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嘉
隨著傳統違法犯罪加速向虛擬空間蔓延,影響群眾安全感的社會問題時有發生。電信網絡詐騙(以下簡稱“電詐”)成了當前影響我國社會治安和民生的公害問題。對此,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全面落實打防管控措施,堅決遏制電詐犯罪多發高發態勢”。在打防管控電詐犯罪方面,公安部陸續開展了“斷卡”行動、夏季治安打擊整治,緊盯團伙深挖、鏈條打擊、追蹤查控、信息核查、資金穿透,強化全鏈條打擊、深挖擴案及反詐防范宣傳,有效遏制了電詐犯罪高發及蔓延態勢。
但是,近期北、上、廣等地接連發生了以“FaceTime語音、視頻”為工具的新型電詐案件。不法之徒意圖借助技術升維,突破現有法律的天羅地網,實現犯罪“引流”。據江蘇警方統計,2023年7月24日至30日短短一周內,該省就有20多人中招FaceTime騙局。
在執法實踐中,傳統電詐在犯罪手段方面豐富多樣,主要可以分為8類,即:“虛構投資返利、理財類”“假冒公檢法詐騙類”“冒用他人信息注冊并出售寬帶賬號為電詐提供工具類”“利用偽基站發送木馬鏈接類”“冒充熟人詐騙類”“假冒保健品購物類”“娛樂節目中獎詐騙、冒充明星類”“冒充企業招工類”。比如,投資返利、理財類騙局,通常詐騙者標榜其具有海外背景,從事的行業能夠賺取巨額利潤;而后通過搭建虛假網絡交易平臺,在被害人投資、理財初期按時返利,讓投資者嘗到甜頭繼續追加投資后,騙取投資款。
隨著現代科技水平的不斷升級,在作案手段層面,電詐正在由“傳統的仿冒身份類”,轉向“利用網購、網貸、刷單等方式”實施犯罪,“利用直播平臺、投資理財、博彩類網站或App”實施的網絡詐騙類案件也多有發生。

近期,我國多地接連發生了以“FaceTime語音、視頻”為作案工具的新型電詐案件 (圖/視覺中國)
在共性層面,FaceTime騙局與傳統電詐往往兼具“仿冒身份”與“虛構事實”的雙重特征。在廣東警方偵辦的一起詐騙案中,被害人李某就是收到了自稱“微信支付中心客服”的FaceTime語音通話。不法之徒利用事先獲取的李某辦理“微粒貸”的個人信息,謊稱需要重新開通微粒貸,否則會影響征信。又如,在江蘇警方破獲的一起詐騙案中,謝某接到“螞蟻金服客服”的FaceTime視頻,聲稱謝某的花唄、借唄額度虛高,需要配合關閉,否則將影響征信。起初,謝某警惕心較高,掛斷電話。但又接到來自“反詐中心工作人員”的FaceTime 視頻電話,稱其不配合“螞蟻金服”,后續征信將受到影響,還報出了謝某的姓名、身份號、聯系方式等隱私信息。
根據上述案件分析,在仿冒身份方面,不法之徒常用的是“銀行客服”“微信支付中心客服”“支付寶客服”“反詐中心工作人員”等官方身份;在虛構事實方面,往往是編造取消不實貸款、調整貸款利率、關閉金融賬戶、影響征信記錄等理由。在詐騙過程中,不法之徒甚至能準確地說出受害人的姓名、身份號、銀行卡號以及貸款明細等隱私信息。但殊不知,個人征信是由我國央行統一管理的,任何個人或者其他機構均無權刪除或者修改。本人也可以登錄央行征信中心進行官方查詢。
在北京警方辦理的一起詐騙報警中,桃某在玩Ipad游戲時,突然接到FaceTime視頻電話,對方鏡頭一片漆黑,謊稱是“某電商平臺客服”,向其推薦一款互聯網貸款產品,需要人臉識別。所幸的是,桃某未按照對方指示操作,捂住了Ipad自帶的攝像頭。又如,在浙江警方開展的一起反詐中心預警中,王某在對方說出貸款業務等隱私信息后,即按照對方引導,下載某會議軟件,與對方進行屏幕共享。幸運的是,王某及時接到了派出所的反詐勸阻電話,最終未按照對方指示將錢款打入共享屏幕中所謂的“安全賬戶”。
由此可見,不法之徒盯上的是蘋果手機自帶的通信軟件(FaceTime)。與QQ、微信視頻只能由好友發起不同,FaceTime語音、視頻通話僅需獲取對方蘋果ID郵箱賬號即可撥打。在撥通后,不法之徒往往會引導被害人下載各類視頻會議軟件,通過“共享屏幕”方式獲取事主的密碼、驗證碼等重要信息,誘騙被害人向指定賬戶轉賬;但在接通的FaceTime視頻中,那些自稱官方客服的人員卻往往難見真容。
從利益鏈條的角度來看,電詐犯罪通常有上、中、下游三級。“上游”存在專門辦理或販賣銀行卡、手機卡、上網卡的“卡農”和“卡販”,以及竊取公民個人信息、制作涉詐手機App軟件的違法犯罪團伙;“中游”存在網絡電話、虛擬電話、QQ、微信等多種通信聊天工具;“下游”存在專門轉移、洗白、提取贓款的專業“洗錢”團伙。由此,自上而下地形成了一條完整的黑灰產業鏈。
而FaceTime騙局更側重于中、下游,不法之徒充分利用FaceTime語音、視頻通話的通信聊天功能,在接通后往往承諾,轉賬資金在一定期限內會全額轉回,或者短信驗證后此筆錢款將會全額退還。然而,真相卻往往相反!
在上海警方偵辦的一起詐騙案中,被害人朱某接到一個來自陌生郵箱地址的FaceTime視頻電話,對方稱自己是“銀聯客服”,需要朱某轉賬至指定賬戶名下才能保證賬戶資金安全,并保證在一定期限后將悉數返還到轉出賬戶。根據對方指示,朱某開啟了實時屏幕共享,打開不明網址,并被引導轉賬4筆,損失共計22萬余元。又如,在福建警方破獲的一起詐騙案中,周某接到“京東白條客服”FaceTime視頻,稱其注冊的京東白條出現問題,需要及時注銷,否則會造成其綁定的銀行賬戶凍結,要求周某向其綁定京東白條的錢包匯入2萬元進行“資金清算”,并承諾一定期限后2萬元可再從銀行卡轉賬退回……
FaceTime是蘋果手機內置的一款語音、視頻通話軟件,在有網絡的情況下,用戶可以通過個人賬戶進行語音、視頻聊天。有異于好友模式的語音、視頻通話,FaceTime語音、視頻通話方式對于不法之徒實施詐騙行為,增添了更強的隱蔽性和反偵查性。
對于蘋果手機用戶而言,最好的避險方式就是不要接通任何來自陌生人的FaceTime語音、視頻邀請。即便接通了,一不要透露任何個人信息,二不要轉賬、借款,三不要與對方共享屏幕或者下載軟件。FaceTime騙局的核心要義就是“錢財”。只要對方提到錢,就立刻關斷!
除了個人防范層面,深入開展FaceTime騙局綜合治理勢在必行!因此,宣傳教育部門需要進一步加強蘋果等智能手機用戶的防范教育,既要保護用戶免受侵害,更要防止用戶成為詐騙犯罪“工具人”。建議網信、公安等部門可以在傳統反電詐基礎上,繼續優化完善常態化監管處置機制,加強日常巡查,及時發現、快速清理屬地網絡平臺涉詐信息,凈化網絡生態。銀行、支付寶、微信服務等支付端機構需要健全反詐聯盟,強化信息規整共享,進一步優化金融治理。
《中華人民共和國反電信網絡詐騙法》已于2022年12月1日起施行,該法是黨中央部署打擊治理電信網絡詐騙工作的標志性成果,是中國反電信網絡詐騙犯罪制度的成功探索和具體實踐。教育行政、市場監管、民政等有關部門和村民委員會、居民委員會,應當結合FaceTime騙局受害群體的分布等特征,會同社區、蘋果等智能手機公司、銀行網點,加強對老年人、青少年等群體的宣傳教育,增強FaceTime騙局宣傳教育的針對性、精準性,開展反FaceTime騙局宣傳教育進學校、進企業、進社區、進農村、進家庭等活動,構建起全民反詐、全民無詐的善治格局。
FaceTime騙局與傳統電詐一樣,詐騙集團大多盤踞在境外非政府管轄區域,故從源頭打擊詐騙團伙存在客觀困難。對此,網信、公安等部門可以將更多精力放在斬斷詐騙集團在境內的觸手、追贓挽損和增加詐騙集團犯罪成本上。
一方面,網信、公安、金融管理、電信等部門,可以會同蘋果等智能手機公司,統籌負責本行業領域反制技術措施建設,推進涉FaceTime騙局樣本信息數據共享,加強涉詐用戶信息交叉核驗,建立有關涉詐異常信息、活動的監測識別、動態封堵和處置機制。
另一方面,網信、公安、金融管理、電信等部門,可以組織銀行業金融機構、非銀行支付機構、電信業務經營者、互聯網服務提供者等建立預警勸阻系統,針對預警發現的潛在被害人,根據情況及時采取相應勸阻措施。
對于公安機關而言,可以進一步完善落實“刑偵統籌、技網研判、情指(情報指揮中心簡稱)派警、派出所勸阻”的工作機制,采取發短信、電話、見面等措施分級分類開展勸阻,動員網格員、志愿者等社會力量投入勸阻FaceTime騙局,擴大潛在受害人預警保護的覆蓋面。
此外,對FaceTime電詐案應當加強追贓挽損,完善涉案資金的處置制度,力求及時返還被害人的合法財產。在近期案件偵辦中,銀行、第三方支付賬戶、數字貨幣交易、車手取現、購買高價值實物等逐漸成為犯罪團伙洗錢的主要模式。不法之徒往往會教唆境內被雇傭“馬仔”前往金店、大型商超、預付卡公司等,通過馬仔“提前探店、線上預約、押人提貨”形式,大批量購買黃金、預付卡,后通過黃金實物轉移給上家、預付卡找“黃牛”銷贓轉售的方式轉移贓款。對此,可以迅速組織銀行業金融機構、非銀行支付機構落實賬戶的臨時性保護措施,第一時間對公安機關推送的預警對象名下全量銀行賬戶,采取延時支付、限制非柜面業務、限制日交易額度等措施,從而為追贓挽損提供時間基礎。
FaceTime騙局與傳統電詐一樣,詐騙集團大多盤踞在境外非政府管轄區域,故網信、公安等部門可以將更多精力放在斬斷詐騙集團在境內的觸手、追贓挽損和增加詐騙集團犯罪成本上。
對于銀行業金融機構、非銀行支付機構而言:一方面,可以探索將網點、分支機構全量納入網信、公安等部門建立的反詐聯盟,有效統一反詐聯盟成員單位思想共識和行動步調,強化信息規整共享,連點成線,防止涉詐銀行卡漏管失控;另一方面,可以會同通信運營企業,專題研究分析涉詐網絡行為特征,動態調整移動網和固網封堵策略,同時進一步優化完善對銀行賬戶、支付賬戶、支付結算服務的監測管控,健全完善符合FaceTime騙局活動特征的異常賬戶和可疑交易監測機制。
而今,社會上發生的包括FaceTime騙局在內的各類新型犯罪,在行為上表現得更加復雜、隱蔽、多變,這無疑會對偵查取證、司法認定、宣傳教育、防范勸阻等各環節產生新的沖擊并帶來新的挑戰。面對犯罪手段的加速迭代升級,我們在進一步優化打防管控措施的同時,要充分理解詐騙萬變不離其宗——“索要錢財是核心,錢款流動是關鍵”!
(作者單位系上海市公安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