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映映,劉志有
(新疆農業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法學院),新疆 烏魯木齊 830052)
產業是農村經濟社會中各項事業可持續發展的基礎,要打破靜寧縣“農業是鄉村唯一產業”的傳統認知,就要對農業產業進行改革創新,拓展農業產業鏈,加強“農業+二產”“農業+三產”之間的融合,從延伸產業鏈角度帶動農村二三產業發展[1]。當前靜寧縣隨著鄉村振興的發展潮流,不斷推動與“蘋果”相關的產業發展。同時,要明確靜寧縣蘋果產業鏈發展重點,以鏈長制思維實施為抓手,始終站位產業發展全局,瞄準發展趨勢、緊盯政策導向、聚焦行業前沿,促進靜寧縣蘋果產業方面的“全產業鏈”化發展,提高其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
本研究所用數據為面板數據,基于數據的可獲得性原則和文章研究內容,選取靜寧縣2014—2021 年蘋果相關產業的各種數據。所用數據皆來源于相應年份的《靜寧縣統計年鑒》、官方出版刊物《靜寧蘋果》、靜寧縣統計局、靜寧縣人民政府官網、靜寧縣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以及縣農業農村局和鄉村振興局的相關項目資料。
1.2.1 融合度測算方法
通過赫芬達爾—赫希曼指數(HHI),進行靜寧縣“蘋果產業+”的產業融合度測算。其計算公式如下。
在上述公式中,HHI表示各個產業產值的變量值在總產值中的平方和。通過文獻整理和各位學者的研究發現,HHI值(赫芬達爾系數)的區間界定為0~1,其計算出來的HHI值越接近0,產業融合度越高,反之則融合度越低。
1.2.2 灰色關聯法
灰色關聯分析主要是指通過研究不同數據之間的關聯性,即母序列(蘋果產業與相關產業的融合度)與特征序列(政策推動、基礎設施、技術水平、蘋果產業鏈延伸、優質的勞動力資源)之間的關聯性,從而對靜寧縣“蘋果產業+”融合發展的影響因素進行分析。
2.1.1 變量選擇及處理
本研究通過Excel 和公式1 簡單計算2014—2021 年靜寧縣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增加值與地區生產總值的HHI值,了解靜寧縣產業融合水平,結果如表1 所示。

表1 靜寧縣一二三產業融合指數
2.1.2 結果分析
在表1 基礎上,將2014—2021 年靜寧縣與蘋果相關產業生產總值相應地代入到公式1 中進行計算,其中,n代表靜寧縣蘋果產值,X代表融合型產業的生產總值,Xi表示產業在第i個行業的產值,從而得出各個年份蘋果產業與其相關產業的HHI值,具體結果如表2 所示。

表2 靜寧縣2014—2021 年蘋果產業與相關產業融合的HHI 值
從計算結果可以發現,2014—2017 年HHI值呈逐年下降趨勢,2018—2021 年HHI值則逐年增長。而在2014—2016 年有一個小幅度的波動,HHI值從0.099 2 降至0.079 1;2016—2017 年HHI值保持不變;2017—2021 年,HHI值從0.079 1 上升至0.129 2,產業融合水平下降。
2.2.1 指標選取
基于文章研究內容和各學者在產業融合影響因素方面研究的指標選取標準為依據,選取了優質的勞動力資源、蘋果產業鏈延伸、基礎設施、技術水平4 個一級指標,以及靜寧縣在農業方面的公路里程數、果園面積、農業機械化、蘋果批發零售額、相關企業個數、蘋果旅游業收入、高素質人才7 個二級指標,進而分析靜寧縣“蘋果產業+”融合發展的影響因素。
2.2.2 數據處理
由于所選取的各個二級指標出現了單位不同的問題,且研究數據都大于0,因此,采用公式2,用均值化方式對數據進行處理,具體公式如下。
2.2.3 灰色關聯度測算
以下主要通過公式3 對比較數列與參考數列在2014—2021 年各年的關聯系數值進行計算,計算公式如下。
其中ξij(x0(i),x(j))為各比較數列與參考數列的關聯系數;ρ為分辨系數,ρ>0,根據各參考文獻,取值通常為0.5;Δmin 為兩級最小差;Δmax 為最大差;Δoj(k)則是比較數列Xj曲線上不同點與參考數列X0上點的絕對差值,具體數值如表3 所示。

表3 靜寧縣2014—2021 年蘋果產業融合度與影響因素關聯系數
由表3 發現,各指標在每年與蘋果產業融合度的關聯系數基本上都在0.5~1,由此可以說明靜寧縣在公路里程數、果園面積、農業機械化、蘋果批發零售額、相關企業個數、蘋果旅游業收入、高素質人才方面都與蘋果產業的融合發展有很強的關聯性。因此,這些指標的選取合理有效。
2.2.4 關聯度計算
以表3 中各行業與蘋果產業的關聯系數為基準,通過公式4 計算各指標與蘋果產值的關聯度,并根據關聯度大小進行排序,從而更好地對比較數列與參考數列的關聯度進行分析,計算公式如下。
上述公式主要計算的是各個時刻關聯系數的平均值,其中rj為關聯度。通過計算得出各比較數列與參考數列的關聯度及排序情況,結果如表4 所示。
關聯度值介于0~1,值越大則代表相關性越強。由表4 可以看出,各項指標與靜寧縣蘋果產業的融合發展都有很強的關聯性,關聯度值都在0.5 以上。其中,與之對應的各影響因素的關聯度值從高到低分別為:優質的勞動力資源0.845、蘋果產業鏈延伸0.775、基礎設施0.707、技術水平0.641。
目前在靜寧縣,大量青年人選擇外出務工或外出求學之后留在大城市。尤其是根據2021 年靜寧縣相關部門公布的數據,靜寧縣青年人在近幾年的凈流出率是8.3%,而且從未接受任何教育的生產經營人員有16 萬左右,占總人口的43.3%,教育文化水平嚴重偏低。靜寧縣蘋果產業發展處于向現代農業轉型的過渡期,急需大量掌握專業技術的高素質人才,為蘋果全產業鏈發展提供技術指導。近幾年縣政府和各鄉鎮為吸納各專業高素質人才實行了各類政策,但成效微弱。
2018 年,受自然災害影響,蘋果產值出現波動。原因是與蘋果相關的加工業和工業鏈條斷裂,導致部分預防風險產品設備缺少。目前,靜寧縣與蘋果產業相關的加工業,受技術所限多為初加工,蘋果產品價值低,且蘋果產業鏈的中后端鏈條沒有完全發展起來,只提出了基本的生態循環和旅游觀光理念,實際運用到各鄉鎮的少之又少。
優質的外部條件是蘋果產業融合發展的保障。蘋果作為農產品的一種,對物流有著更高要求,普通、傳統的第三方物流很難滿足農產品高質量的運輸需求。近年來,靜寧縣在農村交通硬件設施上的資金投入比重在全縣的交通總投資中不足30%,在農產品運輸的整個大環境中,存在交通、物流硬件設施支持不完善的客觀問題。
通過對所獲數據的歸納整理發現,當前靜寧縣在關于蘋果從種植到采摘這一系列的果園管理中,基本為人工管理的模式,相關技術手段使用很少。靜寧縣蘋果產地多以山地為主,受地形限制,大型農機只能在川地使用,山地多采取人工種植、覆膜等過程,其較為分散的耕地和園地種植導致效率較低,尤其是在推行標準化果園管理和新技術使用及推廣過程中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限制。機械化和農業信息化的普及率較低,致使靜寧縣蘋果產業鏈在整個生產及流通過程中,產量大大降低。
靜寧縣蘋果產業融合發展的實踐中離不開專業人才的支持。蘋果產業要想實現和其他產業的融合,就必須擁有一批懂技術、懂發展的優秀人才作為后備支撐。針對目前靜寧縣從事蘋果產業的居民整體年齡偏大、年輕人數量不多等問題,首先,政府應加大思想宣傳和教育工作,大力宣傳靜寧縣的產業優勢,鼓勵學有所成的年輕人回到家鄉,為家鄉事業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和智慧[2]。對于返鄉從事蘋果產業發展的創業青年,應該提供相應的政策優惠支持,如企業手續辦理的便捷服務,或給予稅收優惠等支持。其次,企業方面也應積極吸納優秀人才加入,吸引外出務工的青年人積極返鄉工作,同時對外地求學的專業人才也要積極拋出橄欖枝。
圍繞靜寧縣蘋果全產業鏈,以補短板、強弱項、聚集群為重點,深入實施六大工程,全力加快產業融合。首先,要促進靜寧縣蘋果產業鏈的內部延伸,推進“果業+”的產業鏈延伸,實現產業內循環良性發展。依靠當前靜寧縣各產業的發展,強化優勢產業蘋果與各第一產業的融合發展,以“蘋果+養牛”“蘋果+食用菌”等為發展模式,形成較為全面的“種養加”循環果園建設[3]。其次,要促進靜寧縣蘋果產業鏈的外部延伸,即推進農旅融合發展。借助蘋果生態農業的規模效應和產業優勢,持續提升35°蘋果谷景區,融合推進城川鎮蘋果小鎮建設,建辦集農家體驗、園藝文化為一體的觀光采摘基地。
靜寧縣拓展蘋果產業鏈以及物流基礎設施水平提升,是蘋果產業發展的必要路徑。首先,靜寧縣政府應不斷提高對農村地區交通設施的重視程度,統籌規劃,做好每年的交通預算指導工作。完善各個鄉村地區交通基礎設施的建設是完善靜寧縣蘋果全產業鏈在銷售物流體系方面的重要前提。其次,靜寧縣應積極吸引外來資本投入,建設第三方物流企業,針對靜寧縣的蘋果運輸購置相應的專業物流運輸車輛和運輸設備,實現批量化運作,盡可能在保證產品運輸質量的基礎上,降低物流運輸成本。再次,靜寧縣政府部門還要加強宏觀規劃,鼓勵在當地成立專門的蘋果運輸物流園或物流儲藏周轉中心,提高運輸便捷度。
科技的研發及使用是產業高速發展的動力。首先,靜寧縣“蘋果產業+”融合發展要注重強化農村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加大科技研發及推廣力度。提高機械應用水平,大力推廣經濟實用型果園機械,著力構建覆蓋產前、產中、產后全過程的蘋果機械化管理體系,實現果園管理全程機械化和采收半機械化[4]。其次,靜寧縣應與附近高校加強合作,與其專業研發機構進行聯合,以靜寧縣蘋果產業發展的管理保護、套袋及樹枝修剪和后期蘋果采摘方面為研究重點,研究出符合當前蘋果產業鏈發展各個環節的農機裝備,并在各地建立農業技術服務站點,為農戶提供技術幫助的同時定期開展宣講活動,提升農戶對技術的認知水平,促進靜寧縣蘋果產業的數字化發展。
農村各產業融合可以使人均收入得到提升,某一特色農產品與相關產業之間的融合也可以起到相同作用。這不僅可以有效延長農產品產業鏈,還可以使農產品銷售、運輸、加工、種植等過程之間的關聯更加緊密,同時與之相關的技術、勞動力、行業等在這一基礎上也能得到優化提升,有利于降低當地人才流失率,提高經濟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