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曉笛,伍雅瀾,李茜
(北京工業大學文法學部外國語學院,北京 100124)
基于文獻來開展寫作(writing using sources)是學術寫作的重要組成。在學術寫作中,寫作者圍繞文獻,采用辨識、定位、評估等方式來尋找和理解文獻,通過直接引用、釋義、歸納、概括等引用形式把文獻的內容及文本引入到寫作中來,與前人研究互動,建立相關學術網絡。其中,在學術寫作中融入文獻思想和文本的現象被稱為文獻使用,在文獻使用中標出文獻來源的現象被稱為文獻引用。近年來,基于閱讀文本的寫作受到了越來越多學者的關注,文獻使用和文獻引用現象也得到了越來越多的重視。
就理論發展來看,對基于文獻的寫作尤其是文獻使用現象的研究始于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學者以認知視角為指導研究了寫作者的行為和文本特征。隨著社會文化視角的興起,研究者們開始關注基于文獻的寫作中的社會文化特征,并思考如何在學術寫作教育中引導寫作者關注學術寫作的社會文化屬性。在此背景下,新西蘭奧克蘭大學的Rosemary Wette教授推出了《基于文獻的學術寫作:理論、實踐》(后簡稱《基于文獻的學術寫作》)一書。該書從社會文化視角全面梳理了基于文獻的學術領域的發展脈絡,提出了文獻使用的教學模式,提供了豐富的教學材料,是我國學者了解該領域不可多得的學術著作。本文將介紹該書的主要內容及特點,并為該書的再版提供建議。
《基于文獻的學術寫作》一書聚焦了基于文獻的學術寫作領域中的重要話題,共有六個章節的內容。
第一章介紹了本書的寫作背景、目的、讀者群體及整體結構。書中首先引入了學術寫作的復雜性,指出學術寫作是“教學、技巧、語言、修辭、學科和文化因素”[1]共同影響下的集合。該觀點的提出為從社會文化視角來研究基于閱讀的寫作奠定了基礎。本章隨后轉向基于閱讀的學術寫作,指出基于閱讀的寫作中文獻使用的重要性,并指出文獻使用的掌握需要通過參與學術群體活動而實現。作者把互文性(intertextuality)和以爭論為目的視為基于閱讀的學術寫作的重要特征,指出互文關注寫作文本和其他文本的聯系,在學術寫作中多以文獻使用的形式出現,為強調基于閱讀的學術寫作的社會性提供了基礎。寫作中以爭論為目的意味著寫作者需要通過寫作表達觀點,表明立場,這為后續章節中討論文獻使用的立場表達做出了鋪墊。
第二章呈現了基于閱讀的寫作的研究發展歷程。作者首先回顧了寫作教學的重心轉移:從關注句子和段落的語言到重視寫作過程及策略,再到討論把系統功能語言學和社會文化教學觀引入到寫作教學中來,指出在教學中不僅應關注基于閱讀的寫作的認知屬性,還應該關注其社會文化屬性。在文中,作者討論了“剽竊”這一關鍵構念,將其視為學術寫作的互文表征形式,從而對其定義為在寫作中引入文本但沒有標注出處的不當行為,并進一步分析了文化差異、教育背景和寫作經歷對寫作者寫作信念和剽竊行為的影響。本章中還建立了文獻引用有效性和規范性的分析框架,為寫作者分析和衡量寫作者的文本特征提供了借鑒,并描述了基于閱讀的寫作技能的發展路徑,為設計文獻使用教學提供了理論參考。
第三章聚焦了基于閱讀的寫作的實現方式,細致介紹了辨識、定位、評估等尋找和理解文獻的步驟,提出需要從可信度、權威性、精確性、客觀性、及時性、關聯性、讀者群體等角度來分辨引用的文獻是否適宜,這對學術寫作初學者來說具有極強的啟發意義。作者隨后闡析了文獻使用相關的讀寫理論和認知理論,列舉了閱讀與寫作的指向性(directionality)、語言遷移理論(L1-L2 transfer)、輸入理論(input)、讀者知識圖式理論(reader knowledge/schemata)以及讀寫認知過程模型(reading-to-write processes),這些理論的闡述能幫助讀者更為深刻地理解基于閱讀的寫作過程,并為在教學過程中選擇合適的閱讀材料、激發寫作者的圖式知識提供了理論基礎。本章最后關注了基于單篇文獻的總結寫作和基于多篇文獻的歸納寫作,指出通過教學能夠有效提供總結寫作和歸納寫作的文本質量,從實證角度論證了基于閱讀的學術寫作教學的可教性。
第四章剖析了文獻引用現象。文獻引用是學術寫作中引入閱讀文本的常見形式,文獻引用研究是基于閱讀的學術寫作研究的重要組成。本書指出引用文本的出處,為閱讀者提供了豐富的學術信息,充分體現出了文本的學術性和社會性。本章首先探討了文獻引用研究的發展路徑,指出文獻引用對學生的挑戰、明示教學的效果、文獻引用的學科差異已經成為文獻引用的三大研究熱點,強調了在文獻使用研究中需要關注文獻使用所處的社會文化環境,關注文獻使用的教學。作者隨后歸納了引用文獻的目的,闡明了常見引用形式的結構、目的、功能以及它們的使用范圍,為寫作者選擇恰當的引用形式提供了參考。
第五章探討了如何通過文獻使用來形成有信服的論證。本章共有三個重要主題,即構建個人權威和文本聲音的交際技能,使用元話語(metadiscourse)來傳遞對所引文獻的態度,以及使用介入標記語(engagement marker)來回應讀者。本章是對第一章學術寫作目的的回應,突出了基于閱讀的學術寫作的交際屬性。文中辨析了聲音、身份(identity)、元話語(metadiscourse)、介入(engagement)、立場(stance)、模糊詞(hedge)和強化詞(booster)等術語。作者認為這些概念體現了學術寫作者的讀者意識,以及他們作為學科文本創造者的自我感知,體現了學術寫作的社會性。
第六章進一步強調了學術環境對文獻使用的影響。文中從學科差異視角探討了學術群體對文獻使用行為的塑造作用,對人文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中代表性學科的寫作特點進行了討論。本章細數了不同學科中文獻引用頻率、引用形式、元話語、讀者參與、文體、詞匯和詞串使用上的差異。同時,作者指出學習文獻引用特征是寫作者學術社會化的重要實現途徑,指出在文獻使用教學中也應凸顯文獻使用的社會文化屬性,凸顯文獻使用的學術群體特征。作者提出了兩種文獻使用的教學模式,即專業用途英語(ESAP)教學中的文獻引用附加式教學和文獻引用嵌入式教學:前者強調以課程、個人指導、工作坊等非學科教學的形式為學習者提供學科相關的文獻使用知識及技能;后者則主要通過學科教師和學術教師的合作形式,在學科教學中補充針對性講解以及布置相應的作業。這一模式的提出為學術寫作課程的設置提供了重要參考。
同時,本書的各個章節都附有教學任務及建議。這些教學嘗試是寫作者文獻使用教學模式的具體體現,它們能夠幫助本書閱讀者理解基于閱讀的學術寫作的社會屬性,并有助于提高他們提高文獻使用相關技能。
《基于文獻的學術寫作》是基于文獻的學術寫作領域第一本總結相應理論、研究和實踐的學術著作,為學術寫作研究者、教師、學習者了解該領域提供了有力支持。該書之于理論與實踐的貢獻主要體現在三大方面:
第一,本書從社會文化視角切入,強調了基于文獻的學術寫作研究的社會屬性,尤其是學術群體特征對基于文獻的學術寫作的塑造作用,為理解文獻使用的基本概念及文本特征提供了新的視角。例如,在剽竊研究中,以往研究多關注寫作者的個人意圖,本書則強調把學術群體的共識作為衡量寫作者剽竊的重要標準。本書通過對比不同文化背景的寫作者,以及機構、教師和學生的文獻使用信念,指出人們對剽竊的理解是與他們自身的文化和身份相關的。同時,寫作者通過研究留學生文獻使用行為,指出學生的學習經歷較之于文化背景對其文獻使用信念和行為具有更為重要的影響(第二章)。這些對剽竊的研究表明從寫作者的社會文化特征出發能較好地解釋他們基于閱讀的學術寫作中行為和信念的差異。又如,在文本研究中,以往研究多比較不同語言水平的寫作者的文獻使用特征,關注寫作者認知能力的發展[2],而本書提出應關注學科特征對寫作者文獻使用的影響,探索學科間和學科內的文獻使用差異,并號召未來研究者多關注不同學科對文獻使用的影響(第六章)。再如,作者也指出學科差異也會有影響寫作者與讀者的交流特征,指出人文科學、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在模糊詞語的使用上存有差異(第五章)。社會文化視角不再把學術寫作視為孤立的認知行為,凸顯了學術寫作的復雜性,為理解文化背景、教育經歷以及學科差異對基于閱讀的學術寫作的影響提供了理論依據。
第二,本書還關注了寫作者在基于閱讀的學術寫作中與學術群體的互動。本書作者首先強調了學術寫作的互文性,指出學術寫作文本不僅僅是作者本身的思考,也是和其他學者思想交流的具體體現。作者回應了現有研究對學術寫作中立性的討論,認為學術寫作的主要目的是說服讀者接受自己的主張(第一章),因此,在學術寫作中,寫作者需要表明態度、亮明立場。本書指出在基于閱讀的寫作中,對引用文獻的內容和對被引者的態度是體現寫作者立場的重要實現形式。書中指出通過立場副詞和模糊詞及強化詞等引用結構的分析,可以了解寫作者對引用文獻的態度,繼而表達自己的觀點。這為對學術寫作進行語用研究提供了結合點。同時,作者也指明了寫作者與學術群體互動的實現形式,指出寫作者可以通過述評他人的研究來引入研究空間,來論證自己研究的必要性,這為后來研究者思考如何從語步出發來關注文獻引用提供了思路。
第三,本書對文獻使用該如何展開的問題,形成了獨特的觀點,為理論創新做出了貢獻。文獻使用是學生亟需培養的學術寫作能力[3],已有研究關注到了文獻使用教學的重要性,并對如何避免剽竊等行為進行了思考,但對文獻使用的教學目標、教學模式、教學策略以及教學效果剖析不足。本書加入了對文獻使用教學的探討。在教學目的及要點上,基于學術寫作的社會屬性及認知要求,該書指出教師應該教導學生利用自己的語言引入文獻信息,做到釋義精確、出處清晰、文本融入順暢、立場清晰、策略使用得當,并能平衡引用和自我表達,進而符合所處學科領域的表達習慣(第二章)。本書也指出了現有文獻使用教學的薄弱環節,指出現有教育應注意培養寫作者的歸納能力和概括引用能力[4]。本書還參與了學界對學術英語的教學模式的探討,提出在學術用途英語下采用附加式教學和嵌入式教學兩種教學模式,并對其中的課程設置、教學人員配置進行了理論探討(第六章)。在具體教學策略上,本書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指出可以通過激發圖式知識的方式幫助學生理解文本,以幫助學生快速定位信息并理解文本作者的立場(第三章)。此外,本書也為文獻使用的自學和教學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材料,提供了諸如意識提升、語料分析和模仿、釋義及總結、詞匯和句子學習等練習材料,為課程設計者和教師的教學效果評估提供了有益參考。
本書從理論、研究和實踐層面對基于文獻的學術寫作領域展開了綜述,但對一些議題尚未充分表達自己的觀點。例如,書中雖指出了寫作者的文化背景、教育背景和學科背景是影響寫作者的基于閱讀的寫作行為的重要因素,但未能探討這些因素是如何共同作用的;又如,本書從文本特征分析了寫作者與讀者群體的交流方式,但對交流方式所達成的效果未能予以探討;再如,本書關注了基于閱讀的寫作的課堂教學的問題,但對反饋這一重要環節未能予以討論,并且,本書未能探討真實語境中評審人、學科導師對寫作者基于閱讀的寫作能力的促成。
總而言之,《基于文獻的學術寫作:理論、研究和實踐》一書作為本領域的重要著作,雖有不足之處,但其所做的理論探討對于后續研究的拓展大有裨益,能夠為學術寫作研究和教學提供有力依據和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