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曉敏,任倩倩,林何鶯
(山西農業大學,山西 太原 030031)
高粱是世界第五大糧食作物,具有較強的抗旱、耐澇、耐鹽堿、耐貧瘠、耐高溫等抗逆特性[1],在我國有5 000 多年的栽培歷史,是傳統釀造業的重要原料,在邊際性土地開發利用和農業種植業結構調整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山西省地處干旱半干旱地區,適宜的氣候和地理條件適宜高粱生長,是我國高粱栽培較早的地區之一,形成了“山西高粱”區域品牌。
近年來,山西省大力實施農業“特”“優”發展戰略,通過發展小而精、特而優的區域特色產業,加快特優農業全產業鏈開發,提升特色優勢產業核心競爭力,促進其高質量發展。高粱作為山西省有機旱作農業的主要作物和特色雜糧作物,在白酒、陳醋等山西名優產品的拉動下,產業發展迎來了黃金期,其產量和種植效益明顯提升。中共山西省委、山西省人民政府發布的《關于做好2023 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的實施意見》中指出,“推進谷子、高粱、燕麥、蕎麥、藜麥等特色雜糧產業發展”。在推進農業高質量發展的背景下,山西高粱產業要充分結合本土優勢,充分挖掘優質高粱生產潛力,進一步提高標準化生產水平,延長產業鏈、優化供應鏈、提升價值鏈,走出一條具有山西特色的高粱產業高質高效發展之路,在推動農業產業結構升級和鄉村振興方面作出更大貢獻。
1.1.1 種植面積和產量
山西省地處黃土高原中部,氣候干旱、雨熱同步、光照充足、晝夜溫差大,適宜種植高粱。近年來,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和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山西高粱生產規模逐漸擴大,特別是隨著釀酒、釀醋等企業對產品高品質的追求,高粱的用途從20 世紀時以食用為主不斷向釀造方向轉變[2]。山西省作為全國知名的釀造大省,釀造高粱需求的增加促進了高粱產業的快速發展。
據統計結果顯示,2021 年全國高粱播種面積71.32 萬hm2,產量337.7 萬t,山西省高粱播種面積10.48 萬hm2,產量35.9 萬t(如圖1 所示),播種面積和產量分別占全國的14.7%和10.6%,且均位列全國第三。與2015 年相比,2021 年山西省高粱種植面積增長4 倍多,產量增長近6 倍。山西省高粱種植面積和產量呈現逐年擴增的趨勢,對加快有機旱作農業發展和推動鄉村振興日益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高粱產業高質量發展。

圖1 1990—2021 年山西省高粱年產量情況
1.1.2 主要產區和主導品種
山西省高粱種植區域廣泛,主要分布在生產白酒和陳醋的區域,如太原市的清徐縣、小店區,晉中市的平遙縣、祁縣,呂梁市的汾陽市,臨汾市的大寧縣、永和縣等地。如圖2 所示,在11 個地級市中,大同市、呂梁市、忻州市的高粱種植面積最大,分別為23 000 hm2、21 000 hm2和15 000 hm2,占全省種植面積的21%、20%和14%;呂梁市、大同市、忻州市的高粱產量分別為6.8 萬t、6.6 萬t 和4.9 萬t,占山西省高粱總產量的19%、18%和14%。山西優良高粱品種豐富,以早熟、中晚熟品種為主,包括釀造高粱、飼草高粱、甜高粱等,主推品種有晉雜22 號、晉雜23 號、汾酒粱1 號、晉糯3 號和晉牧4 號等。晉雜22 號因釀造品質高、穩產性好、抗倒伏力強、適應性廣,頗受種植企業和釀造企業的青睞[3],成為汾酒、江小白、西鳳酒等知名酒企的專用釀酒品種。

圖2 2021 年山西各地高粱播種面積和產量
1.1.3 產業發展
山西省生產的高粱主要用于釀酒和釀醋,在釀造產業提質增效需求的帶動下,山西省高粱發展迎來利好期。近年來,山西省高粱種植核心區按照全產業鏈的發展思路,打造旱作高粱產業集群項目,建設了高粱標準化生產基地,高粱從分散種植變為集中連片規模化種植,促進了高粱生產向著高產、優質、高效的方向轉變。2020 年山西省高粱全產業鏈產值達到508.52 億元,比2019 年增長47.14%[4]。茅臺、五糧液、瀘州老窖等知名酒企在山西省也都建立了專用高粱生產基地。以沁縣為例,汾酒集團在沁縣建設高粱原糧基地,建立“汾酒原糧公司+晉汾高粱公司+合作社+種植基地+種植農戶”的經營體制,實施統一品種、統一投入、統一栽培技術、統一指導服務、統一田間管理、統一收購“六統一”標準化種植管理。紫林醋業以“公司+基地+農戶”的模式,自建原材料供應地,實行統一品種、統一種植、統一管理。訂單化、標準化的生產模式,使高粱實現優質高產,更好滿足釀造企業優質原料的供應,助力農戶增收、企業增效。
山西省結合本地資源稟賦和產業發展需求,從政策層面對高粱生產進行引導和推動。出臺《關于加快雜糧全產業鏈開發的實施意見》《山西省釀品產業集群推進計劃》,為包括高粱在內的雜糧產業發展提供指導,并安排專項資金支持高粱全產業鏈發展;建成山西旱作高粱產業公共服務平臺,提升山西高粱產業集群的數字化、智能化、信息化管理水平;發布高粱機械化栽培技術規程、釀造專用高粱栽培技術規定等20 余個高粱種植相關技術規程,促進高粱生產的標準化、規模化和集約化。以高粱為主要原料的“山西汾酒”“山西老陳醋”成為山西特優產品的代名詞。據統計,山西釀酒行業銷售收入億元以上企業超4 家,水塔、紫林、美和居等山西老陳醋知名品牌享譽全國[5]。優質釀造企業對高品質釀造原料高粱的需求為高粱產業的發展提供了巨大空間,特別是近年來釀造企業擴大生產規模和實施原糧本土化戰略,實現原料自給自足的目標也將持續帶動高粱產業發展。
山西省高粱播種面積和年產量處于全國前列,但單位面積產量低于全國水平,處于中等水平。據數據顯示,2020 年和2021 年全國高粱單位面積產量分別為4 679.2 kg/hm2和4 735.5 kg/hm2,山西省高粱單位面積產量分別為3 629 kg/hm2和3 426 kg/hm2,單位面積產量同比下降5.6%,低于新疆、吉林、內蒙古、黑龍江等地。與省內其他糧食作物相比,高粱的單位面積產量低于稻谷、小麥和玉米,高于谷子等雜糧作物。高粱單產水平與種植品種、水肥條件、土壤肥力、病蟲草害和管理方式等有直接關系。高粱屬于小粒密植作物,大多種植在干旱半干旱地區,水肥條件較差、粗放的管理方式、先進配套栽培技術的缺乏以及蚜蟲、黑穗病等病蟲草害的影響在一定程度上制約高粱單產水平的提高。同時,農業科研單位的良種良技良法不能實現規模化普及應用,示范推廣的效果不顯著,影響高粱產量的提高。
第三次全國國土調查數據顯示,山西省耕地面積為386.95 萬hm2,其中旱地面積281.67 萬hm2,占總耕地面積的72.79%;6~15°坡度的耕地面積為83.67 萬hm2,占總耕地面積的21.63%;梯田耕地面積94.78 萬hm2,占總耕地面積的24.49%[6]。山西省地形多為山地、丘陵,高標準農田比重低,農業生產受到“機”“地”的雙重制約,特別是高粱等小雜糧作物因缺乏適宜機械化生產的品種,且受地形影響無法有效運用大型農用機械,導致綜合機械化水平較低。目前,集中連片規模化種植地區機械化程度高,但小農戶分散種植的機械化程度還比較低。部分地區還采用傳統的耕作方式和收獲方式,高粱種植的機耕、機播、機管、機收的全程全面機械化水平還需提升,機械化播種的質量和機收損耗、高粱機械化栽培配套技術還有待改進。近年來,山西省通過選育適合全程機械化生產的高粱新品種、研究配套栽培技術、研發推廣適合高粱生產的農機具,不斷提高高粱種植的機械化水平,實現高粱產業高質量發展。
山西省培育和種植的高粱品種以釀造品種為主,對青貯飼用、籽粒飼用、帚用、食用、化工用等高粱副產品開發力度不夠,尚未形成以釀造為主、產品多元化的產業發展格局,無法滿足現代農業產業發展對不同高粱品種的需求。高粱種植很大程度上依賴釀造行業,也容易因釀造行業波動而處于被動地位。高粱的精深加工水平低,高粱種植和釀造過程中產生的大量秸稈、穎殼、酒糟等缺乏有效合理的開發利用[7]。山西省高粱種植區通過構建高粱全產業鏈,積極探索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但產業整體融合程度不高,發展模式推廣范圍小。具有山西特色的紅高粱主題的農村休閑旅游未得到充分的挖掘和開發,通過農旅等多方面融合促進高粱產業發展和鄉村振興的收效甚微[8]。
種子是農業的“芯片”,加強種業科技創新和種業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提升良種供應保障能力,是推動山西高粱產業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基礎和前提。要充分結合山西省氣候和地理條件,以產業發展需求為導向,聯合省內外科研院所和種業企業開展高粱新品種選育聯合攻關,選育出更多適宜本土不同生態區種植、優質豐產、適應性廣、抗逆性強和適宜機械化生產的高粱新品種,為高粱產業的高質量發展奠定基礎。要加大對釀造高粱品種的良種繁育和遺傳改良力度,以培育淀粉含量高、單寧含量適中、出酒率高的高粱原糧為方向,滿足釀造企業不同釀造工藝的需求,使釀造高粱育種跟上產業發展的步伐。同時,要加強良種良法良技配套應用,結合生產實際和農戶需求,積極開展機械化精量播種、精準施肥施藥、機械化減損聯合收割等科研攻關工作,并做好新品種、新技術、新設備的示范推廣和技術培訓,真正讓最新的科研成果和關鍵技術在高粱生產中落實落地,不斷提升高粱的綜合生產能力和種植效益[9]。
山西省有悠久的高粱種植歷史、深厚的科研積淀和適合高粱發展的產業基礎,要進一步推動高粱產業的高質量發展,需以政府為主導,充分調動和整合各方資源和力量,凝聚產業發展合力。政府要從頂層設計著手,持續出臺相關政策以推動高粱產業發展。因地制宜布局和優化高粱種植技術,對耕地進行合理協調調度,加強高粱高標準種植基地建設和優質釀品原糧基地建設,促進高粱生產的規模化和集約化;加大種植高粱的補貼力度,及時將各類補貼資金兌付到戶,調動農戶種植高粱的積極性;搭建一流的科研創新平臺,加強高粱研究人才團隊的引育,完善各類激勵機制,促進高粱研究多出成果、出好成果。高校等科研機構要充分發揮學科優勢、人才優勢、科研優勢,緊跟前沿技術發展,緊盯產業發展需求,加強科教融合和產教融合,培育高素質的研究人才,轉化高質量的科研成果,開展高標準的產業技術指導和服務。龍頭企業要積極發揮引領帶動作用,有機對接科研機構、種子企業和合作社,以訂單農業和保護價收購高粱的模式,保障高粱種植效益,實現企業和農戶的雙贏,促進高粱產業高質量發展。
一二三產業實現深度融合,是豐富鄉村產業類型、提升鄉村經濟價值的重要舉措。近年來,山西省緊緊圍繞“特”“優”農業發展戰略布局,打造釀品、乳品、飲品(藥茶)等農產品精深加工十大產業集群。高粱產業要以釀品集群建設為依托,與釀造產業進行精準對接,發揮名酒、名醋的產業優勢,構建集生產、加工、釀造、流通為一體的產業體系,持續帶動高粱產業的全方位發展,把“山西高粱”“山西釀品”的金字招牌擦得更亮。在鄉村振興戰略和健康中國戰略實施的背景下,要主動迎合現代農業和市場對高粱產品的不同需求,充分挖掘高粱在功能食品、化工能源、飼料等方面的價值,通過加工和使用領域的不斷拓寬,拉動高粱市場規模的不斷擴大。要在山西省高粱種植核心區域打造一批產業鏈完善、發展特色突出的高粱特色產業專業縣、專業鄉(鎮),深度開發與紅高粱文化和酒文化相關的休閑旅游項目,并形成鄉村文旅融合特色品牌,進一步拓寬農民致富渠道[10]。
推進農業高質量發展,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和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重要舉措。山西高粱種植歷史悠久,品種資源豐富,產業發展前景廣闊,要緊緊抓住山西“特”“優”農業發展的戰略機遇,扎實開展高粱基礎研究,延伸高粱產業鏈條,夯實高粱產業發展基礎,努力探索出一條山西高粱高質量發展的新路子,以高粱的高質量發展推動山西小雜糧產業提質增效,為山西農業的高質量發展添能助力,提高經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