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小雪
(重慶科技檢測中心,重慶 401123)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要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堅持“四個面向”,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要加強企業主導的產學研深度融合,強化目標導向,提高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水平。地方科研院所作為國家科技創新體系的重要戰略力量之一,在實施我國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和服務地方經濟發展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與此同時,與企業相比,地方科研院所在體制機制、資金保障、人才引進、市場開拓方面存在一定弱勢。研究如何推動科研院所在以企業為主導的產學研融合體系中發揮活力,更好地服務經濟主戰場具有重要意義。
為解決科研機構的計劃管理體制弊病,中共中央在1985年發布《關于科學技術體制改革的決定》,隨后國務院相繼出臺《關于進一步推進科技體制改革的若干規定》《關于深化科技體制改革若干問題的決定》等文件,進一步促進多層次、多形式的科研生產橫向聯合。國家科委、國家體改委于1992年印發《關于分流人才、調整結構,進一步深化科技體制改革的若干意見》,國務院在1996年頒布《關于“九五”期間深化科技體制改革的決定》,鼓勵有條件的科研機構進入企業成為企業技術開發機構,興辦企業或直接轉為企業,與企業聯合轉為工程中心或興辦工程中心,服務地方經濟。
199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作出《關于加強技術創新、發展高科技、實現產業化的決定》,國務院辦公廳轉發了科技部等部門《關于國家經貿委管理的10個國家局所屬科研機構管理體制改革的意見》。2000年,國務院辦公廳轉發科技部等部門《關于深化科研機構管理體制改革實施意見的通知》,針對科研機構存在的共性問題,242個科研機構通過轉為企業、進入企業或轉為中介服務機構等方式向企業化轉制。2000年3月,科技部召開了社會公益類科研機構改革試點工作座談會,要求有面向市場能力的科研機構向企業化轉制;主要從事應用基礎或提供社會公共服務的科研機構繼續作為事業單位。建設部、鐵道部、交通部、信息產業部、藥品監管局五部門所屬21家單位轉為科技企業、28家單位進入企業;中國科學院所屬13個研究所,全部轉制為科技企業。
中共中央、國務院分別于2012年印發《關于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加快國家創新體系建設的意見》,于2015年印發《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實施方案》,要求建立健全現代科研院所制度,公益類科研院所實施分類改革;堅持技術開發類科研機構企業化轉制,鼓勵有條件的轉制院所組建產業技術研發集團;生產經營活動為主的轉制科研院所發展混合所有制,鼓勵社會資本引入或整體上市;轉制院所基礎能力強的團隊回歸公益,參與國家重點實驗室建設。
2022年,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要進一步健全新型舉國體制,集聚國家戰略科技力量開展原創性引領性科技攻關,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在產學研體系建設方面,報告進一步提升了企業的創新主體地位,指出要提高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水平,賦能科技型中小微企業發展。
廣東省科學院實行事業單位企業化管理體制,院所兩級行政領導班子成員實行聘任制,其余實行員額制管理。其通過構建“一院兩制三體系四融合”,建立起以企業為主體,技術經理(經紀)人運營,利益捆綁、利益共享的技術育成孵化和產業技術服務工作機制,打造了“基礎研究+技術攻關+成果轉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撐”全過程創新生態鏈。通過以高水平前瞻性的應用基礎研究為引領,采取技術經紀人持股跟投、合伙制天使基金培育初創公司等成果轉化創新機制,依托“杰出科學家+科技領軍人才+骨干科研人才+青年科技人才+技術經紀人”的高層次人才團隊,廣東省科學院在科技成果供給和轉化方面均位于全國地方科研院所首位。2022年,廣東省科學院“四技”合同收入超過8.5億元,近五年累計孵化企業300多家,其中以自有技術孵化技術型企業100多家。其已形成4 000余人高水平人才團隊,其中院士7名,國務院津貼專家130余人。
北京市科學技術研究院以服務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和首都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為戰略定位,以新型科技智庫建設、科普傳播為優勢特色,探索事企協同創新、科教融合發展的新路徑。北京市科學技術研究院與中關村發展集團共同發起成立“北科中發展啟航創業投資基金”,助力儲能變能產業關鍵技術突破;孵化北京九州一軌環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并成功在科創板上市;編制落實《北京市“十四五”時期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規劃》等,組織承辦中關村全球高端智庫;舉辦中國(京津冀& 成渝)·匈牙利創新合作大會、“一帶一路”國際科技合作培訓等大型科技合作活動,不斷提高國際影響力。在人才引育方面,其加大高層次人才引進,截至2022年,在職人員總數2 300人,其中,碩士以上學歷人員占比55.5%,高級專業技術職稱人員占比27.6%。
廣西科學院重點打造了管理服務平臺、中試技術創新平臺、公共服務平臺、直屬研究機構、協同創新研發機構和高技術集團有限公司六大創新支撐體系。廣西科學院依托高技術集團有限公司開展投融資和科技資本運營管理,在新型研發機構建設上大膽創新,探索建立了分院模式、事業單位模式、民辦非企業單位模式、院士團隊領銜模式、非獨立法人模式、合資公司模式等六類新型研發機構的搭建模式。在人才引進上,廣西科學院采取“桂科學者戰略”“桂科智庫學者戰略”“院士戰略”和“戰略發展人才”四大人才戰略,打造高素質科研隊伍,截至2022年共有科研人員543人,其中高級職稱占比43.2%,博士占比28.1%,碩士占比45.6%。2022年全年,廣西科學院實現科研收入1.15億元,科技成果轉讓670余萬元,技工貿收入超30億元,支撐相關產業新增經濟效益約 23億元。[1-7]
目前,并入大型企業和高校的地方科研院所發展形勢總體較為良好。加入企業的科研院所成為大型上市企業的重要研發力量,科研成果緊密與產業結合,并能實現成果快速轉化落地;與高校重組的地方科研院所,以學術研究為功能定位,科研成果更傾向于原始創新和前沿理論研究,在國家級科研平臺打造、領軍人才引進、學科建設水平獲得大幅提升。而公益類地方科研院所則存在功能定位不明確的問題,正在探索公益性與市場性的平衡。部分地方科研院所在探索市場化的過程中,科研重點從長期持續的應用基礎研究轉為追求“短平快”的經濟效益,逐漸偏離公益職能,科研基礎能力逐步降低,科研平臺“空心化”嚴重,同時由于其戰略規劃不明確、市場競爭力明顯不足,還未找到自身造血模式和發展方向,需要上級單位予以資金補助或舉債度日。
隨著部分公益性科研院所向市場化轉型,由于編制縮減和薪酬不具備競爭性等多重原因,導致高水平研發人才、學科帶頭人等大量流失,留在院所的人才隊伍逐漸顯現出老齡化、創新水平不足、素質能力與新崗位要求不匹配等多重問題。尤其是轉改制院所,急需大量復合型管理人才、專業化的市場營銷人才以及頂尖的研發人才,而人才資源缺乏或不匹配導致科研院所在市場化競爭中舉步維艱。
隨著地方科研院所市場化體制機制改革不斷深入,部分地方政府對地方科研院所的穩定性資金支持不斷削減。政府“斷奶”后,部分地方院所缺乏穩定的資金來源,僅依靠自身的市場業務無法支撐開銷,只能依靠銀行貸款,導致資產負債率高,債務結構不合理,現金流不足,面臨資金鏈斷裂的風險。還有部分地方院所通過低價委托加工方式或出租研發及辦公場地,取得微薄收入度日,雖從短期上可緩解資金不足的問題,但可能導致其主營業務進一步萎縮,研發儲備投入不夠,使得后續原始創新能力進一步降低、核心競爭力持續受損。
目前,部分地方科研院所未建立董事會、監事會、理事會,或者雖然建立了相應機構,但企業法人思維淡薄,議事機制不健全。部分科研院所與控股企業存在母、子公司法人人格混同,這將引發系列法律風險。
一是部分科研院所未能精準對接企業需求,或其技術水平達不到企業要求,無法賦能企業發展;二是科技成果轉化能力不足,科技成果熟化程度不夠,概念驗證、小試中試的配套支撐不足、技術轉移人才缺乏;三是產業共性關鍵技術攻關能力不強,科研院所與高校、企業的聯合科研攻關體系建設不完善,導致科研資源分散未形成合力;四是投資管理能力不足,缺乏專業人才進行基金建設和投資管理,參控股公司經濟效益不佳,對外合作法律風險頻發,產學研合作未達到預期的理想目標。
一是確保科研核心主體地位。保持高水平高質量的科研成果供給,是地方科研院所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前提。地方科研院所作為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重要補充,主要是聚焦地方產業發展,開展應用技術研究和二次開發,服務地方經濟發展。政府應賦予地方科研院所作為地方產業技術攻關的主體單位職能,并匹配相應的政策資源和財政保障,組建由地方科研院所牽頭,聯合高校、企業、其他科研機構共同開展產業共性技術攻關的體系。二是做好地方科技服務的領頭羊。以地方政府為主導,依托地方科研院所建立地方科技成果庫和概念驗證中心及技術轉移人才培養基地,由地方科研院所組織牽頭成果二次開發和熟化,探索成果代管、股權代持等創新成果轉化機制,打通成果供給—成果服務—技術熟化—企業孵化—產業培育的科技成果轉化鏈條,推動地方科技型企業和高新技術企業實現“雙倍增”。
地方科研院所要加強戰略規劃,借鑒企業化的管理模式,進一步細化編制產業技術研發、科技成果轉化、企業培育、基金投資等各個業務單元的發展戰略,落實各項資源配置,避免“短視”行為,提高現代化管理水平,實行可持續自我造血的高質量發展。
一是積極爭取政府支持,建立與績效考核掛鉤的流動編制池和科技人才專項獎金池,制訂一攬子科技人才優惠政策,為核心科研人才引進提供具有吸引力的薪酬福利保障。二是建立科研人才+管理人才+市場人才的復合人才隊伍,從世界500強科技型企業、大型中央、國有科技型企業引進專業的經理人隊伍,包括營銷、財務、人力管理人員,從頂層設計上向行業一流企業靠攏。三是開展組織機構和崗位設計優化,建立學術委員會下的院長負責制,探索科研特設崗位、項目經理人等創新體制;建立責權利分明的法人治理機構,厘清母子公司的人財物關系,確保法人人格獨立,加強關聯交易管理,減少相關法律風險。
一是探索“撥投結合”機制,爭取地方財政資金支持和稅收優惠政策,主動承擔部分政府管理職能,推動地方科技行動計劃落地落實。二是充分運用各類科技金融工具,開展知識產權抵押貸款、知識價值信用貸款、投貸聯動、知識產權證券化,面向社會發行高成長債券、權益出資型票據、雙創債等,建立多層次的多元融資體系。三是積極吸引社會投資,與風險投資機構、大型企業建立科技成果轉化基金、產業發展基金,依托專業的基金管理公司進行管理,研究建立科技成果轉化利益風險共享共擔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