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坤亮
摘要:因材施教對于提高教育質量,實現教育高質量發展具有重大意義。在義務教育階段有效落實因材施教,是當前課程教學改革的一個關鍵舉措。通過對2022年頒布的義務教育各門課程標準的文本分析,梳理差異化教學、個別化指導和個性化學習三種實施因材施教途徑的具體指向,從提供技術與資源支持、提升學生學習能力和系統思考教學各要素三個方面提出有效落實的建議,以期為實踐提供指導與啟示。
關鍵詞:義務教育;因材施教;課程標準;文本分析
中圖分類號:G451.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2023)18-0015-04
源于孔子的因材施教教育思想,歷經兩千多年的傳承、創新與發展,在教育邁進高質量發展的新時代,被賦予更高的價值與使命。實施因材施教,對于實現公平而優質的教育,促進學生全面、健康而有個性的發展具有深遠的意義。新頒布的《義務教育課程方案(2022年版)》[1]將“面向全體學生,因材施教”作為義務教育課程應遵循的一個基本原則,并將“落實因材施教”作為深化教學改革的一個重要方面。可見,在義務教育落實因材施教已是當前深化課程教學改革的關鍵舉措。
一、實施因材施教的途徑分析
《義務教育課程方案(2022年版)》在闡述深化教學改革中提出“落實因材施教”,具體內容為“創設以學習者為中心的學習環境,凸顯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開展差異化教學,加強個別化指導,滿足學生多樣化學習需求。……發揮新技術優勢,探索線上線下深度融合,服務個性化學習”。這從課程實施層面指明了實施因材施教的主要途徑,即以學生為主體,借助信息技術支持,開展差異化教學、個別化指導和個性化學習,以滿足學生多樣化學習需求。為此,針對各課程標準中對于因材施教的相關闡述,聚焦上述三種途徑進行分析,可以看出:第一,各課程標準都提及實施因材施教的途徑,大部分課程標準不僅在課程理念中提出,還在教學建議、評價建議、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中提出實施因材施教的具體要求和措施;第二,各課程標準提及的實施因材施教的途徑都指向差異化教學、個別化指導和個性化學習,且絕大部分課程標準涉及其中的兩種或三種路徑;第三,對于三種途徑,各課程標準提及的頻率由高到低依次為差異化教學、個性化學習和個別化指導,其中對于差異化教學,幾乎所有的課程標準都提及,且涵蓋課程標準中的四個部分。
整體而言,新頒布的義務教育各課程標準都十分關注因材施教原則在課程教學中的落實,且同時考慮差異化教學、個別化指導和個性化學習三種實施途徑。此外,信息技術融入課程理念、教學、評價、資源中,為三種途徑的實施提供支持。
二、因材施教實施途徑的具體指向
對于差異化教學、個別化指導和個性化學習三種實施因材施教的途徑,根據各課程標準的闡述,進一步梳理其指向的具體內容。
(一)差異化教學的具體指向
差異化教學是指根據學生的知識與能力基礎、學習需求、個性特點等,采取與其相適應的不同的教學策略和方法,以達成預期的教學目標。各課程標準中有關差異化教學的闡述主要涉及目標、內容、方式、評價和資源五個方面。
1.制定教學目標既要體現共同要求,又要兼顧個性要求
教學目標的設計或制定,除了要基于課程標準和教材內容,還要充分考慮學生在認知水平、能力基礎、個性特點、興趣愛好等方面的差異。所制定的教學目標既要體現課程標準對全體學生的共同要求,也要體現不同學生的個性要求,確保達成共同基礎的同時獲得個性發展。因此,教師在確立教學目標時,要進行多維度的學情分析,了解學生在知識、能力、動機、情感等方面的準備情況,據此基于課程標準設計兼顧不同層次、不同類型學生的教學目標。
2.設計多層次學習任務,合理組織安排各類學習活動
教學內容的選擇和設計一方面要依據教學目標和教材內容結構,同時也要考慮學生不同的認知特點、發展水平、經驗基礎、興趣需求等,設計能夠體現不同認知水平的多層次的學習任務,合理組織和安排符合不同認知特點與興趣需求的形式多樣的學習活動。以體育與健康學科為例,教學內容的選擇和設計要充分考慮學生的生長發育特點、體質狀況、運動基礎、興趣需求等,保證教學的基礎性、多樣性和系統性,引導學生在體驗不同運動項目魅力的基礎上掌握專項運動技能。
3.采用適宜的教學方式,提供必要的支架支持
教學方式的選擇和采用要關注學生在認知、需求、學習狀況等方面的個體差異,融合信息技術和數字化資源,根據學生的需要提供多樣且適宜的方法和策略。對于教學進度和教學支持,可以根據學生的學習基礎和能力水平提供不同的進度安排和學習支架;對于活動組織開展,可以采用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等。因此,教師在選擇教學方式時,除了要考慮教學目標要求和教學內容特點外,還要考慮學生學情,為不同學生提供合適的學習路徑。
4.選用適當的評價內容和方式,布置具有層次性和選擇性的作業
教學評價的設計與實施要關注學生在年齡、興趣、能力、學習基礎、個性特點等方面的差異,選擇和運用適當的評價內容和方式,充分發揮評價的診斷、激勵和促進功能。就評價方式而言,除必要的紙筆測試評價外,還要采用表現性評價,學生可以根據自身特點運用諸如繪畫、制作、演講等不同形式呈現學習結果。對于作業評價,要針對不同學生的認知特點、能力差異等設計和布置不同層次水平、不同類型、不同完成方式的作業供學生選擇,在完成共性作業的同時兼顧個性作業。
5.提供多樣化的資源,支持自主、合作和探究學習
教學資源的提供要關注不同學生的學習需要和學習特點,借助信息技術和數字化平臺,提供學習內容、學習目標、學習素材及評價方案等能滿足不同學生需求的,多樣且豐富的數字化資源,支持教師各種教學活動的開展,促進學生的自主、合作和探究學習。以勞動課程為例,要注重從學校和學生特點出發,充分利用好各方面資源,為學生的三類勞動選擇適合的時間和空間。
(二)個別化指導的具體指向
個別化指導是指根據學生的知識與能力基礎、學習需求、個性特點等,對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存在的各種問題給予有針對性的指導。個別化指導主要涉及指導的內容和方式兩個方面。
1.針對知識技能、過程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進行個別化指導
對于學生的個別化指導不僅僅是知識技能方面,還要關注認知、思維、策略等過程方法方面,以及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是全面的學習指導。在指導時,教師尤其要關注對學生價值觀念、情感態度、學習方法等以往可能有所忽略的方面的針對性指導。例如,課堂互動中,教師要全面關注學生在知識基礎、認知過程、思維方式、情感態度等方面的表現,深入分析這些表現及其影響因素,及時給予有針對性的指導。此外,教師要突出和發揮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根據學生的不同情況,對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學習方法指導。
2.依據評價結果提供個性反饋和個別化指導
個別化指導需要通過課堂評價和作業評價,準確了解學生在學業表現、學習策略、價值觀念、情感態度等方面的優勢和不足,并根據學生的特點,采取多種方式提供有針對性的指導。可以借助信息技術和大數據的支持進行及時的分析和診斷,并根據診斷結果推送個性化的資源予以指導。學校要加強家校協同,建立監控、指導、評價、激勵機制,適時交流和開展個性化指導。
(三)個性化學習的具體指向
個性化學習是指根據學生不同的學習需求與興趣,選擇適合學生自己的學習內容、學習方式和學習進度,達成自定的學習目標和結果的過程。
1.開展信息技術與教學深度融合的個性化學習
個性化學習過程需要信息技術平臺、工具等的支持。在技術的支持下,根據學生自身的學習需求與特點,通過進行線上線下融合教學,采用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等方式,實現個性化學習。在個性化學習過程中,學生采取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與互動交流方式主動學習。以英語學科為例,教師要推進信息技術與英語教學的深度融合,合理利用、創新使用數字技術和在線教學平臺,開展線上線下融合教學,為滿足學生個性化學習需要提供支持。
2.針對學習結果進行個性化評價和解讀
個性化學習的一個重要體現是學生根據實際需求達成不同的學習結果并對學習結果予以個性化和發展性的評價和解讀。個性化學習的結果主要包括課堂學習結果和作業完成結果,對其都要根據學生的不同特點作出有針對性的評價和解讀。對于課堂學習結果,教師要根據不同學生的教學目標達成程度,并結合學生的課堂表現,給予個性化的反饋和指導。對于作業完成結果,教師應認真批改作業,及時反饋學習信息,針對學生素養發展和個性特點提出反饋意見。
3.利用資源支持和促進個性化學習
資源是確保個性化學習高質量開展的關鍵要素,要根據不同學生的認知水平、個性特點、興趣需求等提供諸如文字、視頻、虛擬仿真實驗等豐富多樣的資源,突破教學時空,以滿足學生個性化學習的需求。具體而言,一方面,要注重開發和利用文本、數據、圖片、音頻、視頻(動畫)、軟件等多種媒體類型的數字化教學資源,豐富師生互動交流方式,增進學習體驗和探究,促進學生個性化學習;另一方面,可結合課堂教學的重點、難點和典型問題等錄制微課,拓寬學習時空,滿足不同水平和興趣特長學生的個性化學習需求。
三、實施因材施教的啟示與建議
在教學實踐中,要確保差異化教學、個別化指導和個性化教學這三種途徑得以有效落實,既需要技術與資源的支持,也需要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還需要系統思考教學的各個要素。
首先,實施因材施教需要技術與資源的支持與保障。信息技術與因材施教深度融合是教學信息化發展的必然要求[2],也是大規模實施因材施教的重要路徑。《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提出了教育信息化的基本理念,注重因材施教是其重要的內容[3]。在信息技術和數字化資源的支持下,有望破解“因材施教”的難題[4]。首先,信息技術平臺、工具與資源的使用,有助于差異化教學的深入開展;其次,基于大數據的精準學情分析與個性化推送,大大提高了個別化指導的針對性和時效性;最后,智能化學習環境的構建與數字化資源的提供,便于線上線下融合學習的開展,保障了個性化學習的實現。
其次,實施因材施教需要提高自主、合作和探究學習能力。提高學生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學習能力是實施因材施教的根本路徑。一方面,因材施教除了教師根據學生的差異采用適切的教學方法和策略外,更為重要的是學生能夠根據自身的需求和特點自主規劃學習目標、內容和進程,并自我監控學習過程,及時調整策略,必要時能夠尋求同伴合作,共同探究。另一方面,自主、合作和探究學習是契合因材施教的教與學的方式,不管是差異化教學、個別化指導,還是個性化學習,都需要學生具備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學習能力。自主、合作和探究學習的本質是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激發學生的興趣和潛能,讓學生主動建構知識、提升能力,獲得最佳的自我發展,這也是實施因材施教的要義所在。
最后,實施因材施教需要系統思考目標、內容、方式、評價等要素。從已有研究來看,因材施教的“教”包括教學的目標、內容、方法、評價等,是實施教學的全過程。在實施因材施教時,應根據學生差異,依據課程標準與教材內容,確立共性與個性相結合的教學目標;進而基于教學目標,選擇和設計適合學生各自認知水平的學習任務,符合學生各自興趣習慣的學習輔助材料,以及采用匹配學生各自學習偏好或智能傾向的方式呈現教學內容;然后采用適合學生需要與特點的教學方式,如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等;最后,采用多樣的評價內容與方式,并根據評價結果給予學生個別化指導。
因材施教對于提高教育質量,實現教育高質量發展具有重大意義。新頒布的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各課程標準充分體現了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并提出了具體的實施途徑,具有很強的指導性和操作性。遵循這些路徑,通過不斷的實踐探索和經驗總結,可以讓因材施教真正得以實現。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課程方案(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4.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奮戰2020 確保“收官之年”圓滿收官[EB/OL].(2020-01-11)[2023-06-02].http://
www.moe.gov.cn/jyb_xwfb/gzdt_gzdt/moe_1485/202001/t20200111_415187.html.
[3]顧明遠,滕珺.《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與全球可持續發展教育目標實現[J].比較教育研究,2019(5):7.
[4]劉邦奇.智能技術支持的“因材施教”教學模式構建與應用——以智慧課堂為例[J].中國電化教育,2020(9):31.
責任編輯:趙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