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軍,王杰
[中國石油大學(華東)經濟管理學院,山東青島 266580]
2015年《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積極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雙創”發展既是社會轉型發展的目標訴求,又是社會高質量發展的重要驅動力。社會創新氛圍的改善不僅有助于優化創新創業環境,為創新型人才發展提供更多的機遇和平臺,而且有助于為社會經濟發展注入新的活力。其中,政府部門在“雙創型”社會建設中發揮著主導作用,其通過創新創業啟動資金投入以及發布一系列的優惠政策等,有效改善了國內的創新創業環境,在提供現行的創新創業機會的同時,充分發掘了潛在的創新創業增長點。盡管政府部門是“雙創型”社會建設的重要外部保障[1],但全社會“雙創”能力提升的關鍵在于高校中“雙創型”人才的培養。
創新型社會歸根結底是創新型人才的培養,因此在“雙創”發展的現實訴求下,傳統的教育目標、教育內容、教育模式等面臨重大改革。對于經濟管理類研究生而言,在當前研究生招生規模持續擴張的背景下,其所面臨的市場競爭愈發激烈,因此深化經濟管理類研究生教育改革、提升經濟管理類研究生創新能力既是研究生自身發展的必然要求,又是創新型社會發展的宏觀愿景[2]。經濟管理類研究生教育改革的前提在于教育質量評價,從供給端來看,研究生個體作為研究生教育的直接利益相關者,其對于研究生教育的滿意度評價能夠直接反映當前研究生教育所存在的問題,對于研究生培養思路的轉變具有重要指導[3];從需求端來看,市場需求同樣是指導研究生教育改革的重要因素,高校在教育過程中應當重視市場的反饋,提升人才培養與市場需求的匹配度[4]。因此,基于教育滿意度與市場導向的現實背景,本論文重點探討如何打造經濟管理類“雙創型”研究生人才培養模式。
伴隨著創新能力在市場競爭力中發揮著愈發重要的作用,幾年來多數高校均開始重視研究生教育環節中創新能力的培養。在現行的以創新為導向的教育體系下,經濟管理類研究生的教育滿意度明顯提升。但不可否認的是,當前經濟管理類創新型人才培育模式和培育體系仍不盡如人意,在經濟管理類“雙創型”研究生人才培養過程中,教育的滿意度和市場化導向還需要進一步強化[5]。具體而言,主要包括以下幾個問題:
有效滿足市場需求是研究生教育的核心目的之一,提升研究生專業技能與崗位要求的匹配程度能夠有效提升其在職業發展中的競爭力。在當前經濟管理類研究生教育體系中,對于社會經濟發展所需要的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均提出了明確要求,同時也重點增強了研究生教育過程中的專業技能培訓等,以期提升研究生職業發展創新能力。然而,這一教育思路忽視了研究生個體對于教育模式的滿意度評價。事實上,研究生創新能力提升的關鍵在于創新意識的培養以及創新的自覺性,而創新意識的培養則離不開研究生個體對教育模式的認可和接受,即研究生本身對于教育模式是否滿意[6]。目前,我國大多數高校雖然針對研究生創新教育開設了一系列的課程并搭建了豐富的實訓平臺,為經濟管理類研究生創新技能提升和適應市場發展需要提供了充分的外部條件,但普遍忽視了經濟管理類研究生對于現行教育模式的滿意度和接受度,致使部分研究生仍處于被動接受各類創新教育的階段。
一方面,當前經濟管理類研究生課程安排中缺乏多學科融合,這會導致產學協同驅動下的教育機制“后繼乏力”。盡管近年來大多數高校針對經濟管理類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開設一系列課程,同時積極建設各類研究生創新創業實踐基地,然而高校“雙創”教育硬件改善的同時,與之相匹配的產學協同模塊建設卻相對落后,缺乏產學協同支持的創新教育往往會使得研究生創新能力相對有限,理論創新知識與實際創新能力脫節,遠遠達不到市場導向的創新教育初衷[7]。另一方面,高校創新課程設置缺乏互動和融合,從而造成經濟管理類研究生與創新前沿知識接觸的機會大打折扣,同時也不利于研究生綜合創新能力的培養。在相對封閉的校園環境內,部分經濟管理類研究生的眼光僅僅停留在現有的專業結構,從而造成整體創新思維缺乏,對市場需求的適應性較差。
現有的經濟管理類研究生創新教育模式仍以傳統的“灌溉式”教學為主,學生跟著老師的思路走、按照老師的要求做,而學生自身的靈活性、主觀性和應變性則被嚴重忽略。事實上,創新能力的提升很大程度上源于研究生個體自發性的創新意識,創新意識提升的關鍵在于培養興趣,而當前的“填鴨式”教學和跟隨性學習顯然難以達到理想的創新效果[8]。
創新型人才的培養離不開良好的教學環境、基礎設施建設的外部條件的保障。當前,仍有部分高校受限于辦學條件,尚未能針對經濟管理類研究生開設全面的課程,與之配套的經濟管理實驗室或網絡實訓平臺等亦明顯不足,從而造成經濟管理類研究生缺乏綜合能力提升和創新歷練的平臺[9]。還有部分高校仍未能充分認識到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相結合的重要性,在創新型人才培養過程中忽略市場導向的作用,而是“閉門造車”,僅僅關注研究生理論技能的提升,這同樣造成經濟管理類研究生創新實踐的機會匱乏。
基于上述經濟管理類研究生創新教育中所存在的諸多問題,本文發現創新型人才的培養既要考慮研究生個體的教育滿意度,又要兼顧市場導向下的創新型人才要求。據此,本文提出經濟管理類“雙創型”研究生人才的培養應以提升個體滿意度、激發創新意識為基礎,以完善創新平臺、改善外部創新教育環境為保障,通過優化創新教育課程體系、搭建創新實踐平臺等提升經濟管理類研究生實際創新能力。具體地講,經濟管理類“雙創型”研究生人才培養模式設計如下:
創新型人才的成長需要自我提升、導師引領以及學校培養的共同努力來實現,而“雙創型”研究生人才的培養思路,即是如何協同多元主體的作用并開辟出長效穩健的人才培養模式。基于研究生滿意度導向,經濟管理類創新型人才的培養需要以高質量的師資隊伍為基礎。自身創新理論扎實且富有教學經驗的指導教師往往能夠更好地指導和教育學生,提升創新教育的現實成效。基于市場導向,經濟管理類創新型人才的培養也離不開第二課堂課程開設、創新教育實踐平臺、創新項目活動以及校企聯合培養等。只有充分了解市場所需要的創新并進行針對性的調整,才能保證創新教育與現實需求相互匹配。
創新型人才培養的前提,是要清楚究竟應該培養怎樣的創新型人才,即明確經濟管理類創新型人才所具備的基本特征。一方面,全面的經濟管理理論知識應是“雙創型”研究生人才的最基本特征,其往往具有自發性的創新意識和扎實的創新功底,能夠有效地組織、引領和協調創新活動;另一方面,在市場導向下,經濟管理類創新型人才還能夠將理論創新與實踐創新充分結合,掌握有一定的職業技能,在市場中的適應性和可塑性較強,能夠基于自身的綜合能力有效管控創新活動。整體而言,滿意度和市場導向下的經濟管理類創新型人才能夠兼顧理論知識創新和職業技能創新,具有較強的綜合能力。
經濟管理類創新型人才的培養一方面取決于研究生自身的自我發展和學習機制。教育滿意度的提高會激勵研究生個體主動加強理論學習和實踐創新。為提高教育滿意度,高校既需要教育過程中的“放權”,充分尊重研究生自身的專業選擇和興趣愛好,并進一步體現在個人的課程設計和培養方案中,又需要進一步改革教育管理體系,避免行政命令式的管理方式,而是強化研究生的自我管理和進行柔性管理。同時,高校還需要完善創新型人才的培養機制。市場導向下創新型人才的培養不再局限于理論知識的教授,而需要結合現實的市場需求調整課程安排、豐富學科設計并拓展多元化的創新教育模式。其一,強化專業學習的通用性和實用性,堅持扎實的理論教學與豐富的實踐活動相結合;其二,強化學科交叉和知識融合,培養經濟管理類研究生跨學科知識結構體系,實現人文底蘊和科學素養的共同提升;其三,借鑒國外經濟管理類研究生創新教育的實踐經驗,搭建綜合性的創新實踐平臺,設立創新創業教育復合模塊,對經濟管理類研究生開展有針對性的創新創業教育。
現階段創新型人才的課堂教學模式不應再拘泥于傳統的“填鴨式”教學,而應該不斷加強研究生與導師的學習互動,通過問題式教學、探討式教學和啟迪式教學提高學生在課堂中的參與度,促進研究生課堂角色由跟隨者向合作者和實踐者轉變。同時,在創新教育過程中,導師應重點培養研究生獨立思考和發現問題的能力,以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為目標,以強化學生的創新實踐為內容。此外,創新教學的地點應突破教室,創新活動應該置于更豐富的場景之中,包括各類實訓平臺和課外實踐活動等。具體而言,導師可以通過開展案例教學、模擬教學以及“實戰”教學等拓展多元化的教學模式,以現實案例為支撐,或者將研究生充分帶入到案例的虛擬環境中,來培養其實踐創新能力。
事實上,當前多數高校在研究生創新培養中均采用第二課堂的培養模式,一方面是開展各類創新創業活動,包括舉辦“創新創業大賽”等競賽,通過吸引經濟管理類研究生積極參與雙創賽事,使之在競賽過程中鍛煉和提升自身的創新能力;另一方面,則是在校內開展各類“創業實踐”活動,如依托創新實踐課等開展短期的創業活動。顯然,第二課堂的開展為研究生創新能力提升提供了重要支持。為進一步強化第二課堂在經濟管理類創新型人才培養中的作用,高校可以進一步豐富“雙創活動”,如定期開展“創新創業報告會”等活動,用專家、教授和企業家豐富的知識和獨到的見解及成功的創業歷程,激勵經濟管理類研究生增強創新創業的信心和決心。同時,為保障第二課堂的順利開展,高校應強化校企合作,開辟用于研究生創新創業的開放性實驗室、實踐基地或創新實驗室,圍繞研究生創業內容和項目,充分挖掘和開辟校內外創業市場。
研究生創新創業活動的有效開展離不開學校和企業的支持,當前各高校均建設有創客空間社團作為創新型人才培養的服務平臺,這一方面能夠為研究生創新項目提供技術幫助和專家指導,另一方面可以增強研究生自身與外界專家的交流合作,從而提升其專業化技能。在這一過程中,企業往往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創新項目的最終目的是服務市場,因此需要基于企業服務平臺了解市場信息,了解產品經營狀況,并依據企業所提供的信息服務改善產品或服務經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