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婷婷,高春艷,徐明輝,趙喜娟,陳 麗,李健爽
(哈爾濱醫科大學大慶校區醫學檢驗與技術學院,黑龍江 大慶 163319)
課程思政是以課程為載體,以各學科知識中蘊含的思政元素為切入點,以課堂實施為基本途徑,以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為核心開展的育人實踐活動[1]。醫學專業課程中蘊含著豐富的思政元素,如科學精神、人文精神等,深入挖掘并恰當融入專業課程教學中,有助于提升學生的人文素質。本文以醫學檢驗技術專業臨床基礎檢驗學技術課程中的Rh 血型內容為例,從課程特點出發,深入挖掘其中蘊含的思政元素,通過案例討論、情景模擬、文獻分析等尋找思政教育的切入點,闡述如何在專業課程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愛國之情、專業素養、社會責任感、職業認同感,從而培養優秀的醫學檢驗技術人才,同時為醫學檢驗技術專業課程思政提供參考。
在掌握Rh 血型系統知識的同時,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獻血法》引導學生樹立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自信,通過自發組織“稀有血型之家”等弘揚“友善”這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通過浙江大學研究團隊“通用熊貓血”研究成果激發學生科學研究的動力,從而增強對國家和職業的認同感、自豪感,成長為有責任、有擔當、有仁心的優秀醫學檢驗技術人員。
1.2.1 Rh 血型的發現過程——科學研究精神 奧地利病理學家卡爾·蘭德斯坦納被稱為“血型之父”,他在1900 年發現了ABO血型系統,為現代安全輸血提供了理論指導,于1930 年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1940 年他和Wiener 做動物實驗時,用恒河猴的紅細胞多次免疫家兔所獲得的抗血清與白種人的紅細胞進行反應,結果發現85%的人的紅細胞可被這種血清凝集,15%的人的紅細胞不能被這種血清凝集,說明發生凝集的人的紅細胞具有與恒河猴紅細胞相同的抗原,因此他們以恒河猴的英文Rhesus 的前兩個字母將該研究成果命名為Rh 血型系統。
相關知識領域杰出人物介紹是學生最希望引入專業課程的思政元素之一。通過對卡爾·蘭德斯坦納的介紹,引導學生學習科學家對真理孜孜以求、不斷探索的鉆研精神以及專注科學、獻身科學的職業信念。通過卡爾·蘭德斯坦納發現Rh 血型系統的經歷,向學生闡明科學研究的重要性,同時揭示科學研究工作需要加強團隊合作,培養學生不斷學習、大膽探索、鍥而不舍、持之以恒、勇于創新以及團隊合作和奉獻精神,讓學生認識到科學研究重要性的同時堅定投身科學研究的決心。
1.2.2 謝曉蓉輸血事件——人文與職業素養 1997 年5 月30日,一個名叫謝曉蓉的15 歲女生被一輛小貨車撞倒后送到天津醫院。謝曉蓉是Rh 陰性血,當時我國的輸血法規中并沒有規定第一次輸血要檢測Rh(D)抗體,天津醫院兩個月內為她輸了兩次Rh 陽性血。當謝曉蓉再次入院做手術檢驗血型時,發現其血型為Rh 陰性,于是終止了輸血。但錯誤的輸血導致了兩個后果:一是謝曉蓉今后不可再接觸Rh 陽性血,否則會出現溶血反應危及生命;二是謝曉蓉今后懷孕胎兒若是Rh 陽性血,可能會產生胎兒溶血死亡的后果,而現代醫學無法確保謝曉蓉孕育Rh 陰性血的胎兒。經過謝曉蓉母親的長期訴訟,最終法院判決天津醫院承擔60%的責任。
社會事件因其爭議性和話題性也是深受學生喜歡的思政素材。通過這一事件引導學生分析錯誤輸血導致兩個后果的原因,培養學生知識運用和臨床思維能力;進一步拓展輸血法規、職業操守、人文關懷等方面內容,強化價值觀教育和職業道德教育,讓學生明白作為未來的醫生除具有扎實的理論基礎和精湛的臨床技術外,還要學習相關醫學法規,這樣才能維護醫患雙方權益,構建和諧醫患關系。
1.2.3 “稀有血型之家”的建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奉獻精神 Rh 陰性血因在我國漢族和其他大部分民族人群中所占比例稀少而被稱為“熊貓血”,血型稀有,愛卻不稀缺。2005 年林峰在深圳發起和創建“稀有血型之家”,這是由Rh 陰性血志愿者共同組成的一個民間公益互助網站,是國內最大的以稀有血型為主題的民間公益門戶網站,倡導Rh 陰性血型者互幫互助。目前“稀有血型之家”已登記稀有血型會員數萬人,覆蓋我國多個省市,成功開展全國稀有血型救援數千例。這些人身體力行踐行“友善”這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譜寫出美好人間的濃濃大愛,傳承了中華民族的高尚美德——奉獻精神。以此引導學生發揚助人為樂、無私奉獻的精神,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與職業使命感。
1.2.4 “通用熊貓血”問世——科研創新精神 2020 年3 月,浙江大學研究團隊在Science Advances發表了Surface-anchored framework for generating RhD-epitope stealth red blood cells[2]一文,其研究成果主要是根據紅細胞的結構特點,通過三維水凝膠支架屏蔽紅細胞表面的D 抗原,利用這樣的“易容術”將RhD陽性的紅細胞改造成RhD 陰性。這項研究展示了良好的臨床轉化前景,有望為臨床輸血提出新的解決方案。
通過引入Rh 血型相關前沿知識拓寬學生的視野,強化學生“科技興醫、科技強國”理念;引導學生明白科學研究精神是人類精神中不朽的旋律,激勵著人們驅除愚昧、求實創新,并不斷推動社會進步。醫學科學精神是科學精神在醫療衛生實踐中的應用與體現,是對生命醫學的執著研究精神,只有善于探索、勇于創新才能推動人類醫學事業的進步,堅定學生為祖國醫學事業發展做貢獻的信念。
依據課程教學內容設計思政主題,具體見圖1。

圖1 Rh 血型課程思政主題設計Figure 1 Rh blood group course Ideological & Political theme design
通過自制視頻《求助:急需熊貓血》引入本節課學習內容,介紹《中華人民共和國獻血法》的立法過程和意義,讓學生明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課堂上通過講授、案例討論、情景模擬等教學方式將專業知識與思政元素相結合,具體教學方案見表1。
通過參觀血站及無償獻血等課外拓展活動強化專業知識與思政目標,讓學生切身感受每一次獻血都是愛的傳遞,體現“勇于奉獻、關愛他人、回饋社會”的社會責任感和溫暖情懷,在奉獻愛心的同時升華自己,實現人生價值。每年的6 月14 日是“世界獻血日”,通過讓學生自制宣傳海報,呼吁更多人積極參與無償獻血活動。這些實踐不僅有助于豐富和完善學生的知識體系,引導其將理論知識與臨床實踐相結合,也能讓學生在活動中逐步形成正確的專業價值觀。
課程思政教學效果主要表現在學生道德素養的提高上,其影響是長期甚至終身的,并不能單純以數據形式呈現。目前課程思政教學效果評價仍缺乏完善的評價機制,對于短期教學效果主要采用同行教師評價和學生問卷調查方式[3]。
本次課程思政教學設計充分挖掘了Rh 血型相關思政元素,并將其融入課堂教學的多個環節,做到了將專業知識傳授與立德樹人有效融合,得到了學校督導及專業教師的認可。課程結束后,對學生發放自行設計的問卷以評價教學效果,內容主要包括對此次教學的基本態度(授課形式滿意度、思政內容感興趣度、思政教育認可度),課程思政對專業知識學習的作用的評價,學習興趣等。共發放問卷92 份,回收有效問卷92 份,有效回收率為100.0%。調查結果顯示,94.5%的學生非常認可和贊同本次課程思政設計與實施,提示取得了良好教學效果。
問卷調查結果顯示,91.3%的學生認為課程思政有利于激發學習興趣,89.1%的學生認為課程思政有利于理論知識的理解和掌握,而前沿知識拓展則可以豐富知識儲備。
專業課由于自身的知識結構特點,理論內容多枯燥乏味,很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要達到理想教學效果,就要引入學生感興趣的內容來吸引其注意力。本次教學實踐將專業教學與案例分析、情景模擬、社會事件等相結合,如在Rh 血型的臨床意義教學中,引入新生兒溶血病案例,開展“Rh 陰性血婦女能否生育二孩”的討論,進一步引導學生思考對有生育能力的Rh陰性血女性輸血時要注意的問題,通過理論實際相結合深化對專業知識的理解。再如通過對“若是有生育能力的Rh 陰性血女性在危及生命的情況下只能輸注Rh 陽性血,該如何選擇”“生命權與生育權哪個更重要”等倫理學問題進行探討,將解決問題的知識與技能融入現實生活中,讓學生感受專業知識與思政教育的自然融合。
調查顯示,92.3%的學生認為本次教學實踐能夠實現立德樹人,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作為隱性教育的課程思政是以滲透于專業課程之中的方式存在和運行的[4],只有將思政元素生動、形象地呈現出來,進一步引導學生理解所學知識的思想內涵及意義,才能全面提升其綜合素質。在本次教學實踐中,課外拓展活動受到大部分學生的認可。參觀血站后,有的學生通過血站工作人員的介紹,充分了解了血站的工作性質,對無償獻血也有了更深的理解,回校后就加入無償獻血隊伍中,積極踴躍獻血;有的學生了解了從登記、體檢、血液采集到各種血液制品的制備檢測再到血液儲存及運輸的全過程后,直言感受到生命科學的偉大,堅定了為人類醫學事業奉獻的決心;有的學生從血站對每袋血液的嚴格管理認識到血液檢測安全的重要性,也意識到自己將來的工作需要極高的專業素質和極強的責任心。學生普遍認為參與課外實踐活動后,思想認識水平得到了提高,獲取知識的成就感和社會責任感得到了增強。
根據調查問卷的開放性題目“對課程思政教學的建議”,發現此次教學設計與實踐中的不足:(1)思政元素應多元化,可以將愛國主義、民族自豪感、法律意識、環保意識等更多內容融入教學;(2)對于思政教育形式,學生更希望采用微電影、動畫等多種形式,同時實踐環節的思政教育也是學生感興趣和希望加強的;(3)盡管采用了案例分析、討論、情景模擬等方式,但整體教學手段仍傾向于傳統教學,應根據教學內容與思政元素的契合點,選擇多元化教學方式,引導學生深入學習。
本研究將思政教育融入Rh 血型教學中,不僅能幫助學生理解理論知識,還能引導其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增強職業認同感,實現全方位育人。而在教學設計、實施過程中,專業教師的育人理念也得到了更新,實現了教學相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