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華
曾任清華大學校長的梅貽琦先生在《大學一解》中有言:“學校猶水也,師生猶魚也,其行動猶游泳也。大魚前導,小魚尾隨,是從游也。從游既久,其濡染觀摩之效,自不求而至,不為而成。”學生跟隨老師“從游”,這是知識薪火相傳的有效方式。課堂上,無數教師留下的美好姿態,彈撥了學生生命的歌弦,激勵著學生書寫屬于自己的、獨一無二的人生詩篇。
豐子愷先生曾在《懷李叔同先生》一文中提及,李叔同先生給他印象最深刻的就是“認真”二字。他在文章里寫道:“我們上他的音樂課時,有一種特殊的感覺:嚴肅。搖過預備鈴,我們走向音樂教室,推進門去,先吃一驚:李先生早已端坐在講臺上……坐到上課鈴響出,他站起身來,深深地一鞠躬,課就開始了。”可以說,正是李叔同先生在課堂上的這份認真給了豐子愷先生深刻的影響。跨越將近一個世紀的時光,今天我們仍然會被這樣的場景打動。講臺上李叔同的端坐以及他向學生鞠躬的姿態,正是對學生無言的教育。
當代作家蘇叔陽的文章《理想的風箏》,很多學生和老師都讀過。文中的劉老師有一雙時常瞇起來、慈祥的眼睛,一頭花白的短發更襯出他的忠厚。“他有一條強壯的右腿。而左腿,卻從膝以下全部截去,靠一根被用得油亮的圓木拐杖支撐。”就是這樣一位身體有殘疾的老師,帶著學生放風箏時的姿態,讓學生感受到生命的力量。這姿態的背后,有劉老師對生活的愛與追求,也有他對每一名學生的負責與奉獻。
在我剛剛參加工作不久時,學校邀請了當時已經聞名全國的特級教師于永正現場上課。于老師當時執教的是一節作文指導課。上課伊始,于老師播放了一段伴有鳥鳴聲、水流聲的優美樂曲,要求學生根據聽覺感受進行想象,并將想象的內容寫成片段。就在學生的寫作狀態漸入佳境時,一位頭戴氈帽、身背獵槍、留著八字須的“獵人”出現了。眾人定睛一看,原來這位“獵人”就是剛剛還穿著西裝在講臺前講課的于老師。課堂寫作情境的創設,喚起學生寫作的熱情。雖然距離聽這堂課的時間已經過去了二十年,但是于老師在課堂上的“獵人”形象仍銘刻在我的腦海里,他融入學生、引導學生、啟發學生、點撥學生的投入姿態更是令我永生難忘。
課堂上的美好姿態就只有這些嗎?當然遠遠不止。課堂上,無數教師用自己的姿態,培育著學生的精神,也培育著學生的未來。其中,很多教師的姿態留在了學生的心中,這是為師者的成功與驕傲。身為一名教師,當我們凝望課堂上那些美好的教師姿態,我們同樣需要思考的是:自己應以什么樣的姿態站立在講臺之上?又將給學生留下什么樣的記憶呢?我想,帶著這樣的思考走進課堂,我們可以做得更多、做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