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莎
摘? 要:“四史”教育是一項長期性、系統性工程,其與大學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在本質屬性、教育目標上是一致的,基于此,高校要從思政課程、課程思政、校園文化建設、社會實踐等方面把“四史”教育融入大學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著力構建“四史”教育長效機制,推動“四史”教育常態化、長效化。
關鍵詞:“四史”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實踐路徑研究
中圖分類號:G641?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673-7164(2023)27-0189-04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不是一個孤立的教育系統,而是處于一個復雜、多樣、善變的社會環境和國家環境中的教育實踐”[1]。“四史”是黨的百年奮斗歷程、新中國改革開放建設實踐以及社會主義發展經驗的結晶,是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寶貴的資源和鮮活的素材,將“四史”教育融入大學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既是高校開展“四史”教育的有效途徑,也是做好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內在要求。
一、高校開展“四史”教育的必要性
(一)高校開展“四史”教育是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的重要政治任務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總結大會、黨史學習教育動員大會上多次對高校開展“四史”教育提出要求。中共中央辦公廳印發《關于在全社會開展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宣傳教育的通知》對全面推進“四史”宣傳教育進行了部署,尤其要求突出對青少年群體的教育,“要厚植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的情感,讓紅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傳承”[2]。可見,開展“四史”教育是高校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的具體體現。高校要提高政治站位,把開展“四史”教育作為一項重要政治任務抓好抓實。由學校黨委成立“四史”學習教育領導小組,統籌部署,把“四史”教育與加強黨的建設結合,與學校中心工作結合,與推進教育教學改革創新結合,切實把“四史”教育的成果轉化為推進學校高質量發展的強大動力。
(二)高校開展“四史”教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必然要求
高校要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要牢牢抓住“培養什么人”這一首要問題,只有回顧黨的教育方針的歷史演進和發展邏輯,才能對教育事業在新發展階段的時代使命有更深刻的把握。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們黨立志于中華民族千秋偉業,必須培養一代又一代擁護中國共產黨領導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立志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奮斗終身的有用人才。”[3]這就明確回答了高校“培養什么人”的問題。開展“四史”教育,也將進一步對“培養什么人、如何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進行解答,能夠發揮政治引領和價值引領的作用。高校要把“四史”教育貫穿立德樹人全過程,不斷提升青年學生的政治素養,積極引導青年學生堅定理想信念,厚植愛黨愛國情懷,做好新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
(三)高校開展“四史”教育是提升思想政治理論課實效性的有效手段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既是“四史”教育的主渠道,也是主陣地。中共中央宣傳部、教育部明確提出在高校開設“四史”類必修課。《關于在思政課中加強以黨史教育為重點的“四史”教育的通知》要求:“持續深化所有思政課必修課中‘四史學習教育相關內容的有機融入,講清講透各門必修課中蘊含的‘四史道理學理哲理。”[4]可見,高校開展“四史”教育,將為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改革創新注入新活力,成為思政教育新的生長點。思政課教師要胸懷歷史責任,以寬廣的視野,創新的思維講好黨的創新理論,把“四史”講得有聲有色,提升青年學生學習“四史”的興趣,讓思想政治理論課更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因此,高校要加強對“四史”教育資源的挖掘,找到“四史”教育與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的契合點,將“四史”教育融入課程體系,融入教學內容,融入教學各環節。
二、大學生學習“四史”的重要性
(一)引導大學生樹立科學的歷史觀
當今世界正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各種國際力量的博弈更加復雜,意識形態領域的斗爭更加激烈,歷史虛無主義、新自由主義、民主社會主義等錯誤思潮在網絡上快速蔓延,其故意歪曲、捏造歷史,無端抹黑、詆毀有重大貢獻的歷史人物,惡意編造、纂改歷史事件,對包括青年學生在內的廣大人民群眾帶來了消極影響。“四史”不是單純的歷史理論,而是豐富而生動的歷史事實,既總結了中國共產黨發展的歷史經驗,又論述了中國選擇社會主義、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歷史必然性。學習“四史”,有助于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歷史思維,學會運用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從重大歷史事件中找尋內在聯系,主動辨別以歷史虛無主義為代表的各類錯誤思潮,自覺抵制各種不尊重歷史、不正視歷史、虛構拼湊歷史的別有用心的行為。
(二)解決大學生的思想困惑
當代大學生富有朝氣與個性,他們思想活躍且敏感,既容易接受新思想、新事物,也容易產生思想困惑、迷茫,尤其在面臨學業、人際交往、人生規劃等多方面的壓力時,更易衍生出理想與現實、小我和大我等思想困惑,如果沒有得到深入細致的教育和引導,就容易出現思想上的偏差。大學生在主觀上對“四史”有興趣,愿意從長輩口述中聽“四史”,從改編的影視作品中看“四史”,但是卻缺乏進一步發掘“四史”的歷史精神和內涵的動力。學習“四史”,讓青年學生從共產黨員、革命烈士、英雄人物、先進模范的偉大精神中汲取力量,也讓青年學生進一步了解黨的發展歷程和國家建設發展的歷史,感受到黨的領導和國家的制度優勢,進一步堅定馬克思主義信仰,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愿意舍小我成大我,從根本上解決好青年學生思想困惑的問題。
(三)激發大學生的使命意識
當代大學生不僅正處于人生的最好年華,也成長在中華民族和國家發展的最佳時期,他們既有著建功立業的遠大抱負,也肩負著不負人民、不負時代的重要使命。“四史”雖然是講歷史,但并不是簡簡單單的歷史教育,而是具有鮮明的政治導向,是對中國發展趨勢的推演與預測。習近平總書記在給復旦大學青年師生黨員回信中提出,“希望廣大黨員特別是青年黨員認真學習馬克思主義思想,結合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在學思踐悟中堅定理想信念,在奮發有為中踐行初心使命。”[5]通過“四史”教育,讓青年學生增強憂患意識,居安思危,激勵他們勤學苦練,不斷增強本領和增長才干,自覺將個人理想和國家共同理想緊密結合,將個人命運和國家命運統一起來,把個人成才與民族復興大業緊緊相連,真正成為堪當民族復興重任的時代新人。
三、“四史”教育融入大學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徑
(一)堅持思想引領,推進“四史”教育與思政課程有機融合
“四史”教育的目標與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目標是有機統一的,要在保持課程整體性的基礎上,實現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的聯動性,讓“四史”教育與思政課程有機融合。一是統籌師資力量,精心設計教學計劃、編寫審定教學大綱、開展集體備課等,讓思政課教師以寬廣的視野、深厚的情懷講清重大歷史事件、歷史發展規律、歷史演進邏輯,講好黨的創新理論,切實提高“四史”教育課程成效。二是加強思政課程體系建設,及時調整人才培養方案,在現有思政課程體系的基礎上,重點圍繞“四史”設定課程模塊,開設選擇性必修課程,把“四史”教育類課程納入通識素質教育課程平臺公共選修課程系列,要求學生至少選擇一門“四史”教育類課程修讀,并獲得相應的學分。三是優化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巧妙運用新媒體技術創新教學形式,更加立體化、形象化地呈現“四史”教學內容,開通“四史”云課堂、VR虛擬“四史”場景體驗等,通過鮮活、生動的歷史故事和歷史人物等素材提高思政課的吸引力和參與度,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大學生愿意學、喜歡學、主動學“四史”,讓大學生在歷史和時代的互動中明晰未來的方向。廣西外國語學院成立“四史”教研室,定期組織“立足思政課程,開展四史教育”等專題教學研討會,制作了《鑄牢理想信念之根基,譜寫百年奮進新篇章》《正確認識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對黨和國家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堅守為人民謀幸福的初心不動搖》等微課,把廣西本地的湘江戰役、百色起義、龍州起義、梧州支部等紅色革命歷史融入思政課程,青年學生對“四史”學習的興趣大大增加,撰寫了《紅色家書與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研究》《守衛與繼承:大學生英雄精神的培育路徑研究》等論文,創作了《勿忘初心 牢記使命》等藝術作品。
(二)發掘思政元素,推進“四史”教育與課程思政有效銜接
用好思政元素是推進課程思政建設的關鍵,關系到課程思政育人實效的提升。因此,既要對專業課程蘊含的思政元素進行挖掘,也要對“四史”教育蘊含的課程思政元素進行挖掘,讓二者有效銜接。一是建立協同聯動機制,打造課程思政教學共同體。通過教研協同、教學協同、隊伍協同等機制,統籌各方面資源,構建高水平的課程思政體系,達到把價值塑造、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融為一體的教學目標。二是打破思政課與專業課程的學科壁壘,充分提煉專業課程中的家國情懷、人文精神、價值理念、道德規范等要素,并轉化為有效素材,讓專業課也能講出思政味。三是深入挖掘課程思政元素,積極探究專業課程與“四史”教育的內在關聯性,讓育人力量與教學環節無縫銜接,有效融入教案課件、課堂講授、專題討論、課后作業、考試考核等各環節,形成各類課程的協同育人效應。廣西外國語學院持續推進課程思政“九個一”工程,成立了課程思政研究中心,讓課題研究成為助推器,鼓勵和幫助思政課教師與專業課教師“結對子”,組建研究團隊,共同申報課程思政專項課題、培育課程思政示范課程等;建成課程思政(國際語言)實踐基地,發揮國際語言專業課程的育人作用,把外語知識、技能教學與思政元素自然融合,舉辦“泰語、越南語、柬埔寨語講紅色小故事”比賽、以“中國精神”為主題的德語朗誦比賽、西班牙語演講比賽等;依托學校外語交際能力晨練工程、校園外語主播平臺,編印了中英、中泰、中越、中柬、中老、中緬、中日版本的習近平金句特輯,制作了“家國情懷”系列泰語、越南語、英語、日語、德語等多語種節目,培養青年學生的家國情懷,提升青年學生的文化自信,提高青年學生的國際傳播能力。
(三)加強陣地建設,推進“四史”教育與校園文化建設深度融合
校園文化對青年學生的成長成才有重要影響,將“四史”教育融入校園文化建設,充分挖掘紅色資源、講好紅色故事、唱響紅色主旋律,能更好地發揮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作用。一是依托校史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基地等校內資源,拓寬“四史”教育覆蓋面,挖掘校史、校訓、校歌中的紅色教育資源,在教學樓、宿舍區、大學生活動中心、校道、文化廣場等場所設立紅色主題景觀、舉辦紅色展覽,增強學生愛國愛校情感。二是在重要時間節點、重大歷史事件紀念日,邀請專家學者、老紅軍、模范人物等作報告、宣講,舉辦紅歌比賽、紅色情景劇演出等,講好紅色故事,傳承紅色基因,弘揚革命精神,增強“四史”教育的感染力。三是依托校園網、微信、抖音等平臺開設紅色書屋、紅色故事專欄,開展網上尋訪革命足跡、網上祭英烈等活動,引導大學生崇尚英烈、緬懷先烈,學習英雄楷模精神。廣西外國語學院開展“建、學、講、寫、溫、訪、慶、放、演、展”“十個一”活動,利用自治區檔案館的資源在校內建成“紅色廣西”黨性教育主題室暨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與崇左市委宣傳部共建“馬克思主義學院教育實踐基地”,建成學校“四史館”,并利用上述紅色陣地開展教育活動;開展了“讀紅色經典,頌紅色精神”讀書沙龍、“學黨史 強信念 跟黨走”黨史知識競賽、“講述身邊共產黨員的故事”微視頻比賽、“不忘初心跟黨走、不負韶華當先鋒”征文比賽、“永遠跟黨走”文藝演出等活動;舉辦“我愛祖國、大美西北”“紅心向黨 以美傳情”作品展等,推進了“四史”教育與校園文化建設的深度融合,讓青年學生在校園活動中受到紅色文化的熏陶,在潛移默化中傳承紅色基因。
(四)凝聚育人合力,推進“四史”教育與社會實踐有效融合
社會實踐是實踐教育、素質教育、社會教育相結合的重要載體,將“四史”教育融入社會實踐,有利于推進第二課堂與第一課堂有效銜接,凝聚育人合力。一是充分發揮區內外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紅色景區的作用,組織青年學生參觀革命紀念館、歷史博物館,瞻仰革命遺址、遺跡,實地調研革命老區,尋訪革命歷史人物,拉近歷史知識與現實生活的距離,讓大學生在追溯歷史、重溫歷史中接受愛國主義教育、革命傳統教育。二是組建大學生“四史”宣講團,進中小學、進社區、進企業開展“四史”宣講活動,用實際行動展示當代大學生風采,用大學生的話語講好黨的故事、講好中國故事,發揮朋輩引導作用,增強大學生對“四個自信”的價值認同。三是發揮大學生專業優勢,開展暑期大學生“三下鄉”等社會實踐以及助老助殘、生態環保、應急救援等志愿服務活動,將專業實踐與社會公益結合起來,激勵大學生在實踐中受教育、增長才干,勇擔強國使命。廣西外國語學院組建“四史”宣講團,深入企事業單位、街道、鄉村開展宣講活動;組建“黨史學習”“星火鄉傳”等“三下鄉”社會實踐團隊前往來賓、天等、上林等地開展理論宣傳、義務支教等社會實踐;組織師生黨員赴湘江戰役紀念地全州、興安等地現場教學,到古思七一舊址、賓陽東區革命紀念館等開展主題黨日活動;選拔優秀志愿者服務北京冬奧會、中國—東盟博覽會等重大活動,鼓勵和引導青年學生將專業技能、實習實踐與助力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服務國家戰略緊密結合,促進青年學生把“四史”教育學習成果向具體實踐轉化,讓青年學生在社會實踐中踐行初心和使命,用實際行動彰顯青年學生的擔當。
綜上所述,高校要構建“四史”教育的長效機制,將“四史”教育真正融入大學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推動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質增效,履行好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使命。
參考文獻:
[1] 張傳輝,白宏亮. 加強黨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領導力[J]. 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9(03):113-117.
[2] 在全社會開展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宣傳教育[N]. 人民日報,2021-05-26(01).
[3] 習近平: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N]. 人民日報,2019-03-19(01).
[4] 教育部辦公廳關于在思政課中加強以黨史教育為重點的“四史”教育的通知[EB/OL]. (2021-04-20)[2021-08-18]. http://www.moe.gov.cn/srcsite/A13/moe_772/202105/t20210511_530840.html.
[5] 習近平. 心有所信 方能行遠 習近平給復旦大學《共產黨宣言》展示館黨員志愿服務隊全體隊員的回信[J]. 雷鋒,2020(07):2.
(薦稿人:李冬冬,廣西外國語學院副教授)
(責任編輯:羅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