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明
廉潔文化是我國傳統政治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國傳統政治文明的優秀遺產。大學校園文化屬于亞文化,是以校園人為主體、以校園文化活動為主要內容、以校園為活動范圍、以校園精神為主要特色的群體文化。高校通過對大學生開展廉潔文化教育促進了廉潔文化與校園文化的有機結合,使廉潔文化融入校園文化建設,既拓寬了校園文化建設的廣度又加深了校園文化建設,從而為建設政治清明、干部清廉的現代政治文明,構建和諧社會做出一定的貢獻。
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能否順利進行,與大學生能否清白做人、干凈做事,明辨是非、守正清廉、堅定理想信念有密切的聯系。大學生廉潔文化教育融入校園文化建設,以校園文化活動為宣傳廉潔文化內涵、意義、精髓的途徑,有助于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大學生崇廉、尚廉、愛廉的品格,引導其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健全心智、端正靈魂,堅持以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為指導,增強拒腐防變和抵御風險的能力,提高廉潔自律意識,養成廉明公正的習慣,提升個人文化修養,實現自我監督、自我管理、自我服務,幫助大學生健康成長成才。
高校教師是優良學風、校風的建設者和示范者,廉潔文化教育融入校園文化建設對高校教師師德建樹有重要意義。將廉潔文化教育引入高校課堂,引導教師始終保持如陶淵明“安貧樂道”的操守,加強自身職業道德,堅持科學發展觀,提高教師整體政治思想素質與道德品質,創優群體師德。師者須以身作則,自覺接受大學生的監督,學生在監督的過程中也會深化對廉潔的認識,樹立“以廉為榮、以腐為恥”意識,使其對走出校門進入社會后想要怎樣做人、做什么樣的人有明確的認知,營造校園廉潔文化新風,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提高全民思想文化素質,構建和諧安定、廉政社會。
腐敗是制約社會發展的惡疾與毒瘤,一日不除社會便不可安定。當今社會腐敗層出不窮,這與廉潔文化氛圍的缺失有一定的聯系,廉潔文化走進校園是反腐敗斗爭的切實需要。高校是社會各界人才的輸送地,如若高校未履行廉潔文化教育的任務與擔當,未營造“人人愛廉”的校園環境,那對各行各業來說都是一種威脅。反之,在校園內營造“廉榮敗恥”的道德風尚與文化氛圍,用清正廉潔、昂揚奮進的先進文化加以引領,不僅豐富了高校師生的精神境界,而且為和諧校園的健康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文化保障。
當前廉潔文化教育的主體應是全覆蓋的,需囊括所有人群。但高校僅僅把工作重心放到了高校領導干部,往往忽視了大學生主體。高校忽視了用馬克思主義哲學中的辯證法去看待這一問題,單純片面強調某一部門、某一主體、某一方面、某一方法,必然會顧此失彼。當前高校尚未完全建立針對校園廉潔文化建設的系統監督機制,必然會導致如對高層領導是否切實履行廉政責任不深追究、不嚴追究、不細追究。因此,高校建立系統、全面的廉潔文化教育體系和機制,是校園廉潔文化建設持之以恒、穩步高效推進的堅定保障。
如今,伴隨著人們生活質量提高,部分學生受原生家庭或是周圍群體的影響,對物質文明的追求高于精神文化建設的需求。有些大學生從邁入大學校園起就未確立明確的目標,更不用提對走入社會后形成系統的規劃,他們學習積極性不高,思想覺悟也需要提高,在思想上并不認同廉潔文化教育的重要性,認為廉潔只是與黨員干部、學校領導有關,與自己的生活遙遠,無需重視。由此可見,一方面大學生對廉潔意識還有待加強,另一方面其對廉潔文化知識比較薄弱仍須充實。部分大學生表示現有的有關廉潔文化的教材零散、不成體系、缺乏時效性與實效性,未能做到教材與時俱進、聯系生活。
伴隨著互聯網時代的迅速發展使大學生深受各大錯誤思潮的沖擊,影響其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歸根到底在于高校大學生廉潔文化自覺尚未建成。大多數高校進行廉潔教育不過是以開專題講座、演講為形式,流于表面,不對大學生進行長期、深入影響式教育,并未使大學生形成廉潔文化自覺,無法做到將廉潔內化于心、外化于形。廉潔文化教育不在于一朝一夕、也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給受教育主體時間慢慢消化、沉淀,急于求成只會適得其反。根本在于不斷夯實大學生的文化基礎,形成校園廉潔文化自覺,最后使校園性自覺演進為社會普遍性文化自覺[1]。
廉潔文化教育本就是一項系統性、整體性工作,需要建立一套完整、全過程廉潔文化教育與評估體系。逐步建立科學、完善的廉潔文化教育考核評價體系,以模塊構成科學性、參與主體廣泛性、指標權重合理性為原則,促進高校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科學性、公正性。國有國法、家有家規,完善學校的規章制度與校規校紀,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違法必究是廉潔文化教育融入校園文化建設的制度保障。其中有法可依是基礎,有法必依是中心,違法必究是保障。對高校領導干部與教師貪污腐敗行為嚴懲不貸,組建監督小組定期對其進行監察。對學生則更要加強管理,建立價值導向明確的獎懲機制如在考試中杜絕作弊現象,不允許在入黨名額上有拉票、走后門的行為,切實規范行為、維護校園秩序,徹底凈化校園風氣,構建風清氣正、清正廉潔的校園環境。
引導大學生系統認識廉潔文化要做到理論與實踐二合一、缺一不可。在理論層面,厚植大學生的文化基礎。通過課堂這一主渠道講授基礎文化知識,包括廉政文化內涵、意義以及需要學習的典范并促進學生理解。引導學生學習典型、以先進典范為“頭雁”,給予大學生強有力的榜樣力量,增強示范效應。在實踐層面,廉潔文化教育能否具有實效性,根本在于能否內化于心、外化于形,重在踐行。廉潔文化教育絕不能“紙上談兵”,需要貼近實際、貼近生活。引導學生把廉政文化教育的理論層面上升為實踐層面,變成自覺意識,并以此為標準約束自身行為。輔之以高校為單位烘托廉潔文化氛圍,使學生深知廉潔文化教育對做人的品德、對培養社會主義建設的接班人、對國家現代化建設的重要性。培養學生堂堂正正做人、認認真真求知、勤勤懇懇敬業、清清白白做事的價值觀念,讓立德樹人種子落地生根。
推進新時代高校廉潔文化建設,要立足各高校發展實際,深入挖掘學校的特色文化,鞏固拓展黨史學習教育成果,豐富廉潔文化建設思想,積極推動形成良好的政治生態和校園文化。高校廉潔文化建設需要營造一種廉明校園環境,使大學生耳濡目染、自覺接受熏陶。大力將廉潔文化與各高校校風、校訓、校園精神融合,積極營造崇廉尚潔的校園文化氛圍,發揮環境育人的作用,切實增強廉潔文化建設的實效。廉潔風氣縈繞整個校園,大學生從中融入清廉風氣的氛圍。使廉潔文化教育不再以枯燥的理論教授為途徑,而是可感、可信、可觸的,達到潛移默化的效果。
在實際工作中,一方面引導大學生積極學習以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為指導、以新時代主流意識形態為根基的理論知識,使學生深刻剖析腐敗產生的經濟、政治、文化等根源;另一方面在教學中落實反腐倡廉政策,融合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的任務與所取得的成效,使學生自覺承擔起時代賦予的使命與擔當。在這一過程中,不容忽視對大學生進行品行道德層面的教學,發揮道德模范的作用[2]。融“廉意”需養心,春風化雨地在大學生心中埋下廉潔的種子,代代傳承定能長成抵御誘惑的繁枝密葉。
高校必須成為學生的引路燈塔,指引學生健康成長成才并以實際行動回饋社會。同時,加快解決當前大學生廉潔文化教育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努力促進廉潔文化融入校園文化建設,營造清正廉潔、公正和諧、積極向上的育人環境,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