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美滿
(云南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云南 昆明 650201)
2018 年開始實施的中央蜂業質量提升項目,推動了許多地方蜂業產業經營模式的轉變,把蜂產品銷售與當地旅游資源相結合,充分發揮蜜蜂文化的載體效應,提高了蜂產品的銷售率[1]。
羅平縣開發的蜂產業,要想成為一項符合國家產業政策導向兼具地方經濟和生態農業特色的戰略產業,就要扎根“土”,體現“特”,形成“產”,從生產產品向發展產業轉變,從追求數量向追求質量轉變,從第一產業向一二三產業融合轉變。
羅平縣發展蜂旅融合產業具有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蜜源植物豐富,適宜蜜蜂活動的生態環境優越,羅平縣具備發展蜂旅融合產業的良好基礎。一是蜜蜂授粉植物面積廣闊,有著豐富的蜜蜂授粉資源。羅平縣于2002 年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天然油菜園,被譽為中國乃至世界上獨一無二的“綠色油庫”和“滇東油庫”,被稱為地球上春天最美的地方。二是有著巨大的蜜蜂授粉市場需求。羅平縣是我國油菜花、向日葵、玉米、柑橘等開花植物資源最豐富且集中連片分布地之一。三是具有深厚而獨特的人文環境。羅平縣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有著眾多歷史文化資源。
羅平縣2010 年旅游綜合收入8.80 億元,2022 年全年旅游綜合收入逐步增長到63 億元。由此可知,羅平縣文化旅游業的迅速發展,為羅平縣的蜂業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環境、廣闊的市場和高效的宣傳渠道,見表1。

表1 2010—2022 年羅平縣旅游情況
1.2.1 養蜂規模情況
1988 年,羅平縣獲得“全國蜜蜂春繁及蜂產品出口加工基地”的榮譽稱號,這標志著羅平縣已成為重要的產業基地。同年,大批省外蜜蜂養殖戶紛紛涌入羅平縣,給羅平縣的養蜂業帶來了巨大的機遇,也帶來了先進的養蜂技術和豐富的蜂蜜資源,極大地推動了羅平蜂產業的發展。
截至2018 年,羅平縣全縣養殖蜜蜂5.36 萬群,其中有3 家蜂產品加工龍頭企業,年加工生產蜂產品3 000 余t,實現蜂產業產值1.5 億元,為當地經濟社會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每年初春,全國20 多個省(區、市)的養蜂人,帶著約7 萬群蜜蜂來到羅平縣放蜂春繁和釀蜜。山腰上、花田邊,隨處可見“扎營安家”的養蜂人,其規模大小不一,小的有幾十個蜂箱,大的有數百個蜂箱,一些養蜂人還成立合作社抱團發展,規模也越做越大。2022 年,羅平縣養蜂5 箱以上的農戶達2 000 戶,蜂蜜年產量2 100 t,總產值達2.4 億元,其中蜂蜜產值、蜜蜂產值和加工業產值分別達7 000 萬元、8 000 萬元和9 000 萬元[2]。這些數據表明,羅平縣養蜂業的發展已經取得了顯著成果。
1.2.2 蜜蜂養殖經營模式和產業發展情況
羅平縣蜜蜂養殖經營主體主要有3 種形式。一是以企業為主體的規模化、集約化、專業化、現代化蜜蜂養殖經營模式,以蜂蜜、蜂王漿等深加工蜂產品為主。二是分散式農戶生產經營模式,以從事蜂蜜產品生產銷售為主。三是以農民專業合作社為主體的適度規模化生產經營模式,以從事蜂蜜產品加工銷售為主。羅平縣大力發展蜂產品加工業,相繼打造了“羅悅”“云嶺”“羅康”“臘峰”“甜園蜜語”“滇蜂堂”等品牌,注冊“羅平蜂蜜”地理商標,在鞏固蜂蜜、蜂膠、蜂王漿、蜂花粉等現有產品基礎上,大力發展衍生品,開發了如蜂蜜保健養生酒、便攜式袋裝蜂蜜、口嚼型蜂巢蜜、蜂蜜精油香皂、蜂蜜香薰蠟燭等一系列蜂產品,逐步壯大產業“拼盤”。與此同時,羅平縣農業農村局積極為本地養蜂戶和外來蜂農提供服務和幫助,包括技術指導、產品銷售和市場信息等,以幫助羅平縣本地養蜂戶和外來蜂農實現收入最大化。除此之外,羅平縣芭蕉箐村還建成了集科普文化、教育培訓、產業孵化、休閑觀光、農事體驗于一體的“蜜蜂文化園”來吸引更多的游客,帶動更多群眾大力發展蜜蜂系列產業,讓村民們真正實現致富增收。
羅平縣已成功舉辦“2017 中國·云南·羅平國際蜜蜂文化暨蜂產業高峰論壇”和全國十六個分會場之一“520”國際蜜蜂日活動,并先后榮獲“中國蜜蜂文化第一村”“全國優秀蜜蜂文化基地”“全國蜂業優秀繁育基地”等多項殊榮。這些活動的成功舉辦和榮譽的獲得,極大提高了羅平蜂產業的知名度,為羅平縣發展蜂產業,實現增收致富搭建了一個高端平臺。
在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過程中,從事蜂業基礎研究、技術創新和推廣應用的人員極度匱乏,缺乏專業的蜂業技術人才隊伍,影響了羅平縣的蜂旅融合發展。此外,由于傳統觀念的影響,部分人員不愿意從事與農業相關的行業,導致蜂農群體普遍老齡化,文化程度不高,技術更新能力差,難以跟上養蜂技術理論發展的節奏,也導致了蜂業科研技術一時難以轉化為生產力和生產效益。蜂業是一種科技含量較高的傳統養殖業,在資金、技術和人才等方面受到制約,影響了蜂旅融合的提質增效。
近年來,羅平縣蜂旅融合發展迅速,已初步建成集科普文化、教育培訓、產業孵化、休閑觀光、農事體驗于一體的完整產業鏈。但由于蜂旅融合建設還在起步階段,缺乏相關管理規劃和對產業發展的清晰標準指導,導致融合發展中存在著許多問題,如對蜜蜂文化的深度挖掘不夠,與地方特色產業融合不夠深入,打造的蜂業區域品牌名聲不夠大,并沒有達到“1+1>2”的目的,有時候還會有一些負面的影響。這一系列的因素造成了羅平縣“蜂”與“旅”的結合缺少了鮮明的個性與識別性,無法滿足旅客對高層次休閑旅游產品的需求,從而造成了蜂旅融合發展的滯后。
羅平縣養蜂技術水平參差不齊,經營方式主要以合作社為單位,創建一個蜜蜂養殖基地,由公司來負責與合作社和養蜂基地進行對接,雙方按照訂單約定,進行保底統購統銷,公司將按照訂單的要求來進行產品的生產,并對銷售的產品展開管理和監管,以實行盈虧共享的模式,達到雙方共同發展的目的。其中,蜂業龍頭企業、家庭牧場、養蜂專業合作社養蜂技術水平參差不齊,在蜂蜜質量、產量等方面存在很大差異。此外,養蜂技術仍存在許多問題,其中最主要的問題是機械化程度不高,因為蜂產品的生產主要靠人工完成,這使得養蜂技術的機械化程度非常低,而且生產技術也相對落后。
此外,過度依賴蜜粉源植物也是養蜂技術存在的問題,因為蜂蜜是一種高糖分、高熱量的食品,其生產受氣候和植物的影響很大,蜜粉源資源水平下降、蜂產品品質較差、經濟效益不穩定,已成為限制蜂產業發展的瓶頸。
目前,羅平縣蜜蜂養殖經營主體主要包括企業、農戶個體經營和農民專業合作社,結構成分比較復雜,且具有一定的流動性和不確定性,監管難度較大,市場規范性問題相對突出。一是當地還未形成完善的蜂蜜生產和銷售管理制度,個別不法商販在買賣過程中出現了短斤短兩、以次充好等現象,嚴重影響了羅平蜂蜜的口碑,但由于市場規范難度大,約束力度有限,盡管地方政府已多次出臺相應的整治措施,但相關問題仍時有發生。二是部分蜜蜂銷售者為了牟取暴利,打破正常的價格范圍,出現惡意競爭,打壓同行的情況,提高了羅平縣蜂蜜產品價格波動的風險,損害了廣大蜂農的經濟利益。
以蜂業的高質量發展為核心,將標準化、規范化、高效化作為發展的方向,將一批養蜂專業合作社、龍頭企業、家庭農場和養蜂大戶作為重點,對其進行改進和提升,從而提高蜂業的組織化程度。持續對“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蜂農”的組織模式進行完善,積極構建以蜂農為基礎,以農民專業合作社和家庭農場為依托,以蜂業龍頭企業為引領的復合型立體經營模式,提升產業風險抵御能力[3]。同時,對多樣化的服務模式進行創新。一是加強政策支持。統籌利用現有政策渠道,改善蜂農設施裝備條件,給予蜂農適當支持。二是加強技術培訓。發揮專業合作社作用,開展技術培訓服務,提升蜂群飼養管理水平,推動養蜂事業健康穩步發展。
蜂旅融合屬于一種蜂業與旅游業有機結合的新形態,這種融合既可以給消費者帶來全新的旅游體驗,也可以滿足新時期蜂業綠色生態高質量發展和旅游業態多樣化的需求[4]。
為使消費者能更加便捷地體驗到豐富多彩的旅游活動,應著力推進蜂旅融合,拓展蜂業的多種功能,包括推進產品質量提升、加大品牌宣傳力度、開發特色旅游線路等。同時,加強技術創新,加強與旅游行業的合作,將傳統養蜂文化與現代旅游產業相結合,在拓展蜂業可感、可聞等多種功能的基礎上,建立完善的蜂旅融合產業鏈,把蜂業與旅游緊密結合起來,實現雙贏發展。與此同時,要將農業節慶的作用發揮到最大,因地制宜地舉辦一些蜜蜂節慶,并且要運用網絡等信息技術,加大對蜜蜂產業的宣傳與推廣,從而提高蜜蜂產業的影響力與競爭力。
文化是農業產業發展的內源動力。蜜蜂養殖是我國傳統的養殖業,可以追溯到2 000 多年前,早在春秋戰國時期人們就開始養殖蜜蜂采集蜂蜜和花粉。如今,蜜蜂養殖已經成為我國傳統農業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能為農民帶來可觀的經濟效益。羅平縣養蜂業有著悠久的發展歷程,并逐步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養蜂文化。
羅平縣將“蜂”與“旅”相結合,以蜜蜂文化、農業文化遺產和農事節慶為依托,開發出羅平特色的“蜂”產業,并重視農產品的品牌效應。農業品牌建設是我國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產物,也是創建高質量農產品的必由之路。創建羅平蜜蜂品牌,是實現羅平縣蜂旅融合高質量發展的有效途徑,有助于形成獨特的、具有活力的品牌化產業,有效促進地方經濟的發展,改善地方居民的生活質量。
目前,羅平縣的蜜蜂養殖規模居全省第一,產蜜量占全省產量的1/5,蜂產品企業及蜂蜜品牌數量居全省首位,占全國蜂蜜產量的1.5%~1.8%,蜂產業已成為羅平縣“10 個億元”產業之一,蜂產品已成為羅平主導特色優勢產業[5]。羅平縣蜂產業發展雖有一定的規模效應,但也造成了假冒偽劣和市場價格混亂的問題頻發。為此,采取的措施如下。一是加強對蜂產品的監督管理。通過對蜂產品的質量進行檢測、對渠道商、中間商的流通進行檢查,不定期對各大商超、電商平臺等終端市場的產品質量進行監管,防止以次充好、假冒品牌等行為發生。二是完善價格監管。堅持政府主導,市場引領,根據羅平縣蜂產品的產銷情況,確定蜂產品銷售指導價,并鼓勵廣大蜂農密切關注市場消息,維護市場秩序,避免出現價格不穩定、影響市場秩序的現象,從而減少蜂產品的市場風險,增強市場的整體競爭能力。三是規范市場行為。以政府指導文件為依據,對羅平蜜蜂養殖、深加工、銷售和電商公司的相關行為進行規范,宣傳引導并統一思想,遵守合理的市場價格秩序,營造良好的市場經營氛圍,消除惡意競爭[6]。
隨著鄉村振興的不斷深入,農村地區的休閑旅游受到了廣泛的關注。鄉村旅游業的興起,給養蜂產業的發展提供了新的機遇。蜂業與旅游業融合的新型生態旅游模式,促進了旅游體驗的多樣化,延伸了養蜜業的產業鏈,推動了生態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提升了鄉村旅游的經濟效益,有利于加快推進鄉村振興的進程。蜂旅融合有著十分廣闊的發展空間,因此地方政府應高度關注蜂旅融合,并將其列入年度及長期發展規劃,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加強對蜂旅融合的宣傳,促進蜂旅融合在國內得到更好的發展,為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提供強有力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