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黨的二十大提出,“不斷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讓非遺文化得到傳承與發揚光大。在國家大力宣傳和鼓勵下,各地非遺得到了重視和創新發展。而通過將非遺進行重新設計與創新,能讓古老的非遺散發出新時代的魅力,進而帶動當地旅游經濟與鄉村經濟的發展。處于粵港澳大灣區的增城,近幾年經濟旅游文化產業得到了全方位的發展,因有著國家級非遺欖雕、省級非遺舞貔貅、區級非遺剪紙等非物質文化遺產。但根據調查走訪發現,增城非遺文化商業化嚴重,不但無法宣傳與傳承非遺文化,也無法帶動旅游經濟的發展。主要的原因是沒有將這些文化特色進行整合、包裝與設計,沒有形成統一的品牌文化形象,導致這些活動商業性成分太多,文化性成分太少,從而無法帶動旅游經濟的發展。本論文以增城非遺文化為研究對象,讓商業走進文化,利用文化創意帶動商業經濟,讓本土非遺文化散發出新的魅力,推動旅游經濟產業和鄉村經濟的發展,從而在粵港澳大灣區城市中持續提升增城的城市形象和文化影響力。并形成區域非遺文創設計研究與當地經濟聯動發展的理論體系,對指導其他區域非遺文化,服務地方旅游經濟與鄉村經濟具有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增城區;非遺文化;文創設計與研究
【中圖分類號】TB47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7-2261(2023)16-0081-04
【基金項目】此論文系廣州華商職業學院校級科研團隊課題,增城區非遺文創設計與研究項目論文(項目編號:KYTD2022003);2022年廣東省高等職業院校新聞傳播類教指委項目《新媒體視域下區域文化創意廣告設計與高職課堂教學改革應用研究(項目編號:XWCB202235)》課題成果之一。
一、增城非遺文化現狀分析
處于粵港澳大灣區的增城,近幾年經濟旅游文化產業得到了全方位的發展。美麗增城歷史悠久,文化源遠流長,更有著多彩的非遺項目。截止到2023年上半年,廣州市增城區非物質文化遺產現有項目56項。其中包括龍頭雕刻(傳統龍舟)技藝、荔枝木家具傳統制作工藝、增城傳統書畫裝裱技藝等傳統技藝24項;廣州欖雕(增城)在內的傳統美術非遺項目8項;何仙姑與掛綠的傳說在內的民間文化非遺項目7項;增城遲菜心民俗在內的民俗非遺項目6項;派潭舞貔貅在內的傳統舞蹈非遺項目5項;客家山歌“過山拉”在內的傳統音樂非遺項目2項;傳統醫學非遺項目2項;傳統戲劇非遺項目1項;傳統體育、游藝與雜技非遺項目1項。
二、增城非遺文化存在的問題
增城作為廣東省廣州市的一個重要地區,擁有著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些文化遺產是增城歷史與文化的重要載體,也是增城人民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
這幾年增城非遺文化雖然受到相關部門的重視,也開展了各種各樣的文化活動。但在傳承過程中依然存在著諸多問題,嚴重影響了非遺的傳承與保護。比如傳承人老齡化、傳承活動資金短缺、社會認知度不高、傳承方式單一等。
針對這些問題,相關部門采取了一些措施,比如近期新塘鎮瓜嶺古村開設的非遺生活體驗館。借此宣傳增城區域文化特色,推進瓜嶺古村旅游經濟和鄉村經濟的發展。
非遺生活體驗館拓展了傳承的方式,但根據調查走訪分析,現如今的非遺體驗館就像“超市”,將文化商業化,不但無法起到宣傳與傳承非遺文化的作用,也無法帶動旅游經濟的發展。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
1、沒有將這些文化特色進行整合、包裝與設計,沒有形成統一的品牌文化形象,導致這些活動商業性成分太多,文化性成分太少,從而無法帶動旅游經濟的發展。
2、非遺缺乏創新,非遺呈現形式單一,缺乏現代化設計元素。將古老非遺融入現代化設計中,才能吸引更多的年輕人關注和參與。
3、開發利用不夠,雖然增城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很高的開發潛力,但是目前還沒有得到充分的開發利用。這不僅導致非物質文化遺產無法發揮其經濟價值,也使得社會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視程度不高。
4、傳播力度不夠,盡管增城有一些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已經得到了廣泛的宣傳和推廣,但沒有對非遺文化進行整合設計,形成統一的品牌形象,導致這些文化遺產的知名度和影響力都非常有限。
三、擬解決的問題
為了傳承與宣傳增城本土非遺文化,帶動旅游經濟以及鄉村經濟的發展。本論文研究重點是解決增城非遺文化目前存在的問題,對非遺欖雕、舞貔貅、剪紙、何仙姑與掛綠傳說進行文創包裝與設計,衍生本土非遺文化文創產品,比如旅游紀念品欖雕(文化藝名:蘭蘭)、舞貔貅(文化藝名:小舞)、剪紙(文化藝名:神剪手)、何仙姑與掛綠傳說(文化藝名:神仙姐姐)IP形象等,并根據IP形象衍生各種非遺產品,讓商業走進文化,利用文化創意帶動商業經濟,讓本土非遺文化散發出新的魅力。推動旅游經濟產業和鄉村經濟的發展。從而在粵港澳大灣區城市中持續提升增城的城市形象和文化影響力,并形成區域非遺文創設計與研究與當地經濟聯動發展的理論體系,這對指導其他區域非遺文化服務地方旅游經濟與鄉村經濟具有重要的意義。
四、文創設計與研究方法
為了對增城區的非遺文化進行設計和研究,我們需要運用設計學、心理學等相關學科的方法。具體步驟包括:
1、文獻研究:對增城區的非遺文化進行文獻研究和整理,了解其歷史淵源、發展過程及現狀。
2、實地考察:對增城區非遺文化的傳承人和相關人員進行實地考察,深入了解非遺文化的表現形式、制作工藝等。
3、元素提取:從考察中提取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元素,如色彩、形態、符號等。
4、設計構思:結合提取的文化元素,進行設計構思,形成設計方案。
5、模型制作:根據設計方案,進行模型制作,以檢驗設計效果。
6、成果評估:對設計成果進行評估,包括實用價值、文化價值和創新性等方面。
五、增城區文化優勢
(一)文化環境優勢
增城歷史悠久,人杰地靈,歷史文化內涵豐厚,文化源遠流長。據史書記載,增城之名始于東漢建安六年,已有近兩千年的歷史。這里曾是南越國的重要邊境,也是抗日戰爭時期的重要戰場。增城區保存著許多歷史遺跡和文化古跡,如古老的建筑、石刻、墓葬等,這些都在見證著增城歷史的滄桑和文化的繁榮。更有著56項非物質文化遺產,豐厚的文化底蘊為本項目的研究提供了豐富的文化元素。
(二)旅游環境優勢
增城地域廣闊,青山綠水環繞,是中國最美的荔枝之鄉、中國最美的綠道之鄉,具有豐富的旅游資源優勢。553公里的綠道網,是增城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最好注腳,行走在增城的土地上,一年四季始終呈現出“山明水秀、綠樹繁花”的景象。完美的生態資源,為增城的生態旅游提供了無與倫比的資源和優勢。因此,利用增城非遺文化特色打造旅游文創,有助于提升增城品牌文化形象,從而帶動旅游經濟的發展。
(三)發展潛力優勢
非遺文化的傳承與創新是這幾年國家在倡導的,利用文創創意產業帶動旅游經濟的發展,以及帶動鄉村經濟的振興,在全國很多地方都取得了成功。近年來,增城的經濟發展取得了顯著的成就,不僅擁有完善的工業體系,還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積極推進新型工業化,并重點發展智能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
加上增城地處粵港澳大灣區,且非遺文化濃郁,故而具有很強的發展潛力。將非遺文化特色通過文創包裝與設計,將使文創散發出新的文化魅力,從而帶動旅游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擴大增城區域文化在粵港澳大灣區乃至全國的影響力。
六、增城區非遺文化設計與研究作用
(一)推動增城旅游經濟與鄉村經濟
通過增城非遺欖雕、舞貔貅、剪紙、何仙姑與掛綠傳說的文創設計與研究。設計各種文創IP形象,根據IP形象衍生各種旅游文化紀念品,并在旅游景區成立增城非遺文化體驗館,打造增城旅游文化名片,帶動旅游經濟的發展。同時有助于推動及振興鄉村經濟及文化建設,為打造美麗鄉村打下基礎。
(二)促進增城區非遺文化研究
增城區非遺文化研究旨在深入了解和挖掘該地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探究其歷史淵源、文化內涵和社會價值。對增城非遺進行文創設計與研究,不僅對保護和傳承非遺文化具有重要意義,還有助于當地政府制定合理的文化產業發展策略。近年來,隨著非遺文化研究的不斷深入,越來越多的學者、藝術家和文化遺產保護主義者參與到增城區非遺文化的保護與傳承工作中。
(三)助力增城區非遺文化傳承
對增城非遺進行一系列文創設計與研究,是保護和發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關鍵。增城區非遺文化傳承主要以傳統手工藝人、民間藝術家和民俗表演團體為主體。這些傳承人通過言傳身教、口傳心授等方式,將非遺文化傳承給下一代。而將非遺進行文創設計與研究,能推動非遺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四)為增城區非遺文化創新注入活力
在保留傳統非遺文化精髓的基礎上,增城區積極推動非遺文化的創新發展。非遺文化創新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結合當代審美需求,對傳統手工藝品進行再設計和改良;二是將現代藝術元素與傳統文化相結合,創造具有現代感的非遺文化作品;三是利用新技術手段,如數字化和虛擬現實技術,為非遺文化提供新的展示和傳播方式。這些創新舉措為增城區的非遺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使之在當代社會中煥發出新的光彩。
(五)提升增城區非遺文化產品開發
通過宣傳與傳承增城非遺文化,并通過設計與創新增城非遺文化,統一增城品牌文化形象,有助于提升增城在粵港澳大灣區城市中的城市形象和文化影響力。
增城區非遺文化產品開發主要是將當地的非遺文化元素與現代產品開發相結合,開發出具有非遺文化特色的產品。這些產品既具有很高的實用性和觀賞價值,又能夠宣傳和推廣增城區的非遺文化。目前,增城區已經開發出了一系列具有非遺文化特色的手工藝品、民俗表演藝術產品等。這些產品的銷售不僅為當地經濟發展提供了動力,也為非遺文化的傳承和弘揚提供了新的途徑。
(六)加強增城區非遺文化旅游推廣
隨著旅游業的不斷發展,增城區開始將非遺文創產品資源轉化為旅游產品,積極推廣非遺文化旅游。通過打造具有特色的非遺文化景點、舉辦非遺文化節慶活動等方式,吸引游客前來參觀和體驗。這不僅有助于提高增城區的旅游品牌形象,增加旅游收入,還有利于非遺文化的傳承和弘揚。同時,旅游推廣也使得更多人了解和關注增城區的非遺文化,為非遺文化的保護和傳承提供了更廣闊的空間。
(七)擴大增城區非遺文化教育普及面
增城區非遺文化教育普及工作主要通過學校教育、社區教育和媒體宣傳等方式進行。在中小學教育中,當地學校開設了非遺文化課程,讓學生了解和體驗當地的非遺文化項目。在社區教育中,當地政府和社會組織舉辦各種非遺文化講座、展覽等活動,提高居民對非遺文化的認識和了解。同時,媒體宣傳也是普及非遺文化的重要途徑,通過電視、廣播和網絡等媒體,擴大非遺文化的影響力,讓更多人了解和關注增城區的非遺文化。這些教育普及工作為保護和傳承非遺文化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推動了增城區非遺文化的繁榮和發展。
七、增城區非遺文化設計與研究途徑
(一)依托平臺
通過校內掛牌的形式建立平臺,命名為“增城區文創設計與研究中心”。該研發中心辦公室擬定在新實訓大樓,將借助增城區文創設計與研究中心平臺,在教師帶領下,將增城非遺文創項目引入課堂,帶進比賽,通過“項課”和“項賽”結合,指導學生研究開發增城區域非遺文創,并最終實現成果轉換。
(二)設計與研究成果多樣化
成果的多樣化,依托增城區文創設計與研究中心平臺成果轉換相對容易實現。除了文創論文及項目研究以外,將全方位展現增城本土區域非遺文化,比如非遺文創衍生品外觀專利設計、視頻宣傳、文創系列視覺設計、攝影作品等形式。
(三)“項賽”及“項課”結合研究模式
學生在教師的帶領下,將非遺文創設計項目引進競賽及課堂的形式展開,實現“項賽”及“項課”結合的創新教學模式,比如由增城區文化廣電旅游體育局主辦,正在進行的增城區第二屆非遺文化創意設計大賽等。將文創設計項目引入專業設計課程實踐教學中,通過“項賽”及“項課”結合的形式提供了更全面的研究資料和成果。
(四)校企合作育成果
通過廣州華商職業學院文創設計與研發中心與增城易彩文創研發公司進行產教融合,通過校企聯動孵化并轉換旅游文創產品與農產品文創產品。最后借助增城區文化廣電旅游體育局的支持,在增城旅游景區與農產品種植基地建立非遺文創體驗館,實現旅游經濟與鄉村經濟齊頭并進。
八、非遺文創設計與研究創新應用
將非遺文創應用于現代設計中,可以為現代設計注入豐富的文化內涵和獨特的設計風格。具體應用包括:
(一)非遺文創在時尚設計中的應用
將非遺文創的設計和工藝應用于服裝、飾品等時尚產品設計,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時尚風格。比如將增城剪紙非遺文化融入服裝設計中,制作具有地方特色的服裝款式,展現增城區民間工藝的美感。
(二)非遺文創在建筑與室內設計中的應用
將非遺文化的元素和風格應用于建筑與室內設計中,營造具有傳統文化氛圍的居住環境。比如增城荔枝文化或何仙姑文化融入增城建筑設計中,讓當地建筑更具地方文化特色。
(三)非遺文創在產品設計中的應用
將非遺文化的元素和技藝應用于產品設計,如傳統工藝品、家居用品等,提高產品的文化價值和實用性。比如將增城欖雕雕刻工藝融入家具設計中,制作具有傳統文化韻味的燈具、家具等,使家居環境更具地方文化氣息。
(四)非遺文創在數字媒體藝術設計中的應用
通過數字媒體技術,可以對非遺文化進行創新應用,開發出具有現代審美價值和實用功能的數字媒體藝術作品。例如,在數字媒體藝術設計中,可以將增城剪紙的圖案和工藝融入數字媒體藝術作品的界面設計、動畫創作等方面,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數字媒體藝術作品。通過數字媒體技術,可以將非遺文化進行數字化轉化和存儲,并通過網絡平臺進行傳播和推廣,以實現非遺文化的教育普及和傳承發展。例如,在數字媒體藝術設計中,可以通過開發非遺文化的互動游戲、在線展覽等方式,增強非遺文化的傳播和推廣力度。
九、結語
總之,對增城區非遺文化進行設計研究具有重要的意義和價值。通過對增城區非遺文化的歷史背景、文化內涵、設計元素、非遺工藝、傳承發展、設計應用等方面的研究,可以深入了解當地文化的獨特魅力和價值,為保護和傳承非遺文化提供更多的思路和方法。同時,對增城區非遺文化的研究還可以為當地經濟發展和文化建設提供有力支持,推動當地文化的繁榮和發展,并形成區域非遺文創設計與研究與當地經濟聯動發展的理論體系,對指導其他區域非遺文化服務地方旅游經濟與鄉村經濟具有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增城區非遺文化資源概述[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20(12):45-50.
[2]增城區歷史人文與地理環境概述[J].文化遺產,2019(3):20-27.
[3]趙小芳.文創設計方法與實踐[M].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19.
[4]林小燕.增城區非遺文創設計案例分析[J].藝術科技,2020(6):30-35.
[5]張小燕.傳統手工藝在現代設計中的應用與發展[J].藝術評論,2021(1):30-35.
[6]李偉.文化創意產業市場的發展前景與趨勢[J].文化產業研究,2020(3):40-47.
作者簡介:
林丹婷(1990.5-),女,廣東普寧人,講師,研究方向:文化創意、數字媒體、短視頻策劃及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