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雪晴
(昌樂縣營丘鎮人民政府農業綜合服務中心,山東 濰坊 262400)
農業在我國三大產業中起著“基石”的作用,農業經濟的健康穩定可持續發展關系國家經濟形勢大局穩定。然而,在過去較長的時間里,區域農業經濟發展主要固守“育—種—收—售”的單一模式,限制了區域農業經濟的規模和質量。隨著多元產業融合的持續開展,山東省圍繞農業轉型發展提出“新六產”專項規劃,濰坊市昌樂縣以此為契機,圍繞區域農業資源優勢與經濟發展困境,提出融合發展新思路,從而實現區域農業高質量發展目標。
山東省作為我國北方農業大省之一,耕地面積超過751.5 萬hm2,在全國排名位列前三[1],菏澤、濰坊、德州、臨沂4 市分別為77.07 萬hm2、66.61 萬hm2、965 萬hm2、64.33 萬hm2,龐大的耕地面積為山東省農業經濟發展奠定了基礎。為保持農業經濟總量穩定增長的勢頭,山東省深入貫徹落實鄉村振興戰略,通過農業“新六產”發展規劃,明確農業經濟轉型路徑,即圍繞產業鏈、價值鏈、供應鏈構建農業經濟發展新格局,并將原本相互獨立的三大產業進行融合,打造數字型、循環型、智慧型農業經濟融合發展樣板。
在具體實施過程中,農業“新六產”將改變農業對傳統產業鏈的依賴性,實現農業產業鏈的持續延伸,在完善農業生產、加工、銷售等環節的同時,充分發揮農業資源優勢,推動建立農業與旅游、教育、文化等產業之間的經濟融合機制,形成覆蓋全產業鏈的利益共同體。
昌樂縣隸屬于山東省濰坊市,有著較為完善的產業結構體系,且農業資源豐富,第一產業經濟增速相對穩定。2022 年,昌樂縣地區生產總值為423.38 億元,在濰坊市所有縣區中排名第9,而農業經濟規模約108 億元,同比增長了3.8%[2],占全市農業生產總值的16.19%,相較于2020 年、2021 年分別降低約0.76%、0.43%。由此可見,昌樂縣農業經濟發展形勢并不樂觀,具體表現在以下方面。
2018 年,昌樂縣農業生產總值穩步增長,農民收入顯著提升(如表1 所示),然而,過分依賴土地資源的農業經濟發展模式不具有可持續性,這是導致昌樂縣近年來農業生產總值不斷降低的原因之一。首先,多元農業生態體系建設滯后,傳統農業種植與新型農業經濟發展之間的矛盾普遍存在。其次,土地集約化程度偏低,規模化農業生產無法展開,傳統農業生產企業成本高居不下。再次,農業生產主體自由度較高,難以實現有效的農業經濟發展統一管理,以農業為核心的經濟融合基礎不扎實。

表1 昌樂縣農村居民人均收入統計表
除此之外,經濟融合基礎還包括農業經濟發展模式在第二、第三產業領域的滲透性,雖然昌樂縣第二、第三產業規模不斷增長,但在整體布局方面缺少與農業經濟發展的深度融合。因此,昌樂縣農業經濟融合發展基礎明顯缺失,而經濟融合將打破傳統農業發展模式,在短期內對農村居民人均收入將造成不同程度的影響,農業生產主體從短期利益角度出發,對創新農業經濟發展模式具有一定的排斥性。
“十三五”期間,昌樂縣按照“優質、綠色、高效、品牌”的發展思路,加快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全面推進農業高質量發展,在農業特色經濟、農業綠色生產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績,并培養了多個龍頭企業。從經濟可持續發展的角度來看,昌樂縣以龍頭企業促進農業經濟轉型的效果并不理想,在農業資源開發利用率達到一定水平后,農業生產總值增長空間也將逐步縮小。龍頭企業牽引能力弱的根本原因在于投入產出不成正比,為實現農業經濟融合發展目標,龍頭企業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財力,且成本回報周期較長,在農業資源集中度較低的情況下,龍頭企業的經濟融合內驅動力明顯不足。
以“昌樂西瓜”為例,2022 年昌樂縣西瓜種植面積達10 666.7 hm2,年產量達到了60 000 kg,產值超過24 億元[3]。從數據來看,“昌樂西瓜”的產量能夠滿足龍頭企業的需要,但是在缺少政策、資金、技術等支持的情況下,龍頭企業對優化產品類型、創新營銷渠道等方面缺少積極性,這限制了包括“昌樂西瓜”在內的區域農業經濟融合發展。
農業經濟轉型發展需要完善的信貸業務體系作為保障。自2018 年以來,昌樂縣農業信貸規模持續增長,而信貸業務主要由中國農業發展銀行、農村商業銀行和中國郵政儲蓄銀行承擔,其他商業銀行在支農信貸方面的參與積極性明顯偏低。然而,農業經濟融合發展所需資金規模較大,在支農信貸業務主體嚴重失衡的情況下,經濟融合資金短缺問題將愈發嚴重。例如,支農信貸主體為降低自身風險,在信貸合同條款中增加了固定資產規模、收入等前置條件,且部分條件較為苛刻,對一些規模較小的企業、個體農戶來說并不友好,嚴重影響了區域農業經濟發展。
支農信貸是企業、個體農戶抵御市場風險的重要手段,在現有信貸業務主體構成的情況下,信貸資金規模無法滿足農業經濟融合發展的需要,為降低農業經濟融合發展帶來的風險,企業、個體農戶在相關方面的投入也將更加謹慎。以農商行為例,該行累計投放支農信貸116 億元,這與近千億的區域農業信貸需求之間存在較大差距,支農信貸業務主體單一帶來的資金短缺問題凸顯。
農業經濟融合發展是以農業產業為核心的多產業之間在物資、信息、資金等方面的相互流動?;谵r業“新六產”發展規劃的具體要求,以及昌樂縣農業經濟融合發展過程中存在的諸多問題,可通過以下路徑實現農業經濟融合。
農業經濟融合需要以農業第一產業為核心,結合第二、第三產業特點尋求經濟融合契機。農業“新六產”發展規劃中明確指出“調整優化農業種養結構,促進生產、加工、銷售環節有機融合”[4]。在此情況下,昌樂縣為強化農業經濟融合基礎支撐,應在多元農業方面持續發力,基于傳統農業經濟發展模式,創新發展包括綠色農業、特色農業、高效農業在內的多元農業模式。
1)綠色農業。綠色農業是指在發展農業經濟的同時,最大限度減少對自然生態環境的破壞。結合昌樂縣農業資源構成,綠色農業經濟模式主要包括2 個方面。首先,推廣無公害農產品種植技術,減少化肥、農藥的使用。其次,以“農業+旅游”經濟融合示范項目為基礎,進一步強化基礎農業資源在創新農業經濟發展模式方面的支撐作用,跨產業多領域踐行綠色發展的理念。
2)特色農業。傳統農業在經濟規模、經濟質量等方面存在可持續發展的“瓶頸”。昌樂縣通過建立特色農業園區的方式實現土地資源的集約化利用,降低特色農業生產成本,提高特色農業產品質量。“新六產”背景下的特色農業將豐富昌樂縣農業產業結構,為區域農業經濟發展提供更加多元化的基礎支撐。
3)高效農業。為提高農業資源利用率,昌樂縣因地制宜采取大棚種植、無土栽培等方式提高農業生產效率。高效農業將弱化農業經濟對資源和環境的依賴,并且可通過改變農產品上市時間等方式提高單位面積產值,從而增加農村居民人均收入,激發農民參與農業經濟融合發展的積極性,為農業經濟融合發展奠定堅實的人力資源基礎。
龍頭企業在區域經濟發展中不僅起著“壓艙石”的作用,同時也對整個產業發展產生決定性影響。昌樂縣農業經濟融合發展需要依托龍頭企業的引領,因此為實現這一目標,需要采取以下2 種方式解決龍頭企業不足的問題。
1)龍頭企業精準引進。首先,細化區域涉農大、中、小企業組成,從主要產品、規模等方面對其進行分類,建立覆蓋全縣的涉農企業分布結構。其次,定位農業經濟融合發展的企業“斷點”,通過各種優惠政策實現龍頭企業的精準引進。再次,為保證龍頭企業在農業經濟融合發展中的引領作用,完善龍頭企業年度目標達成審核制度,對無法達成目標的龍頭企業將啟動退出機制,以此保證精準引進龍頭企業的質量[5]。以農業電子商務平臺建設為例,昌樂縣在打造“南瓜貝貝”品牌營銷渠道方面積極引入京東、天貓、拼多多等龍頭電子商務平臺,并形成了“1+N”農業電商經濟發展模式。目前,昌樂縣南瓜年銷量超過13 萬t,產值達8 億元,已成為北方重要南瓜線上、線下集散中心。
2)龍頭企業靈活培育。農業經濟融合發展是以區域農業經濟發展的實際需要為前提。市場經濟下的農業經濟發展具有明顯的不確定性,尤其是在特色經濟發展方面需要根據市場需求變化進行調整。在此情況下,昌樂縣農業經濟融合發展需要以本地企業為基礎,在政府主管部門的指導下,建立靈活的龍頭企業培育機制,從而應對市場需求變化對農業經濟融合發展帶來的挑戰。
需要注意的是,龍頭企業培育能夠在短時間內完善農業經濟融合發展的產業鏈條,基于龍頭企業的“鏈主”地位,以及在跨產業領域的資源協調能力,可以有效彌補區域農業經濟融合發展“短板”,形成以龍頭企業為核心的內部驅動。但是,若缺乏科學、有效的監管機制,龍頭企業將成為農業經濟融合發展的“雙刃劍”,絕對的資源壟斷將制約區域農業經濟的長足發展。因此,在龍頭企業引育過程中,主管部門應采取市場調節和宏觀調控兩種手段,促進農業經濟健康可持續發展。
支農信貸是農業經濟融合發展的關鍵要素,傳統信貸業務的滲透效果并不理想,導致在農業經濟融合發展中所起作用得不到有效發揮。農業“新六產”提出了創新農業經濟融合發展信貸業務模式,昌樂縣在完善信貸業務主體構成的基礎上,優化支農信貸業務管理體系,最大限度解決農業經濟融合發展的資金缺口問題。
3.3.1 完善農業信貸業務主體構成
昌樂縣在督促中國農業發展銀行、農村商業銀行和郵政儲蓄銀行等政策性銀行、商業銀行落實支農信貸業務的基礎上,在法律、規章制度允許的范圍內鼓勵其他金融機構提供支農信貸業務。除此之外,還可以通過建立合作社、集體農場等農業聯合體的形式解決非金融機構的支農信貸業務問題,實現農業聯合體內部資金的規范化流動。為降低支農信貸業務風險,在完善相關業務主體的過程中,應加強對業務主體資質審查,從而保證金融市場的穩定運行。
3.3.2 優化支農信貸業務管理體系
針對支農信貸業務對象規模、收入等方面的差異,金融機構應建立差異化支農信貸業務管理制度,從而能夠在保證業務對象信貸需求得到滿足的同時,降低金融機構貸款風險,如支農信貸入股、產業鏈擔保等[6]。以支農信貸入股為例,金融機構根據審查結果確定支農信貸額度,并以此入股參與支農信貸對象的相關經營活動,且保證能夠獲得持續性收益[7-8]。
為應對完善信貸業務主體構成帶來的各種風險,從規范支農信貸業務各方行為的角度出發,除采取差異化信貸業務管理模式外,主管部門還需建立信貸業務動態監管機制。首先,圍繞企業、個體農戶所反映的貸款難問題,主管部門應及時介入調查并及時解決。其次,建立信貸業務“黑名單”,對違反支農信貸業務管理規定的金融機構、企業、個體農戶將列入該“黑名單”,并在一定期限內禁止參與支農信貸業務[9-11]。
農業“新六產”發展規劃為昌樂縣農業經濟融合發展提供了新思路,在全面落實鄉村振興戰略的過程中,昌樂縣通過創新農業經濟發展模式、緊抓龍頭企業引進培育和完善農業信貸業務主體等路徑,解決區域農業經濟發展所面臨的實際問題。隨著農業經濟融合的持續深入,昌樂縣將逐漸形成以農業為核心,第二、第三產業協同發展的經濟融合發展新形態,為山東省農業經濟發展積累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