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佳楠,周 竹
(1.昆明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腎內科,云南 昆明 650032;2.昆明市兒童醫院腎臟風濕免疫科,云南 昆明 650031)
腎病綜合征是為一種臨床上常見的腎臟良性病變,其主要產生的因素可考慮為長期由于受各種病理因素的影響和作用而導致提高了腎小球基膜滲透性,從而導致降低了腎小球濾過度功能的其他各種腎小球病變綜合癥。常見小兒腎病臨床癥狀主要表現是出現低蛋白質血癥、水腫、大量蛋白尿等。鑒于小兒腎病綜合征常見的是病程較長、復發率較高、日常的飲食活動有限制性等臨床特征,所以在其臨床診斷治療過程中,更強調要切實提高臨床護理的質量,以更有效地增強護理的作用[1,2]。此項臨床研究的工作目的意在進一步探索對小兒腎病綜合征患者應用的個性化護理的干預治療方式研究和臨床的使用療效分析,現報道如下。
選擇從2020年1月-2021年12月,在本院護理56例小兒腎病綜合征患兒為主要對象,通過隨機數字法將他們分為2組,每組均為28例,對照組患兒給與常規護理,而觀察組則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進行個性化護理。其中觀察組男19例,女9例;年齡為3~8歲,平均年齡為(4.25±1.21)歲;對照組男20例,女8例;年齡為3~7歲,平均年齡為(4.35±1.29)歲。對比2組患兒的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均無差異統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已經過本院倫理委員會的批準同意。
納入標準:(1)符合《兒科學》[3]中關于臨床病理檢查符合小兒腎病綜合征的診斷;(2)病例資料完善。
排除標準:(1)合并有腫瘤樣病變的和其他有重大的臟器或組織的病變者;(2)存在嚴重精神疾病史和嚴重認知功能障礙者;(3)合并有嚴重的內科疾患者及先天性疾病者。
1.3.1 對照組進行常規護理
為能合理地降低患病小兒腎臟的正常能量代謝,以有效減少各種代謝物的產生,進而有效減輕對其腎部負荷,如患病小兒正處在腎臟急性衰竭發病的階段期間,要保證其絕對臥床靜養,如發現患者有合并下肢明顯的水腫等及繼發感染的跡象,則應當繼續保持其絕對的臥床2-3周,并且要嚴格的進行呼吸控制等活動,待病情逐漸平穩好轉后方可酌情進行下肢輕微活動;應注意保持皮膚清潔、干燥;及時更換衣物,以有效防止患兒發生被壓傷、感染的情況等。
1.3.2 觀察組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進行個性化護理
(1)心理護理:3~6周歲的孩子為小兒腎病綜合征重點發生人群,其中以男孩為主。多與患兒及家屬交談,鼓勵其說出內心感受,同時,指導家長多給患兒心理支持,使其保持良好情緒;在恢復期可組織一些輕松娛樂的活動,以增強患兒信心,積極配合治療,爭取早日康復。(2)環境護理:對病房的光照、濕度和氣溫做出適當調節;要搞好病房室內環境的設計,增設幼兒游樂設施,以減少患兒負面心情。(3)飲食護理:應給予優質蛋白、少量脂肪、足量碳水化合物及高維生素飲食。水腫明顯時應限制鈉的攝入,待水腫明顯好轉待逐漸增加食鹽攝入量。(4)預防感染護理:做好病區環境護理,定時通風和滅菌消毒;操作過程中應嚴格執行無菌操作規范。(5)藥物護理:使用利尿藥前后觀察體重、尿量、水腫變化;激素治療期間,注意觀察尿量、尿蛋白變化及血漿蛋白恢復情況,并嚴密觀察激素的不良反應;使用免疫抑制劑時,注意觀察有無出血性膀胱炎的發生,定期復查血象,觀察有無不良反應。
1.4.1 2組患兒的臨床療效
完全緩解、基本緩解、未緩解,總有效率=(完全緩解例數+基本緩解例數)/總例數。
1.4.2 2生活質量評分
應用的生活質量量表[4]對患兒的生活質量情況進行評價。
1.4.3 心理狀況評分
采用焦慮自評量表(SAS)、抑郁自評量表(SDS)對患兒的心理狀況進行評價。
1.4.4 護理滿意度
采用本科室自擬滿意度調查表對滿意度進行調查。

對照組總有效率為75.00%(20/28)顯著低于觀察組96.43%(26/28),2組相比具有顯著差異(P<0.05),見表1。

表1 2組患兒的臨床療效比較[n(%)]
觀察組患兒生活質量各維度評分情況:同伴交往(16.24±4.35)分、親子關系(16.05±4.09)分、自我概念(15.63±1.49)分、生活環境(20.49±2.42)分、軀體感覺(16.48±1.65)分、心理健康(24.40±2.70)分及總評分(95.47±7.50)分均高于對照組,2組相比具有差異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組患兒生活質量評分比較分)
2組患兒護理后SAS、SDS評分與護理前相比均降低(P<0.05)。護理前,2組患兒的SAS、SDS評分均無差異性(P>0.05);護理后觀察組SAS、SDS評分均對照組相比均顯著下降(P<0.05),見表3。

表3 2組患兒的焦慮評分與抑郁評分比較分)
對照組總滿意度為71.43%(20/28)顯著低于觀察組92.86%(26/28),2組相比具有顯著差異性(P<0.05),見表4。

表4 2組患兒的護理滿意度比較[n(%)]
小兒腎病綜合征是學齡前期兒童發生率較高一種兒童疾病,由于其病程長、部分難治性腎病綜合征兒童治療難度大,導致患兒的體內蛋白質流失而使其發生營養不良的狀況,從而對兒童的生長發育造成很大的影響。同時該病還會對患兒的心理產生一定的影響,并會影響臨床治療效果,形成一種惡性循環。在該病治療過程中,研究表明給與患兒有效的護理措施是非常有必要的[5]。
個體化護理方法是比較全新的、創新的、高效的、個性化的護理方法,它可以從患兒的身心、家庭等多方面入手實施護理照顧,滿足患兒一切正常的需要,為他們提供有效、適宜和良好的護理服務,這樣可以提高護理效率[6]。有研究報道借鑒國外德爾菲法(Delphi method)決策支持技術構建兒童腎病綜合征個性化護理模型,能為腎病患兒提供成熟、科學、可行的持續護理模式,為兒童慢性腎臟病及各人群慢性病管理提供有效參考[7]。該模式可涵蓋兒童腎病綜合征的診斷、治療、康復與護理等多個方面。該模式有利于促進患兒的康復,增強患兒和家庭的信心和滿意度,減少不良事件和并發癥的發生,降低醫療成本和資源消耗。
兒科是醫院發生醫患矛盾比較多的科室,通過加強其他方面的個性化護理是非常必要的。本研究護理內容主要有心理護理、環境護理、飲食護理、預防感染、藥物護理。心理護理是針對患兒家屬而進行的,為家屬講解疾病知識而提高其認識度,然后指導家屬疏導患兒的情緒,從而配合治療,并提升家屬和患兒的信心和配合度[8]。環境護理主要是通過布置病房,并在房間中擺放玩具,同時為其接受病房,消除患兒對疾病的恐懼[9]。藥物護理主要使讓父母明白激素治療意義和重要性,增強父母和兒童治療自信[10]。飲食護理主要引導父母正確掌握小兒合理用藥飲食的科學方法[11]。預防呼吸道感染主要是讓兒童家長了解掌握其發病的原因和主要誘發感染因素等相關基本的知識,并詳細介紹其防治的辦法,讓患病兒童家長堅持按時服藥,提高對兒童的治療依從性[12]。
本次研究中,對2組患兒分別進行常規護理和個性化護理干預后,觀察對比2組患兒臨床療效,結果顯示:觀察組患兒治療總有效率明顯優于對照組,其治療總有效率分別為96.43%和75.00%,組間差異對比統計學意義顯著(P<0.05)。觀察組患兒生活質量總評分與心理狀況評分均優于對照組,其生活質量評分分別為(95.47±7.50)分和(87.37±7.08)分,觀察組焦慮評分與抑郁評分評分分別為(30.23±3.34)分、(29.06±2.64)分和對照組(38.57±3.50)分、(37.12±2.57)分,組間差異對比統計學意義顯著(P<0.05)。觀察組患兒護理滿意度明顯優于對照組,其滿意度分別為92.86%和71.43%,組間差異對比統計學意義顯著(P<0.05)。
綜上所述,對慢性腎病綜合征的兒童進行長期個體化的護理,其在臨床上療效十分顯著,可以在短期內有效地改善患病兒童的生存品質,合理地改善患病兒童心理狀態,并能增加患兒護理的信心,在兒童臨床護理中得到普及推廣與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