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鵬飛,李澤偉
(1.山西師范大學地理科學學院,山西 太原 030031;2.新疆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新疆 烏魯木齊 830000)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提出,加快建設農業強國,扎實推動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振興。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全面落實糧食安全黨政同責,牢牢守住“18 億畝耕地紅線”,逐步把永久基本農田全部建成高標準農田。在2022 年12 月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中再一次強調了保障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穩定安全供給始終是建設農業強國的頭等大事,堅決守住“18 億畝耕地紅線”,逐步把永久基本農田全部建成高標準農田。
我國是生產產量、國民消費量、市場影響力均位于世界前列的農業大國[1]。我國糧食總產量從2013 年的63 048 萬t 增長到了2022 年的68 653 萬t,年均增長8.89%。同時,我國也是糧食消費大國,據張志新等(2022)[2]研究成果,2013—2019 年我國糧食消費總量均達到50 000 萬t 以上,其中2019 年消費總量達到58 250.39 萬t。在對外貿易方面,農產品進出口總額從2013 年的1 866.92 億美元增長到2021 年的3 064.67 億美元,年均增長率為64.16%,其中進口額從2013 年的1 188.67 億美元增長到了2021 年的2 214.61 億美元,年均增長86.31%。
農業強國是指在農業生產、經營、服務等方面有較強國際影響力和競爭力的國家,是在全球范圍內農業發展的比較中產生的概念。當今世界,農業強國分布于各大洲,在土地資源優越的北美洲和大洋洲有美國和澳大利亞等農業強國,在土地資源較為稀缺的亞洲和歐洲,因地制宜借助現代科技通過發展現代種業和設施農業,打造農業品牌,增強國際競爭力,同樣也是農業強國,如日本、以色列和荷蘭。世界農業強國都實現了農業現代化,但實現了農業現代化的國家不一定都是農業強國,例如國土資源少、人口稀缺的農業現代化國家[3]。
農業強國的類型,目前理論界、學術界的主流分法是把農業強國分為2 類,一類是農業綜合生產水平高,產品生產率高、種類多樣且在進行全球貿易時有較強的競爭優勢,這類農業強國稱之為綜合型農業強國,如美國;另一類是通過在農業中一個或幾個特定的部門或產業,能夠在全球農業貿易中占有極大份額的農業國家,這類農業強國稱之為特色型農業強國,如以色列[4]。
我國要建設的農業強國是努力實現“四個強”的綜合型農業強國[5]。“四個強”指的是農業供給有強有力的保障,農業裝備有強有力的科技支撐,形成強有力的經營體系,農業產業發展有強有力的韌性。
一是保障糧食絕對安全以及關鍵農產品穩定供給,這是農業強國建設的最基本要求。
二是根據我國農業歷史發展邏輯和現實發展方向,“三農”政策向提高農業創新、增強全球競爭和綠色可持續方向傾斜,充分挖掘農業的多功能性和延長農業產業鏈。
三是加大對種業培育、農機研發、智慧農業、農業病災防治等方面的產業、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的支持力度。
四是加快現代農業產業、生產、經營“三合一”綜合體系建設,激勵新型農業經營、服務主體和農協、涉農企業等在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和農業發展方式轉型中“領頭雁”的作用[6]。
高標準農田是指中國式現代化農田,主要特征是土壤肥沃、平整連片、配套健全、抗旱抗澇、節水保收、適宜機耕、綠色生態、穩產高產的耕地。高標準農田建設是指對現有耕地進行地力提升以及配套的農田基礎設施建設,以此來提升農業生產經營綜合效益的系列活動。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出臺了一系列關于高標準農田建設的重要文件,10 年來我國高標準農田建設的主要特點有以下6 個方面。高標準農田建設的標準不斷完善,相關部門的責任更加清晰明確,激勵考評機制更加健全,現代科技新成果不斷運用于高標準農田的建設,高標準農田建設的資金投入更加充分多元,未來管護機制得到了充分重視。
截至2022 年底,我國已超額完成約6 666 萬hm2高標準農田的建設。從31 個省(直轄市、自治區、新疆生產建設兵團)來看,建設面積大于200 萬hm2的有12 個,分別為河北、內蒙古、黑龍江、江蘇、安徽、山東、河南、湖北、湖南、四川、云南、新疆;建設面積大于66 萬hm2小于200 萬hm2的有12 個,分別為山西、遼寧、吉林、浙江、福建、江西、廣東、廣西、重慶、貴州、陜西、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建設面積小于66 萬hm2的有7 個,分別為天津、上海、海南、西藏、甘肅、青海、寧夏,具體見圖1。

圖1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已建成高標準農田規模統計
近10 年來,我國在高標準農田的建設中取得了巨大進展,然而在建設過程中還存在著問題和困境。
一是在建設中,部分農戶配合不夠積極。在進行溝渠和道路的建設過程中存在占用農戶承包地的份額不均等,導致溝渠和道路在修建過程中受到很大阻力;在進行表土剝離時,部分農戶認為表土剝離損壞了承包地肥沃的土壤,導致表土剝離工作受到阻力,溝渠、道路和表土剝離工作的受阻導致現代機械化作業和土地整體流轉受到了很大困難。
二是各部門形成的合力不強。新時代以來,由于參與高標準農田建設的各級政府、各個相關部門的建設分工、資金來源、執行模式、考核標準各不相同,導致某項工作重復進行,工作成效質量低下、嚴重浪費物力財力,各司其職,難以形成建設高標準農田的合力和效益。高標準農田建設工程良莠不齊,一些嚴格招投標的項目在具體實施時轉包給當地廉價的農村勞動力,當地的農村勞動力雖然對建設高標準農田有很高的積極性,但因其缺乏專業知識和技能,很難滿足建設標準。此外,在實施過程中存在程序篩減、偷工減料和監管疏忽大意,致使投入了大量資金,建成的農田質量卻很低。
三是盲目建設,忽視了對生態環境的保護。在進行土地流轉和耕地占補平衡時,一些地區填埋濕地、砍伐樹林,導致生態環境受到了極大破壞;在進行田間道路建設時,路面硬化過度,影響了部分動物的生存棲息地,破壞了生態平衡;一些地區在建設過程中盲目照搬建設經驗,沒有因地制宜,導致一些地區出現水土流失等生態失衡問題[7]。
依據《全國高標準農田建設規劃(2021—2030 年)》,因地制宜編制完善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地級市、縣高標準農田建設規劃,全面落實項目監管,嚴格進行項目招投標、工程建設、評估驗收、移交管理和后期管護等的全程監督。加快落實高標準農田統一上圖入庫,建立科學、精確的現代信息化管理體系。構建資金管理機制,全程監管高標準農田建設所需資金的分配和運用,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資金的效益提升[8]。
完善高標準農田建設的工作機制。建立各級黨政一把手負責制并納入上級考核體系,充分發揮農村組織的組織、協調優勢,調動當地農民建設的積極性,統籌各級相關部門之間的協作,促進工作合力、提高效率,吸引社會力量的參與和建設[9]。
高標準農田建設的意義在于保障我國糧食安全,糧食安全關系著國家安全,保障糧食安全是國家治理的第一大事。保障糧食安全是涉及以下4 個方面的系統性工程。
一是保障糧食安全首先是確保食品安全。長期以來,由于不合理地使用農藥、化肥、殺蟲劑、除草劑等化學元素,或工業化、城鎮化進程中不合理地排放,亦或受轉基因作物的影響,食物殘留、食物中毒等威脅著人民健康。因此,保障食品安全是保障糧食安全的第一要義。
二是保障我國糧食的供給安全。我國是糧食消費大國,每年需大量進口國外糧食,近年來由于國際不確定性因素增加,國外糧食供給受到影響,提升我國國內糧食供給是保障我國糧食安全的關鍵。
三是保障鄉村社會安全。我國的國情和農情是“大國小農”,糧食生產的主體依然是農村小農,重視農村問題、維護好農民的利益和權益是保障糧食穩定生產的前提,因此,保障鄉村社會安全是保障糧食安全的基礎。
四是保障生態環境安全。城鎮化、工業化帶來的污水、垃圾,以及農業生產過程中化學產品的濫用導致農村生態環境的惡化,影響了食品安全。因此,保障生態環境安全是保障食品安全的前提,是保障糧食安全的自然基礎[10]。保障食品安全、供給安全、鄉村社會安全和生態環境安全正是農業強國建設的基礎目標。
我國高標準農田的建設標準是農田的生產、灌排、田間道路通行、防護、生態環境保護等5 種基礎能力的綜合提升;科技實現、現代機械化水平、建后管護等運營服務能力的綜合提升;田塊整治、土壤改良、灌溉排水、田間道路、農田防護和生態保護、農田輸配電、科技服務、管護利用等一體化體系的健全。建設農業強國,必須以現代化農業體系為基礎,高標準農田的建設標準體現了中國式農業現代化的體系要求,沒有高標準農田的建設標準,就不可能建成農業強國。農業強國的農業是以現代化物質條件來裝備的農業、以現代化科技來改造的農業、以現代化產業體系來提升的農業、以現代化經營形式來推進的農業[11],高標準農田標準的基礎能力、運營服務能力、一體化體系等正是農業強國的體現。
高標準農田在建設中把“破碎”的耕地整合成“方塊”狀農田,為大型農機進行耕作提供了可能,為大型農機取代傳統勞力提供了便利,促進了農業機械化水平的提高。高標準農田建設通過引入灌排水系統等基礎性經營服務設施促進了農業機械化水平的提高[12]。
機械化水平的提高需要一些能夠適應機械化操控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新型職業農民,新主體在增加自身技能和收入的前提下,大大提高了農業生產效率,從而促進我國農業發展。
農業強國的建設需要現代化農業勞動者的參與,因此,農業強國的基礎性工作是現代化農業勞動者的建設,現代化農業勞動者的建設能夠提高農業生產的綜合能力、充分應用農業先進技術、推進農業的可持續發展以及推動我國農業國際競爭力。因此,高標準農田建設中培育的新主體也是建設農業強國的主力軍[13]。
高標準農田因其所處的自然地理環境、完善的現代化農業生產體系以及農業所具有的自身特性,不僅保障了農業的健康生產,同時充分挖掘了農業的多功能性,延長了農業產業鏈,有利于推動鄉村產業振興、生態振興和農業文化振興。建設高標準農田需要大量懂技術、懂經營、懂管理的新型農業主體,這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鄉村人才振興,同時還需要一個強有力的組織進行統籌協調,有利于新型鄉村組織振興。加快推進產業振興和農業強國建設,其中產業振興是農業強國建設的物質基礎,人才振興是農業強國建設的硬性基礎,文化振興是農業強國建設的精神基礎,生態振興是農業強國建設的自然基礎,組織振興是農業強國建設的組織基礎[14-16]。
農業強國的建設是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保障我國的糧食安全是加快農業強國建設的首要前提,高標準農田的建設是保障我國糧食絕對安全的必要基礎。通過對農業強國建設和高標準農田建設的內在邏輯關系研究,為我國加快農業強國建設、實現中國式現代化提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