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金金
(襄汾縣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山西 臨汾 041500)
2023 年1 月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發布調查數據顯示,截至2022 年末,我國年齡超過60 周歲人群數量提高了1 268 萬人,同比增長0.9%;65 周歲以上人群數量提高了922 萬人,同比增長0.7%;16~59 周歲勞動人口減少666 萬人,社會人口老齡化現象依舊十分嚴重。農村地區長期以來始終堅持家庭和土地雙重保障的養老模式,加上農村青壯年勞動力輸出現狀,導致老人的生活無法得到穩定保障[1]。
為此,在新時期背景下,隨著社會保障制度的逐漸完善,相關部門應對此提高重視,尋求有效措施來進一步提高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的合理性與科學性,以便有效提高社會保障水平,提高國家現代化發展水平。
山西省自2014 年全方位推廣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面向人群主要集中在16 周歲以上非在校學生以及非機關企業單位人員[2]。截至目前,通過分析《山西省統計年鑒2015—2021》中的數據內容可以得出基本發展情況,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自2014 年實施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以來,該制度快速成為山西省社會保障體系中的關鍵一環,并且政府積極出臺各項福利政策,鼓勵符合條件的城鄉居民積極參與保險。因此近年來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的參保人數不斷增加,在2019 年更是呈現出爆發式增長的趨勢,較2018 年同比增長3.07%,總數約48.5 萬人。說明當地政府加大了宣傳、引導力度,且近年來越來越多的人在逐漸認可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3]。
表1 為2015—2020 年山西省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具體收支情況。

表1 山西省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基金的收支數據 單位:億元
通過表1 可以看出,近年來山西省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收支情況均呈現整體上漲趨勢。說明當地居民的養老保障意識不斷增強,能夠做到足額、及時繳納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同時政府部門在養老保險補助方面的力度不斷加大,有更多老年人能夠獲得良好的生活保障。
在這一過程中,通過數據分析可以發現,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的收入增長幅度相對平緩,且在2016 年出現了負增長情況,同時養老保險基金的增長率并未控制在合理范圍內,連續6 年波動幅度相對明顯,不利于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的長效和穩定發展[4]。
“替代率”可以理解為居民獲取的養老金數額與退休前平均收入之間的比例,不僅是評估城鄉居民基本養老金待遇的重要指標,也直接反映了養老金的基本給付水平。據統計,2020 年山西省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的替代率為6.37%,相較于2019 年山西省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的替代率6.36%的增長幅度并不明顯,且從2016 年起山西省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金的替代率水平更是逐漸降低,截至2020 年雖然有所上漲,但是整體水平依舊略低于全國平均水平的6.49%。
此外,通過整理人均收入水平與山西省較為接近的吉林、黑龍江以及陜西等省份,得出城鄉居民基本養老金的替代率比較結果,如表2 所示。

表2 2020 年指標省份養老金替代率比較結果
為了鼓勵城鄉居民積極繳納基本養老保險,山西省政府出臺了相應的激勵扶持政策。山西省政府針對不同繳費檔次推出了對應的補貼標準,但從實際補貼比例來看卻反而隨著城鄉居民繳費檔次的提高而呈現出逐漸下降趨勢,導致缺乏足夠的吸引力,使大部分城鄉居民在繳費過程中都會選擇最低標準[5]。因此雖然在4 省中山西省基金支出水平排第2 位,但是城鄉居民基本養老金的替代率數值卻相對較低。
近年來,盡管山西省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參保人數不斷增加,但是更多居民往往只是按照最低標準進行繳納,不僅導致該省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的待遇水平整體偏低,同時在未來通貨膨脹以及物價上漲等因素的干擾下,也導致城鄉居民基本生活保障能力受到影響,僅能夠滿足老年人的基本生活需求。
與其他省市相比,山西省農村經濟發展并不樂觀,山西省居民2020 年可支配收入為25 214 元(見表2),與其相同水平城市相比僅排列第3 位。而我國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的基金來源主要是通過群眾個人賬戶與社會統籌之間相互配合,居民可支配收入減少不僅意味著在繳納保險時會拉低繳費檔次,同時會在一定程度上增加社會統籌的壓力,使政府部門需要在繳費補貼和集體補助方面投入更多資金,因此導致了山西省政府近年來在基本養老保險基金方面的支出數額呈現不穩定趨勢,不利于社會保障制度體系的長遠發展[6]。
我國現行的養老金計發月數是139 個月,需要居民累積繳費年限達15 年后才能夠享受到基本養老保險的待遇。根據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情況來看,自2015 年以來我國通脹率始終保持在2%左右,在這一期間城鄉居民養老基金收益率呈現連年下降趨勢。襄汾縣運營資金所得年息比較結果如表3 所示。基于此,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政府財政補貼壓力,同時對養老保險基金的保值增值能力造成了嚴重挑戰。

表3 襄汾縣運營資金所得年息比較結果
想要穩定提高山西省的養老金替代率水平,需要鼓勵城鄉居民主動提高養老保險的繳納檔次與年限,如此才能有效提高個人賬戶的儲蓄額度,并保障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但就目前實際情況來看,由于政府補貼制度在高繳費與低繳費檔次中的補貼比例不合理,導致城鄉居民在繳納養老保險的過程中往往會選擇最低費用標準,對我國社會保障體系的整體運行造成了一定影響[7]。
一方面,需要完善政府補貼制度。針對繳費檔次與年限較高的個人,出臺更為合理的繳費補貼政策,確保城鄉居民能夠主動選擇較高的保險繳費標準。另一方面,在制定政府補貼政策的過程中,需要進一步參照當地經濟市場的實際發展動態;結合城鄉居民基本消費支出與個人收入水平來合理調整繳費比例,確保能夠進一步協調個人賬戶與社會籌措途徑之間的負擔水平,為參保群眾設置最低比例的繳費方案。在此基礎上,相關部門需要正視城鎮地區與農村地區的經濟差異,確保準確依照城鄉居民的生活成本制定繳納費率,從而進一步保證基本養老保險繳費制度的合理性,并發揮出社會維穩的良好作用[8-10]。
相關部門工作人員可以采用主動下沉服務、“結對入戶”模式走近群眾,并根據群眾當前存在的疑問做好政策講解工作。根據城鄉居民實際需求為其介紹不同繳費方案,在符合政策標準的前提下解決群眾繳費困難的問題,以確保能夠為其爭取更多的福利待遇。在此基礎上,相關部門可以進一步借助宣傳頁、公眾號、鄉村圖書室、電子大屏等新老媒體途徑,采取全范圍覆蓋模式來開展養老保險的宣傳、推廣工作,并采用直觀易懂的形式介紹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運行模式與待遇計發標準,以此提高城鄉居民的認識水平。
農村地區經濟水平有限,城鄉居民在繳納基本養老保險的過程中有一定的經濟壓力。針對這一情況,相關部門需要在建立激勵制度與改變群眾觀念的基礎上,進一步出臺相應政策來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水平,以便于能夠減輕個人繳費壓力,保障城鄉居民養老。例如,相關部門可以結合區域資源優勢,積極開展農村集體經濟活動,確保能夠有效優化鄉村產業布局,并增加城鄉居民就業機會。在此基礎上,運用一定的集體補助制度來吸引群眾參保,從而提高鄉村居民繳費檔次,有效降低其經濟負擔。
此外,相關部門需要在政府財政負擔的安全范圍內,進一步優化基本養老金的調節系數,確保能夠根據城鄉居民實際收入水平來合理調整養老金待遇以及補貼標準,確保能夠逐漸提高城鄉居民養老金替代率水平,以此避免政府財政支出風險,并建立社會基本養老保障體系的長效運營機制[11]。
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有著相對漫長的基金積累周期,為了有效應對外界干擾,同時提高養老基金的保障性、安全性以及科學性,需要相關部門采取一定措施來對保險基金進行保值增值的運作,以此有效提高基金實際收益,并全面加強養老保險投資的運營管理[12]。
相關部門可以統一整合留存在各級的城鄉居民養老基金,將其移交至省級負責單位展開調配運作,確保能夠在這一過程中形成投資收益的規模效應,并進一步提高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基金的流動性與可協調性。在此基礎上,相關部門可以采用委托外來投資機構的方式、專業金融手段來提高養老保險基金的增值能力,同時有效保障基金運作的安全性與穩定性。為此,相關部門需要選擇合理的投資方案與渠道,并全面加強控制資金運作風險,保障平均投資收益率,提高利息收入,促進養老基金保值增值[13-16]。
文章深入分析了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運行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強調相關部門需要從根本層面入手,分析城鄉居民對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的實際需求,采取有效措施進行相應的優化整改,從而提高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的運行水平,并建立多層次的社會保障服務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