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鵬龍,袁捷,沈夢玥,熊倩,楊勤*
(1.重慶三峽醫藥高等專科學校,重慶萬州 404110;2.陜西省中醫醫院,陜西西安 710000)
高職教育是醫學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基層醫療人員的重要培養形式,是國家基層醫療人員的重要來源,也是全民健康需求的重要保障,屬于實現中醫大健康戰略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環。由于高職教育學制短,醫學知識體量大,內容相對復雜,高職醫學生比較容易出現理論基礎薄弱、實踐動手能力不強、臨床水平較低的情況。因此,如何在有限的教學時間內鞏固學生知識,增強學生的業務能力,提高其臨床實踐水平,以滿足國民日益增長的健康需求,成為醫學高職教育的重點。
中醫內科學是中醫臨床的基礎課程,是銜接基礎課程與臨床課程的橋梁,在中醫臨床專業的課程中起到承前啟后的作用。該課程的教學,既涉及前期的基礎課程,如中醫基礎理論、診斷、中藥、方劑等,又要求學生在前期的課程基礎上進一步提高,培養臨床思維,為中醫婦科、兒科等其他臨床課程打下基礎。因此,中醫內科學的學習對中醫臨床專業顯得尤為重要。本文以中醫內科學為例,探討中醫內科學教學存在的一些問題及解決方法,以期為中醫臨床課程教學提供更多的方法思路。
高職類院校中醫內科學的教學對象為本校生源或成人教育的學生,成績通常在高考本科線以下。與本科教學對象比較,該類生源質量參差不齊,文化課基礎相對薄弱。導致這一情況的原因除了教學條件、基礎設施、地域因素、經濟因素等外在因素之外,還有學生自身的情況,如學習狀態較為松散、自律性較弱、自主學習動力不強等內在因素。尤其是部分在高中階段成績欠佳的學生,由于高中時期未能找到合適的學習方法,在升入高校后沒能及時轉變身份,樹立學習目標,在早期的學習中容易出現心態散漫、學習動力不足的情況[1-2]。由于中醫自身理論體系的特點,相對而言,中醫課程專業性強,注重抽象思維,需要學生具有一定的思辨能力。因此,部分基礎較差的學生初學時有一定難度,學習信心容易受挫,往往在初期致使后續自主學習的動力下降[3]。
醫學課程內容復雜、體量龐大,僅憑課堂教學、臨床實踐,很難讓學生在短時間內掌握,并應用于實踐。因此,在校期間,除課堂教學外,自主學習也是提高醫學生業務知識水平的重要途徑。自主學習的動力,一方面,來源于內心;另一方面,來源于學生平時所養成的自主學習的習慣。因而,如何幫助學生利用課外時間進行預習、復習,夯實專業基礎,建立良好的自學習慣就成了課程教學的重點。良好的自主學習習慣是高職醫學在校教育培養目標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也是醫學生在畢業后堅持終身學習的基礎。
由于醫學知識的特殊性,在大部分醫學教學中,教師與學生在知識層面上處在不對等的狀態。教師屬于知識的擁有者和傳授者,大部分學生屬于知識的獲取者和學習者。因此,在傳統醫學教育中,LBL(lecture-based learning,基于授課的教學法)占據主導位置。這種教學模式是教師居于主導地位的,有利于知識系統的傳授。學生在課堂上大多是被動學習,不利于學生自主學習習慣的養成。于是,隨著醫學教育理念的革新,PBL(problem-base learning,基于問題的教學法)、CBL(case-based learning,基于案例的教學法)、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大型開放式網絡課程)、翻轉課堂、對分課堂、混合式教學法等多種授課形式逐漸出現[4]。
從教學模式上來看,PBL、CBL以問題或案例為出發點,將枯燥且抽象的知識轉換成具體的問題,在課前或課堂發布,讓學生帶著問題去查閱資料,進行思考,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激發學生的自主學習興趣,激發課堂活力。同時,更為開放的對分課堂、翻轉課堂等進一步解放學生的思維,讓學生逐漸在課堂教學中占據主導地位,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主要起輔助和引導作用。這些授課形式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實現課堂上師生的信息交互,增強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5-8]。大多數的教學改革僅針對課堂教學,目的在于改善課堂教學模式以及課堂教學效果,對學生課前和課后的學習狀態進行跟進的策略相對較少。缺少學習狀態跟進的最終結果是課堂教學與學生學習狀態脫節,影響教學效果。
從教學手段上看,MOOC、混合式教學法等基于網絡技術的線上、線下教學豐富了學生的學習資源,給學生提供了更多可供選擇的平臺。線上課程層出不窮,線上線下結合的教學方式讓學生能夠獲得更多的優質教學資源,同時,也能夠在一定程度上解決教育資源分布不均的情況,讓更多的名師、金課走入更多的院校和課堂,讓學生享受更好的教學服務。由于教學層次不同,教材選用版本不同,教學方法和側重點不同,網絡教學內容與現場教學內容有可能脫節。這樣,學生和教師需要消耗大量的時間成本去將網絡課堂和現場教學的教學內容進行融會貫通。
醫學教育科目繁多,部分知識點需要在課前或課后進行自學鞏固。從最終結果導向上來看,無論是教學模式的改革,還是教學手段的革新,都是為了更好地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或教學手段,在一定程度上依賴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如果學生自主學習動力不足、學習習慣較差,教學效果就有可能難以令人滿意。
因此,較為理想的教學改革不僅應當包括課堂上的教學模式改革、教學手段更新,而且應當注重對學生課前、課后情況的調研與跟進,搭建較為系統的督學促學體系,在教學的每一個環節都跟進學生學習狀態。這對提高學生的理論知識水平,促使學生養成自主學習的習慣具有一定促進作用。對學生學習狀態進行分析,也有助于優化課堂教學,提高教學質量。
中醫內科學作為一門臨床學科,在中醫學整體教學體系中處于承上啟下的地位。高職學生利用大一完成中醫基礎理論、中醫診斷學、中藥學、方劑學等基礎學科的學習,在大二上學期接觸本門課程作為臨床課程的開端。中醫內科學系統地整合了前期所學的基礎知識,并在教學過程中培養臨床思維,讓學生將前期所學知識逐漸融入臨床學科,提升學生的臨床業務水平能力。
高職院校醫學生在學習中醫內科學時往往面臨以下幾個問題:
1.學時相對較少。在本科教學的過程中,中醫內科學教學學時相對較為充足,往往超過120學時。部分院校甚至將中醫內科學的教學橫跨兩個學科,一部分在課堂講授,一部分在臨床基地教學,以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有充足的時間對過去的知識進行整合,并且結合臨床印證所學知識,以增強印象。受學制限制,高職高專設置中醫內科學的學時往往低于本科的學時,部分專業如針灸、骨傷專業受專業限制,學時會更少。不斷增加的新的知識和越來越多需要復習的舊的知識,導致學生在復習時往往會手足無措,無法鞏固所學知識。受限于有限的學時,教師也往往會以完成教學目標為優先任務,很難在課堂上開展更多形式的教學。
2.前置基礎知識薄弱。在中醫內科學的理想化教學環境中,學生應當具備充分的前置知識,對于理法方藥各方面的知識均有一定程度的掌握,從而能夠接納更多的新知識,并在此基礎上溫故知新,逐漸構建完備的臨床知識體系。如果在前期學習的過程中,學生未形成較為良好的自主學習習慣,就有可能出現在學習新知識的同時,還要消耗大量時間復習前置知識(如中藥的功效、方劑的組成)的情況。隨著課程的推進,需要復習的前置知識越來越多,如果沒有相對較為系統的督學體系,學生就有可能產生自暴自棄的心態,自主學習能動性下降。
3.課堂內容枯燥。隨著教學理念的革新,越來越多的教學方法、教學手段逐漸應用在中醫內科學課堂教學中。在有限的課時中,再多的教學手段也難以展開。課堂中若無相應知識拓展,若無豐富的案例聯系,教學內容則會相對枯燥,進一步導致學生學習動力下降。因此,在面臨上述情況時,尤其是針對學生自主學習動力下降的情況,學校應考慮構建一種相對系統且行之有效的督學促學體系,這是十分有必要的。
督學促學的難點在于如何形成有效的反饋機制,以及如何有效完成督學促學任務。隨著網絡教學平臺的發展,混合式教學成為解決這一問題的有效方法。網絡教學平臺是混合式教學法實現的途徑之一[9]。當前,比較成熟的網絡教學平臺包括雨課堂、智慧樹、騰訊會議、企業微信等。與傳統教學模式相比較,混合式教學更為靈活,并且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加強師生互動,提升教學效果。在諸多網絡教學平臺中,雨課堂操作更為便捷,并且可根據用戶需求靈活定制內容,數據反饋更為準確[10]。隨著其防作弊技術的開發,雨課堂被更加廣泛地應用于課前預習、課堂測試、課后教學評價等多個教學環節,能在一定程度上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11]。受以課堂教學為主理念的影響,其在系統化督學促學體系中的作用并未得到充分開發。雨課堂在系統化督學促學體系中的應用,有助于深入挖掘雨課堂在教學中的更多功能。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可借助精品資源在線課程,使用雨課堂對線上學習情況及答題情況進行調研,并收集學生反饋問題,及時調整課堂教學內容,有助于課程的進一步優化,提升教學效果。雨課堂的使用可以貫穿在課前預習、課堂學習以及課后的復習當中。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可以結合多媒體資源、網絡慕課資源活躍課堂,可以視頻案例、文字案例等形式,結合案例教學法,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將所學知識學以致用,在實踐中提升對知識的掌握。
相對系統化的中醫內科學教學體系,應當包括課前、課中、課后三個環節。教師開課前可以使用雨課堂布置線上預習任務并收集預習反饋,在線下課堂采用對分課堂對重難點進行剖析講解,課后使用雨課堂以問題和案例為主體,引導學生在線對所學知識進行復習,并根據平臺數據統計結果優化課堂教學配置,最終通過相關定量表及期末測試評估教學效果。
文化基礎薄弱、學習動機不強、自制能力差等因素嚴重影響了高職學生自主學習的動力和自主學習的持續性。因此,在高職高專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嘗試先以督學促學體系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學習習慣養成后,無論對于后續課程的學習,還是在學生今后的執業生涯中都有可能會產生一定的幫助,將促使學生持續學習,精進業藝,為祖國提供更多的基層醫生,為民眾的健康保駕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