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素琴
? 江蘇省溧陽市第六中學
在初中數學課堂上由于教學活動多側重于理論,常忽視實踐,缺乏對學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養,學生只動口,鮮有動手的機會,因而他們的個性和思考方法不能完全釋放,導致創新能力低下.初中數學課程標準要求學生不僅要學到基本的數學知識,更要學會運用數學的知識與技能、思維與方法,對現實的問題情境進行數學建模,進而體驗數學的意義和價值[1].因此,作為教師要樹立一種數學“大課堂”的教學觀,將數學教學的空間開放、教學的層面拓展,實現“從問題情境出發,建立模型、應用與推廣”的基本素養.那么,怎樣創設數學活動,才能使學生通過觀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動去強化他們的應用意識,從而認識到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呢?筆者通過多年的教學實踐感悟,以初中數學課外活動探究為例,談談“建立課外活動小組,激發學生探究潛能”這一話題,旨在與各位同仁一同開辟數學“大課堂”.
眾所周知,在科學迅猛發展的當下,隨著發明創造,知識迅速增加與更新,因而課堂教學內容的相對穩定性被最新的科學知識所沖擊.現實生活中數學知識的應用直接影響到學生學習數學的行為,也影響他們追求數學知識的動機.建立數學課外活動小組,開展課外實踐活動,不但可以拓寬學生的知識面,也為學生接觸大自然、接觸科學技術搭建了良好的平臺,將教材知識與獲得的大量信息融合在一起,構建現代社會需要的數學知識結構[2].
初中教材中明確設置了數學課外活動,以蘇教版教材為例,主要有數學活動、課題學習兩種形式.其相關的數學活動、課題學習的主體部分都可以在課堂上進行,比如,九年級上冊第二章的數學活動“圖形的密鋪”.這時學生已經學習了“全等圖形的性質”“圖形的旋轉”,以及“四邊形的概念和特征”“多邊形的內角和與外角和定理”等數學知識.學生通過觀察生活中常見的瓷磚的鋪設圖案,建立了對密鋪概念的感性認識,但對密鋪的條件和內在規律還沒有清晰的認知;而通過這一數學活動,學生在嘗試圖形密鋪的過程中,可以經歷操作驗證、實踐應用的過程,構建實踐操作能力;通過圖形密鋪條件的探究,體驗數學服務于實際生活的真正意義.這種活動,只要做好了“教具”,課堂上是可以完成的,在課外僅僅是觀察生活中常見的瓷磚的鋪設圖案而已.
真正的數學“大課堂”遠比教材上的活動課題內容更豐富,知識應用更綜合,需要學生的團隊合作,從而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幫助他們讀書、整理資料、做學問.久而久之,通過活動過程幫助學生改善思維品質,為終身發展奠定基礎.因此,數學“大課堂”必須以學生為主體,建立數學課外活動小組.
創設課外活動,要從數學的知識經驗出發,就必須結合教材的內容安排相應的實踐活動內容.因為學生的數學知識是逐漸積累的,而一項實踐活動需要有長計劃、短安排.初中數學活動要針對性強、講求實效,必須將知識性、趣味性融于一體,要符合初中生心理上或知識水平上的實際情況.
例如,在學習“勾股定理”之后,可以指導課外活動小組利用這一性質定理設計測量難以直接測量的物體的高度的方案;在學習“三角函數”之后,可以利用三角函數設計測量難以直接測量的物體的高度的方案.“勾股定理”在八年級上冊第二章,而“三角函數”在九年級下冊第七章(本章節的數學活動內容是“測量建筑物的高度”).將兩次實踐活動的方案、測量過程的方法及體驗報告進行對比,確定最佳的方案.同時通過實踐活動,找到“勾股定理”與“三角函數”的聯系,感悟知識之間的相互滲透.兩項活動都可以測量難以直接測量的物體的高度,說明了課外實踐活動的形式多元化,活動內容豐富多彩,能夠從多方面給學生開辟發展興趣愛好的新天地.同時,讓學生感受數學知識在實際生活中的價值,明確數學知識服務于現實生活,體驗到數學無處不在,從而激發學生學習、探究數學的熱情.
因為初中學生處于身心同步發展的時期,他們精力充沛,喜歡在動手操作中動腦,而思維處于形象向抽象的過渡階段.通過課外實踐活動的開展,學生作為主體去參與生活化的數學活動,在互相交流中融合團隊智慧.同時,在課外活動過程中可以通過“集體榮譽感”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促進他們身心的健康發展[3].
例如,筆者在學生學習“二次函數”之后,給數學課外小組設計了一個活動主題:校園內的景觀——通向理想小橋的設計.在筆者的指導下,學生的活動記錄如下.
課題:校園內的景觀——通向理想小橋的設計.
工具與材料:刀、剪、鋸等切割小工具;輕質材料(塑料板材)、膠水、砂紙等.
分工:學生W,L準備切割小工具;學生H準備輕質材料,學生D準備膠水等.學生L,J設計活動方案.
活動方案:設計為拱橋形式.橋長56 cm,橋高22 cm,橋洞滿足二次函數曲線,雕花為圓形.其模型圖(具體尺寸略去)如圖1所示.

圖1
活動目的:能將所學數學知識應用到實踐中,體驗小橋模型的方案設計,感悟解決問題的過程與方法,并在活動過程中嘗試發現和提出與數學相關的問題.通過參與活動全過程的反思,團隊在合作、交流中進一步獲得數學活動經驗,從而更進一步理解有關知識,發展應用思維和能力.
活動過程:……
活動心得:本小組在教師的指導下,體驗了不同形狀小橋的設計,在一些重要位置的制作時,小組成員共同求解相應的數學表達式,將全等圖形和軸對稱圖形、二次函數、圓和解直角三角形等有關知識應用于實踐操作之中,形成了校園內景觀小橋的模型,體驗了數學的價值.本次活動的開展,在樂中學、樂中思、樂中交流、樂中合作,讓所有的成員都展示了自己的才華.大家一致認為,在活動的過程中不僅僅體驗到了學數學的樂趣,而且感悟到所學的數學知識在生活中的應用價值.
教師點評:這次主題活動有兩方面的意義.一方面,讓學生走出教室,參與觀察、設計、制作等有益的課外活動,從活動過程中可以了解到生活中的許多問題與數學密切相關,體會到數學的親切感.另一方面,通過課外活動可以收集一些與數學息息相關的信息,感知數學與生活的聯系,在活動過程中獲得許多數學問題.這些數學問題,在學生眼中不再是簡單的文字、符號,而是富有情感、貼近生活、具有生命力的事物.所以,數學“大課堂”將知識應用于現實生活中,讓學生真正體驗到數學來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的樂趣.
總之,在數學教學中,“大課堂”形式是時代的發展趨勢.只要我們“建立數學課外活動小組,強化學生的知識應用意識,從數學的知識經驗出發讓學生感悟數學的價值,從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感悟生活中的數學”,那么,學生就能夠熟知、親近現實生活,走進數學的“大課堂”,開闊視野,感悟知識的內涵,發現數學的真正作用與意義[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