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建
(鄆城縣黃泥岡鎮人民政府,山東 菏澤 274700)
農業是我國社會經濟中的支柱型產業,在全國總體經濟發展水平不斷增長的前提下,國家與社會對農村經濟的發展也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為促進我國農村區域以及相關產業的全面可持續發展,黨的十九大適時提出了鄉村振興戰略,不僅為農業指明了更為科學的發展方向與目標,同時也對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了理論支持。
農業經濟的進步是農業發展的核心要素與重點目標,而完善農業經濟發展格局、創新經濟發展方式也有益于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與推進。為此,需要針對不同地區的農業發展需求與產業特點,結合不同時間背景下的發展要素并不斷更新和優化農業經濟發展策略,進而才能主動迎接新的挑戰,全力以赴、攻堅克難,逐漸縮小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最終實現全社會共同富裕的目標。
山東省是我國華東地區重要的沿海省份,屬于溫帶季風氣候區,夏季常見高溫多雨天氣,秋季溫暖濕潤,冬季干燥寒冷,且全年日照充足,具有得天獨厚的農業發展優勢。山東省共有農業用地1 156.6 萬hm2,占土地總面積的73.61%,是名副其實的農業大省。其中有耕地751.5 萬hm2、園地100.7 萬hm2、林地135.7 萬hm2、牧草地3.4 萬hm2以及其他農用地165.3 萬hm2,全省人均耕地0.08 hm2。
通過對山東省2022 年的生產總值核算報告進行分析可知,2022 年度,全省生產總值達87 435.1 億元,相較于2021 年度同比增長3.9%。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6 298.6 億元,同比增長4.3%;第二產業增加值35 014.2 億元,同比增長4.2%;第三產業增加值46 122.3 億元,同比增長3.6%。由以上數據可知,相較于第二、第三產業而言,第一產業的增幅更大,這說明該區域的農業經濟發展已經取得最大成效并具有顯著優勢。
山東省2022 年度主要農產品的產量整體呈現出增長的趨勢,但受到氣候以及相關因素的影響,油料的產量有所下降,具體數量以及增長速度可見表1。山東省2022 年度的農產品總產值高達1.2 萬億元,居全國首位。山東省農產品出口額達1 394 億元,相較于2021 年增長12.6%,占據全國農產品出口額的21.3%。

表1 2022 年主要農產品產量及增長速度
山東省的農業經濟整體水平已經處于我國的領先地位,但仍具有較大的進步空間。因此需要基于該省的既有農業優勢以及實際農業問題,探索進一步發展農業經濟的策略,才能真正落實鄉村振興發展戰略。在優化本地農業產業格局、提升農業經濟的基礎上,充分發揮農業大省的帶頭示范作用,為其他省份的農業可持續發展提供經驗借鑒[1]。
首先,推動農業的現代化發展,進一步優化農業經濟結構。目前,山東省的農業經濟發展水平已經處于領先地位,但是對比城市經濟發展而言仍有一定的差距。由此應充分發揮農業產業優勢,盡量縮小城市與農村之間的經濟發展差距。同時加強對城鄉發展關系的認知,重視對農村區域基礎建設的關注、優化資源配置,助力農業經濟高質量發展。
其次,因地制宜地創新農業經濟發展模式,促進農村居民經濟收入水平的提升。加快對農業經濟發展模式的創新,重視新科技、新理念與新人才的力量,在農業經濟發展中將創新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遵循因地制宜的創新發展原則,突出特色農業產業優勢,解決農業發展“痛點”問題,探索適用性強、具有更高參考價值的農業經濟發展管理體制[2]。
時至今日,山東省在發展農業經濟的過程中仍會受到傳統農業發展理念的限制,導致其在農產品結構層面存在類型單一、結構不完善的問題。加之山東省農業、林業以及漁業等產業結構都有一定的局限性,使得全省各個區域的產業同質化現象嚴重,鮮少有具備地方特色的產業。例如,山東省屬于沿海省份,具有發展漁業的地理優勢。2022 年,山東省全年的農業產值為6 206.5 億元,相比2021 年增長約4.7%,漁業為1 729.7 億元,相比2021 年增長約4.4%,盡管其兩者的年度漲幅差異相對較小,但農業產值卻高出漁業產值3 倍有余,可見相較于漁業而言境內的大部分地區更重視農業種植業的發展。這就導致山東省各區域產業結構呈現出了同質化的發展趨勢,未能突出地區特色。
除此之外,山東省的農業基礎設施仍具有一定的發展空間,甚至部分農戶仍在使用只具備防風與保溫效果的自建設施農業生產。盡管這種設施能夠進行基本的農業生產,但是卻不具備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無法為農業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更加穩定的保障[3]。
2015 年,山東省政府基于本地農業發展需求出臺了相應的農業機械化發展規劃、推進農業機械化發展的意見,為山東省及其他省的農業現代化、機械化發展提供了政策依據。截至2022 年,當地大型農機設備已經發展至7 種,小型農機設備也達到了3 600 余種的規模,農業機械化生產模式占據全省農業生產模式的80%以上,居全國領先地位。然而相較于日漸先進的機械化生產設備而言,山東省的機械化應用與管理體系卻仍有待完善。例如小麥、玉米等農作物的生產工作中仍需要依賴人工操作,并沒有從根本上達到現代化、智慧化的農業發展水平,阻礙了農業集約化、規模化與現代化的發展。
我國現代化農業想要構建起具有相對優勢的經濟發展體系,就一定要有充足的資金支持,但基于現階段的實際情況進行分析,山東省的現代農業經濟發展資金仍有所欠缺。在長遠的發展歷程中,我國各地政府更加重視城市區域的發展而忽視了農業發展的經濟需求,這不僅加劇了農村與城市之間的發展差距,同時也限制了農村經濟體系的改革與進步。盡管近年來中央以及各省政府逐漸加大對農村區域現代農業經濟的扶持力度,并提出了例如小額貸、惠農基金等一系列扶持政策,但由于農業經濟的投資較大,且相較于其他產業而言農業的回收周期也較為漫長,無法在短時間內獲得成效并制定下一階段的發展決策,因此資金便成了困擾山東省份農業經濟體系建構的重點問題。
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山東省要想進一步調整優化農業產業結構,進而實現農業經濟的快速發展,建議相關部門結合本地實際發展情況,不斷加強頂層設計。應充分挖掘山東省不同區域農村的特色產業與優勢資源,改變傳統且單一的產業結構,以此促進農產品結構的多元化創新發展,開發優勢產業與龍頭企業的建設,循序漸進地實現產業集群、高新技術開發區或現代產業園的目標,最終徹底改善農村經濟結構,調整現代農業發展方向,增加農業產值。
結合山東省不同區域之間的地域特色以及風土人情等,規劃并推動“一鄉一業,一村一品”的農業產業建設內容,逐漸構建特色化產業區域鏈,拓寬更多元的經營與發展渠道。例如,可充分發揮山東省的沿海優勢,創設特色漁村、特色漁業基地等,持續優化其品牌效益,并借助現代化的營銷手段將其優勢推廣到全國范圍內,強調特色農業與旅游、教育、文化等產業的相互促進與發展,實現農業經濟的持續進步[4]。
首先,不間斷地促進山東省農業機械裝備產業的升級換代,助力種植業、畜牧業、林果業等相關產業生產工作的機械化推廣,從根本上提升農業發展的機械進程。同步引進并升級其他農業基礎設施,如智慧化水利工程設施、智慧電網等,為農業的持續發展夯實基礎[5]。例如,針對農業種植工作中的灌溉需求,可以在強調水肥一體化灌溉概念的基礎上引進智慧化的全自動灌溉設備,同步推廣旱作與節水的農業標準,以此構建全方位的立體化灌溉體系,為農業排澇以及灌溉作業提供機械化保障。
其次,進一步完善農業機械規章制度、提升相關機構的服務效益。通過完善農機推廣與教學機制、優化農機合作社基本制度、組建并完善農機維修團隊等方式,解決農戶使用農業機械設備的“后顧之憂”[6],最大限度地發揮農業機械設備在現代化農業發展中的作用,實現農業產業結構的轉變,為農業經濟的進步提供動力。
首先,落實前期的農業資金儲備與應用。山東省在以往的農業發展歷程中有大量因資金短缺而限制發展的案例,一方面為降低前期資金短缺問題對后期農業發展造成的不利影響,另一方面也為推動鄉村振興戰略的有效落實,實現大部分農戶的增產、增收提供保障。山東省采用農業經濟發展多元融資的方式,不斷加大工作力度,夯實農業經濟發展資金基礎[7]。
其次,加大地方政府對本地農業經濟發展的財政扶持力度,基于山東省農業的發展需要設置更具針對性的專項資金,促進現代農業經濟形成更加完善的發展體系。
再次,積極響應中央號召,結合實際情況適時調整有益于農業經濟發展的政策。針對農戶的實際需求與“痛點”,構建多樣化且靈活的小額貸款機制,面向部分大型農業產業授信,可利用多家商業、非商業金融機構聯合辦理的方式進行統一授信,解決農戶遇到的問題。
最后,加強對社會化融資的重視,加大農業產業的宣傳力度,吸引匯聚更多社會層面的資金力量,保障農業生產活動、農產品加工等各方面具有更充實的資金支持。
加強對典型模范農村、農業企業、相關機構的培養與引導,充分發揮各自的引領帶頭作用,為農業產業的整體優化調整提供樣板示范,以此推動影響其他村落、企業以及機構的創新發展與優化調整,促進農業整體的產業結構改革,在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實現農村區域經濟水平的穩步增長。
首先,進一步加大省內各類農業生產要素的整合力度。通過資源資產重組以及生產結構調整的方式確立未來階段的農業經濟發展重點。要著力培養市場前景好、科技含量高的農產品加工企業,使其能夠帶動輻射本地乃至周邊各省的特色農業發展。將既往發展歷程中的小、亂、散、弱企業、合作社以及“家庭作坊”等整合為更具優勢的大型企業與集團企業,落實跨專業、跨地區的集團化經營方式,以此推動農業產業的規模化、集成化發展,為當地的農業經濟發展提供長遠助力。
其次,全面加強對省內龍頭企業的管理,逐步建立完善相關企業的帶動發展機制。政府相關職能部門應針對農業產業的重點項目,做好企業與基地對接融合,通過壯大龍頭企業規模,帶動農業特色產業發展。
再次,重視對新興企業科技成果的關注。利用科技成果轉化的手段提高龍頭企業的農業經濟效益,拓寬特色農業經濟發展的產業鏈條,提高特色農產品的產值與加工轉化率,優化農業經濟結構,助力可持續發展。
以山東省為代表,要想在鄉村振興背景下全面推進農業經濟的持續發展,需要相關機構及人員立足于實際發展需求,堅持現代化的發展理念,進一步強化對鄉村振興戰略實質的探索與認知,逐步掌握在鄉村振興背景下發展農業經濟的有效模式,分析不同農村區域的經濟發展問題,因地制宜地規劃并提出農業經濟發展對策。針對已經暴露的問題或是發展過程中隱藏的風險應做到防微杜漸、見微知著,以此為當地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奠定堅實的理論基礎,在不斷提高農村生活水平與質量的基礎上,全面加快農村的現代化建設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