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清華,陳佩燕,羅萬紅
(五邑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廣東 江門 529020)
2021 年,中央“一號文件”及“十四五規劃”相繼出臺。文件明確提出要因地制宜地建設可持續發展的農業發展模式。實施鄉村振興,產業振興是關鍵。新會區以現代農業產業園為驅動,搭建含生產、加工、服務等多環節的供應鏈體系,推動新會陳皮高質量發展。但梁徐策等(2020)[1]認為,仍存在著產業融合力度不足、經營主體融合發展意識淡薄、第三產業尤其是金融業的介入不深等困境。
國內學者對于三產融合的內涵認為融合并非簡單的產業集聚,蒲培勇(2022)[2]認為,三產融合是依托農產品的標準化建設、品牌孵化、農產品文化內涵深挖,形成以核心園區輻射周邊特色產品的業態環。劉建生等(2022)[3]通過研究4 種類型的三產融合樣態,進而提煉出不同業態間并非分存獨立,提出要結合地方特色破除同質項目競爭怪圈。程凌燕(2021)[4]認為,企業作為社會經濟的最基本細胞,在推動鄉村三產融合發展過程中,還需因地制宜地探究新型經營主體如農村合作社、具有一定產業規模的種植大戶的積極作用。張德海等(2022)[5]以新會陳皮龍頭企業之一的新寶堂為例,研究發現要根據自身融合發展的要求、不同時期選取適合的要素資源。郝雨辰(2021)[6]指出,金融作為連接一二三產業之間的紐帶,可以進一步增強以龍頭企業牽頭,大小農戶參與的農業發展聯合體的活力。吳宗建(2017)[7]以新會香業城、陳皮村所搭建消費場景為對象,認為產業融合發展中,消費場景和定位對于三產屬性的發掘有正向作用。
對于第三產業如何賦能傳統產業,學界的研究普遍較少。因此,文章進一步聚焦賦能新會陳皮產業發展、總結探索“三產融合”路徑。
新會陳皮村等龍頭企業引領“三產融合”發展,形成“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的模式種植新會柑,與當地農戶達成收購協議。首創陳皮銀行,將有保證的新會陳皮(果皮)作為抵押物,產業鏈各相關環節都可以此促進資金的融通;探索農地“確權”,將原本分散的柑園聯通起來,形成集聚實施現代化的農業生產模式。集聚而成的“合作社”提供優質原料,周邊的加工商能獲得大量優質且相對便宜的原料,開發衍生產品,延長產業鏈,但現階段該發展仍存在以下問題。
1)資金需求地位倒置。從企業生產理論的角度來看,種植大戶需要資金擴大規模,而中小種植戶僅需要適當資金去維持運營。但種植大戶已享受了前期補貼以及“龍頭+農戶”融合模式的紅利;對于中小戶而言,既無較優質的生產工具,亦無充足的資產(柑園、柑樹)作為標的去申請貸款,衍生出“大戶無須貸,小戶貸不起”的局面。
2)三產融合理念未灌輸。三產融合最早是20 世紀90 年代日本學者提出的“第六產業”模式理論。陳皮產業的三產融合應是“1+2+3=6”的深度融合,需要引導農戶接受新理念,以更實際的方式帶領農戶走上三產融合發展的道路。
中小種植戶對柑樹貸、陳皮貸等金融工具缺乏認知,受制于農民(個人)銀行征信額度的困難,難以融入資金,而柑樹的種植過程又需要投入大量資金且回收周期較長,這一矛盾使得大部分中小種植戶面臨融資困境。
在種植成本方面,新會柑種植成本高、回收周期長且不穩定;新會柑具體種植成本見表1。在生產經營過程中,容易受到外部環境的干擾,導致整體抗風險能力較差。

表1 新會柑種植成本
中小戶柑農表示,其子女幾乎都不愿接手柑場管理。有知識、有能力的年輕人外流嚴重,柑樹種植方式較為傳統等都阻礙了新會柑、新會陳皮的發展,進而阻礙了鄉村振興的進程。
假設在村租1 hm2地種植柑樹,從第4、第5 年開始,每年盈利不少于5 萬,具體分析如表2 所示。

表2 新會柑種植成本收益分析
年輕人不愿接手最主要的原因是柑樹種植仍需投入大量人工,種植條件較為艱辛,且可實現的利潤較低;傳統新會柑種植模式收益單一,工作枯燥,年輕人文化程度相對提高,心態變化較大。
陳皮的鑒定標準除了國家規定的農殘標準外,未出臺官方的鑒別標準。目前主要鑒別方法是通過外觀、氣味、口感、油包分布等因素作出主觀判斷,以及采用種地溯源法,即從栽種之日起到果皮陳化為陳皮的過程中,由工作人員對其進行追蹤管理。
新會陳皮被業內默認劃分為4 大產區。不同產區的陳皮價格相差甚遠,視其種植方式(原枝、圈枝、嫁接)而定。在此統一采用5 年期陳皮/500 g 的各產區加權均價呈現價格,具體見表3。不同產區之間土壤、水源、濕度都有差異,意味著至少需要十余種標準才可準確區別。

表3 2021 年新會陳皮四大產區及價格
1)外部沖擊。新會陳皮的價值持續上漲,受到供求關系和市場天性逐利的影響,廣西等地也紛紛開始種柑,轉而進入新會陳皮市場,但相比于新會陳皮的價值卻是相差甚遠。
2)自身原因。一是辨認難度大。陳皮的各項物理特征極度相似。柑皮在制成陳皮后外觀上幾乎無法以肉眼分辨。二是“假皮”以次充好。有些商家在陳化中制作“濕倉皮”假冒“九制陳皮”,其獨特的香氣極易讓人誤以為佳品。
3)農戶銷售渠道狹窄。通過走訪發現,許多外地消費者想購買新會陳皮,除朋友介紹、茶博會外欲購買稱心的新會陳皮則渠道較少。此外,新會區大部分自產自銷的農戶對于如何利用電商平臺進行銷售了解較淺,這也再次體現第三產業的融合成效并不明顯。
新會陳皮價值高,倉儲陳化是最重要的一步。再優質的果皮,若是儲存不當,也會變為腐爛的果皮。目前主要的陳化倉儲方式有現代化倉儲模式和傳統生曬2 種方式。2 種倉儲陳化方式對比見圖1。

圖1 不同倉儲陳化優劣性對比
現代化倉儲方式:新會陳皮村、麗宮國際陳皮產業園這類龍頭企業,采用干倉儲存的方式。該類倉儲方式可有效降低損耗并避免自然因素的影響,能最大限度地降低儲存風險、保證陳皮品質。
傳統生曬方式:該類倉儲方式會使陳皮帶有獨特的香氣,但該工藝局限性大,受場地、害蟲、當地氣候、空氣溫濕度以及衛生條件的影響大,可能導致質量良莠不齊。
依照三產融合發展過程的四種樣態類型理論,陳皮村正處于向理想型(即一二三產業融合)過渡;基于陳皮村的帶動,其周邊已形成各式各樣的陳皮種植、加工區域。陳皮產業不需要第二產業過深介入,這也使得陳皮的三產融合中對于要素的需求更多地聚焦于優質的原料供應、配套的加工和產品研發部門以及以旅游、金融為代表的第三產業融入。
在第一、第二產業良好融合的基礎上,三產的融入容易讓經營者認為需要且只需依靠旅游帶動,過分強調旅游可能使得產品原有的屬性被忽略,進而追逐榨取新會陳皮剩余影響力、收攬流量等此類舍本逐末的發展方式。在對大多數游客的隨機訪談中了解到,前往陳皮村游玩的多數為五邑地區家庭出游,希望能帶小孩了解更多陳皮文化而非琳瑯滿目的產品,因而三產融入更重要的是對產品內核的挖掘。
對于陳皮內涵的發掘,不僅可以從其藥用價值、起源傳統甚至投資價值出發,更應重新認識到新會陳皮是作為五邑地區文化符號的“靚麗名片”,可嘗試從“僑”文化的角度,探究新會陳皮作為僑人僑胞鄉情寄托載體的作用,并借此進一步嘗試探索國外市場。
三產融合無論是出發點還是落腳點,都是為促進農民增收。基于以往事件的經驗教訓,任何行業在發展過程中,早期的利潤大頭按有效市場理論理應由龍頭商或渠道商獲得。這不僅因為龍頭商或渠道商打通產品從生產到銷售中最難的渠道鋪設環節,還因為這部分經營主體在一項產品未形成品牌時承擔了最大程度的經營風險。基于此,文章在新會陳皮的發展過程中,要先使得各經營主體清晰地明白和接受該理念,才能進一步接受產業鏈中看似不合理之利益分配。這需要政府引導龍頭企業在發展過程中,切實起到帶動核心園區外“一環”作用,通過引導鼓勵和培育以生產大戶或聯合經營體為主的新型經營主體。
在前往各鄉鎮實地調研過程中發現,那些“真實貸款人”往往缺乏足夠完成手續的能力,一些銀行發放貸款需要經過嚴格的資質審查,而大部分種植戶往往缺乏征信記錄。鑒于柑農的收益并不穩定,產生呆賬的風險極高,同時在試點中出現農戶以未成熟的果皮做擔保,但之后卻悔約將柑皮高價轉售給其他人的現象,銀行在這種情況下面臨著內部審慎管理信貸的規定及普惠性貸款指標壓力與外部主體征信缺失業務難以推廣的雙重壓力。
文章認為發展至該階段需由“龍頭企業—農業聯合體”等新型經營主體起到背書作用。龍頭企業基于自有的規模化倉儲,與農業聯合體簽署倉儲擔保協議,以農戶自有新會陳皮作為質押,由龍頭企業向銀行申請貸款并發放至農戶個人。而農業聯合體則作為銀行授信能下沉到的最小單位,以村委會或供銷社信用為擔保,為集體內的農戶爭取信貸額度;所質押的陳皮在交易后通常不會即期交割,在風險控制范圍以內,可由倉儲方以投資的方式運營。
新會陳皮在目前融合發展的過程中正處于第三產業融入方向探索期,文章通過實地調研新會陳皮發展所存在問題后,總結出新會陳皮的發展路徑,那就是進一步發掘以金融為代表的第三產業融入,同時,堅持以縱深發掘新會陳皮的三產屬性,適時聚焦不同的生產要素,以期探索出新會陳皮的“三產融合”發展的新方向。
3.2.1 加大三產融合推廣力度
基層政府要加大宣傳惠農、助農政策,完善補貼、稅收政策和保護條例,建立產業融合資金保障。帶頭打造專營陳皮電商平臺,開展電商培訓,拓寬農戶陳皮銷售渠道的同時,吸引年輕人回鄉接手或創業。讓三產融合模式中的農戶重新樹立主體地位。
3.2.2 建立陳皮供應鏈金融生態圈
供應鏈金融可以實現“物流、資金流、信息流、商流”的四流合一,促進整個“鏈條”的運轉。借用區塊鏈技術,實現陳皮產業鏈中的供應商、核心企業、分銷商、物流企業、倉儲監管公司等各個環節參與者的信息及時、準確共享,打破信息孤立障礙,最終將這些信息反饋給金融機構從而幫助實現對金融風險的把控。
3.2.3 利用“科研+農業”助力新會陳皮產業發展
完善人才激勵制度,新會陳皮產品或陳皮應用領域的探索需要更多高素質人才。成立產業研究院,為農戶提供科技服務,如開展種質資源保護與良種苗木繁育,培育優質種苗。還要進行果樹規范種植和重大病蟲害防治,增強果農防范風險能力,推廣應用無公害栽培技術以及陳皮陳化標準與質量控制研究。
3.2.4 完善“雙線”市場制度
規范陳皮銷售市場秩序,完善《新會陳皮保護條例》,嚴厲處罰以次充好的經營者。建立統一的全產業鏈質量可追溯體系,加快陳皮鑒別技術的研發和新會陳皮標準的制定。督促農戶、合作社和企業從源頭上優化新會柑種植條件。
3.2.5 強調“龍頭”企業帶動作用
堅持鄉村振興為農民的原則,加強龍頭企業在倉儲領域發揮的作用,一是利用陳皮“逆回購”,將柑農手中的陳皮集中倉儲陳化保障陳皮的質量,同時依托龍頭企業的倉儲,為各項助農金融產品覆蓋基層提供保證。二是進一步推廣現代化的倉儲模式,使新會陳皮的成相、質量、衛生等方面能逐漸達到出口標準。除倉儲領域,在生產上,龍頭企業可以帶頭成立農業農民專業合作社,整合小農戶生產資源,擴大種植規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