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麗杰 郝 娜▲ 崔 倩 陳新意 金 迪 趙 冬
1.遼寧省金秋醫院康復科,遼寧沈陽 110016;2.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盛京醫院康復科,遼寧沈陽 110134;3.遼寧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腦病科,遼寧沈陽 110021;4.遼寧省金秋醫院綜合老年醫學科二病房,遼寧沈陽 110021
腦卒中是中老年人群最常見的腦血管病變,腦卒中的發病對廣大患者生命健康有嚴重的負面影響,患者在系統治療后需要經過較長時間的康復,在康復期間易出現一些并發癥影響康復效果,其中肩手綜合征為腦卒中后常見并發癥[1-2]。肩手綜合征發病期間表現為肩部及手部疼痛、腫脹、僵硬、水腫及肩手部活動功能受限,影響腦卒中患者康復期的肢體活動功能[3]。肌內效貼是一種治療肩手綜合征的常用物理療法,該法是以物理治療學理論為基礎,基于較強的彈性、延展性等物理特性制成的貼布,具有消腫、止痛、增強肌群力量、改善運動功能等作用[4]。但對于肩手綜合征治療,僅是緩解患者的各項癥狀,起效緩慢,不能實現有效根治[5]。中醫認為腦卒中后肩手綜合征屬于“中風”“偏枯”范疇,由于氣虛血瘀導致瘀血內停、經絡痹阻、血脈不通而發病,治療時應從活血祛瘀、疏通經絡等方面入手[6]。
穴位電針治療是在傳統穴位針刺治療基礎上改進得到的新型針刺療法,通過辨證取穴選取相應功能的穴位,加入了電針的電刺激以增強針刺治療效果,既往在多種疾病的治療中有良好效果[7]。本研究以腦卒中后肩手綜合征患者為研究對象,給予穴位電針聯合肌內效貼治療,評估對患者的治療效果。
選取2021 年2 月至2022 年9 月遼寧省金秋醫院收治的174 例腦卒中后肩手綜合征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58 例)、對照組A(58 例)與對照組B(58 例)。觀察組中男32 例,女26 例;年齡50~80 歲,平均(62.38±10.08)歲;腦卒中類型:缺血型38 例,出血型20 例;患肢位置:左上肢33 例,右上肢25 例。對照組A 中男29 例,女29例;年齡50~80 歲,平均(64.10±9.78)歲;腦卒中類型:缺血型33 例,出血型25 例;患肢位置:左上肢30 例,右上肢28 例。對照組B 中男31 例,女27 例;年齡50~80 歲,平均(63.82±9.05)歲;腦卒中類型:缺血型35 例,出血型23 例;患肢位置:左上肢32 例,右上肢26 例。三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①符合腦卒中[8]診斷標準;②符合肩手綜合征診斷標準[9];③符合《中風病診斷與療效評定標準(試行)》[10]氣虛血瘀診斷標準,癥見頸項強急、肢體麻木、頭暈目眩、心煩易怒、氣短乏力;④對本研究治療方法耐受;⑤知情同意本方案。排除標準:①伴有其他腦卒中后認知障礙及知覺功能障礙、言語障礙中聽理解障礙等;②原發性肩部或手部功能障礙性疾病;③已采用其他治療方案干預。本研究通過遼寧省金秋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2021-01-021)。
1.2.1 對照組A 對照組A 采用肌內效貼治療。①以X型貼布緩解肩手部疼痛感,患者取坐位接受治療,首先尋找肩手部最痛點,確認后記號筆對疼痛敏感度進行標記,再以將X 型貼布錨點固定于最痛點,貼布的尾部自然地向痛點周圍伸展。②以六爪型貼布緩解肩手部的局部腫脹感,錨點位于患者的患側肘窩處,采取由內向外的方向自然拉伸至患者的腕伸肌、手背等處。③在患者患側肩部以一條Ⅰ型貼布固定,將錨點固定在患者肩胛內側上方,尾端拉伸于患者的三角肌遠端處。另一條Ⅰ形貼布的尾端從肩胛上角處并經過肩峰向前包繞整個肩關節,促進肩關節本體感覺的恢復。以上貼扎1 次/2 d,單次貼扎維持24~48 h,7 次為1 個療程,療程間休息1 d。
1.2.2 對照組B 對照組B 采用穴位電針治療。由接受過專業培訓的醫護人員實施,選取患者的百會穴、翳風穴、風池穴、肩髃穴、肩井穴為主穴,配穴選取后溪穴、合谷穴、內關穴。患者取平臥位,各穴位表面以酒精常規消毒,采用0.30 mm×40 mm 一次性華佗牌不銹鋼針灸針(杭州醫邦人醫療用品有限公司)在患者的各個穴位針刺,所有穴位針刺得氣后平補平瀉,患者出現麻、脹、酸感后留針30 min,留針期間在各個穴位針刺點連接SDZ-Ⅱ型脈沖式電針治療儀(蘇州醫療用品廠)進行電針治療,其中治療儀的負極連接主穴,正極連接配穴,電針刺激頻率為20 Hz,波形為疏密波,刺激強度以患者局部肌肉輕微抽動且患者能夠耐受為宜,30 min 后斷電退針完成治療,每周治療5 d后休息2 d,15 d 為1 個療程。
1.2.3 觀察組 觀察組采用穴位電針聯合肌內效貼治療,其中肌內效貼治療方案同對照組A,穴位電針治療方案同對照組B。
三組患者均治療3 個療程。
①癥狀評分:進行中醫證候、肩手綜合征評估量表(shoulder hand syndrome assessment scale,SHSS)、Fugl-Meyer 評估量表(Fugl-Meyer assessment,FMA)評分。主要中醫證候包括頸項強急、肢體麻木、頭暈目眩、心煩易怒、氣短乏力,每項按證候程度得分0~3分,總分15 分,分值越低證候越輕[11]。SHSS 包括感覺、自主神經、運動評分項,總分為14 分,分值越低肩手綜合征癥狀越輕[12]。FMA 包括上肢運動、下肢運動功能,得分分別為66、34 分,總分為100 分,分值越高肢體運動功能越好[13]。
②臨床療效:參照《中國腦卒中早期康復治療指南》[14]制訂。顯效:肩部及手部疼痛、腫脹、僵硬等癥狀基本消退,中醫證候積分、SHSS 評分下降幅度≥80%,肩手活動功能基本正常;有效:癥狀顯著減輕,中醫證候積分、SHSS 評分下降30%~<80%,肩手活動功能輕微受限;無效:癥狀未改善,中醫證候積分、SHSS 評分下降<30%,肩手活動功能嚴重受限。
③肩手肌群生物力學:采用BioniX 3D 型等速核心肌群測試儀(德國菲茲曼儀器設備公司)對患者肩外展肌、肩前屈肌、內旋肌、外旋肌的肌力指標進行檢測。
④治療安全性:記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不良反應包括惡心/嘔吐、腹瀉腹痛、局部紅腫、皮疹等。
采用SPSS 25.0 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 檢驗,組內比較采用配對t 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等級資料采用秩和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治療前三組中醫證候評分、SHSS 評分、FMA 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三組中醫證候評分、SHSS 評分較治療前降低,FMA 評分較治療前升高,且觀察組中醫證候評分、SHSS 評分低于對照組A 和對照組B,FMA 評分高于照組A 和對照組B,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三組患者治療前后癥狀評分比較(分,)

表1 三組患者治療前后癥狀評分比較(分,)
注t1、P1 代表觀察組與對照組A 的比較;t2、P2 代表觀察組與對照組B 的比較。SHSS:肩手綜合征評估量表;FMA:Fugl-Meyer 評估量表。
觀察組臨床療效優于對照組A 和對照組B,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三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例(%)]
治療前三組肩手肌群生物力學指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三組肩外展肌、肩前屈肌、內旋肌、外旋肌峰力矩較治療前升高,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A 和對照組B,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三組患者治療前后肩手肌群生物力學指標比較(N·m,)

表3 三組患者治療前后肩手肌群生物力學指標比較(N·m,)
注t1、P1 代表觀察組與對照組A 的比較;t2、P2 代表觀察組與對照組B 的比較。
觀察組發生惡心/嘔吐、腹瀉腹痛、局部紅腫、皮疹各2 例,不良反應發生率為13.79%(8/58);對照組A 發生惡心/嘔吐、腹瀉腹痛各2 例,局部紅腫、皮疹各1例,不良反應發生率為10.34%(6/58);對照組B 發生惡心/嘔吐、局部紅腫各1 例,腹瀉腹痛、皮疹各2 例,不良反應發生率為10.34%(6/58)。觀察組與對照組A、對照組B 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0.325,P=0.569)。
肩手綜合征發生的最直接原因是腦卒中導致中樞神經組織的缺血缺氧損傷,神經組織的神經沖動不能正常傳遞且不能有效調控患者肢體運動功能,患者會出現單側或雙側肩部及上肢的肌張力水平下降,由此導致肩手部的疼痛、腫脹、關節活動功能受限[15]。肌內效貼是治療肩手綜合征的常用物理療法,采用具有較高彈性、張力、延展性等物理彈性的材料制成的三層貼布組成,通過張力、彈力、延展力、回縮力等作用于患處體表皮膚和皮下肌肉組織及關節組織,對皮下組織、肌群的牽拉及血液循環阻力的改善等方式,從而對患處局部具備緩解疼痛、改善血液循環、減輕水腫及支持、放松修復軟組織和增強關節穩定性等作用,由此對肩手綜合征患者發揮治療效果[16]。但該法僅為對癥緩解,且起效緩慢。
中醫認為腦卒中后肩手綜合征是由于患者久病傷陽,氣血虧虛,津液運行不暢,風痰淤血痹阻經脈所致[17]。故應以活血祛瘀、疏通經絡為治則。本研究治療后觀察組中醫證候評分、SHSS 評分低于對照組A、對照組B,FMA 評分高于對照組A、對照組B,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臨床療效優于對照組A、對照組B,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穴位電針聯合肌內效貼治療對于肩手綜合征有良好效果。這是因為電針治療選取的穴位中百會穴是調節大腦功能的要穴,針刺后可通達陰陽脈絡,針刺翳風穴可益氣補陽,風池穴可清頭明目、祛風解毒、醒腦通竅,肩髃穴可祛風清熱、通利關節,肩井穴可祛風清熱、通經理氣、豁痰開郁,后溪穴可活血行氣,合谷穴可通絡止痛、行氣復脈,內關穴可理氣活血、通絡止痛[18]。諸穴配伍應用合理,共奏活血祛瘀、通絡止痛、行氣復脈之功,并且在施針后得氣期間以電針方式進行刺激,在脈沖電流作用下增強對穴位的刺激強度,進一步增強患者的治療效果[19-20]。因此,觀察組采取穴位電針聯合肌內效貼治療,能從不同作用機制和途徑產生協同增效的作用。
肩手綜合征患者病情進展期間,患者肩手部肌群出現痙攣、肌張力減弱等現象,影響患者的肢體運動功能[21-22]。本研究治療后觀察組肩外展肌、肩前屈肌、內旋肌、外旋肌峰力矩高于對照組A、對照組B,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穴位電針聯合肌內效貼治療能夠提高患者肩手部肌群的肌張力。分析其原因可能是穴位電刺激具有活血祛瘀、通絡止痛、行氣復脈的功效,有助于疏通患者經手不閉塞經絡,增強局部的血液供應,進而有助于恢復患者肩手部肌群的肌力[23-25]。觀察組與對照組A、對照組B 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該聯合療法有較好安全性。由于研究時間和病例樣本量的限制,本研究不足之處在于穴位電針治療對患者生活質量的改善,尚未進行研究探討,今后的臨床工作中可繼續開展相關研究。
綜上所述,穴位電針聯合肌內效貼治療腦卒中后肩手綜合征的效果顯著,可提高肢體運動功能,改善患者肩手部肌群肌力,治療安全性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