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明
(河北廣播電視臺,河北 石家莊 050031)
新媒體傳統媒體的最大區別在于媒體內容的數字化和交互性。一方面,各種新型智能電子設備的涌現,改變了傳統媒體傳播方式,由過去單線傳播轉向雙向傳播,由此讓受眾享有充分的選擇權和控制權,受眾可以根據需要,以及興趣愛好,自由選擇或重復播放,不受規定時間和地點的限制,在任何時段均可以找到喜歡的電視新聞內容。另一方面,新媒體改變了傳統電視媒體對信息發布的壟斷地位。很多受眾在新媒體平臺自由創作和傳播,不僅是信息的接收者,也是信息的傳播者。正因為新媒體具有傳統媒體不具備的優勢,在電視新聞升級中,逐漸顯現其應用意義,為電視新聞帶來許多創新和改變。下面將詳細闡述新媒體在電視新聞升級中的應用意義,并提供具體案例。
新媒體為電視新聞提供了更廣闊的傳播平臺。傳統的電視新聞只能通過電視臺的頻道進行傳播,而新媒體則可以通過互聯網、社交媒體等多種渠道進行傳播。
新媒體平臺的出現,對于電視新聞傳播來說挑戰與機遇并存。一方面,實現電視新聞的轉型升級并非易事,并且部分傳統電視新聞從業人員缺乏對新媒體技術應用的重視,難以發揮新媒體在電視新聞升級中的優勢作用。另一方面,傳統電視新聞傳播在傳播內容、傳播形式等方面存在滯后性。新媒體的存在恰恰為傳統電視新聞傳播轉型升級打開了窗口,通過新媒體平臺實現廣泛傳播,這是不可多得的機遇。例如,2013 年,中央電視臺利用微信公眾平臺開通“央視新聞”微信公眾號,主要向用戶推送時政、財經、社會等多個領域的新聞信息,推送次數在6—7 次,每條新聞信息閱覽量在10 萬以上。“央視新聞”借助新媒體傳播渠道,延續電視新聞傳播輿論的導向作用,擴大傳播范圍,提高社會影響力,彌補電視新聞傳播單一模式的不足[1]。
數字電視技術可以實現電視新聞的點播性。電視新聞的播出時間相對固定,雖然一些電視新聞也會設置重播。但播出次數、播出時間均有限制。對于受眾來說,如果錯過初次播出時間,想要觀看重播還需要特意調整時間。可見,傳統電視新聞傳播存在很大的局限性,觀眾想要尋找幾天之前甚至幾年前的新聞資訊難度較大。新媒體與數字電視技術的融合,電視媒體可借助新媒體平臺,實現電視新聞的互動點播,這使得電視新聞的受眾隨時收看電視新聞,受眾范圍更廣,可以觸達更多的人群。例如,電視新聞可以通過社交媒體平臺進行分享和傳播,吸引更多用戶的關注和參與。
傳統的電視新聞以視頻為主要形式,而新媒體則可以結合文字、圖片、音頻等多種形式進行內容呈現。隨著新媒體平臺的發展,網絡視頻用戶數量持續增長,電視新聞的傳播渠道拓寬至網絡視頻領域,電視新聞傳播內容日漸豐富,不僅涉及文化傳播方面,文化教育、就業指導、電視購物、電子政務等多種咨詢服務均已納入電視新聞行列。如此電視新聞可以更加生動、多樣化地展示新聞事件,提供更豐富的信息。電視新聞應當努力做到新型數字媒體技術與傳統大眾傳媒的融合,借助新型數字技術、通信科技的便捷功能,創造性衍生網絡電視、數字有線電視、手機電視、樓宇電視等多種形式,顛覆傳統電視新聞傳播的固定模式[2]。例如,電視新聞可以通過新媒體平臺發布文字新聞、圖片新聞、音頻新聞等,滿足不同受眾的需求。通過微博、學習強國、微信公眾號等新媒體平臺,人們可以快速借助這些信息渠道進行搜索、觀看等,打破信息接收延時滿足的局限性。同時,電視新聞采編工作人員還可以依托大數據分析技術,了解新媒體平臺上受眾的閱讀偏好,以此明確電視新聞傳播內容的方向,做好基礎準備工作,采用跟蹤采訪、視頻約談等形式,讓電視新聞傳播乘著新媒體的東風來擴大新聞傳播的影響力。
一方面,在新媒體平臺上受眾成為信息傳播者,他們可以自由發布信息和視頻。但由于網絡平臺在新聞、個人言論、廣告軟文、娛樂八卦等方面的信息缺乏監管,導致網絡新聞平臺良莠不齊,新聞信息傳播夾雜著各種虛假言論、虛構事實、主觀臆測等內容,受眾難以辨別信息的真偽,從而影響正統輿論形態。而傳統電視新聞秉持內容真實的原則,以內容制勝作為電視新聞傳播的核心,重視編輯的作用。在當下融媒體生態環境下,編輯不僅是節目的制作者,而且更需要適應融媒體環境下的全能角色,發揮傳統電視媒體與新媒體的合力作用。
另一方面,新媒體參與電視新聞策劃、新聞素材的收集范圍更加廣泛,豐富電視新聞傳播內容,尋找與時代精神相契合、與人民切身利益相關的話題內容,以此調動受眾觀看電視新聞的熱情。比如,人們可以借助網絡連接的電子產品獲取各種信息。如筆記本電腦、手機、平板等,通過智能化產品讓每個人成為信息傳播的主體,實現“秀才遍地走”“足不出戶知曉天下事”。除了極大程度滿足人們收看新聞的即時需求,還能不受新聞播出時間的限制,隨時隨地了解更多新聞細節和動態,搜索自身感興趣的新聞,通過關注、評論、轉發等,表達關注和看法[3]。以《新聞聯播》為例,該欄目向受眾傳達時政新聞信息,號稱中國政壇的風向標。《新聞聯播》電視欄目播出時間為每天19 點開播,時長為半小時,播出時間固定,對于時間不便的受眾來說,只能錯過當天的《新聞聯播》。自《新聞聯播》開通微信公眾官方賬號、視頻號、抖音官方賬號后,以現代化信息傳播方式串聯新聞內容,以直播的方式,讓受眾群體自由選擇以傳統收看方式觀看電視新聞,或者在新媒體平臺觀看《新聞聯播》直播,或者搜集《新聞聯播》的回放完整版視頻,以此解決因時間沖突無法收看新聞的問題。又如《河北新聞聯播》,每天通過“冀時”客戶端、視頻號等新媒體入口,可以實現用戶直播觀看、點播回放,也可以實現單條新聞的推送,滿足不同用戶的觀看習慣。
傳統的電視新聞采用單向傳播方式,而新媒體則可以實現雙向互動。通過新媒體平臺,觀眾可以通過發表評論、提問、參與討論等方式,實現與電視新聞的互動[4]。這樣有助于電視新聞更好地了解觀眾的需求,獲得正向反饋,為觀眾提供符合他們需求的新聞內容。例如,電視新聞可以通過社交媒體平臺與觀眾進行互動,回答觀眾的問題,收集觀眾的意見,使觀眾能夠更加參與和體驗新聞內容,以提高新聞報道的針對性和質量。具體互動方式如下,并結合國內外電視新聞傳播案例加以說明。
第一,以某電視臺的節目《AC360》為例,該電視臺主要通過社交媒體平臺Twitter,在平臺上設立特定的標簽“#AC360”,以此開展與觀眾的實時互動。觀眾可以在新聞節目中通過特定的標簽或話題,與主持人Anderson Cooper、節目嘉賓進行互動,觀眾還可以在節目中提問、評論或分享自己的觀點。節目主持人也會從中選擇一些觀眾的問題,與嘉賓一同探討和回答。這種互動方式不僅調動了觀眾的主動參與感,提升了觀眾的黏度和忠誠度,同時也為電視新聞節目提供了更多的話題和新聞熱度。
第二,以某電視臺的節目《Question Time》為例,該電視臺可在每期節目中通過在線投票和調查的方式傳播電視新聞,了解觀眾對于某個話題或事件的看法和態度。觀眾也可以通過電視新聞的官方網站或移動應用,結合辯論中的問題,參與投票和調查,表達自己的意見。投票結果也會在節目中公布,作為辯論的參考依據。這種互動方式不僅可以為電視新聞提供更多的數據支持,而且也能夠讓觀眾感受到自己的看法被重視,通過投票參與辯論,了解其他觀眾的看法,增強了節目的互動性和參與感。
國內電視新聞可以通過互聯網直播平臺進行實時的互動直播。觀眾可以通過直播平臺的彈幕功能,在直播過程中實時發表評論和提問。主持人和嘉賓可以選擇一些觀眾的問題進行回答或討論,增強觀眾與電視新聞之間的互動性。以中央廣播電視總臺電視新聞節目《24 小時》為例,該節目在互聯網直播平臺上開啟實時的互動直播。觀眾可以通過直播平臺的彈幕功能,在新聞節目播出時發表評論和提問,主持人會在節目中選擇一些觀眾的問題進行回答或討論。這種互動方式使觀眾能夠更加直接地參與到新聞節目中,調動觀眾的參與感和互動性。總體來說,新媒體為電視新聞提供了多種互動方式,涵蓋社交媒體互動、在線投票和調查、互動直播等。這些互動方式使觀眾立體化參與和體驗新聞內容,也為電視新聞提供了解觀眾需求、提高收視率、調動觀眾參與興趣的渠道,吸引更多受眾觀看節目。
傳統的電視新聞只能按照固定的時間段進行播放,單一地向受眾傳達新聞內容,用戶被動地閱覽諸多不感興趣的內容,降低了用戶好感度,而且在缺少信息交互和有效溝通的情況下,使傳統電視新聞媒體不能及時糾正自身問題,造成受眾的參與度越來越低,自然也就離傳統新聞行業越來越遠。而新媒體技術彌補了這一不足。但隨著新媒體的快速發展,電視新聞面臨著越來越大的競爭壓力,如何吸引觀眾的注意力成了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相比較而言,傳統電視新聞在受眾參與話題與集中探討這一方面存在滯后性。傳統電視新聞播出的第一時間,與受眾互動的方式通常是信件、電話等,固定的形式不僅限制受眾參與新聞話題討論的積極性,也削弱了傳統電視新聞與觀眾互動的吸引力。新媒體時代的電視新聞注重受眾的主體意識,為受眾自由表達觀點創造條件,在達到電視新聞播出時間的同時,受眾擁有話題參與和互動以及信息輸入和輸出的權利,當電視新聞互動強度提高了,用戶主動參與的興趣自然隨之提高。比如,新媒體可以通過微博、微信、視頻網站等社交媒體平臺等渠道與受眾形成良好的互動。每個用戶可以通過評論、點贊、分享等方式,自由發表自己的體驗和想法。例如,河北省省內的受眾利用手機客戶端,將自己拍攝的有價值的視頻上傳到《冀時全播報》電視欄目后臺內網,欄目組可以在第一時間掌握新聞資源,編輯后播發市民拍攝的新聞視頻,既可以調動廣大受眾參與新聞采編的主動性,也可以根據受眾的反饋進行調整和改進新聞內容,這種互動和交流的方式不僅滿足了受眾的表現和傳達觀點的欲望,提升了用戶的參與度,而且還擴大了新媒體的影響力,帶動了電視新聞業的發展。
首先,新媒體可根據觀眾的興趣和需求,為電視新聞提供精準定位和個性化推送的方式。通過科技手段和數據分析,篩選觀眾的瀏覽記錄、興趣標簽、搜索記錄、社交媒體行為等數據信息,向觀眾推送他們感興趣的電視新聞內容,提高觀眾的觀看體驗,進而增強電視新聞的影響力和競爭力[5]。例如,如果一個觀眾經常瀏覽體育新聞網站,則新媒體可以向該用戶推送相關的體育新聞,提高用戶對于電視新聞的關注度和參與度。
其次,新媒體還可以通過數據分析和智能推薦算法,對電視新聞進行精準推送。通過對觀眾的行為數據進行分析,全面定位觀眾的喜好和興趣偏好,從而為他們推薦更符合其閱讀口味的電視新聞內容。例如,一個用戶常常點擊并閱覽時政類新聞,則新媒體可以向該用戶推送相關的時政類新聞。同時,用戶可以在平臺上自主篩選感興趣的電視新聞欄目,并關注其賬號。如在抖音等平臺關注河北廣播電視臺官方賬號,這樣用戶可以不遺漏任何一期新聞資訊內容,官方也可以根據用戶的點贊、評論,掌握用戶需求,確定下一期新聞采編方向,提高用戶對電視新聞的關注度和滿意度。
最后,新媒體可以通過直播、短視頻等形式與節目主持人互動,為電視新聞提供更多元化的展示方式,改變傳統新聞傳播路徑。觀眾可以運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隨時隨地觀看電視新聞,不再受限于傳統的電視播放時間和地點。這種多元化的展示方式可以更好地滿足觀眾的需求,讓受眾享有充分的話語權,真正做到貼近人民群眾。
綜上所述,新媒體快速發展必然帶動其他行業的變革,電視新聞行業也是如此。雖然新媒體時代的電視新聞面臨更大的壓力和挑戰,但是也擁有新的機遇。本文圍繞新媒體在電視新聞升級中的應用意義進行深入探討,主要包括拓寬電視新聞傳播渠道和使用空間、重構電視新聞內容和形式、為電視新聞用戶提供實時互動功能、通過精準定位為電視新聞用戶進行個性化推送。因此,電視新聞應加快與新媒體的交互融合,擴大自身優勢,彌補短板,充分認識到新媒體在傳統電視新聞升級中的應用意義,以多樣化內容和創新模式,推動新聞信息的傳播,使得電視新聞能夠更好地適應時代的發展和觀眾的需求,提供更優質的新聞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