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麗
(無錫機電高等職業技術學校,江蘇無錫 214028)
對于高職階段的教育來說,學生數量已經占據我國職業教育的“半壁江山”。高職教育為我國各行業社會主義建設提供了主要的人才支撐。由此可見,高職教育的地位十分重要。高職階段的英語教學是一門公共基礎的必修課程,除了特殊專業以外都是要進行學習的課程。英語學科的主要特點就是“課時多”“授課時間長”“所覆蓋的知識面廣”等特點。在傳統的高職教育中,教師通常把傳授學生基礎知識和基礎技能作為教學的重點。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難免受西方文學和西方思維意識的影響,從而弱化了我們本民族的文化性,導致思政教育一直處于一個“空位”狀態。高職階段的學生,文化能力相對較為薄弱,再加上社會經驗不足,辨別是非的能力不成熟等,在經濟全球化這把“雙刃劍”的影響下,難免出現盲目、從眾的文化心理傾向,導致學生和我們本土文化漸行漸遠。英語學科的“文化性”對培養學生的文化自信具有重要作用,所以,這些問題都是我們亟待解決的。
我們在各階段的教育教學中,所開展的一切教學活動都是以教材為藍本。教材不僅僅是教師開展教學的依據,還是知識傳遞的重要手段。由此可見,教材內容的選擇和育人的質量有著直接的聯系。高職階段英語學科的主要教育目標就是傳授學生基礎知識和基礎技能,構建英語學科的整體建構體系,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地域不同所選擇的教材也不同,但是諸多教材中卻有一個共同點,就是無論是地理、政治、經濟、軍事、風俗、人文都是西方文化的體現。我們在教育教學中,為了讓學生可以深刻地了解知識的背景,或者是在情境教學中,為了塑造良好的情境氛圍,教師都會拓寬教學的背景,進行深度的思想分析。學生在長期的西方文化的感染下,出現一些思想的傾向。如很多學生會對西方文化產生向往之情,認為西方的“開放式”文化優于中式的“含蓄性”文化。此外,一些盲目、從眾的心理導致學生推崇“洋節”,一些“洋性”文化逐漸把英語課程變成了宣傳“洋文化”的工具。
教師在各階段的教育教學中都應該起到“主導作用”,教師的各項素養和教學的質量有著直接的聯系。我國各高校的職業英語教師多集中在40歲左右,這個年齡的教師,在培訓專業期間,所接受的培訓更多的是“英式思想”和“英式文化”,這就導致這部分教師對“本土文化”的自覺、自信意識不強,形成了“西方文化”的教學思想和教學習慣。這并不都是這些教師的所想,只是當時的時代不同,受教育的思想也不同,長此以往才形成的思維定式。長久的“西式”思想教學中,很難不保證教師的思想會直接或間接傳遞地傳遞給學生。英語學科是講究“實踐性”的,在實踐的過程中,很多教師都會強調要“地道”的英式發音,把英語基礎知識和基礎技能全盤“西方化”。把英語自身的人文性和工具性僅僅當作是跨文化交流的媒介。我們所提倡的文化是“兼容并包”的,而不是引進西方文化而忽視了本土文化。這就導致我們本土的文化處于一個“尷尬”的位置。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新課改后,教師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積極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以尊重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為出發點,激發學生的認知需要和認知動機,把被動地接受學習變為主動探索學習。在實際的高職英語教學中不難發現,有很多學生對英語學科都失去了興趣,對單詞、題型和語法都產生了厭倦的心理。一些學生語言天賦是比較弱的,在經歷這么多年“應試教育”的苦讀中,一時間是不能轉變思想的。這導致學生在英語學習中出現了“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情況。英語教學所傳授的知識技能是有限的。很多句型、語法等都在初中高中就已經掌握了。所以,新知識有限,也沒辦法吸引學生。學生就是背單詞,不得不承認單詞是英語學科的基礎,但是日復一日地背單詞,學生也會覺得厭倦,甚至是抵觸心理。教育資源也陷入了一個“怪圈”中,很多學生對英語的實踐出現了不同的偏差。有一部分學生自身的英語基礎是比較好的,自己是愿意再提升自己的英語能力的。一部分學生的英語水平比較弱,恨不得早點把英語學科從考試中剔除。其實,有一部分學生是很愿意學習英語學科的,但是初心也不是為了興趣,而是因為考試或者是為未來增加自己能力的砝碼。這種較強的“功利心理”和我們所提到的“認知動機”關系不大。
高職英語課程思政課程要順利且有效地實施,只依賴于一個教師是不可能實現的,只有全要素的積極參與下,才能達到思政育人的目的。因此,我們在高職英語課程思政育人中,除了老師、學生、教育環境這三要素外,還要把教學的材料、教學方法、手段等多教育要素綜合在一起,多角度,綜合考慮其中所包含的思政元素和文化因素,并把其滲透到英語教學中,積極構建高職英語全教育要素參與的課程思政教學體系。
高職英語課程思政教學所包含的英語的聽、說、讀、寫、譯這幾個環節。在英語課程思政的建設之初,教師就要結合聽、說、讀、寫、譯這幾個環節分別融入思政育人的理念,不能割裂英語學科整體和部分之間的關系。這一原則的教育目的就是考慮到思政課程的“連續性”。雖然這一學科的思政內容是“碎片化”的,但是從整體的思政教育上看,卻又是連續性的。這就是全過程實施的原則體現[1]。
高職英語課程思政教育不僅僅是單純地把課堂變為思政課堂,而是要結合“思政育人”的教學目的和英語學科授課的形式來展開的“全方位”的育人。教師把思政課程實現在上下一體式的教學中,課內的教學就是實踐教學,課下的教學也就是線上教學,可以促使學習內容的有機統一。一方面,線下教育可以鞏固課上所學習的知識;另一方面,可以促進學生對思政育人的理解。
思政課程就是依托于思政元素,教師要把實際的思政案例結合到實際生活中去,為了實現思政育人的目的,就要結合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和學校的辦學特點,采用生活化和實際的材料,這樣可以引導學生對抽象知識的理解。在思政素材的選擇中,教師要結合學生的專業進行針對性的教學,以思政內容為基礎,激發學生的熱情和激情,把英語思政教育“落地”引導學生溫故而知新和學以致用[2]。
教育工作者本身就承擔著教書育人的重要使命,教師的專業素質,思想、人文素養等都直接影響著高職教育當中英語課程思政的教學效果和質量。教師作為傳道、授業、解惑者的角色,首先就要做到“明道”和“信道”。一方面,教師要不斷地提高自身的專業水平,可以通過自學或者是培訓的方式提高自身的政治思想覺悟;另一方面,教師要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如學習優秀的傳統文化,提高自己的文化修養和內涵。只有在專業素質和綜合素質全面提升的情況下,教師才能成為“多角色”的扮演者,積極引高職階段的學生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選擇,傳播和創造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教師要轉變自己的教育理念。一部分高職階段的英語教師受西方教育的影響,存在教育理念的弊端。教師要積極轉變自己的教育理念,與時俱進,不光要看重學生的成績,要重視學生英語實踐能力的培養。正所謂一手抓思想道德教育,一手抓文化素養教育,這才是思政育人向“雙軌道”育人的轉化,以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3]。
思政素材是開展課程思政的重要元素之一。思政素材的選擇,也會影響最終的思政育人效果。在文化自信的視角下,高職階段的英語課程思政要注意幾點問題。首先,要正確理解什么是思政素材以及思政素材的范疇。不應該局限于思想政治的材料才是思政素材,其中,中華傳統優秀文化、哲學,以及先進的文化內容、禮儀、人文精神等等,都屬于思政元素的范圍[4]。其次,要把握思政素材的契合度。我們在實際的教學過程當中,在選擇思政素材中既要保證和中華傳統優秀文化相契合,也要關注現階段所存在的時政熱點,還要尊重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和本專業的發展訴求,綜合考慮之下進行思政素材的選擇[5]。最后,要注重思政素材的有效融合。高職階段,英語學科聽、說、讀、寫、譯等不同環節的特點,看似是各為分支,但是實則是一個整體,那么理論和實踐的教學成果不同,所滲透的思政元素也不同,只有在潤物細無聲中融合思政元素,才能起到思政育人的效果[6]。
在開展思政育人的教育過程當中,教師是引導者,有很多教師的自身素質和專業技能有限,不能準確地理解思政素材的核心和內容。高職階段的學校要成立思政改革的小組和領導班子,這包括思政、人文、地理、歷史等專業教師的思政建設,打造具有專業性的英語思政團隊。一方面,要充分發揮高職英語教師的專業特長和不同老師的個性特長;另一方面,要兼顧思政課程的協作,提煉課程思政的諸多元素,制定可行的思政方案,構建課程思政的教育體系,以保證思政育人的正確性和準確性。
教學評價是我們教學當中常用的一種手段,也是教育教學閉環的重要的一個環節。傳統的教學評價主要就是圍繞著學生的知識與技能進行成績性的評價,忽視了對學生綜合素養的考核,這很難發現思政育人的重要作用。在高職階段英語學科課程思政的評價體系當中,首先,所評價的內容要豐富,就是不光要考慮學生的基礎知識和基礎技能,更要考慮學生的思想修養和道德情操等等。一方面,評價主體的多元化;另一方面,可以是學生評價、老師評價、學生互評、生成性評價和個體形成性評價,這樣在綜合評價的過程當中才能凸顯出思政育人的結果。其次,評價過程的全程化。我們不僅僅只針對課程思政的結果進行評價,學習的進程、態度等等都可以作為評價的標準。不同學習、不同時間、不同環節都可以作為思政課程的評價標準,以評價學生的思政育人結果。學生是具有主觀能動性的人。教師要尊重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結合英語學科的特色開展教學評價,以促進學生認知的附屬動機。
綜上所述,英語學科本身的人文性和文化性就引導著我們要培養學生的文化自信,基于課程思政的理念下提高教師的專業素養和文化素養、深度挖掘思政素材,注重思政育人的有效性、組建專業隊伍,增強育人實效、完善評價機制,多樣化檢測課程思政的育人效果,以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