核心課程。該課程中研究的地圖實用性強,與人民生活息息相關,結合實際生活案例,分析地圖的發展對個人的影響,更容易引起學生的共鳴,從而比其他課程更易實現課程思政的教育目標。
一、“地圖學基礎”課程思政建設的現狀
(一)專業課教師思政教育意識不足
傳統思想中,高校德育工作主要依據思政課程,與理工科專業課程教學的關系較弱。而且擔任專業課程的教師大部分具有理工科教育背景,不能完全理解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二者的關系,認為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政課老師的責任,與自己無關[4],認為專業課教師的本職工作是進行專業知識的傳授,單純“教書”沒有彰顯“育人”。也有教師認為專業課程應追求“純粹真理”,導致其忽視專業課程中所蘊含的思政元素和人文素養。要實現全員育人目標,所有高校教師都應擔負起育人的責任,因此應加強專業課教師同思政課教師的交流,深入挖掘思政元素,讓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同向同行,協同育人,構建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5-6]。
(二)專業課教師對思政元素挖掘不足
專業課程一般理論性較強,教學任務重,授課學時短,教師自身思政教育意識欠缺,對思政教育的理解不全面、認識不到位,導致專業理論課程中思政元素挖掘不足,無法在專業課程的教育教學中很好地融入思想政治教育。
(三)專業課教師開展課程思政經驗不足
課程思政是近幾年提出來的新理念新思想,專業課教師普遍存在經驗不足的問題,實際教學中思政元素與專業知識的融合過于生硬、教學形式單一,呈現口號化趨勢,不能有效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及學習熱情,容易使學生產生反感厭學的情緒,難以達到課程思政的教育效果。
二、“地圖學基礎”課程思政元素的挖掘與融合
根據“地圖學基礎”教學內容,挖掘相關的思政元素,并與實際案例相結合進行教學,最終達到教書育人、立德樹人的目標,提升學生的專業技術能力和道德素養。“地圖學基礎”課程思政設計如表1所示。
(一)建立辯證思維
在“地圖學基礎”第一章內容中,講述地圖是在人們的實踐活動中產生,是在人們不斷認識的基礎上發展而成,是人們認識周圍客觀環境和事物的結果。對地圖特性的講解從制圖中遇到的三大矛盾出發,研究地圖的若干特殊矛盾,最后歸結到矛盾的普遍性,從而獲得對地圖基本特性和定義的認識,引出馬克思主義辯證思維的認識。
通過讓學生了解人們認識事物的過程都是從矛盾的特殊性到矛盾的普遍性研究,以及事物是不斷發展變化的過程,引導學生從辯證的角度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用發展的觀點、普遍聯系的觀點看待事物;認識到隨著時代發展、科技進步,發展是必然的,一成不變是不存在的;認識到事物總有正反兩個對立面;明白事物發展是前進性與曲折性的統一,幫助學生樹立樂觀主義精神,教育其在實際生活中多角度思考問題,把腳踏實地與遠大理想有機結合起來,從而實現人生價值。
(二)激發愛國情懷
講述地圖學發展的內容時,讓學生課下查找中國古代的地圖學家及其對地圖發展的主要貢獻事跡并在課堂上講述討論,串聯一條中國地圖人物故事線(“中國科學制圖學之父”裴秀—賈耽—沈括—朱思本—羅洪先—楊守敬),講述中國地圖的發展。具體為魏晉時期名臣、地圖學家裴秀的“制圖六體”理論,賈耽完成了《海內華夷圖》及《古今郡國縣道四夷述》四十卷,沈括發現磁偏角、編訂完成《天下郡縣圖》,被譽為“中國整部科學史中最卓越的人物”,元代地圖學家朱思本游歷考察各地先后達20年之久,繪制完成《輿地圖》,明代學者羅洪先繪成《廣輿圖》,清末民初杰出的歷史地理學家楊守敬的《水經注疏》使中國沿革地理學達到了高峰。
通過學習討論,讓學生了解中國古代地圖的發展、古人的智慧及中國古代的地圖技術一直處于領先水平的事實,引導學生正確認識中國歷史、中國文化及古人的智慧,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和使命意識,提升文化認同,堅定文化自信,堅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三)培養工匠精神
在教學過程中,講述地圖學技術革命內容,電子計算機、自動化技術為地圖學發展開辟了嶄新的道路;遙感、GPS、北斗等技術的興起為地圖信息的獲取和處理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手段;地圖印刷新材料、新技術為提高地圖印刷質量創造了有利條件。結合實例,帶領學生回顧我國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建設的艱難歷程及取得的成就,使學生充分認識國家強大的重要性及掌握核心技術對大國重器的關鍵作用,使學生的專業學習更有使命感和榮譽感;學習致力于北斗研發的科學家身上的創新與敬業精神,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增強學生的民族自信心、樹立科技信心以及科技強國的精神;并以參與北斗三號衛星研發的工作人員劉家興的事例,告誡學生在工作學習中一定要有認真、嚴謹的科學態度。作為新時代的大學生除了為新中國取得的成就感到驕傲,更應該盡自己最大的努力為中國未來的發展建設做出自己的貢獻。
(四)倡導人類命運共同體
第二章地圖數學基礎理論中關于地球的講解認識,其主旨在于從實際出發,認識人類只有一個地球,各國共處同一個世界,世界文明進化的大邏輯與個體生活世界的小邏輯存在必然邏輯關系,要倡導“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人類命運共同體包含相互依存的國際權力觀、共同利益觀、可持續發展觀和全球治理觀。倡導學生要愛護地球、保護環境,共同創建地球美好家園。在新時代歷史背景下,大學生應當關注民族命運、國家命運和地球命運,在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進程中貢獻自己的力量。
(五)提升國家版圖意識
第五章普通地圖內容講授中,充分利用互聯網的“問題地圖”案例以及熱播劇因問題地圖被自然資源部核查處理等相關時事熱點,收集各種錯誤案例,以國家相關法律法規為主線,在教學中把常見錯誤與正確畫法進行對比講授,給學生直觀強烈的印象。同時,進一步普及測繪法律知識、傳播國家版圖知識、提升高校學生的國家版圖意識、倡導規范使用標準地圖。培養學生的職業道德法律意識,養成學生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并倡導學生學以致用,自覺承擔起宣傳和普及地圖知識的社會責任,成為一名合格的地圖知識傳播者。
三、“地圖學基礎”課程思政的教學實踐
(一)案例教學
從實際生活出發,結合目前相關行業的發展,選擇實際案例,如: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北斗研發科學家、中國古代地圖人物線、互聯網問題地圖等,以理論聯系實際的方式,在案例分析中傳授專業知識、認識了解國家的科技實力,在此基礎上滲入思政教育,培養學生的工匠精神、民族自豪感及法律意識。
(二)“互聯網+思政教育”
與思政課的教學方式不同,“課程思政”重在引導,其思政要素是以專業知識為基礎,以隱性的方式滲透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7]。充分利用豐富的線上資源,提升課程思政的時效性和實效性,構建“互聯網+思政教育”[8]的教學方式,通過線上線下一體化教學,將“課程思政”的教學內容貫穿教學全過程,實現全方位育人。講授案例時,通過網絡搜集資料如微課、微視頻或漫畫圖片等,形成課程思政案例庫。除了線下課堂教學外,將網絡資源通過線上討論的方式呈現于學習通線上教學平臺,打破學習的時間空間限制,實現全程育人,提升思政教育效果。
(三)翻轉課堂
翻轉課堂需要在課前布置相關問題,讓學生查閱資料,課堂上分組討論,通過自主學習掌握專業知識的同時領悟其中蘊含的思政元素。如:中國古代地圖人物線,讓學生課前查閱資料,課上分組講授,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真正參與“課程思政”的教學,認識中國古代地圖的精湛技術,學習地圖學家身上嚴謹、認真、勤奮的科研精神。以學生為主體,充分發揮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作用。
(四)課程評價的改革
“地圖學基礎”課程現在的考核方式采用過程化考核,包括平時成績及期末成績,平時成績主要是考勤、作業及課堂表現,期末成績主要是期末卷面考試成績。課程評價改革即在成績考核層面體現思想政治教育屬性、納入課程思政的參與情況,在平時成績中納入線上分組討論和線下互動等情況,加入教師評分和學生之間的互評;期末考試中增加應用型題目,考查學生認識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增加案例開放型題目,融合思政思想進行案例分析,突出思政元素與課程目標的融合效果,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能力以及表達能力,全方位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進一步實現全程育人。總之,教學評價的標準不光要涵蓋專業知識獲取情況,還應涵蓋思政思想塑造和能力提升水平[9]。
四、總結
課程思政是一種育人理念,不僅是一門科學,也是一門藝術,它是新時代大學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徑,也是高校培養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創新方式[10]。通過專業知識的學習,對學生“隱性”地進行思政教育,同時在復雜難懂的專業知識中穿插思政內容,通過多種教學方式豐富課堂教學內容、活躍課堂氣氛、提高課程教學質量和育人質量,最終實現專業教學和育人目的。
“地圖學基礎”作為測繪類專業的專業基礎課程,對學生后續專業知識體系的建立及學生人文素養價值觀的培養尤其重要,在課程中融入思政元素進行思政教育,需要在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評價等多個環節進行整改設計,把思政元素融入教學全過程,才能有效地達到教學和育人的雙重目標,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養學生成為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己任的卓越英才。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 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N]. 人民日報,2016-12-09(01).
[2] 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重要講話系列解[EB/OL]. (2019-03-19)[2020-03-20]. http://theory.people.com.cn/GB/40557/426099/index.html.
[3] 王堯. 再論課程思政:概念、認識與實踐[J]. 中國大學教學,2022(07):4-9.
[4] 肖敏. 高校課程思政的特點、難點及對策[J]. 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2(14):52-54.
[5] 路婉秋,王北海,李亞娜,等. 《食品包裝安全》融合“課程思政” 的探索實踐[J]. 包裝工程,2021,42(S1):67-70.
[6] 姜留濤,劉舜. 工程測量技術專業課程思政系統化設計研究[J]. 地理空間信息,2022,20(07):168-172.
[7] 鞏茹敏,林鐵松. 課程思政: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形態[J]. 教學與研究,2019(06):45-51.
[8] 徐麗華,盛慶紅. 高校測繪類課程“課程思政”教學探索[J]. 西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20,45(09):168-172.
[9] 王軼卿,張翔. 新工科建設中實施課程思政的理論與實踐[J]. 河北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20,22(06):59-62.
[10] 劉祥玲. 教育數字化轉型中高校課程思政的困境與應對[J]. 中國電化教育,2022(08):100-105.
(責任編輯:莫唯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