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菊萍
當國內大部分蘋果用戶還在使用微信、QQ等聊天工具時,蘋果的“隱藏款”——即時通信工具FaceTime已被不法之徒“開發”利用,成了最新的犯罪引流工具,一時間又有不少被害人上當受騙。與之前電信網絡詐騙(以下簡稱“電詐”)主要在各類騙局話術上翻花樣有所不同的是,這次騙子們再次在通聯工具上做起了文章。騙子們的“魔高一丈”似乎總在挑戰反詐的“道高一尺”。電詐犯罪技術性強、產業鏈廣、騙術變化快、被害人數多、涉案錢款巨大,社會危害性很大。作為一類典型的非接觸式犯罪,電詐犯罪背后的基礎工具是銀行卡、電話卡等,基礎技術是通知類短信技術、跨境數據通信技術、短網址服務技術、網絡社交軟件技術等。這些基礎工具與技術被非法利用且存在監管缺漏,是跨境電詐犯罪屢禁不絕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治理電信網絡犯罪僅僅靠刑事打擊并不足以真正遏制,手段加速迭代下如何做好電詐的訴源治理,成為擺在我們面前的一道必答題。
電詐可分為精準信息獲取、詐騙腳本設計、通信聯絡誘導、資金支付轉移等四個關鍵環節,打擊治理電詐始終在這四個環節處于動態博弈的過程。根據2022年9月2日出臺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反電信網絡詐騙法》(以下簡稱“反電詐法”),金融、電信、網信、市場監管等有關部門依照職責履行監管主體責任,守土有責。電信業務經營者、銀行業金融機構、非銀行支付機構、互聯網服務提供者承擔風險防控責任,建立反電詐內部控制機制和安全責任制度,加強新業務涉詐風險安全評估。
以電信治理為例,為限制個人持卡數量,目前工信部已推出“一證通查”業務。通過“一證通查”可以查到本人名下所有卡號賬號,對于非本人開卡或已不再使用部分卡號但遺留信息未被注銷等情形,“一證通查”均可提供標準的處置流程。為從源頭上預防、遏制電詐活動的發生,應在電詐活動的預備階段或發生初期予以發現,及時抓捕相關詐騙人員和團伙;電信業務經營者需積極研發和應用電詐反制技術措施,以自動化決策技術等電信網絡技術為基礎建立涉詐異常電話卡模型,高效、準確地識別、篩選出使用呈現異常的情況:有涉電詐活動可能的涉詐異常電話卡,評估其涉詐風險等級,并根據涉詐風險等級通知涉詐異常電話卡用戶在規定期限內通過線上方式、電信業務代理商或電信企業自營營業廳重新進行實名核驗;否則應當根據涉詐風險等級采取限制、暫停有關電話卡功能的措施。
又以金融治理為例,為確保賬號信息真實,金融機構在進行客戶盡職調查時也采用了科學手段精準識別風險。例如,通過大數據AI技術使用近百個數據特征對客戶“畫像”,用“客觀數據”還原開立銀行賬戶、資金交易的真正意圖,撕開不法之徒設立“空殼公司”、開立并買賣“賬戶”的畫皮,斬斷跨境賭博、電信網絡新型違法犯罪資金鏈。為進一步確保金融機構能夠獲得全面、有效的開戶企業信息,金融、電信、市場監管、稅務等有關主管部門還應建立共享查詢系統,實現信息流通和聯網核查,從技術賦能的角度幫助金融機構便捷高效地作出決策。
綜上,用技術的方法阻止技術作惡,或許才是對技術性極強的電詐犯罪的“對癥下藥”。
治理電信網絡犯罪,除了電信、金融、互聯網等職能部門提升能級、守土有責外,各部門形成協同聯動工作機制,暢通工作對接、資源共享,合理利用大數據,也十分重要。各部門的大數據利用首先要“耕好自己的地”,把握好自身執法履職中產生或掌握的大數據如何深度應用、精確查詢;其次是在確保數據安全的前提下解決如何資源共享的問題。
以刑事案件偵辦為例,公檢法等機關有必要以公安機關反詐平臺為基礎,建立健全公檢法反電詐信息共享平臺,并實現全國案件關聯;針對銀行金融機構、非銀行支付機構的緊急止付、查詢、凍結、解凍等文書,建立快速通道,并網絡留痕、形成文書,公檢法可直接將這些平臺數據當作證據使用,無須證據轉化。
上海市人民檢察院第二分院第三檢察部與公安機關“會診”網絡犯罪案件
又以反詐資金追贓挽損為例,中國人民銀行作為金融主管部門應當統籌建立反洗錢統一監測系統,與公檢法等辦案單位共同形成電詐犯罪資金流轉反洗錢可疑交易報告制度。針對實踐中不斷變化翻新的犯罪手法,要不斷更新可疑交易模型,加強對虛擬貨幣洗錢模型的建構,提升金融行政監管部門與公安機關、檢察機關在電詐犯罪情報支持方面的合作質效。反洗錢主管部門發現或者接收涉嫌洗錢電詐犯罪可疑交易報告或舉報的,應及時將犯罪線索移送。對于重大的電詐案件,要加強反洗錢調查的案件協查力度,通過資金協查為進一步核查電詐可疑交易活動,提高資金追蹤、分析、處置質效。
綜上,用網絡的思維解決網絡犯罪,或許才能真正給高發的電詐犯罪布下天羅地網。
面對手段加速迭代、發案率處于持續高位的電信網絡詐騙,刑事打擊固然是最直接、最嚴厲的手段,但是僅靠刑事打擊尚不足以徹底遏制犯罪。筆者認為,四大檢察(刑事、民事、行政、公益訴訟)應同向發力,重點發揮刑事檢察和公益訴訟檢察的聯動作用,加強檢察內部一體化,從信息共享互通、資源統籌調配、線索及時移送、人員協作共進和辦案聯動機制等方面做進一步改進和完善,從而提升電詐案件辦理質效——
首先,以行政公益訴訟督促履職推進協同共治。反電詐法第四十七條明確:“人民檢察院在履行反電信網絡詐騙職責中,對于侵害國家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的行為,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公益訴訟。”這賦予了檢察機關就電詐犯罪提起公益訴訟的職能。與刑事訴訟強調對行為人刑事責任的追究不同,公益訴訟關注的是彌補電信網絡詐騙行為造成的對國家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的損害,讓受損的法益得以有效修復。雖然檢察機關的公益訴訟不必在每起電詐案件中逐案開展,但是選擇有典型意義、宣示意義的案件作為突破口,必將收獲很好的法律效果和社會效果。當前,各地檢察機關對于如何在該領域開展公益訴訟仍處于探索階段。檢察機關可積極配合“清朗”“凈網”等系列專項行動,依法督促相關職能部門加強行業監管,促進電信業務經營者、銀行業金融機構、非銀行支付機構、互聯網服務提供者加強自律。對于相關職能部門違法行使職權或者不作為,致使國家利益或者社會公共利益受到侵害的,檢察機關可依法提起行政公益訴訟。
其次,以積極、能動、綜合的檢察履職推進綜合治理。結合辦案,通過制發社會治理檢察建議、風險提示函等方式,督促銀行、通信等相關主管或監管部門完善行業監管及責任倒查制度,協同推進網絡領域綜合治理。加強追贓挽損,破解電詐犯罪因主犯不到案而無法退賠退贓的現實困境,研究各環節參與人的退贓義務范圍。收集造成侵害的其他第三方的失職或共同侵權行為的證據,探索追加第三方為共同侵權責任人,切實解決被害人損失的問題。對遭受重大生活困難的被害人,符合國家有關救助條件的,積極開展司法救助,盡量減少電詐給其生活造成的影響。通過檢察大數據,從類案中發現、提煉電詐治理中的共通性問題,積極會同有關職能部門,聚焦重點行業領域,強化系統治理、訴源治理,壓實前端責任。
(作者系上海市人民檢察院第二分院第三檢察部副主任、三級高級檢察官,全國檢察機關網絡犯罪檢察人才,上海檢察機關網絡犯罪專業化辦案團隊召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