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靜靜 尹連春 李寧 李莉 孫秀娟 張婷


【摘 要】 山東省淄博市博山區特殊教育學校積極探索繪畫與手工課程和康復課程一體化的建構與實踐,以促進特殊兒童適性發展為目標,以培智學校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為依據,構建“三段九級一體化”課程體系,形成了“六環六步雙評”實施路徑,實現了繪畫與手工課程目標和康復訓練課程目標的有效融合,使特殊兒童的教育康復效果最優化。
【關鍵詞】 培智學校;康復;繪畫與手工
【中圖分類號】 G764
辦好特殊教育,使特殊兒童享有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是新時代特殊教育面臨的新挑戰。國家第一、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計劃要求,為殘疾學生提供個別化教育和康復訓練,探索教育與康復相結合的特殊教育模式。《培智學校義務教育課程標準(2016年版)》明確指出,在具體的教學活動中有機融入康復訓練。山東省淄博市博山區特殊教育學校(以下簡稱學校)以課程統整為開發理念,積極探索“三段九級一體化”繪畫手工藝術康復課程體系,形成“六環六步雙評”實施路徑,有效發揮繪畫與手工課程獨特的教育功能,使學生在動作發展、感知記憶等方面得到提升,更好地適應學校、家庭和社會生活。
一、項目背景與價值
近年來,培智學校的教育對象發生了巨大變化,接收的特殊兒童障礙程度較重,障礙類型呈現多樣化、復雜化,中重度智障、腦癱、孤獨癥等特殊兒童逐漸增多。這些特殊兒童除智力障礙外,大多伴有運動、感知覺、溝通與交往、情緒與行為等功能障礙或發展遲緩,有多種康復需求。學校原有的繪畫與手工課程不能滿足特殊兒童多樣的教育教學需求,原有課程注重單一的知識技能傳授,忽略了言語語言、認知、情緒等其他課程內容的整合;康復訓練課程也僅聚焦在單調、刻板的功能訓練上,而忽略對其他課程內容的整合。本項目針對特殊教育學校有康復需求的特殊兒童,根據兒童的不同障礙類型,積極探索繪畫手工藝術康復課程一體化的構建與實施,重點解決在繪畫與手工活動中有機融入康復訓練的問題,發揮繪畫與手工藝術課程獨特的教育與康復功能,使特殊兒童在藝術活動中改善功能障礙、開發特長潛能。
12年來,學校以促進特殊兒童適性發展為目標,以培智學校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為依據,聚焦藝術教育與康復課程割裂問題的解決。以課程統整為路徑,搭建了“三段九級一體化”繪畫手工藝術康復課程體系,明確了“六環六步雙評”實施路徑,最大限度地促進特殊兒童功能改善和潛能開發。一是以課程統整為開發理念,以課程標準為依據,基于特殊兒童的生活需要,分別構建了“學前—義教—職教”三個學段的“基礎—提升—拓展”三級課程,形成小步子多循環、前后銜接、依次遞進、線上線下資源整合的一體化課程體系。二是以課程教學有效實施為目標,深耕課堂教學,堅持個別化教育理念,形成了“信息搜集—測量評估—制訂計劃—方案實施—實時評價—評價調整”的課程實施六個環節、“測—趣—美—展—評—拓”的六步課堂教學架構、“雙評”(前測+后評、功能評估+教育評估)嵌入的課堂教學新模式。
二、項目實踐與運用
(一)以課程統整為開發理念,構建“三段九級一體化”課程體系
根據特殊兒童的身心特點,學校堅持“一體化、個別化、生活化”和“科學性、特殊性、融合性”的“三化三性”原則,從課程目標、課程內容、課程實施、課程評價等要素入手,將繪畫與手工、康復訓練兩大課程進行整合重構,打造了“學前段—義教段—職教段”三個學段的“快樂健康—平等健康—幸福健康”系列課程(見圖1),構建了符合特殊兒童身心特點和課標要求的目標、內容、實施、評價的課程體系,實現了國家課程校本化。
一是以課標為導向,明確了課程“總目標—分目標—階段目標”三大目標,形成了相互關聯、螺旋上升的一體化目標體系。基于國家課程改革政策的相關要求,堅持立德樹人,根據特殊兒童的身心特點,實現了三大目標的有效整合。橫向融合了繪畫與手工、康復訓練兩大課程的目標,確定了“會設計、能動手,會表達、能溝通,會審美、能認知,會分享、能體驗”的課程總目標。縱向整合了兩大課程各領域目標,打造了三個學段的分目標和階段目標,形成了縱橫交叉、相互關聯、螺旋上升的一體化課程目標體系。
二是以課程目標為基礎,圍繞“繪畫與手工、康復訓練、康復技術”三大領域實現了三向融合,構建了前后銜接、依次遞進的一體化課程內容體系。基于特殊兒童的生活需要,依據課程目標,堅持課程的一體化設計,通過內容重組滲透、康復技術融入,實現了三大領域的三向融合(見圖2)。各領域內容按照“基礎—提升—拓展”螺旋上升、優化再造,構建了小步子多循環、前后銜接、依次遞進的課程內容體系。在保證課程完整的前提下,以一條或幾條邏輯主線為統領,通過單元主題的方式,將各個領域的目標、內容等有機融入具體課程活動方案中,實現了各項領域課程要素的共融互通。在具體課程活動方案中,通過優化流程、重組內容、再造課程,實現了繪畫與手工、康復訓練課程目標、內容、資源的有效融合。
三是堅持個別化教育理念,以學校為主渠道,整合多方資源,探索了“家庭—學校—社區—高校”四位聯動育人平臺。以學校為主渠道,打造“藝術+康復”課程資源教室,重塑“校園+節日”課程陣地,使家庭、學校、社區、高校緊密聯動,共同育人。
四是堅持以生為本理念,圍繞兩項評估,依靠“學生—教師—專家—家長”四大評價主體,構建了一體化多元評價體系。學校根據不同學段特殊兒童的差異,圍繞功能和教育兩項評估,依靠四大評價主體,實現了評價主體、方式、內容的多元化,初步構建了多元評價體系。
(二)以課程教學有效實施為目標,打造“六環六步雙評”實施路徑
學校以“愛潤成長、和美特教”為核心,尊重特殊兒童差異,優化課程實施流程,確定課堂教學架構,確保目標始終在場,評價嵌入教學全程,打造了“六環六步雙評”教學評一致的實施路徑。
一是優化實施流程,學校確定了“信息搜集—測量評估—制訂計劃—方案實施—實時評估—評價調整”六個實施環節。從特殊兒童的教育教學需求出發,尊重個體差異,優化實施流程,最大限度地滿足特殊兒童的藝術教育與康復需求,實現兒童最優發展。
二是堅持教康一體,深耕課堂教學,打造了教學評一體的“六步雙評”藝術康復課堂。學校通過涂鴉、拓印、揉搓等繪畫與手工活動提高特殊兒童的手部精細動作能力;通過互動繪畫、繪本故事等溝通與交往康復活動,發展和提高特殊兒童的溝通與交往能力,促進他們言語能力的發展,通過觀察作品、顏色配對、揉搓陶泥、視聽游戲等活動,進行感知覺康復訓練,發展和提升特殊兒童視覺、聽覺、觸覺等感知覺能力;同時,有機融入音樂治療、名畫欣賞等,起到喚醒、激勵、撫慰等作用,進而改善特殊兒童的不良情緒行為,開發他們的潛能。
在繪畫手工藝術康復課程一體化建構中,學校有機融入直觀演示、游戲教學、個別指導等教學方法,以“測(課前評測、明確雙標)—趣(以美激趣、陶冶情操)—美(以美啟智、以美促康)—展(作品展示、以美化心)—評(課后評價、反思教學)—拓(拓展延伸、融入社會)”六個步驟為基本架構,開展“雙評”(前測+后評、功能評估+教育評估),打造教學評一致的“六步雙評”課堂教學新模式。
12年的課程改革,學校重塑課程建構理念、重組課程建設體系、重建課程實施流程,讓特殊兒童在涂鴉繪畫與手工制作中感受藝術,改善功能,開發潛能。200余幅學生作品發表或獲獎成果先后獲山東省教學成果一等獎、全國教科研成果二等獎、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輻射帶動全國100多所特教學校。
本文根據2022年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二等獎項目“培智學校繪畫手工藝術康復課程一體化的建構與實踐”整理撰寫。
(作者單位:山東省淄博市博山區特殊教育中心學校,255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