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錦艷,謝大平
(北京外國語大學國際商學院,北京 100089)
現階段,小農戶是我國農業經營的最基本單位,占農業經營主體中的大部分。根據相關部門統計,截至2016 年底,我國經營規模在3.33 hm2以下的小農戶有近2.6 億戶,約占農戶總數的97%,而這些農戶經營的耕地面積約占全國總耕地面積的82%,據近些年土地流轉估計,到2030 年仍有約1.7 億戶。小農戶將長期普遍存在于我國的基本農情,解決小農戶生產的農產品銷售問題至關重要。
近年來,我國人民溫飽問題解決后,農產品市場中出現了層出不窮的食品安全問題。一方面,各類媒體的報道使消費者對消費產品的要求更加苛刻,另一方面,消費者消費能力不斷升級,消費者更加注重對有機食品的消費。在此背景下,有機農業得到發展,新型的社區支持農業模式開始起步。CSA 的概念也被引入我國,一些熱心從事CSA 事業的人建立起具有中國特色的不同CSA 運行模式,并將其發展成熟。CSA 農場充分與周邊小農戶進行合作,既可以吸引小農戶參與到有機農業中,增加小農戶的收入,又可以豐富有機農作物的種類,促進有機農業發展。文章對小農戶應選擇與哪種運行模式的CSA 有機農場合作進行了探究,并提出了相關建議。
黨的二十大提出,要著眼富民之要,建強經營體系。大國小農是我國的基本國情農情,帶動2 億多小農戶現代化轉型,必須要創新農業經營方式。在關于小農戶參與農業經營方式的文獻研究中,楊金風和史江濤(2005)[1]對農超對接模式進行了研究,其他學者也對通過合作社進行合作和參與訂單農業等模式進行了研究。Schejtman A.(1996)[2]指出,訂單農業可以促就業、推進農村的基礎設施建設、穩糧價等,但是收購商更愿意與較大規模的農戶簽訂合同,故小農戶經營方式仍然需要創新。
CSA 模式的有機、生態農業理念促進了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引起國內外學者的關注。國外文獻中,Oberholtzer L(2004)[3]闡述了CSA 模式存在的合理性、消費者特征分析以及影響消費者選擇CSA 模式的因素分析。國內學者石嫣等(2011)[4]首次從理論層面定性分析該模式的可行性以及用案例探討消費者的參與意愿。文獻中對CSA 模式進行定量研究的數量很少,楊丹(2015)[5]構建了社區支持農業模式下農作物定價模型并進行研究。近些年,隨著不同類型的農場在經營方式和管理模式上進行了富有開創性的CSA模式的獨有探索,逐漸形成了不同的運行模式,吳天龍和劉同山(2014)[6]通過對典型案例歸納和分析得出,我國主要表現形式為消費者推動型CSA 農場、生產者推動型CSA 農場和NGO 推動型CSA 農場。
基于以上文獻的梳理發現,發展成熟的不同運行模式的CSA 農場和小農戶進行合作,既可以解決農場自身發展遇到的問題,又可以幫助小農戶找到脫貧致富的路徑。為了研究學者吳天龍文獻中3 種運行模式的CSA 農場和小農戶的合作效果,分別研究使CSA 農場和小農戶零售階段利潤最大化的生產量,繼而通過MATLAB 數值模擬,得出更適合小農戶參與合作的運作模式。
在本研究的模型中,這3 類不同運作模式的CSA農場與小農戶生產不同類型有機食物,小農戶通過CSA 農場售賣生產的產品。為研究方便,將與消費者推動下的農場合作記為只預售合作模型;與生產者推動下的農場合作記為只零售合作模型,為了與前2 種模式進行對比,對NGO 推動型的CSA 農場進行設定:預售和零售本農場和小農戶生產的產品,此模型記為預售加零售合作模型。
各模型均由1 個CSA 有機農場、1 個小農戶和消費有機農作物的消費者組成。在只預售合作的模型中,小農戶和CSA 農場只通過預售合作售賣產品,在生產之前知道產品確切的需求量并按需生產產品;在只零售合作的模型中,小農戶和CSA 農場只通過零售合作售賣產品,分別面對整個隨機市場需求,小農戶和CSA 農場分別決策各自最優產量;而在預售加零售階段合作的模型中,小農戶和CSA 農場全階段進行合作,CSA 有機農場和小農戶共同面對同一個市場的消費者,預售期間產生的預售需求要在預售期間確定需求量,而在零售期間,兩者的零售需求分別由剩余市場消費者隨機決定。
模型中,α表示預售折扣率;i表示市場對預售折扣的敏感程度,0<i<1 時,很小的預售折扣帶來大量的預售需求,反之亦然;n表示市場規模;αin:在預售期,CSA 農場和小農戶的預售需求[7];w和w1分別代表農場和小農戶售賣給消費者的價格;c和c1分別代表農場和小農戶產品的單位成本;P為消費者購買產品的概率;xk表示在只零售合作模型中,零售期的需求分布滿足(nP,nP(1-P))的正態分布(k=1,2)。在預售加零售合作模型中,零售期的需求滿足((1-αi)nP,(1-αi)nP(1-P))的正態分布(k=3,4)。fk(·)與Fk(·)(k=1,2)分別為CSA 農場和小農戶的概率密度函數和分布函數;Q和q分別代表零售階段農場和小農戶的生產量;r代表小農戶支付給農場的代理傭金率。
分散決策下CSA 有機農場與小農戶間不同合作模式下有機農產品供應鏈基本收益模型分析如下。
CSA 有機農場和小農戶之間存在只預售合作,記為DCP(Disperse Cooperation Presale),該模型中,供應商的期望利潤函數為:
只預售合作模式下,不存在第二階段的產量,故Q*=0。
小農戶的期望利潤函數為:
只預售模式下,不存在第二階段的產量,故q*=0。
CSA 有機農場和小農戶之間只存在零售合作,記為DCR(Disperse cooperation retail),在該模型中,供應商的期望利潤函數為:
式(3)對Q 進行一階求導、二階求導發現:其是關于Q 的凸函數,故該式存在唯一最優解Q*,即:
小農戶的期望利潤函數為:
式(5)對q進行一階求導、二階求導發現:其是關于q的凸函數,故該式存在唯一最優解q*,即:
分散決策下,CSA 有機農場和小農戶存在預售加零售階段合作,記為DCPR(Disperse cooperation presale+retail),在模型中,供應商的期望利潤函數如下:
式(7)對Q 進行一階求導、二階求導可知:式(7)是關于Q 的凸函數,故該式存在唯一最優解Q*,即:
小農戶的期望利潤函數為:
式(9)對q進行一階求導、二階求導發現:式(9)是關于q的凸函數,故該式存在唯一最優解q*,即:
從以上解析得出結論1:預售加零售模型的利潤總是高于只預售合作模型的利潤。3 個模型需求分布各不同,無法直觀對比分析出其他相關結論,故需要利用MATLAB 軟件進行數值模擬找到CSA 有機農場和小農戶合作模式的最優模型,得出一些指導決策者決策的結論。
本部分基于正態分布框架下,分別改變以下3 個參數分析供應鏈相關方利潤的變化情況:預售折扣率α、市場對價格變化的敏感程度i和消費者購買產品的概率P。設定如下:c=500;c1=600;w=1 000;w1=1 499;r=0.1;n=2 000;當不控制3 個參數時,設定為:i=0.1;P=0.5;α=0.3。
如圖1 所示,在其他參數一定時,DCP 模型和DCPR 模型的供應鏈利潤隨著預售折扣率的增加呈現遞減趨勢,而DCR 模型的供應鏈利潤保持不變,且在預售折扣率較低的時候,DCP 和DCPR 模型的利潤比DCR 模型的利潤要高,但預售折扣率較高時,只零售合作模型的利潤遠高于其他2 個模型的利潤。現實中,預售折扣率不會太高,故在較低的折扣率下,預售加零售合作模型更優。
分散決策并保證其他參數一定情況下,隨市場對價格變化的敏感程度i增大,DCR 模型不受i變化的影響,模型DCP 和DCPR 的供應鏈利潤隨著市場對價格變化的敏感程度i的增加而呈現遞減趨勢且都趨于一個穩定的值。其中模型DCPR 利潤最高且穩定值趨于DCR 模型的供應鏈利潤,而模型DCP 供應鏈利潤隨i增加而下降的程度比DCPR 模型下降的程度要大。故小農戶應該選擇預售加零售合作的模式。
在其他參數一定的情況下,隨著消費者購買產品概率P增加,模型DCR 和DCPR 的供應鏈利潤均增加,只預售合作模型利潤不變。
當消費者購買產品概率較低時,預售加零售合作模型利潤最高,而當消費者購買產品概率較高時,只零售合作模型的利潤更高。當消費者不愿意購買有機產品,預售的折扣可以吸引消費者嘗試購買,故只預售合作和預售加零售合作模型的利潤更高;若消費者更愿意購買產品,只零售合作沒有讓利消費者,因此獲得更高的供應鏈利潤。現實環境下,消費者購買產品的概率不高,故小農戶會更加青睞于預售加零售合作模式。
綜上,在一定現實參數基礎上,小農戶選擇預售加零售模式最優。隨著國家鼓勵且支持有機農業發展,當小農戶具備一定承擔風險的能力時,且其有機農產品得到更多消費者認可后,采用只零售模型產生的利潤會更高。預售加零售合作的模型解決了小農戶初期進入有機農業領域的一些困境,同時,更多的小農戶參與到有機農業的轉型促進了農業可持續發展,同時,有機農業增加了小農戶的收入,進一步緩解了小農戶相對貧困的狀態。
本研究從供應鏈視角通過構建CSA 有機農場和小農戶3 種合作模式下的模型,對不同參數的變化對供應鏈利潤的對比分析得出:預售加零售合作模式是小農戶的最優選擇。若預售加零售合作模式下的CSA有機農場利用自身經驗指導小農戶進行有機農作物生產、利用生產前預售來的資金進一步解決小農戶資金不足的問題,既可以推動國內有機農業的發展,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達到持續性助農扶貧的效果,即小農戶初期選擇預售加零售合作模式,待產品得到消費者認可后,可以再選擇只零售合作模式,以獲得更大的利潤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