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迎穎 湘潭大學藝術學院
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共有文化,在國家戰略、政策的實施下,這一名詞、概念已逐漸在社會中普及。部分高校已將非物質文化遺產(以下簡稱“非遺”)作為新增學科、專業,逐步構建出較為完整的知識和教學體系,并通過設立非遺系列課程,整合校內外教學資源,共同探索出培養“青年傳承人”的理念、教學方法、方案?;诜沁z本體的交叉性,與專業特色相融合,從而培養出具備綜合能力、學術研究能力和雙創能力的高水平后備人才。
設計學專業碩士的培養以“設計師”為職業導向,讓學生進階設計知識、技能技法,并掌握心理學、社會學、市場營銷等多類專業知識,將創新思維、批判思維、辯證思維與設計手段相融合,立足于現實和前沿設計問題開展應用型研究。在人才培養過程中,引導學生參與非遺創作,豐富學生的文化素養,助推設計創作內涵的提升。在技能方面,依托不同類型課程,引導學生以設計介入開展非遺雙創實踐和理論研究項目,從而產出文化屬性鮮明的設計成果。在價值目標方面,引導學生關注傳統文化的發展、關注地方文化特色內容,糾偏“文化等級”觀念。通過建構地方特色文化符號,引導學生對接非遺國際政策、法規,使學生適時進行全球文化交叉比較,樹立文化自信,形成國際化視野,并反哺自身的科研創新。眾多藝術類院校以國家藝術基金、非遺研培計劃、創新基地等教創項目產出的學術與實踐成果可直接帶動非遺學科、專業發展。其中,設計學專業碩士通過設計應用手段,特別是現代新媒體設計、綜合材料設計、品牌及文創設計等,激活非遺表達方式,并構建了新的非遺資產,這一專業群體已經成為重要的非遺實踐創新力量。
相較于本科生,設計學專業碩士已經掌握了較為系統的設計知識體系,且在特定的設計方向中能夠較為熟練地開展實踐工作。對于非遺,應充分理解國家發展戰略目標、傳承人發展訴求、非遺發展規律與非遺創新創業轉化要求,將設計能力應用于非遺的傳播與推廣、項目市場化與品牌化、商業模式創新等方面。跳脫設計的技法思維,走入田野,充分關切傳承人的社會屬性與發展訴求,與各類商業創投人溝通交流,解決非遺商業項目的難點和痛點等,高效完成單項基礎類設計作品,如VI、海報、App 等設計,在塑造非遺商業美感的同時,解決非遺存續發展的關鍵節點,在“新時代·新設計·新審美”理念中,查找自身專業短板,以專項創作激勵自身拓展習得更多設計技術、手段,形成“明非遺學理、通設計系統、善設計技術應用、拓創新思維”的專業素養,能夠獨立或協同開展非遺系統度高、創新發展效能鮮明的項目全案。
跨學科知識交叉已然成為專業碩士的標準化知識要求,設計學專業碩士基于特定的教學資源,積極參與開展跨學科師師團隊協作、平臺型的師生協作及多專業集合生生團隊合作等,在不同觀念、研究技術方法的交融中形成創新研究共同體,通過支架式研究,將非遺項目對象分解成多個環節,拓寬設計的視角和維度,把學生從設計領域引導到與之相關的知識領域中,從而構建新的知識觀、學習觀。例如,與數學專業合作,通過大數據實證測評,基于文獻研究和多樣的計量方法,對非遺認知度、熟悉度開展前期調研,中后期把設計作品放置于特定的受眾群開展非遺設計內容的態度、效果測評等,以實證行為錘煉科學精神并推導優化方案。與信息化計算工程類專業合作,通過交互體驗、文化多元傳播拓寬非遺表達方式,新媒體技術的融入也為非遺增添了新的內容。與化工化學、材料等專業協同探究,利用新材料、新工藝,創新非遺手工藝產品形態,提升產品的附加值。此類跨學科合作可以演進為綜合性大學中的非遺跨學科專業或設定為第二學位,形成特色專業教學,并為非遺新學術流派的誕生奠定基礎。
在實踐創作中,扎根于田野,根植于在地文化情境,以深度的調研充分理解非遺項目本體,集合豐厚的文獻研究,縱觀所處的文化生態,尊重非遺產業、經營企業之間的合理競爭,協助經營主體開展商業可持續發展,以設計創作賦予文化產業良性競爭動能。以整體觀、全局觀與在地其他產業融合,建構非遺本體與關聯體的聯系,將非遺的設計成果切實轉化為服務地方的成果??蒲?、實踐、社會服務三位合一,在過程中提升設計師崗位勝任力和非遺創新內容的“適切性”。
注重在課程實踐環節引導學生課后自主開展研究工作,在課程教學中設定非遺命題,結合創新創業類課程、專業特色課程,適時開展案例教學、研討教學、行動教學、情境教學以及小組合作研究,設計內容切合非遺當下傳承困境和發展要求,聯通設計學各類學科競賽實踐賽道及相關論文賽道,讓學生在學科競賽的認定獎勵中提升參與非遺雙創的獲得感。
創新創業課程是響應國家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戰略要求的重要課程,教師通過了解每位學生的教育經歷、職業發展需求和創業意愿,引導幫助學生開展非遺創新創業實務。結合創新創業基礎理論知識,橫向融入非遺基礎理論、田野調查、非遺設計研究方法、非遺創新實務,與創新創業課程中產品與服務、商業模式創新、品牌戰略規劃等知識內容緊密結合,能夠形成一套非遺雙創鮮明、產教融合度高的課程教學體系。基于學生在不同設計細分領域的特長,以集體組建公益服務團隊,并在內部細分小組開展競技式比拼,以“創新創業手段+設計特長+公益創業形式”的教學方式協同非遺發展。
在設計學專業碩士的設計創新思維、設計技能、綜合設計等課程教學中,基于課程基本知識和能力目標,與傳統文化復興的價值目標融合,實證研究非遺的認知度、熟悉度,在互聯網平臺搜索非遺產品的真實銷售情況、消費者評論,基于校園圈層,面向新一代的消費者進行非遺的態度測評,重視設計創作的實證研究環節,把科學嚴謹的數據內容與理性設計創作思維融合。在學院導師和傳承人導師的共同指導下,將新舊面貌糅合成“非遺+”迭代產品,幫助傳承人探究續存的突破點,嘗試“以品帶項”,即以幾個爆款創新產品,樹立傳承人的發展信心。
教育部公布了一批研究生創新實踐系列大賽,其中專門針對設計類專業的比賽有“中國研究生美麗中國創新設計大賽”等,賽事命題積極響應國家“鄉村振興”等戰略,引導學生通過田野調查,結合鄉村文化元素開展高水平設計創作的競技。多數非遺植根于鄉村,學生以非遺為切入點,將前期各類課程的成果進行二次優化,在競賽創作中持續突破知識邊界,拓展社會學知識、管理學研究方法,實現知識融通、方法貫通,以學科競賽為契機,實現自身的成果轉化。對于一些從鄉村走出來的研究生,以競賽節點引導他們改變對鄉村的傳統觀念,為未來返鄉創業,由文化技術人才向文化經營管理人才、整合跨界創新人才轉變,發揮文化領頭雁的作用奠定基礎。關注國際設計賽事,以非遺設計作品承載中國家傳、地方文化及產業振興故事,強化本土敘事能力與國際化表達能力。指導將實踐創作的設計文獻轉換成優質的理論文獻,幫助他們實現從個案到個案的遷移,從特殊走向普遍規律,提升他們的理論素養和寫作能力。
注重產教與科教融合,教師團隊積極聯通所在地的省、市、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心,通過行政機構的非遺檔案管理信息,了解非遺的發展情況,動態關注傳承人發展進程,從自身專業和研究視角出發,遴選傳承人開展項目合作,以共創共贏思維構建基本研究框架,指導學生進行科研課題申報。了解傳承人與不同高校的合作情況,避免“圈資源”思路,關注不同高校在同一項目的研究方向和視角,差異化提煉自身研究特色。與非遺項目所在的鄉鎮黨委對接,發揮非遺帶動區域文化、經濟發展的作用。指導學生在調研項目過程中做好記錄、整理工作,開設專題科研項目論證會,引導學生思考設計方向,查找項目難點,進而主動對接跨學科師生團隊開展合作,構建多條技術路線的雛形,共同商討方案,申報課題。
一、二年級研究生在創新創業課程、專業特色課程及科研項目小組中對非遺的探究,與持續精進的設計技能融合,在中期和畢業設計中,可獨立完成個人觀點鮮明、創新表現顯著的設計作品?;诶鄯e的各類成果,可持續縱深研究科研項目,拓展更豐富的研究視角,使綜合能力持續進階。
筆者基于所在的設計學專業碩士新媒體設計方向培養要求和自身研究方向、特長,結合教授的創新創業課程,師生共創非遺項目。根據學生的學情、專業特長,制訂個性化培養計劃,指導開展相關的非遺創新實踐。具體見表1。

表1 專業選修課“創新創業理論與實踐”課程教學實踐
通過建立四級保護名錄體系,國內非遺的“家底”基本排清。在“非遺保護期”進入“非遺創新發展期”的過程中,國內高校參與科研和實踐的范圍擴大、研究視角交叉多元、產出成果類型豐富,非遺管理部門和傳承人期待高校的更多學術成果能切實轉化為非遺發展的成果。具有家族傳承背景且具有設計學背景的年輕人,學成歸來后與父輩一起開展代際協同創新,形成了“新傳承人”面貌。設計學學子如能充分了解文化自信之根基、源泉,理解非遺價值要義,如能發揮設計專業特長,并滲透到每一項非遺名錄中,那么國內的非遺保護就實現了保護與創新的持續進階,學生也能成長為優秀“青年傳承人”,而這一教育鏈路的探索以及教育培養創新機制還需深入探討與試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