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迎,趙婷,葉霖
(湖南軟件職業技術大學,湖南湘潭 411100)
地區經濟的發展和競爭實質是地方人才的競爭。湖南地方人才的培養是促進“湖南制造”向“湖南智造”跨越,著力打造中國智造示范引領區的關鍵。大力培養具有湖湘工匠精神的新型職業人才能夠有效地推動湖南地區產業的快速轉型和經濟快速、穩定發展。地方人才的培育是地方經濟改革創新的源泉,是地方經濟攻關關鍵性技術難題解決的關鍵,是地方各類產業正常運行與發展的基礎人力保障。其對改善和促進地方經濟的穩步發展具有決定性意義。
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在2017年印發了《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要求著力構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體系。文化傳承是一種文化傳遞的社會現象,教育是文化傳承的最佳途徑。湖湘文化是中華傳統文化中具有地方代表性的優秀傳統文化之一,帶有顯著的湖南地域特色。湖湘工匠精神是湖南地區傳統文化的精華部分,孕育著一代又一代湖南人,吻合并推動著湖南地區的社會、經濟發展。地方高職院校將湖湘文化和湖湘工匠精神融入課程思政建設中,不僅有助于湖湘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傳播,而且有助于提升學生的職業素養,形成良好的地方文化環境,促進地方的精神文明建設。
湖湘工匠精神是湖湘人民奮斗的寶貴精神財富,引導著湖湘人民不斷地進步,共建美好的家園。地方高職院校將湖湘工匠精神融入專業課程教學建設中能夠更接地氣地正確引導學生端正自己的行為,堅定自己的信念,從而讓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培育學生的民族文化自信和民族責任感、使命感,正確引導學生的發展。
湖湘文化以楚文化為源頭,經歷了宋代“一人(周敦頤)、一樓(岳陽樓)、一書院(岳麓書院)、一學派(湖湘學派)”的發展,元代文化的低迷和復興,直至王船山時期湖湘文化的形成,造就了晚清的輝煌,形成了獨具湖南地域特色的文化特征。唐永芳在論文《湖湘文化與工匠精神耦合研究》中提出湖湘工匠文化包含兩個層面的內容,一是湖湘工匠的思維方式,一是湖湘工匠的精神價值[1]。“思維方式”主要是指湖湘工匠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積淀而成的性格、習慣、心理等,主要表現為具有地域性的文化性格。“精神價值”主要是指湖湘工匠“心憂天下、敢為人先、經世致用、兼收并蓄”的精神特質。這些精神文化財富孕育了一代代湖湘名人。他們為推動歷史進程樹立了不朽的豐碑。這些湖湘工匠文化內容和人文歷史都能構成專業課程思想教育和職業道德教育的豐富素材,指引學生健康發展。
在“湖南智造”的背景下,“心憂天下、敢為人先、百折不撓、兼收并蓄”的湖湘文化與工匠精神融合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湖湘工匠精神”。湖南省第十一次黨代會報告提出,建設富饒美麗幸福新湖南,要始終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充分發揚湖南人民“吃得苦、霸得蠻、扎硬寨、打硬仗”的優良傳統。湖湘優良傳統蘊含著豐富的職業精神,具體表現為吃得苦的敬業精神,霸得蠻的職業意志,扎硬寨、打硬仗的職業作風。劉國蓮在《湖湘工匠精神及其培育路徑探索》一文中將湖湘工匠精神具體歸納為“四品”,即:“吃得苦”的專業敬業品行,“霸得蠻”的堅持不懈品格,“耐得煩”的精益求精品質,“敢為先”的創新升華品性[2]。高職院校在專業教學和技能傳授中可以充分發揚湖湘工匠“吃得苦、霸得蠻、扎硬寨、打硬仗”的優良精神傳統,培養學生吃苦耐勞、不畏艱辛、意志堅定、敢于挑戰、敢于創新的職業道德操守和素養。
湖湘文化孕育著很多優秀的湖湘工匠,他們的事跡遠播四海,在各行各業中起到了典型模范的作用,是課程思政的最好素材。比如,古代的漢代造紙術發明者蔡倫,唐代“藥王”孫思邈、書法家歐陽詢,宋代理學鼻祖周敦頤,明末大儒家王船山,湘軍主帥曾國藩,收復新疆的左宗棠等;近代的現代中國繪畫大師齊白石,戊戌六君子譚嗣同,民主革命家黃興,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戰略家、理論家,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偉大開拓者,中國共產黨、中國人民解放軍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要締造者和領導人毛澤東。中國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彭德懷、劉少奇等;現代的“七一勛章”獲得者、大國工匠艾愛國,全國“最美職工”、大國工匠易冉,“2021湖湘工匠年度人物”的寧澔如,湖南云箭集團水電發電設備事業部鉗工郭尚來,新一代產業工人宋海鵬,岳州窯傳承人周國防,工程機械展演者王暢等。他們的光輝事跡和故事都是專業課程思想教育教學的經典案例,具有很好的教育意義。
湖湘大地,物華天寶,人文薈萃。湖湘工匠技藝在數千年的沉淀中大放異彩。湖湘工匠技藝經過代代相傳,形成了舉世聞名的技術財富,值得我們為之驕傲,更值得我們現代學生學習和傳承。比如,“四大名繡”之一的湘繡是湖南具有極高地域性文化藝術價值的傳統刺繡工藝品,號稱“針尖上的芭蕾”;湖南省永順縣土家族吊腳樓(又稱“轉角樓”)建造技藝是土家族人民在長期社會生活中創造的具有民族特色的傳統手工技藝,被專家學者稱為古建筑的“活化石”。還有湖南省通道侗族侗錦織造技藝、醴陵釉下五彩瓷燒制技藝、“中國茶鄉”湖南省安化縣黑茶制作技藝——千兩茶制作技藝、湖南省益陽市黑茶制作技藝——茯磚茶制作技藝、全國五大陶都之一長沙窯銅官陶瓷燒制技藝、湖南省鳳凰縣和邵陽縣的藍印花布印染技藝、土家族織錦技藝、苗族銀飾鍛制技藝、衡陽市的非遺紙雕燈,等等。這些都是湖南傳統工匠技藝的瑰寶。這些技藝經過了很長時間的凝練,形成了湖南地區技藝的標記,具有地域獨特性,是推動地方區域經濟發展的優勢特色和產業。湖湘工匠傳統技藝傳承既是對傳統文化的傳承,更是地方經濟發展的競爭優勢,值得地方職業教育傳承和推行創新。
人才培養方案是教學的重點導向和指南。地方職業院校要明確人才培養的規格、要求和內容,將湖湘工匠精神融入其中。這樣才能從大的方向把控好人才培養的具體要求。學校目標明確,將湖湘文化和湖湘工匠精神貫穿于學生培養的始終,使地方高職教育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使學生充分了解湖南文化和湖南人民精神,增強了學生的文化自信和自豪感,提升了學生熱愛家鄉、服務家鄉的熱情,促使其留在湖南,為湖南地方社會、經濟、文化服務做出應有的貢獻。湖湘工匠精神是匠人具有的優秀的職業道德和職業素養,內容比較具體,貼近湖南本土文化和精神,貼近本土學生的特質。把它作為地方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方案制定,學校首先就要考慮這一點,做出地方院校職業教育的特色。本土學生通過一系列培養,能夠充分了解和把握湖湘文化和湖湘工匠精神,并用其來要求自己和規范自己,抵御不良文化的影響,堅定自己的理想信念和職業道德素養,達到現代職業教育的目的。
地方職業院校要推行湖湘工匠精神課程標準,將湖湘工匠精神內容融入專業課程的教學大綱之中,制定詳細的教學目標點和教學內容,培養學生具體的職業技能、職業操守和職業素養。學校在制定湖湘工匠精神專業課程標準時要注意潛移默化,從小處入手,對標對點,一點點實施,將湖湘文化、湖湘工匠精神結合專業具體內容和特性一點點融入,做到潤物細無聲。湖湘工匠文化和精神的融入不需要全盤照抄,生搬硬套,以免變得形式化,為課程思想教育而教育,變成教條主義教學,讓學生生厭。湖湘工匠精神的精髓是“吃得苦、霸得蠻、扎硬寨、打硬仗”。它與職業技能的磨煉、職業素養的提升實際上是同向同行的。只要是與專業課程標準的素質教育目標相對應,我們就可以將其潤物無聲地融入其中。它能使地方院校培養的學生具有湖南人的精神特質,使其扎根湖南,更好地融入湖南的本土建設。
湖南人才輩出,在各行各業中都有佼佼者和工匠大師。地方職業院校可以將他們的優秀品格和光榮事跡作為案例融入不同課程的實訓與教學內容之中。首先,在實訓時,教師可以將湖湘工匠的創業、攻堅故事講述給學生聽,增添課程趣味性。其次,教師可以將他們在工作時的具體操作方法和工作態度融入其中,通過湖湘工匠是怎樣發揮“吃得苦、霸得蠻、扎硬寨、打硬仗”的精神克服困難完成技術技能的創新,并獲得榮譽的,激勵學生在課程實訓時要不畏困難和艱辛,不怕出錯,敢于去挑戰和創新,充分地發揮自己的聰明才干。最后,在教學內容上,教師要有意識地引入一些具有湖湘特色的文化內容和工匠技藝,讓學生在學習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的同時,能夠對中國的傳統文化有所了解,尤其是湖湘文化和湖湘傳統技藝,以此達到傳統文化的傳播和傳承的教育效果,讓實訓課程內容變得豐富多彩,更具湖南韻味,增強學生對湖湘傳統文化和工藝的認知和認同感,從而產生地域自豪感,無形中增強學生的地方文化自信和對家鄉的熱愛,達到愛國、愛家鄉的思想教育目的。
好的班風和學風能夠使班級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態度和學習習慣。要培育湖湘優秀人才,就要營造好的湖湘工匠精神課程氛圍。首先,教師要營造好的學習實訓環境,保持實訓室的干凈、利落、整潔,在裝飾上依據專業的不同使用不同湖南名人和工匠的至理名言和畫像,張貼湖湘工匠精神標語,擺放相關的工匠技藝名品,讓學生在耳濡目染中接受湖湘文化和湖湘工匠精神。其次,學校要在課堂紀律和實訓要求上緊貼湖湘工匠精神內容,如發放帶有湖湘工匠精神內容韻味的實訓要求手冊和紀律手冊,要求師生按手冊執行,從行為規范上培育湖湘職業新人。最后,在實訓時,教師要將相關專業的湖南企業精神、職場文化以及工匠能手事跡融入課堂教學當中,模擬職場實習的教學氛圍,讓學生提早進入職場的緊張、嚴謹狀態,培養學生的敬業精神和職業道德素養,同時樹立職業教育信心,明白工匠能手也能實現自己的理想,報效祖國,為社會做出貢獻。
傳統的考核評價體系比較單一。這樣的評價體系有一些不足:第一,從實物和卷面上不能全面體現學生的綜合能力和職業道德素養;第二,任課教師的單一評價也具有很大的局限性。要培育湖湘工匠型人才,我們就必須建立湖湘工匠精神考核評價體系,改變以往大眾化、單一化的考核評價內容和形式。首先,學校要將湖湘工匠精神融入素質目標考核內容當中,設置合理的考核內容,充分展現學生的知識能力、專業技能和職業素養。其次,學校要推行全過程考核體系,綜合考慮考核過程與實物的考核比例,將過程考核納入其中,改變以往單一的實物考核機制,注重學生的學習態度考核和素養培育,激勵學生不斷進步。最后,學校要建立多元的考核評價主體,如學生的自評、互評、教師評價、社會評價等。一方面,培養學生自省和客觀評價事物的能力,另一方面,通過他評破解地方院校閉門造車的問題,讓師生了解和把握湖南地方各界的認知和需要,更好地服務地方的社會經濟發展。
我國現代職業教育的最終目的是為中國的發展培育建設者和接班人。在外來文化沖擊嚴峻的今天,怎樣培育一批具有中國特色、價值取向正確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值得我們深思。職業教育專業課程思想教育很好地解決了這一難題。它以立德樹人為根本目標,要求全體教師在不同的課程中融入精神教育的元素,突出自己的教育特色,培育新型職業人才。湖南地區人才輩出。他們“吃得苦、霸得蠻、扎硬寨、打硬仗”的工匠精神被人肯定與頌揚,是湖南地區實現“湖南制造”向“湖南智造”轉型升級的精神財富和引路人。湖南地方院校要做出自己的教育特色,可以從湖湘文化和湖湘工匠入手,形成自己的教育品牌,為湖南地區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培育高素質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