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潔
(湖南食品藥品職業學院,湖南長沙 410000)
近年來,黨和國家對工匠精神的傳承高度重視。2016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工匠精神。2021年9月,工匠精神獲得黨中央批準成為由中宣部梳理的第一批納入中國共產黨精神譜系的偉大精神[1]。高職院校承擔著培養高素質技能技術型人才的重任,因此,工匠精神的培養必須從職業教育抓起。高職思政教師要將工匠精神與思政教育有機融合,讓學生在接受思政教育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受到工匠精神的洗禮,傳承工匠精神的同時逐步提升高職生的思政水平,從而為國家培養更多未來的能工巧匠、大國工匠。為此,本文先分析工匠精神培養與高職思政教育融合的必要性以及二者融合的意義,再剖析高職思政教育現狀,最后探討工匠精神培養與高職思政教育融合的有效策略。
工匠精神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精華之一[2]。正是因為古代工匠追求極致、追求品質、追求精益求精的執著精神,方才造就了四羊方尊等絕世青銅精品。改革開放后的市場經濟形勢下,我國的國民經濟得到良好發展。在互聯網普及、經濟全球化發展的今天,快節奏的生活方式,行業競爭的白熱化,外來不良思想的入侵,人們的物質欲望不斷增強,追求快速致富。部分人呈現出心浮氣躁,急功近利的心理。這種社會現象讓包括工匠精神在內的很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淡化甚至流失。高職院校作為技能技術型人才輸出的工廠,人才的培養質量關系到國家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因此,高職院校除向學生傳授專業知識及技能技術外,對于學生的思政教育容不得絲毫忽視。思政教師在教育教學開展中將我國傳統文化中的優秀精神和工匠精神與思政教育有效融合極為必要,不僅能豐富思政教育資源,還能讓工匠精神得到傳承和發揚,對高職學生思想政治素質的提高、愛崗敬業精神的培養均具積極影響。
高職學生多為00后和獨生子女,從小備受父母、祖輩寵愛,從未經歷過艱難歲月的磨礪。一些學生畢業工作后不能很好地適應工作環境和緊張的工作節奏,怕苦怕臟,缺乏吃苦耐勞的品質及克服困難的堅強意志,無法在職業道路上走得更高更遠。因此,在學生接受高職教育的階段,教師就應注重對其政治思想、品德修養、職業道德觀及價值觀等方面的教育。工匠精神是我國傳統文化中的優秀精華,古代工匠的敬業精神,追求產品品質的完美以及技術的精益求精,他們心無旁鶩、執著專注的踏實工作作風,今天仍然是現代人學習的楷模。教師將其與高職思政教育融合,讓高職生在接受思政教育的過程中,從思想上認識到在古代條件艱苦,缺乏現代化技術的工作環境下,古代工匠尚且能克服重重困難,用自己辛勤的汗水和勤勞的雙手制造出一件件巧奪天工、技術難度頗大的產品,成為各個行業的能工巧匠。這與其愛崗敬業精神是有著密切關系的。高職學生在科學技術快速發展的今天,無論是工作環境還是技術的先進性都遠遠強于古代,還有什么困難不能克服,什么技術不能創新突破呢?學生理應以古代工匠踏實務實的工作作風、追求極致的工作態度作為參照來嚴格要求自己,樹立愛崗敬業的精神,養成吃苦耐勞的品質。
當前,部分高職院校對學生的思政教育多采取說教式、灌輸式單一而機械的教育方式,不僅學生覺得枯燥無趣,教師也體會到教學效果的不盡如人意[3]。因此,高職思政教育應創新教學形式,工匠精神培養既符合當前我國生產、制造、服務等領域對人才質量的要求,又是時代對其回歸的迫切呼喚。教師將高職思政教育與工匠精神培養相融合,引入古代工匠的真實事例,既鮮活又具教育意義,不僅能充實和豐富思政教育的資源,還能改變以往刻板的教育教學方式,學生更易于接受,還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我國是制造大國,以服裝生產制造為例,在世界服裝市場上,每三件服裝中就可以找到一件“中國制造”,制造量之大可想而知。制造業是國民經濟的主體,但我國制造業大而不強,產品多而不精,以至于我國的制造業雖然一直在發展,但相較于發達國家,制造技術的核心競爭力卻不強,難以滿足消費者對產品品質精細化的需求。我國古代的工匠對產品追求完美,講究精益求精,讓生產流程成為猶如工藝品精雕細琢般的過程,令我國傳統制造業鑄就了曾經的輝煌。制造業既是立國之本,又是強國之基,而人才是21世紀的第一生產力,也是最強大最活躍的先進生產力[4]。高職院校是技能技術型人才的主要輸出渠道。當前,我國的高級技工萬金難求,為改變這種現狀,高職院校在人才培育的過程中必須弘揚和傳承工匠精神,將工匠精神的培養融入思政教育之中,讓高職學生堅守工匠精神,以古代匠人為學習對象,刻苦鉆研專業技術,并積極踐行工匠精神,從而助力我國制造強國夢想的早日實現。
高職教育旨在培養各類具專業技能技術的實用人才,為生產、制造、服務等領域提供人才資源。我國職業教育的特點是非常重視對學生職業能力、技能技術的培養,雖然也會對學生進行思政教育、德育教育,但重視程度顯然不及對學生專業技術的培養那般看重。事實上,學生思想品德的塑造、職業認同感的形成與專業知識及技能的掌握同樣重要,加之受傳統觀念影響,無論是社會還是家長或學生對職業教育的認同度并不高,覺得接受職業教育的學生無非就是為了尋求出路才學得一技之長,作為賴以謀生的手段。這種認識上的誤區導致高職教育教學過程中難免會遇到一些阻礙和不順,究其原因在于思政教育的不全面不完善。在國外,藍領技術人員優厚的薪酬和創造的職業價值是公認的,瑞士、德國等發達國家職業教育的對象高達70%以上,相較于這些國家,我國的職業教育仍存在很大差距[5]。因此,要想走出這一思想認識上的誤區,不僅需要政府的宣傳和引導、社會的支持、政策的保障,還需要學校自身完善和創新思政教育,將工匠精神融入其中,以培養大批具工匠精神的德藝并修的高技能人才。總之,高職院校要從思想層面和精神層面去引領學生,幫助他們深刻認識到國家的發展需要多樣化的人才,職業沒有高低貴賤之分,大國工匠以技術報國的價值,絲毫不遜于其他職業,以帶動全社會形成尊重、崇尚、敬待工匠精神的良好氛圍。
思政教育是我國高校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思想武器,對學生形成正確的三觀、職業道德的培養具有至關重要的影響。高職院校應善用這一思想武器來武裝學生的頭腦,順應時代對工匠精神回歸的呼喚。思政教師要更新教育理念,將工匠精神培養融入思政教育的全過程之中,引領廣大學生不僅要努力學習專業知識,鉆研技能技術,還要追求產品品質的極致、完美,積極學習古代匠人認真、執著的工作態度,注重產品的精細,技藝的精湛,從思想上改變學生對職業教育認識上的誤區,增強其對未來的職業認同感和歸屬感,從而向著自己的職業目標不斷前行[6]。為促進工匠精神與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教師還要積極改進以往說教式、灌輸式的教育教學模式,采取學生樂于接受的教學方式方法如案例教學法、情境教學法來實現二者的真正融合。教師可在思政教育中引入工匠精神的案例。如收藏于我國國家博物館的四羊方尊青銅祭祀用品,制造于遠古時代的商朝晚期。教師可通過多媒體播放四羊方尊的圖片及考古學者、專家對其鑄造技術分析的相關視頻資料,直觀生動的向學生展示。通過觀看考古學者對四羊方尊鑄造技術分析的視頻,學生了解到該青銅器是采用兩次分鑄技術鑄造,先將羊角與龍頭單個鑄好,將其分別配置于外范內然后進行整體澆筑。視頻資料的播放,學生們感受到在當時生產條件極為落后的古代,古代匠人高超的鑄造水平才造就了這一鬼斧神工、一氣呵成的絕世青銅精品。其鑄造技術的精湛無不折射出匠人們對鑄造事業的敬業,其間需克服的種種技術難關在當時條件下超出我們的想象,才令我們今天有幸見識到這一傳世國寶。教師通過案例引入,結合多媒體教學的方式不僅改善了思政教育模式,還能有效調動學生興趣,提高思政教育的成效。
環境對人的影響不可謂不大,好的環境能引人上進,壞的環境則有賴于個人的意志能否與其對抗,思想能否主動自覺地抵制其不良影響。高職生正處于三觀日趨成熟的關鍵時期,意志不強的學生極易遭受外界不良因素影響而產生三觀上的偏移、思想上的侵襲、行為上的下滑。因此,高職教育應努力構建良好的教育環境,以引領學生向著正確方向前行。一方面,思政教育過程中強化學風建設,引導學生尊師重教,肩負起傳承和弘揚中華傳統文化中先進文化與優秀精神的職責,讓思政教育融入學生的校園生活中,無處不在,在校園內形成一種講文明、樹新風、傳美德的積極向上的校園環境,引領學生正確三觀的塑造,堅持追求自己的理想信念;另一方面,促進工匠精神與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學校可邀請校企合作企業工程師、技術骨干、先進工作者走進思政教育的課堂,以自己工作的親身經歷向學生進行工匠精神的宣傳教育[7]。同時,也可開展專題講座,先進事跡報告,讓技術先鋒現身說法,講述自己職場成長過程中遭遇的生產技術上的困難,以及如何克服困難、鉆研技術,取得技術創新和突破的真實經歷,使思政教育以及工匠精神培養與現實的社會工作相結合,增進理念與實踐的結合,讓思政教育更具說服力,更貼近學生生活。
實踐教學是高職課程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課程思政協同育人教育理念下,思政教育不僅僅是思政教師的工作職責,學校的專業課教師、公共課教師等其他教師均要承擔起思政教育的重任,改變以往思政教師單打獨斗的思政教育局面。
一方面,教師在專業課實踐教學中也要引入思政元素,并滲透思政教育,發揮各門課程與思政教育同向同行的協同效應[8];另一方面,在實踐教學過程中,教師自身也要發揮引領和示范作用,在實踐過程中有條不紊、一絲不茍地操作,讓學生看到教師嚴謹、認真、細心的教學作風,從而為學生起到標桿效應,激發學生以教師為榜樣,以工匠精神內涵來嚴格要求自己。學校還要深化校企合作,讓學生在實際的工作崗位上鍛煉自己的專業技能,在實習實訓期間積極踐行工匠精神,努力成為企業需要的具工匠精神的高技能人才。
綜上所述,工匠精神的培養是時代發展、學生個人發展、行業發展、學校發展、國家發展多方發展的需要,培養工匠精神應從職業教育抓起,將其與高職思政教育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