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冶,張茜
(安徽工程大學,安徽蕪湖 241000)
地方本科高校主要指本科層次的地方所屬高等學校,包括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和地方本科院校,其主管部門為省、市地方人民政府。創業是一種主體通過利用和調動資源,使其實現利益最大化的過程,對思考能力、專業知識、經驗積累,都有較高的要求[1]。地方本科高校的創業教育質量的提升,是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型高等院校轉變之路上的助推器,在教育質量的提升和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中,都有著不可或缺的作用。
協同理論通過構建內外要素間的相互協作與相互制約關系來實現協同效應,即各個子系統與它們所構成的完整系統之間的最佳協調與產出。除了協同效應外,協同理論同時包含伺服原理,即要求子系統要服從完整系統,以及自組織原理,即在沒有來自外界的指令的情況下,子系統也能在一定的規律下發揮其功能[2]。地方本科高校創業教育因其依托于地方的基本特色,對校內校外師資隊伍、產教融合、區域協同(地方與學校的協同)、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協同、各級管理合作等子系統的協作,有著更高的要求。
諸多地方本科高校中,進行創業教育的教師只具備某一個領域的理論基礎知識能力,缺乏具體的實踐創業經驗。高校內缺乏對雙創師資隊伍的專業的、系統化的、持續性的理論和實踐培訓,缺乏統一的正規化教材,導致教師與學生的思維雙重局限,教學效果不佳[3]。為彌補校內教師專業性不足的缺陷,也為增強實踐教學、呼應應用型高校建設的政策導向,部分高校會利用自身資源,邀請具有創業經歷的企業家進校開展學術講座或報告會。但所聘請的企業家卻出現了缺乏高校課堂教學經驗的問題,由于時間和場次的約束,其教學設計缺乏完整的體系與銜接,教學效果不佳。校內外師資力量各自有劣勢,且缺乏協作,限制了師資力量協同子系統作用的發揮。
黨的十九大報告,首次從頂層設計上將“產教融合”這個原屬職業教育范疇的關鍵詞延伸到了高等教育領域[4]。目前,我國地方本科高校的校企合作模式包含但不限于以下幾種。第一,工作與實踐相結合模式,即學生在大學畢業之前,留出一定的時間參與企業實地實習。目前,這種實習要么形同虛設,學生以拿到企業出具的實習證明為結果導向,要么主要著眼于學生所在的學科專業領域,缺乏創業指導。第二,企業入駐校園模式。這種模式下,合作方式一般為:學校提供場地,企業將自己的生產線及設備落戶高校,學生在校內即可參與實訓。這種模式受限于地方企業類別,多以工科類的專業性實習為關注對象。第三,建設大學生實訓基地,即企業與學校共建大學生實訓基地,為教師、企業員工和學生共同提供培訓。目前,這類培訓更多著眼于大學生的素質拓展、專業實訓、認知實習等領域,對于創業培訓的投入相對較少。第四,學校與企業簽訂用人合同,共同培養學生[5]。這類協同以培養學生更快適應企業需求為目的,最終易演變成為學生提供就業平臺,而非創業機遇。
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分離,是地方本科高校創業教育工作難以持續開展的重要問題。目前,地方本科高校采用的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協同運作的方法,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幾種。第一,教學部門,如教務處、二級教學組織,舉辦實踐模擬活動,或舉辦創業模擬比賽。在實際落實中,活動主辦方易將目光鎖定在申報數量而非質量上,好項目寥寥無幾,有變現前景的、融資可能性的更少。第二,大學生自發建立創業課外俱樂部或者精英實踐團體。由于學生實踐經驗匱乏,理論基礎薄弱,該類別的組織對于提升學生創業熱情雖然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對促進地方本科高校創業教育質量提升的貢獻卻微不足道。由于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缺乏協同,校園創業環境與創業文化缺失,學生易將創業、就業和專業學習的概念混為一談,無法區分。
從高校的頂層設計上,許多地方本科高校都著眼于建設地方特色高水平大學,創業教育只是其階段性重要目標中微不足道甚至不值一提的組成部分,不同管理層級及部門對于創業教育體系建設重要性的認識存在偏差。不同于就業教育擁有“就業率”等一目了然且影響重大的評價指標,創業教育缺乏統一評價指標體系。因此,從高校的整體發展上來說,過多關注創業教育,將造成耗資大、見效慢。指標體系的缺失和政策激勵的不足,導致不同層級的管理者思路不一致、缺乏協同,不利于大學校園創業教育的可持續性發展。
經檢索,從1998年1月1日至2021年6月30日,我國發布的涉及“創業政策”關鍵詞的政策文件共320份[6]。然而,廣大的地方本科高校學生對于海量出臺的國家政策及其支持力度的了解程度,卻不容樂觀。
協同理論下,各子系統依托協同平臺,在大協同環境的規范下,協作同步,通過協調、優化、整合,使得整個系統良好運轉,實現利益最大化。在上述五個方面,子系統的協調均未能實現整體系統的利益最大化。
擁有一支專業的教師隊伍,是提高教學水平的先決因素。地方本科高校應從政策上將對高校創業隊伍的支持與考核落到實處。校內,可借鑒學科帶頭人的培養機制,設立地方本科高校創業教育學科帶頭人競爭上崗機制,提供經濟補助,創造企業兼職、掛職的學習機會,給予創業項目、實踐的相關扶持,嚴格設定考核目標,量化考核指標。校外,不僅要定期邀請成功企業家或者創業者走進大學進行演講,應當邀請他們走進創業教育的規范化課堂,成為外聘創業導師,與校內創業導師一起,將理論與實踐結合起來,輔助學生系統化地學習,并激勵學生制定明確的創新創業目標。在整體師資隊伍的建設方面,地方本科高校應健全師資管理制度,根據師資的特點進行分類,建立多層次、高水準的創業導師團隊,從講師團隊、教研團隊、實訓團隊等多方位充實教師隊伍架構,促進地方本科高校創業師資團隊建設的系統化與專業化。
結合目前我國地方本科高校的校企合作模式,加強產教融合與協同,可以遵循以下思路。第一,對于工作與實踐相結合的產教融合模式,學校應加強對學生實踐的監管,不可流于形式。教師要定期深入學生的實習所在地進行監督、訪談、反饋。學校、教師與實習部門應加強溝通、聯動,幫助學生充分了解地方企業和產業的特色,激勵學生主動思考,激發學生創業熱情,引導學生創業,或是輔助企業二次創業,為地方經濟的發展作出貢獻。第二,對于企業入駐校園和合作培養的產教融合模式,學校除了引入與工科專業貼近的生產類企業外,也可適當引入或建設創業實訓基地。學生可以創業者或合伙人的身份入駐實訓基地。學校除了提供場地、給予補貼外,還應定期、分產業地為學生提供培訓機會,為學生提供資源,幫助優秀的學生創業項目獲得投資。
專業是創業的基礎。只有扎實掌握專業知識,提升專業能力,才可能在專業領域獲取資源,獲得創業機會。專業的背后是產業。因此,改變原有的教學方法,在原有的理論基礎上以地方本科高校常見專業為依托,研究出適合學生所學專業的創業思路,形成符合專業特色,也是產業特色的格式化的創業思路,將之運用在基礎教學中,亦是一個新的出發點。將創業知識與專業課程融合,有助于幫助大學生掌握運用專業知識的能力,實現創業教育的“對癥下藥”。
地方本科高校的創業教育,涉及高校工作的方方面面和各個層級。2021年10月,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于進一步支持大學生創新創業的指導意見》,明確指出,要加強大學生創新創業服務平臺建設,優化大學生創新創業環境。學校應加強各類創新創業實踐平臺的建設,各部門應全力支持并將工作落到實處。學校也應提升對于創業扶持政策的敏感度和宣傳力度,爭取更多的免費創新創業孵化空間。各個地方本科高校還順應國家政策的號召,在地方政府的指導下,共同探索建立地方大學生創業風險救助機制。
為優化創業教育,地方本科高校除了構建完善的內部政策扶持體系外,還需要與所在地方的政府、社會和企業加強協同聯動。
1.地方政府與地方本科高校的協同
國家政策為高校創業教育指明了方向,地方政策在促進高校與企業、個人的聯動上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地方政府應根據地方本科高校的需求、能獲得的收益和可采取的措施來制定政策,從而支持和鼓勵高校創業教育體系建設。同時,地方本科高校也應當在地方政府政策的規范下,制定切實可行的方案,形成地方政府與地方本科高校的協同聯動。
2.社會企業與地方本科高校的協同
地方高校所在區域的創業氛圍在極大程度上影響著學生的創業熱情。因此,地方企業可在自己能力范圍內提供貸款,緩解大學生創業者因資金短缺而產生的畏難情緒,也可提出措施以推動市場降低準入門檻,為更多新興企業提供生存與發展的機會。社會各類組織可通過多種方式創建融資機構,為學生創業提供資金支持。企業、社會和地方本科高校之間的聯動,可以促進學生的創業點子實體化、產業化。
綜上所述,完善地方本科高校創業教育工作,對促進相關高校學生創業行為的常態化、可持續化,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加強校內外師資隊伍聯動,增進多模式產教融合,加強地方政府、社會、企業與學校的協同,加強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協同,以及各級管理合作等子系統的協作,對完善地方本科高校創業教育工作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