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劍義
(廣州工商學院 廣東廣州 510850)
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全面實施,農村電商作為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受到了廣泛關注和重視。農村電商以其便捷的交易方式、廣闊的市場覆蓋和多元化的服務模式,為農產品流通提供了新的路徑和機遇,同時為農民增加了收入來源,提升了農村居民的生活水平。在鄉村振興背景下,構建一個完善的農村電商生態經濟系統,實現農村電商與農產品供應鏈、農戶和消費者之間的良性互動與協作,是推動農村經濟轉型升級、實現鄉村全面振興的關鍵。要實現農村電商的可持續發展和鄉村振興的目標,并不局限于單一的電商模式和簡單的交易環節;相反,需要建立一個綜合性、多方參與的農村電商生態經濟系統,充分發揮各方的優勢和作用,實現資源的高效配置和協同發展。這一系統性的構建不僅有利于解決農產品流通中的信息不對稱和交易成本高的問題,還有助于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值和市場競爭力,進一步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本文在探討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村電商生態經濟系統的構建及其運行機制,將系統梳理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村電商的發展現狀和存在的問題,以期為農村電商的可持續發展和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提供支持和實踐指導。
農村電商通過線上線下的融合,提高了農產品的市場流通能力和銷售渠道,拓寬了農民的經濟收入來源。通過電商平臺,農產品能夠直接面向消費者,打破了傳統的中間環節,提高了產品的附加值和競爭力,促進了農村經濟的發展。農村電商為農民提供了一個廣闊的市場平臺,使其不局限于傳統農業生產,還能參與農產品深加工、農旅融合、農村電商服務多個領域的經濟活動。通過多元化發展,農村經濟能夠實現產業結構升級和經濟增長的良性循環。
農村電商通過整合農產品生產、加工、流通等環節,構建完整的農產品供應鏈體系,優化了供應鏈的效率和透明度。農民可以直接與電商平臺和消費者進行交流與合作,降低了農產品流通環節的成本和風險,提高了供應鏈的響應速度和靈活性。農村電商通過信息技術的應用,將供需雙方有機連接起來,實現農產品的精準流通和資源優化配置。農民可以根據市場需求調整農產品種植結構,避免過度生產或供應不足的情況,提高農產品資源的利用效率。
傳統的農村市場受限于地理位置和交通條件,市場規模相對較小,而農村電商通過線上線下的聯動,突破了地域限制,將農產品推廣和銷售范圍擴大到城市和其他地區,拓展了農產品的市場潛力和消費群體,提高了市場競爭力。通過電商平臺,農民可以將農產品進行精細化加工、包裝和定制,提高產品的附加值。此外,電商平臺提供了產品展示、介紹和評價的空間,使農產品能夠更好地展示自身的特色和優勢,形成品牌效應。農產品的品牌化和附加值提高有助于提高產品的競爭力,提高銷售價格和利潤。
農村電商的發展推動了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升級。通過電商平臺,農民能夠更加精準地了解市場需求,根據市場需求調整農產品的品種和生產方式,推動農業向高效、優質、可持續的方向發展,提高農業的競爭力和附加值。
鄉村振興戰略旨在推動農村經濟的轉型升級和鄉村社會的發展。農村電商作為鄉村振興的重要支撐,可以促進農村產業的多元化發展,提升農民的收入水平,改善農村居民的生活質量,實現城鄉經濟的協調發展。
農村電商生態經濟系統主要是在電子商務平臺的支持下,建立以農村電商為核心,涵蓋農產品生產、加工、流通和銷售等環節的完整經濟系統。圖1是構建農村電商生態經濟系統的關鍵要素和步驟。

圖1 農村電商生態經濟系統
2.1.1 上層要素
(1)政策制定與支持:政府應制定相關政策和規劃,明確支持農村電商發展的方向和目標。政府可以提供資金扶持、稅收減免、土地利用政策等,為農村電商營造良好的政策環境。
(2)產業規劃與布局:制定農村電商的產業規劃,確定發展重點和重點區域,根據各地的資源稟賦和優勢產業,有針對性地推動電商產業的發展。同時,建立電商產業園區,提供專業化的服務和配套設施,吸引企業入駐。
(3)資源整合與協調:協調各相關部門和機構的資源,整合產業鏈上下游的企業和機構,形成農村電商生態系統的良性互動。例如,促進農產品供應鏈的整合,加強農產品的品牌建設和市場推廣。
2.1.2 中層要素
(1)農業龍頭企業與合作社:農業龍頭企業與合作社在農村電商生態系統中扮演著重要角色,他們可以發揮引領作用,組織農民進行電商經營,提供技術支持、產品加工、物流配送等服務,促進農村電商的發展。
(2)電商平臺運營與管理:中層機構可以負責運營與管理農村電商平臺,提供技術支持、平臺維護、客戶服務等功能。他們可以協調供需關系,優化平臺交易環境,保障交易的安全和效率。
(3)培訓與培養人才:中層機構可以組織培訓班和課程,提供電商知識和技能的培訓,幫助農民掌握電商經營的技能。此外,還可以培養農村電商專業人才,提供就業機會和職業發展路徑。
2.1.3 下層要素
(1)農民和農業戶:作為農村電商生態系統的基礎,農民和農業戶需要積極參與電商經營,并利用電商平臺銷售農產品,發展農村旅游、農家樂等業務。
(2)農民合作社和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民可以組織成合作社或專業合作社,共同參與農村電商活動。通過合作社的組織形式,農民可以整合資源、提高市場議價能力,共同經營電商平臺,推動農產品的銷售和品牌建設。
(3)農產品加工和包裝企業:農產品加工和包裝企業在農村電商生態系統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其可以提供農產品的初加工和包裝服務,提高產品附加值,增加產品的市場競爭力,與農民合作,實現農產品從原產地到消費者的全程鏈條。
(4)物流與配送服務提供商:物流與配送是農村電商的關鍵環節。物流企業可以提供專業的物流服務,包括倉儲、運輸和配送,確保農產品及時、安全地送達消費者手中,其可以與電商平臺合作,建立高效的物流配送網絡,提高農產品的銷售渠道和物流效率。
(5)消費者:作為農村電商生態系統的最終受益者,消費者通過電商平臺可以方便地購買到優質的農產品,他們的支持和需求是推動農村電商發展的關鍵因素。同時,消費者的反饋和需求可以幫助農村電商不斷改進和提高服務質量,實現可持續發展。
通過上層、中層和下層各個層面的有機結合和合作,可以構建一個完整的農村電商生態經濟系統,這個系統將為農村經濟發展注入新的活力,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值,促進農民增收致富,實現鄉村振興的目標。
(1)基礎設施建設:農村電商生態經濟系統需要建設健全的物流網絡、電子支付系統和互聯網基礎設施,以支持農產品的銷售和交易。這包括建設農村物流中心、倉儲設施和配送網絡,提供便捷的支付和結算方式,并擴大農村地區的互聯網接入。
(2)農村電商平臺建設:建設農村電商平臺,為農民和農產品提供在線銷售渠道。這些平臺可以提供產品展示、訂單管理、支付結算、物流配送等功能,幫助農產品進入市場,拓寬銷售渠道。
(3)農產品供應鏈管理:建立完善的農產品供應鏈管理體系,包括生產、加工、儲存、物流和銷售環節的協同管理。通過信息技術手段,實現農產品信息的追溯和溯源,提高產品質量和安全性,增強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
(4)農產品品牌建設:通過農村電商平臺和農產品營銷,推動農產品品牌建設,提高產品的知名度和美譽度。注重產品質量、包裝設計和宣傳推廣,打造具有競爭力的農產品品牌,吸引消費者關注和購買。
(5)政策支持和金融扶持:制定相關的政策和法規,支持農村電商的發展。提供金融扶持政策,包括貸款、擔保和補貼等,為農民和農村電商平臺提供資金支持,降低其經營成本和風險。
(6)合作伙伴關系建立:建立農村電商生態經濟系統的關鍵是與各方建立合作伙伴關系。與農民合作社、農產品加工企業、物流公司、金融機構、電商平臺等建立合作關系,形成全鏈條、全方位的合作模式,通過共享資源、互利共贏,促進農產品的生產、流通和銷售。
(7)社會參與和共享發展:農村電商生態經濟系統的構建需要社會各界的積極參與和支持,政府、企業、農民和消費者多方共同參與,形成共享發展的局面。通過政策宣傳、社區推廣和公眾教育,提高社會對農村電商的認知和參與度,推動農村電商的健康發展。
(8)數據分析和智能化應用:利用大數據分析和人工智能技術對農村電商生態經濟系統進行數據收集、分析和預測。通過數據分析,了解市場需求、消費者偏好和供需情況,為農民和電商平臺提供決策支持,同時引入智能化應用,如智能物流配送、智能客服等,提高農產品流通效率和用戶體驗。
首先,農產品信息采集與發布。收集農產品的品種、產量、質量、價格等相關信息,可以通過農戶自行報送、政府監測或第三方機構進行采集。同時,建立信息發布平臺,將采集到的農產品信息公開發布,使消費者和電商平臺及時獲取農產品的最新信息。其次,建立農產品的溯源系統,追蹤農產品的生產、加工、流通等全過程,并記錄相關信息。通過溯源系統,消費者和電商平臺可以查看農產品的來源地、種植過程、施肥情況、農藥使用情況等信息,增加產品的透明度和可信度。最后,建立數據共享平臺,促進各參與主體之間的數據共享和交換。農民、電商平臺、物流公司、政府等可以共享農產品供應鏈、市場需求、物流運輸等方面的數據,提高信息的準確性和時效性,有助于優化資源配置、提高決策效率,推動農村電商生態經濟系統的協同發展。通過信息共享與傳遞機制,農村電商生態經濟系統可以實現信息的高效流通和共享,促進農產品的質量提高、市場開拓。
首先,資源調查與評估。對農村地區的資源進行全面調查與評估,包括農產品資源、人力資源、物流資源、金融資源等,通過了解資源的種類、數量、質量及可利用性,為后續的資源配置和優化提供基礎數據和依據。其次,資源整合與共享。通過建立農村電商平臺或相關合作機制,整合和共享不同主體的資源。農民、農產品加工企業、物流公司、金融機構等可以通過平臺或機制共同參與,實現資源的共享和優勢互補,以提高資源利用效率,降低成本,推動農產品流通和銷售。再次,信息化技術支持。利用信息化技術,建立資源配置與優化的智能化系統。通過大數據分析、人工智能等技術手段,對資源進行精準分析和匹配,實現資源的合理配置和最優利用。例如,通過數據分析和智能算法,根據市場需求和供應情況優化農產品的生產計劃和供應鏈路線。最后,定期進行農村電商生態經濟系統的評估和調整。通過數據分析和評估指標,了解系統運行的效果和問題,并根據評估結果進行相應的調整和改進,有助于優化資源配置與機制,提高農村電商生態經濟系統的整體運行效率。
首先,農民合作組織。建立農民合作組織,如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民合作經濟組織等,促進農民之間的合作與協同。通過農民合作組織,農民可以共同投入資源、分享風險、合作生產和經營,提高生產效率和競爭力。其次,電商平臺合作。電商平臺與農民合作組織、農產品加工企業、物流公司等進行合作,形成全產業鏈的合作與協同關系。電商平臺提供銷售渠道和技術支持,農民合作組織提供優質農產品,物流公司提供高效配送服務,實現農產品從生產到銷售的一體化合作。再次,跨界合作。不同領域的企業、組織和機構之間開展跨界合作,共同推動農村電商生態經濟的發展。例如,農產品加工企業與電商平臺合作,將農產品加工成深加工品進行銷售;金融機構與電商平臺合作,提供金融服務支持農村電商發展等。跨界合作可以實現資源優勢互補,提高整個生態經濟系統的效益。同時,建立農產品產業鏈的協同合作機制,通過農民、農產品加工企業、物流公司、電商平臺等環節的協同合作,實現從農產品生產到加工、銷售和物流配送的全鏈條協同。各環節之間的協同合作可以提高整體效益,優化資源配置,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值和市場競爭力。最后,品牌共建與推廣。合作與協同機制可以促進農產品品牌的共建與推廣。通過農民合作組織、電商平臺、農產品加工企業多方合作,共同打造優質農產品品牌,提高品牌知名度和市場認可度。通過品牌共建和推廣,可以增加農產品的附加值,拓寬銷售渠道,實現農村電商生態經濟系統的可持續發展。
首先,建立健全的監管機制,加強對農村電商生態經濟系統的監督和管理。相關政府部門可以設立專門的監管機構或加強現有機構的職責,負責監督農村電商平臺的運營行為、產品質量、價格合理性、信息安全等方面的問題。監管機制應注重監督與引導相結合,既要保障市場的公平競爭,又要促進農村電商的健康發展。其次,制定有利于農村電商發展的政策,提供政策保障。政府可以出臺支持農村電商的政策,包括資金支持、稅收優惠、創業扶持等方面的政策。政策的制定應注重激發市場活力和創新能力,促進農村電商的發展,并為其營造良好的政策環境。最后,建立健全的市場準入與退出機制,促進市場競爭和資源優化配置。對符合條件的農村電商平臺應給予市場準入,鼓勵其發展壯大。同時,對于違法違規經營、低效益或無競爭力的農村電商平臺,應依法實施退出機制,避免市場壟斷和資源浪費。
綜上所述,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村電商生態經濟系統的構建和運行機制對推動農村經濟發展、實現鄉村振興戰略具有重要意義。通過基礎設施建設、農村電商平臺建設、農產品供應鏈管理、農產品品牌建設等方面構建農村電商生態經濟系統,可以整合農村資源,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值,促進農村產業升級和農民收入增長。在系統的運行機制中,信息共享與傳遞機制、資源配置與優化機制、合作與協同機制、監管與政策保障機制等扮演著關鍵角色,這些機制的運行將推動農村電商的發展,助力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