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慶新 侯艷梅
(沈陽化工大學 1.馬克思主義學院;2.人文與藝術學院,沈陽 110142)
父權制的概念最初起源于社會學,它代表著一種社會結構,而在這個結構中家庭是基本單位,父親就是家長。父權制給予父親最高的地位和權力,具有男性支配范式的特點。父親的觀念和態度常以科學的面目出現,人類的興趣、抱負和成就被視為男性之責,他們扮演著父權制分配的傳授價值觀念和教育下一代的家庭角色,而這些都成為父權文化的制品。父權制不是自然的,它是隨著社會的發展而產生且變化的,所以它也不是永恒的。中國古代的法律是儒家化的法律,對父權的規定具有濃厚的道德和倫理色彩。二十世紀九十年代,持續了數千年之久的父權作為一種家庭核心制度,基本被“邊緣化”了[1]244。直至今天,下一代的思想、道德觀念仍在發生著轉變,個體的情感、欲望與需求在當代家庭中占據了重要位置,他們對父母的反叛愈加激烈,親子權利之爭的矛盾愈發突出。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末,夫妻關系取代父子關系,成為家庭關系的主軸,重視家庭人與人之間的情感關系和幸福與否的私人化家庭蔚然興起,家庭中成員重要性日漸突出。在這一過程中,我們所看到的是家庭的規模與結構的轉變,但這種轉變的實質則源于父權文化的逐漸弱化。父權文化在家庭結構約束力的減弱,帶來了“個體化”即個人的解放。齊格蒙特·鮑曼指出,“個體化”解放是通過遺傳、天生的社會屬性等獲得的屬于自己的確定性中解放出來的[1]255。這種變化被視為現代社會最明顯和最潛在的特征,青少年被認為是“個體化”特征最為顯著的群體。個體對于自主性的追求是代際沖突的導火索。這種個人權利的強調并沒有同時保持對家庭中他人權利的尊重,以及對社會的負責,這是一種“自我中心”的觀念。私人生活的發展,使青少年的個體性和主體性的發展基本被限制在家庭的私人領域之內,進而導致了“自我中心主義”的泛濫。個人在這種思想下只強調權利,忽視對他人和公眾的義務與責任,從而變得無公德之心,不利于他們的成長和發展。
親子沖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孝道文化的式微,這既是情感性的,也是社會性的危機。當社會不再敬畏權威,父權文化也就失去了生存的土壤。傳統家庭幾乎是家長制的,長輩與晚輩的沖突因受到傳統觀念的束縛而表現為壓抑下的祥和?,F代性的家庭,這種沖突表現得直接且激烈。父權文化的弱化使孝道文化衰落,個人權利意識增強,個體平等在家庭中表現得尤為突出。加之現代家庭父母放任的教養模式,學校的孝道教育缺位,部分青少年孝道觀念淡薄、缺乏感恩之心,有的公開向傳統的孝道文化和父母養育之恩的觀念提出挑戰。他們被多元化的社會觀念浸潤,擁有更多的自我意識,打破了過往的傳統文化,建構了新型的青少年文化且這種文化具有強烈的反權威的傾向。傳統價值觀念特別是儒家倫理對家庭生活的影響深遠,孝道傳統無論如何都是維系家庭情感的文化外殼。少數青少年拋開所有禮儀尊卑,使親子沖突逐漸升級成為全社會熱議的話題。
先天生理因素與后天環境因素共同作用于青少年“個體化”的過程。父權文化作為個體自我形成過程中的環境因素影響較為突出,而從生物進化學角度,青少年時期尋求自主、追求獨立是順應自然的,他們從心理上有想遠離父母的需求是有內在進化基礎的。遠離父母的行為廣泛存在于哺乳動物中,反映出他們對外界環境有更多的好奇與探索,并促進個體更好地適應外界環境并尋求發展。人類的自主性隨著心理發展而逐步形成,從兩三歲有自我意識開始,獨立自主的意識隨著個體成長逐漸發展成熟。當個體發展到青少年階段,他們的自主意識表現為自我選擇和自我實現。青少年是典型的后物質主義者,后物質主義價值觀使他們想按照自己的方式生活,在行動上的體現是爭取更多的生活選擇自主權及與家長的權威對抗。
一是孝文化教育缺位。隨著父權文化的逐漸消解,隱性教育熏陶——家庭孝文化浸化已然不能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而顯性文化灌輸——學校正式正規傳統孝道教化又長期缺位,導致現階段青少年的孝道觀念淡薄。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孝悌是五倫之核心,傳統的優秀文化是民族道德和精神的重要體現。孝道文化能有效滿足青少年的成長成人、教育的立德樹人、家庭和諧、社會進步之需要,我們理應將孝道文化傳承并發揚光大。
長期以來,學校教育的整個工作圍繞著中考和高考體制,具有急功近利的目標傾向,應試教育嚴重沖擊著素質教育,智育目標狹隘化,教育內容越來越窄,越來越嚴酷的應試環境導致學業競爭的殘酷,給青少年心理帶來了巨大壓力。為了應試,大量的青少年進行過度學習和強化訓練,給他們的身心健康造成了傷害。這種重人力素質而輕人本素質的教育,對人本素質中的人格、價值、思想方面的教育遠遠不夠,阻礙著青少年自身素養的提高。少數青少年內心充滿了怨氣甚至戾氣,缺乏感恩之心、缺少愛,不懂禮儀,影響著家庭中和諧親子關系的形成。
二是受時代效應的影響。首先,我國現代化進程不斷加快,經濟全球化與民族化的矛盾呈現出非常復雜的情況,當今社會家庭的特征逐漸被時代效應影響。西方主張家庭主體平等觀的思想,而根深蒂固的中國傳統父權文化不贊同家庭地位的完全平等。在中西方文化的碰撞下,父權文化遭遇了長久的困頓與無奈,在演變與發展中做出了妥協與退讓。其次,新時代賦予了家長新責任。這一代的父母大部分是“80后”“90后”,多數受過高等教育,有知識且思想開放。對比傳統家長知識水平有限,他們可以給孩子更多學業上的輔導。但中華教育網2019年的調查顯示,90%的家長曾因輔導作業引發“漸進式崩潰”,四成家長會在此過程中出現失控行為并打罵孩子[2],造成親子矛盾升級。
針對青少年家庭親子關系的社會工作介入能夠運用社會工作專業的知識、方法及技巧,幫助青少年個體及其家庭解決親子沖突問題。此過程強調助人的專業性和方法的個別化,其基本價值理念是尊重青少年個體獨立自主的權利意識,承認個體的價值和獨特性,并通過改善父母教養模式、親子間的溝通方式和家庭規則,推動個體化的正向發展,最終達到家庭和諧的目標。
在中國的傳統文化里,父權的力量是隱含的,卻是強大的,在父親的權威不斷遭受挑戰的過程中,親子關系呈現緊張態勢。健康的親子關系即是一種權威關系,父權地位的衰落,使很多家庭結構呈“倒三角”模式。米紐秦對這種病態家庭結構作了具體的闡述,即家庭權力并不集中在父母手里,而由孩子掌握,這種權力結構倒置的現象,被稱為“倒三角”。這種家庭結構會帶來親子關系問題,妨礙家庭功能的正常發揮。社會工作可以針對不同的家庭情況,組建補救性、預防性、發展性親職輔導小組,在教育重心、教育模式、教育方法上協助父母提高教育的理性和科學性[3]。引導他們有效扮演好父母的角色,堅持規則底線、以身作則、加強情緒控制能力,樹立權威。社會工作應協助建立良好的親子依戀關系[4],讓愛與規矩并行,實現家庭關系的和諧穩定。
隨著父權文化的不斷妥協,青少年獨立自主的權利意識逐漸增強,他們不愿被社會傳統價值觀束縛?;谇嗌倌陚€體化較為顯著的特點,在對他們予以尊重與接納的同時,針對這類主體意識及行為的偏差,可以采用理性情緒治療方法。該療法旨在通過理性分析和邏輯思辨的途徑,改變青少年的非理性觀念,以幫助他們解決心理、情緒和行為上的問題。轉變他們對父母的對立態度以及消極的生活、學習態度,摒棄非理性的“自我為中心”等觀念,增強青少年心理韌性[5]。引導青少年運用理性的思維方式處理家庭人際關系,持有對家庭其他成員尊重的態度,并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實現認知重構。學者佟新提倡“平權型”家庭關系理念[6],這是一種新型的親子關系模式,通過積極、有效的家庭社會工作實踐重新構建親子關系,引導青少年樹立自主意識、自我尊嚴和自我承諾的積極自我,對良好親子關系的維系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
合理的家庭界限是培養青少年健康人格和健全心理的重要因素。中國傳統父權文化下的父母對子女管束嚴格,側重家風建設。現代家長對子女的關注涉及各個方面,有的甚至連子女隱私也要干涉。家庭生命周期理論認為,家庭同人一樣,也有一個成長和發展的過程,成員之間的互動關系和他們的需求會隨著這個過程發展到不同階段而呈現出不同的特征。家庭生命周期共分為八個階段,其中青少年家庭階段是最重要的一個階段。社會工作者應以這一理論框架為基礎,協助青少年父母解決這一發展階段面臨的問題。青少年在這一年齡階段已基本具備了獨立生活的能力,家庭應調整界限來適應他們個人對自主性的新要求[7]。尊重與培養青少年的獨立能力,也培養了他們的責任感,讓他們去探索、去體驗、去創造、去承擔,給予青少年成長與鍛煉的機會。家長切莫以關愛之名作無原則的干涉,父母沒有邊界感,清規戒律較多,易使處于敏感時期的青少年產生反感,形成矛盾對立關系。
父權力量江河日下,權力的博弈滋生了隔閡和誤解,良好的溝通是破解不良親子關系的密碼。家庭系統理論認為:親子沖突的問題根源是不良的溝通方式,只要從相互責備的惡性循環中擺脫出來,就能夠有效解決親子沖突問題。社會工作者應通過坦誠交流,讓家庭成員認識到親子問題的產生與彼此的溝通交流方式之間的關系,學習溝通技巧,拓寬溝通渠道。社會工作者應準確分析有關家庭結構特點,著眼改變家庭動力和組織方式,引導雙方轉變對彼此的消極看法和態度,提高家庭中青少年主體的自尊和自我價值感,增進親子間相互信賴,可以組織家庭活動或鼓勵家庭積極參與社區活動,在活動中增進家庭成員之間的情感交流,豐富家庭的社會生活,實現家庭關系重建。
“孝”是儒家父權制度的表現之一,是構建于血緣關系之上的一種特殊的情感表達,也是親子關系維系的重要因素。學校應秉持“立德樹人”的教育理念,內容應涵蓋禮儀教育、孝文化教育、感恩教育、道德教育等方面。從課本開始,融入歷史與思政教學課堂,使孝道教育成為學生的必修課。從小學到高中,針對各學習階段循序漸進并持之以恒地開展,形式生動化,內容多樣化,以促進青少年群體自身素養的提升。
父權文化的弱化是社會性的,也是無法挽回的,這種文化的延續要想找到出路,就應該被重塑。文化的良性發展應該采取中庸之道,博采各國眾優秀文化之長。社會工作在實踐過程中,要把時代的積極理念融入傳統父權文化,建構新的文化模式用于解決家庭權利地位之爭引發的親子關系緊張問題,實現父權文化的良性轉變和文明發展。
我們需要在新的歷史境遇中構建新的家庭倫理文化,父權文化的弱化,親子權利的爭奪與對抗,使青少年期親子關系表現緊張。社會工作需認真分析我國的歷史、傳統和社會文化的變化,評估現階段我國青少年主體、家庭、社會的實際情況,并應用社會工作的專業理論和方法,努力為親子關系問題的解決提供有效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