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慧敏
(浙江廣廈建設職業技術大學,浙江金華 322100)
翻譯行為具有文化社交和傳播兩大屬性,具備語言轉碼功能,橫跨多種不同的文化。亨利·樊胡夫指出:“聯絡口譯作為口譯實踐的一種形式,存在于商務談判之中。”詹成認為“聯絡口譯”這一概念主要區別于“會議口譯”。語言不僅傳遞著字面意思,而且負載著文化層面的內涵。因此,口譯員除了要有豐富的語言知識外,還要了解不同民族的文化,具備深厚的文化底蘊,這樣才能翻譯到位,達到有效交流的目的。海南的地理和氣候優勢非常明顯,在自貿區和自貿港建設完成并投入使用后,其在外事接待、商務會見和觀光游覽等方面,聯絡口譯需求更加旺盛,對譯員亦是高標準、嚴要求。
口譯作為雙語活動,首先是語際轉換的跨語言轉換活動。著名語言學家Kramsch Charles在其著作中指出:“人們在參與社會生活的過程中,必然離不開語言這一重要工具,要在交際活動中靈活合理地運用各類語言,實現各類文化的深度交融。”由此可知,語言交際通常無法脫離相應的文化背景。口譯作為語言交際行為的一種,目的是實現不同文化間的順暢交流。
語言作為文化的載體,在語言轉換過程中,譯者還要做跨文化方面的工作,即從一種社會文化語境中走出來,進入到另一種社會文化語境。20世紀80年代中期,王佐良指出:“合格譯者須具備文化人的本質……就口譯員而言,其應該對源語言及目的語的文化背景及知識內容有全面的了解和精準的把握,否則很容易造成誤解,也會引發一系列不必要的沖突。”[1]
跨文化交際能力是評判口譯員的有效指標。2003年,梅德明指出:“在對口譯員的翻譯水平進行評判的時候,需要對其跨文化意識及運用能力進行綜合考量,判斷其所翻譯的內容是否囊括了相應的文化屬性。”口譯員具備跨文化交際能力,才能保證譯文免于文化差異的影響。口譯員準確地把握好口譯的標準,在口譯過程中才能更好地駕馭語言,真正做到得體和準確。在口譯過程中,文化因素造成的誤譯會影響源語意義的準確傳達,有悖于翻譯的最基本標準——信。因此,口譯員的跨文化交際能力會影響整體的翻譯質量。
跨文化研究有語言內和語際兩種不同形式的劃分,因此,口譯員要立足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對人們的思想、風俗、價值理念和社會制度等內容做出綜合分析。不同民族所處的歷史、政治、經濟等環境存在明顯差異,這也決定了其文化理念及發展走向呈現出了明顯區別,這在不同民族的行為習慣、著裝、宗教信仰和飲食習慣等方面都可見一斑。以概念表達為例,有些表達看似相同,但傳達出的概念并不一定相同。在一些高檔餐館,銀器代表吃飯所用的刀叉。因此,口譯員如果不事先深入了解該地區的文化,就不能正確傳達其含義。中國一向主張牛耕,“牛”代表著勤勞善良,出現了如“如牛負重”“九牛二虎之力”“牛角掛書”等成語。英國對馬很重視,因此,英國人經常用與“馬”有關的短語,例如用“Eat like a horse”形容吃飯時狼吞虎咽的神態[2]。
此外,口譯員需要跨越其他文化因素方面的障礙,比如,東西方文化的高低語境思維模式、價值標準、心理聯想、審美取向等。以下這些因素也是口譯員需要在交際中跨越的障礙,比如,“請注意”在跨文化交際場合該如何英譯呢?翻譯成“Ladies and gentlemen,may I have your attention please?”將會比“Attention,please”更佳,勝在前者更加委婉。因此,就聯絡口譯而言,口譯員通常會以曲線救國的方式,對外方直接性的表達進行語言加工。但漢英口譯時,口譯員應對發言人的邏輯和語氣進行精準把握,盡量將其根本性意圖客觀、真實地傳譯出來。
在雙語交流活動中,口譯員扮演著信使、向導等中介角色,所發揮的作用不可小覷。優秀的口譯員不僅要有很好的雙語功底,而且要能夠實現文化間的轉譯溝通。就聯絡口譯來看,口譯員并非在同傳箱內工作,而是直接參與到跨文化活動中,有很多直面跨文化障礙的可能性。
以往,海南地區的聯絡口譯人員的服務對象主要為博鰲亞洲論壇年會以及環海南島自行車賽和環海南島大帆船賽兩大年度體育賽事的外方人員。2018年4月,國家提倡在全島建設自由貿易區和自由貿易港,吹起了中國特色自由貿易港改革的號角。如今,中國改革國際論壇、博鰲樂城醫療產業大會等國際論壇競相在海南舉辦,中外參會人數相比之前顯著增加,海南地區對聯絡口譯員的需求也明顯增加。
海南地理位置優越,與越南、馬來西亞、文萊和菲律賓等國家隔海相望。近年來,海南省商務廳和海南熱帶農業科學院等部門和科研機構舉辦了農業、漁業、牧業等面向東南亞國家的人才培訓班,對當地口譯員的需求進一步增加。現如今,為博鰲亞洲論壇和人才培訓班提供聯絡口譯服務的人員主要是海南本地高校所培養的英語專業學生,他們所受到的基本培訓為學校的課堂教學或短期崗前培訓。兼具學生身份的聯絡口譯員雖具備較強的雙語能力,能夠承擔接送機、入境手續辦理、旅游參觀等陪同翻譯工作,但跨文化交流經驗有限,在實際工作中需要學習的地方還有很多[3]。
1.東南亞國家英語變體
相比英式、美式英語,東南亞各國的英語比較特殊,在新加坡、菲律賓等國,英語被作為官方語言之一。此外,在東南亞,還有一些國家將英語當作外語學習的首選語種。在面向東南亞國家人才的聯絡口譯工作中,口譯員所面對的卻遠超中文和英文兩種文化。東南亞國家擁有龐大的人口總量,民族總數多達400多個,歷史、文化、地理和人文等特征非常鮮明,其英語特色同樣比較鮮明,語言演變的情況比較常見。就馬來西亞等國的英語來看,例如/p/、/t/、/k/這些清輔音以/b/、/d/、/g/的形式呈現,而tie易與/dai/混淆,case易與/geis/混淆。對于不常接觸東南亞英語口音的口譯員來說,語境缺失會造成聽辨理解上的困難。就泰式英語而言,一些詞匯的存在形式過于簡單,如form、ber分別代表標準英語中的uniform和number,而No have(泰國英語)= I do not have(標準英語)[4]。
2.社會風俗習慣和語用規則
人們所處的國家和地區不同,社會風俗也存在明顯差異。就東南亞國家來看,民眾的時間觀念較差。筆者有幸參與2019年度博鰲亞洲論壇年會東盟主題活動的接待工作,負責接待來自斯里蘭卡某省的代表團。第一天,筆者與他們提前約好早上七點半在博鰲一齡酒店大堂見面,乘車參加八點半召開的博鰲亞洲論壇東盟主題年會。結果是快8點了外賓才下樓,然后開始用早餐。因此,在后續工作中,考慮到斯里蘭卡人有早上洗澡和做禱告的習慣,筆者與省長秘書約定見面時間時,將時間提前20分鐘,避免在正式場合遲到。
詹成在研究中發現,詞匯的文化內涵及意義是豐富多樣的。人們在講話過程中雖會嚴格遵循語用規則,但所處的文化背景不同,表達方式及習慣存在明顯差異,容易產生誤解和歧義。例如,在接待斯里蘭卡代表團時,筆者在確認代表團議程時用到了“yeah”這個詞,就引起了代表團成員的不悅,對方友情糾正并表示,“yeah”在斯里蘭卡英語用法中十分粗俗,令人聽起來不那么禮貌,可以改用“yes”。因此,筆者在接待工作中也會選擇用“yes”回復外賓[5]。
3.飲食禁忌
宗教在東南亞國家盛行,宗教信徒眾多。高校學生和譯員基本不太了解各種宗教的習俗和禁忌,在聯絡口譯工作中容易引起文化沖突。例如,緬甸人對牛類非常尊重,忌食牛肉。筆者從博鰲年會接待斯里蘭卡西方省代表團的過程中,充分意識到了飲食差異這一點。在論壇正式召開之前,筆者通過郵件聯系到了省長秘書詢問個人飲食禁忌,得到的回復是不吃豬肉和準備水果。因此,筆者也聯系了相關酒店,按照外賓要求,提供清真食品。但在會議期間,通過與代表團成員的實際接觸,筆者才進一步了解到斯里蘭卡人對清真食品的高度重視。外賓所認同的清真食品傾向于海鮮,用餐也傾向于直接使用手,而非西式刀叉。
跨文化意識指在跨文化交際期間,譯者大腦內部毫無察覺的、自動出現的調節手段和認知規則,這也是語言學習者獨有的評判能力和思維模式。跨文化意識對于口譯員至關重要,口譯員往往還要扮演陪同的角色,和發言人距離較近,在口譯過程中須集中注意力。由于口譯內容存在較大變數,當翻譯經驗、跨文化交流經驗不足時,口譯員有時會底氣不足,生硬的字對字翻譯會讓交流雙方產生強烈的不滿情緒。此種情況下,在日常的翻譯訓練中,口譯員應該對源語訓練和譯語訓練給予重點關注,尊重相應的文化習慣,確保翻譯質量能得到客戶的認可。口譯期間,口譯員應對發言人的表情進行密切觀察,及時地為對方答疑解惑,并做好相關解釋工作[6]。
充分了解本土文化和外國文化是口譯員更好地輸出高質量譯文的前提。李長栓認為“準確理解”是指透徹地理解原文,不僅要理解原文的字面意思,而且要理解作者交際的情景。準確理解是翻譯的基礎。如果譯者沒有充分理解原文,而僅僅是在做字對字的翻譯,往往會使讀者感到困惑。口譯員在吃透話語中的文化內涵并有了自己的理解后,才能輸出讓客戶滿意的譯文。聯絡口譯在常規性的交流場景下比較常見,而且在不同的文化語境下,看似平常的肢體語言所蘊含的文化意義也非常豐富。借助于網絡、訪談等各種渠道,海南高校的外語學生不僅要對東南亞各國的歷史、文化、風土人情進行了解和學習,而且要充分了解本國和本地區的文化。眾所周知,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古文詩詞是我們的國粹。熟知成語和詩詞對一個合格的譯員百益而無一害。例如,知名翻譯張璐在做翻譯時,將“行百里者半九十”這一俗語口譯成“Half of the people who have embarked on one hundred miles journey may fall by the way side”。張璐借用英語對中國的古語和成語進行翻譯,這一文化和語言輸出之所以在翻譯界引起了極大的反響,主要是因為其能夠精準把握語言的內涵。這也提醒口譯員要多多積累,方能厚積薄發[7]。
在校學生應當大膽參與到口譯實踐活動中。就海南而言,博鰲亞洲論壇等國際論壇都對聯絡口譯員有較大的需求。在社會實踐中,學生不僅能有親身感受東南亞國家英語的不同口音、語用規則、文化行為、禮賓禮儀的機會,從而歸納相同地域人群的特點,而且能記錄翻譯失誤的地方,對某個詞的內涵及文化底蘊進行了解和學習,全面推動個人口譯質量的提升。高校學生可以多找東南亞國家的留學生交流,加強對東南亞地域文化的了解,也可以在社會實踐過程中,拿第一手源語材料練習口譯,再與源語材料進行對比,提升翻譯水平[8]。
總體而言,隨著我國對外開放力度的加大,海南在自貿區及自貿港建設過程中,對聯絡口譯員慢慢產生了相當大的需求。口譯屬于一種常見的跨文化交際方式,跨文化交際能力是譯員口譯能力的核心之一。高校學生要想成為優秀的聯絡口譯員,必須妥善處理跨文化交際障礙。因此,口譯員應該加強對跨文化交際意識的培養,全面深入了解國內外文化,全面推動自身雙語素養的提升,并在社會實踐期間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