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琪
(河池學院,廣西河池 556300)
加強實踐體驗教育法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運用是發揮學生主體性的表現,也是實踐與理論的結合,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廣度和深度,順應了教育發展的時代要求。教育方法的創新有利于促進思想政治教育向更高層次發展。深度與廣度的結合會催生相關研究及理論,從而豐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理論體系。繪畫課程在高校的教育體系中是一項不可或缺的組成內容。教師要通過繪畫指導與實踐來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思維方式、文化意識。
新時代下,高校要想使繪畫課程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就要使繪畫課程的目標與黨的奮斗目標相結合,使繪畫課程服務于黨的治國理政,尤其是服務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1-2]。因此,高校要全面堅持黨的領導,切實做好教書育人工作,把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落實到位,致力于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人才。
第一,“為人民服務”,這是我國民主政治的本質和核心,也是我黨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決定了思想政治教育要以為人民服務為工作中心。高校要強化為人民服務的思想,讓我黨的思想理論在廣大的干部群眾和師生中生根發芽,尤其是要讓教育更貼近學生的發展規律和滿足學生的個性化需要,促進學生實現全面發展,從而提高國民的綜合素質。
第二,“為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服務”,這是鞏固馬克思主義政黨執政地位的客觀要求,也是思想政治教育遵循黨的教育方針的體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為我黨進行思想政治宣傳工作的重要渠道,必須服務于治國理政這個大局,積極響應和正確傳達黨和國家的路線方針[3]。
第三,“為鞏固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服務”,這是增強四個自信的必然要求,也是思想政治教育應有的題中之義。繪畫課程融合思政教育要求高校立足基本國情,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加強社會主義意識形態教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讓學生自覺運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武裝頭腦。同時,高校應當以教育振興開拓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新境界。
第四,“為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服務”,這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經之路,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戰略導向。“培養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是時代賦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大使命。高校必須以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為重要落腳點和著力點,在繪畫等藝術專業中,把理論教育與社會實踐結合起來,促進學生練就過硬本領,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貢獻智慧與力量[4]。
“立德”突出了德育在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中的首要地位。學生踐行好社會公德、家庭美德、職業道德,成為“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的新時代青年。“樹人”則強調學校開設專門的理論課和實踐課,對學生進行系統性和針對性的教育,讓大學生真正掌握專業技能,成為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型人才[5-7]。“立德”和“樹人”是相輔相成、辯證統一的,落實好這一任務必然需要教師和學生雙管齊下。繪畫課程融合思政教育要求高校以立德樹人為中心環節,協調教師和學生雙主體,促進學生的成長成才。此外,要想發揮好思政課在立德樹人中的示范性、引領性作用,高校必須從多方面推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融入教學。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規律,遵循教書育人規律,遵循學生成長規律,不斷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
“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規律”就是把握好有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目標、內容、主體、方法、途徑、環境等方面的客觀規律,在育人中做到實事求是和能動性創新。新時代下,繪畫課程融合思政教育既要高校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和黨的教育方針,又要高校準確把握時代發展方向和國家發展形勢,不斷提高藝術教育的科學性和創新性。
“遵循教書育人規律”便是教師把知識技能傳授給學生,做到身正為范,提升學生的知識能力和道德素質。在貫徹立德樹人這個根本任務的過程中,“教書”是手段,“育人”是目的,兩者是不可分割的。在“教書”方面,教師不僅要講好書本上的理論知識,傳播好馬克思主義理論,而且要注重實踐引導,為提高學生理論結合實踐、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的能力而奮斗。在“育人”方面,高校要以黨的教育方針為指揮棒,給學生講授黨和國家的戰略決策,增強學生的理想信念和社會責任。為了切實遵循教書育人規律,高校應當做到“四個統一”,即教書與育人相統一、言傳與身教相統一、潛心問道與關注社會相統一、學術自由與學術規范相統一。
“遵循學生成長規律”就是教師要兼顧學生生理和心理方面的特點,以此為依據來開展教學,幫助學生成長成才。高校要深入研究當代青年成長成才的特點和規律,了解青年的優勢和弱點,為廣大青年成長成才、創新創業營造良好環境。在繪畫課程融合思政教育的過程中,高校應堅持以人為本。一方面,高校要了解并尊重學生的差異,用辯證和發展的眼光去看待學生的成長和變化,做到因材施教;另一方面,高校要關心學生的思想和生活狀況,盡量幫助學生解決面臨的難題,為學生的健康發展創造良好環境。
第一,從繪畫課程融合思政教育的供給內容改革出發,實現課程與思政協同育人目標。教師要想使繪畫課程融合思政教育能在價值觀念多元化的今天發揮育人作用,就不能脫離實際,要以發展的理念給受眾不斷提供與時俱進、符合社會所需的內容。新時代,我國的經濟、教育等領域有了長足發展。與此同時,發展帶來的人才適配度有待提高問題變得不容忽視。因此,繪畫融合思政教學要做到源于實踐又指導實踐,以時代所需為依據,滿足當代社會對大學生建設者的需要,解決大學生存在的思想理論困惑,回應各種錯誤的社會思潮,推動思政教育“產品”在供給上保持其先進性和實用性,為國家建設提供充足的人才支撐。
第二,從繪畫課程融合思政教育的供給主體出發,實現思政育人目標。繪畫課程融合思政教育內容產生自多個供給主體,從供給端出發實現思政課的育人目標,高校應從“產品供給者”角度尋找答案。高校思政課育人系統如同一個完備的市場體系,在這個體系里,需要黨政思政管理部門、思政內容編寫團隊、高校思政教師隊伍和高校宣傳管理部門相互支撐聯系,由此形成教育合力,以實現育人目標。這四大部分就是繪畫融合思政教學的供給主體。其中,黨政思政管理部門作為供給主體的“發起人”,應該做到主動跟進,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和需要,讓思政教育政策能落到實處,為經濟建設和社會建設培育人才。思政內容編寫團隊要群策群力,科學求實地編寫思政教材,把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具體化、形象化地呈現到繪畫教材中。加強高校思政教師群體的政治素養建設,是高校從思政課堂引領者出發,在供給端提升育人目標實效性的最為有效的方法。在第二課堂中,重視培養“審時度勢、尊重規律”的高素質宣傳管理部門,是高校在繪畫融合思政教學之外,從供給端實現思政反哺繪畫教育教學及革新的重要途徑[8-9]。
第三,從繪畫課程融合思政教育的供給方式和過程出發,實現思政育人目標。在繪畫課程融合思政教育的過程中,高校在遵循繪畫課程的教學規律的前提下,既要通過課堂啟發教化育人,又不能忽視第二課堂和隱形思政資源和方式方法對育人的重要作用。教師既要利用信息技術等現代化手段促進繪畫藝術新的教學方式建設,又要在大張旗鼓地辦好思政課的同時,發揮隱形思政教育的熏陶作用,做到因勢利導、因材施教。教師綜合應用多種教學方式,在繪畫課程中培養學生專業理論知識和技能的同時,涵養其家國情懷、責任擔當等道德品質,立德鑄魂、多元成才,讓學生在“敲鑼打鼓”和“不知不覺”中接受思政教育。
第一,黨和國家發展的需求是推動繪畫課程融合思政教育的根本動力。首先,思政教育形成于黨的革命實踐,又在社會主義建設的不斷探索前進中臻于完善。從“未發展起來”進入到“發展起來以后”,從經濟中高速增長到經濟高質量發展,新的國情及其帶來的新變化和新需求,要求作為鑄魂育人重要課程的思政課要落實人才發展戰略,為提高綜合國力不斷提供服務,承擔起為國育人的重要使命。
第二,人文精神傳遞的需求是推動繪畫課程融合思政教育革新的又一動力。在繪畫課程的學習中,學生需要進行一定的思想交流。這個交流的過程充斥著各種人文精神活動。對于選擇何種精神文化進行理解、學習和應用,部分學生沒有明確的甄選標準。因此,繪畫課程的建設要求教師從學生的人文精神需求出發,適時更新繪畫教學內容,適當改進繪畫教學方法,主動發現學生在學習中的人文精神需求,并積極根據反饋調整教學內容,最終以真正的學理回應學生,以徹底的思想理論說服學生,以真理的強大力量引導學生。因此,高校從學生人文精神養成的需求端出發,將其反向作用于繪畫課程教學目標的革新,這不失為一劑良方。
第三,抵制各種錯誤思潮的現實需要是推動繪畫課程融合思政教育革新的另一重要動力。全球充斥著各種錯綜復雜的思想文化。大學生正處于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重要時期,其辨別不良信息的能力較弱,很容易受到各種錯誤思潮的影響。在自由主義等思潮的影響下,部分學生盲目崇洋媚外,乃至政治立場發生動搖。究其原因,筆者認為在繪畫課程的實踐中,教師對學生家國情懷、責任擔當、制度文化自信的培養有待加強[10-12]。因此,從培養學生的認同感和榮譽感,以及抵制各種錯誤思潮的現實需求出發,高校要不斷對思政課進行革新,以實現其育人目標。
第一,對作為“教育的第一資源”的教師進行培養與合理調配是實現繪畫課程育人目標的重要路徑。教師是教育的第一資源,是教學活動的發起者和學生學習的引領者,發揮著“鑄魂育人的中堅力量”作用。新形勢下,思政教育環境應時而變,故步自封的藝術教師將不能勝任新時期的思政融合與教育任務。為最大限度地完成繪畫藝術的育人使命,發揮繪畫課程的思政價值,國家要大力培養思政教師,培養出一支具備豐富的專業知識和掌握思政教育工作規律的教師隊伍,并進一步開創全國范圍內的師資配置新局面,為高質量發展下思政課育人目標的實現提供強大的師資支撐。
第二,創新利用互聯網以及對大數據資源進行合理配置是實現繪畫課程思政育人目標的新路徑。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傳統教學方法與互聯網大數據相融合”的科學模式成為新的教育教學形式,大數據與教育領域的聯系日益緊密。在高質量發展下,科學合理地應用大數據技術是高校實現繪畫課程思政育人目標的新路徑,也是一條必由之路。例如,在繪畫課程中,教師要重點關注學生的文化學習效果,對學生在繪畫課中所表現出的政治素養、藝術關注偏好等情況進行大數據分析,并根據分析結果來對教學進行調整,從而進一步提升思政教學的精準性和實效性。
高校是為國家培養人才的基地,高校教育質量的好壞決定了國家未來發展的進程及方向。因此,提高高校的教育質量是關系國家命運的大事。高校的教育質量如何,不僅取決于學生所掌握的文化知識,而且體現在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層面。從發展的角度來看,學生的思想道德素養不僅決定了學生自身的發展趨勢,而且對整個社會、國家的發展也有著重要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