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富冰
摘要:閱讀是學生認識世界、豐富表達方式的重要途徑,而小學生的語文閱讀能力培養正處在打基礎的階段,積極開展整本書閱讀教學不僅能夠擴大學生的閱讀面、提升其閱讀品位,而且能促進學生認知能力與思維能力的提升,使其養成好讀書、讀好書的習慣。文章重點分析了開展小學語文整本書閱讀的意義,根據課程目標和實際學情,從書籍選擇、創設情境、方法指導、分享交流四個角度切入,研究整本書閱讀的有效實施策略,希望書香常伴學生的成長之路。
關鍵詞:小學語文;整本書閱讀;意義;策略
小學生的語文素養形成正處在起步階段,進行整本書閱讀對學生的語言、思維、審美、文化等素質的培養大有裨益。教師應該把整本書閱讀當作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改革的新任務,結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和閱讀水平,制定科學完善的整本書閱讀方案,并采用創新有趣的教學方法,指導學生參與整本書探索。
1? ?小學語文教學中實施整本書閱讀的意義
1.1有助于學生積累語言表達素材
在語文核心素養體系中,語言的構建和運用占據著重要的地位,小學生的語言能力正在從口語表達向書面表達過渡。只有具備足夠的表達素材,學生才能順利地開展聽說讀寫活動,運用語言進行表情達意。在傳統的單篇閱讀模式下,學生接觸到的文本形式比較單一,文本的篇幅不長、內容有限,學生只能獲取少量的字、詞、句的積累,對于日益擴大的語言詞匯學習需求來說,是遠遠不夠的。整本書和單篇短文相比,在語言表達方面具有更加突出的優勢。小學語文教學開展整本書閱讀,有助于學生積累詞匯。一方面,整本書的取材范圍非常廣泛,學生通過閱讀能夠了解不同的語言表達風格和表達形式,教師再指導學生有意識地進行積累,按照自己的喜好進行吸收,可以促進學生掌握語言規律,增加語言素材的儲備量。另一方面,整本書的篇幅和閱讀周期相對更長一些,學生在某一段時間內都將沉浸在同一部作品的閱讀中,長時間閱讀同一類型的語言表達特色,會不自覺地進行模仿和運用,從而形成深刻的語言表達印象。
1.2有助于學生發展靈活的思維
閱讀是一項強調思考的活動。思維發展是語文素養的重要內容,要求學生在閱讀和語言實踐中勤于動腦和探究,提升思維品質的深刻性與敏捷性。在傳統的單篇閱讀模式下,由于語篇內容及篇幅的局限,學生已經習慣了浮光掠影、淺嘗輒止式的閱讀,思維的閘門剛剛打開,閱讀活動就已經結束了,很難達到理想的思維訓練效果。整本書閱讀能夠促進學生開展大量、持續性的閱讀,使其盡情地發散思維。所以,開展小學語文整本書閱讀有助于提升學生思維的靈活性。一方面,教師可以依托整本書中引人入勝的情節和形形色色的人物,組織學生去開展聯想、預測、想象等思考活動,為學生提供更加廣闊的思考空間,驅動學生的深度閱讀,提高思維運轉的速率和頻率;另一方面,教師還可以從整本書多層次的主題和結構出發,帶領學生開展批判性閱讀、對比式閱讀和多元解讀等,鼓勵學生自主辨別與思考,把自己的理解與他人的觀點進行比照和交融,從而產生新的見解和判斷,通過多角度的思考和辨析,使學生的思維更加靈活,以便領略書中的每處“風景”。
1.3有助于學生養成堅持閱讀的習慣
小學生由于年齡較小、自律性偏弱,在語文閱讀中存在比較突出的問題就是缺乏專一、恒久的閱讀毅力。在以往的課內外閱讀活動中,學生經常因閱讀的耐心與專注力不足,在還沒有了解文本的全貌,或者沒有讀到自己喜歡的內容時,就將其擱置一邊或者干脆放棄此篇文章。除此之外,傳統的短篇閱讀還存在一個弊端,即單位閱讀時間短,導致隨著語篇的變換,學生的情緒和心思也要時常切換,難以保持其情緒的持久穩定,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學生良好閱讀習慣的養成。整本書閱讀在布局、容量等方面更加豐富,其在特定的背景下搭建了故事的主線和支線,學生在閱讀期間會置身于閱讀內容創設的情境中,比較容易保持專心致志的閱讀狀態。開展小學語文整本書閱讀,有助于培養學生深度閱讀、持久閱讀的毅力,教師可以采用有效的導讀教學手段,做好學生閱讀整本書的激趣和引導工作,同時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制訂可行的周期性閱讀計劃,助力學生有始有終地讀完整本書,使學生汲取精神、思想與情感的滋養,體驗這場心靈之旅的美好,從而增強其終身閱讀的信心,培養其閱讀毅力。
2? ? 小學語文整本書閱讀的實施策略
2.1進行整本書閱讀選材
對于小學語文整本書閱讀教學來說,教師的首要任務是做好書目的選擇。學生接觸整本書的時間比較短,難以甄別哪種類型的書籍適合自己閱讀,教師扮演著學生閱讀道路上引路人的角色,必須承擔起選擇書目的責任,通過精心選材,把優質的讀物推薦給學生,從而打好整本書閱讀的基礎。
2.1.1選擇適合學生閱讀的書目類型
新課程標準對小學語文整本書閱讀的選擇給出了明確的建議,教師應該依據新課標的指導,通過以下途徑選擇書目的類型:第一,依據新課標要求,為學生選擇關于英雄模范事跡的圖書、兒童文學名著、中國古今寓言、中國神話傳說等。第二,針對不同的文體類型進行整本書選擇,拿寓言來說,建議閱讀中國傳統寓言、《伊索寓言》等。教師可以在中外優秀文學作品中選擇適宜的書目,向學生補充推薦。第三,教材中有“快樂讀書吧”部分,這個欄目在每冊教材中都有設置,大多是結合單元主題進行整本書閱讀書目的推薦,還附帶相應的閱讀方法指導,題材和文體都非常豐富。教師可以優選此欄目中收錄的圖書,以便更好地連接課內外閱讀,實現對整本書閱讀中書籍類型的有效選擇。
2.1.2選擇符合學生情況的書目
小學生的整本書閱讀道路剛剛開啟,教師只有推薦難度適宜的書目,才更容易被學生所接受。教師在關注整本書的實用價值、訓練價值、文化價值的同時,還應該堅持循序漸進的原則,考慮學生的發展階段和認知水平,科學地把握書目的難度。低年段學生的閱讀認知能力比較弱,教師應盡量推薦難度較低的書目;隨著學生的閱讀水平逐步提高,教師可以選擇推薦難度高一些的書目,由淺入深地提高難度,擴大學生的整本書閱讀范圍。
2.2 創設整本書導讀情境
2.2.1創設懸念情境
好奇是學生共有的心理特征,教師在創設整本書閱讀情境時,應該重點營造充滿懸念的氛圍,喚醒學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比如,在故事類的書目閱讀中,教師可以選擇精彩的、富有情節沖突的片段,繪聲繪色地范讀給學生,讀到關鍵之處戛然而止,給學生設置懸念和留白,鼓勵學生大膽地預測情節走向、人物的命運。在學生急切地想了解后面發生了什么時,教師卻不說,而是讓學生自己到書中尋找答案,從而驅動學生主動參與整本書閱讀。
2.2.2創設信息化情境
書籍文字具有一定的抽象性,而小學生以形象思維為主,在閱讀過程中難免會遇到一定的困難。面對此種情況,教師應該開發信息化素材,為學生建立直觀、立體的整本書閱讀情境。比如,教師可以根據圖書的內容,在互聯網平臺搜集插圖、動畫片、影視劇等類型的素材,利用電子白板進行播放,同時范讀書中的相關片段,使學生將文字和畫面聯系起來理解,從而消除內心的畏難情緒,激發其閱讀整本書的興趣。
2.3傳授整本書閱讀方法
現階段學生在整本書閱讀中面臨的主要困境就是未能形成體系化的閱讀方法。而有效的整本書閱讀,單憑興趣是不夠的,學生需要掌握科學的閱讀技巧,才能應對、解決各種閱讀問題,最大化地提高閱讀成效。因此,在小學語文整本書閱讀中,教師必須遵循“教是為了不教”的原則,重視閱讀方法的滲透,從而實現授人以漁的目標,顯著提升學生自主閱讀整本書的能力。
2.3.1批注摘記法
對于整本書閱讀來說,眼到、心到、筆到是至關重要的,學生如果只粗淺地閱讀而不動筆,那么也難以形成深刻的閱讀印象。教師在傳授批注摘記法時,應該分批注指導和摘記指導兩個方面進行。從批注來說,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對書籍的思想內容、作者思路、表達方法、遣詞造句等采用眉批、旁批、夾批、尾批等方式,寫出自己的見解、評論和感想,使學生能更準確地解讀書籍,品賞其中字詞句段的精妙,領略作者在選材、組材、構思等方面的獨特匠心,同時便于學生對書籍的回讀、復習和鞏固;從摘記來說,教師應該指導學生準備一個專門的讀書記錄本,讓其把閱讀中發現的優質語段、精彩描寫,還有成語、俗語、諺語、詩詞名句等記錄下來,教師應重點提醒學生分類摘記,如將詞匯、句子、段落各歸一類進行具體的描寫,也可以按照景物、人物、心理、環境、細節等來分類,從而培養學生摘記和積累語言素材的習慣,使其讀有所獲。
2.3.2標題概括法
整本書中的情節和內容比較多,學生梳理起來存在一定的困難,而標題概括法能夠幫助學生快速地厘清復雜情節,使其總覽書籍內容。教師可以指導學生通過瀏覽式閱讀,先掌握書籍情節的梗概,明確故事的主要人物和主要線索以及作者的詳略設置,然后參考書籍的目錄,對不同的情節進行重新整理,適度刪減合并,運用精練的語言列出標題,綜合概括書籍的要點與脈絡。學生可以根據所列的標題,對整本書進行吸收性閱讀或者細品性閱讀,使精讀的目標更加明確,從而通過標題概括法的滲透,增強學生對整本書閱讀技巧的把握,助其深入地把握書籍的主題。
總而言之,開展小學語文整本書閱讀,有助于學生積累豐富的語言素材、激活思維、培養閱讀的毅力。教師應該認識到整本書閱讀的諸多益處,做學生閱讀道路上的引路人,為學生精心選擇并推薦優秀讀物,創設有趣的閱讀情境,調動學生的閱讀積極性,注重傳授科學的閱讀方法,開展形式多樣的讀書交流活動,促進學生養成閱讀整本書的習慣,從而全面落實小學語文整本書閱讀目標,確保學生閱讀水平的快速提高,同時推動小學語文教學工作的高質量開展和順利完成。
參考文獻:
[1]施春玲.小學語文整本書閱讀多維滾動考查的實踐思考[J].教學與管理,2022(32):65-68.
[2]張欣.小學語文閱讀教育方法研究:評《開啟閱讀之門:小學整本書閱讀實踐》[J].語文建設,2022(20):81.
[3]朱曉方.潛心閱讀,快樂成長:小學語文課堂中的“整本書閱讀”指導策略[J].語文教學通訊·D刊(學術刊),2021(12):72-74.
[4]安建忠.從小升初應試角度看小學語文整本書閱讀教學的技巧[J].語文教學通訊·D刊(學術刊),2021(10):2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