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華江
(德州日報社,山東 德州 253076)
融媒體時代的到來給傳媒行業帶來新的機遇與挑戰,大眾傳媒產業結構也有了明顯的改變。這對報刊類傳統媒體從業人員的業務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聞內容是報刊核心競爭力的表現,只有高質量的新聞內容才能吸引更多的受眾,增強報刊的行業競爭力。為此,新聞采編人員應把握融媒體時代的特點,掌握新聞寫作要點與技巧,增強創新意識,不斷編寫出高質量的新聞稿件,以期吸引更多的受眾,增強報刊的核心競爭力。
1.新聞報道理念變化引發的挑戰
網絡時代信息呈爆炸式增長,這對報刊等傳統媒體的新聞報道理念產生了嚴重的沖擊。報刊媒體只有更關注時效,對新聞內容進行更深度的編輯,努力推陳出新,方能適應新時代發展的需要。當然,這對報刊采編工作者提出了更嚴格的寫作要求。
2.新聞話語體系改變引發的挑戰
在新媒體快速發展的今天,各種新詞、流行詞匯層出不窮,網絡用語不斷翻新,網友自創詞匯也日益增多,這里既有很多富有新意的詞匯,也存在不少低俗語言。報刊采編工作者應以虛心的態度學習網絡時代的話語體系,在遠離低俗網絡用語的同時要推陳出新,讓新聞寫作內容更富有生活氣息與時代色彩,以迎合當下受眾的口味。
3.新聞寫作傳播方式改變引發的挑戰
近年來,新媒體已逐步走進了人們的生活之中,受眾利用移動終端、手機就可隨時了解新聞資訊,而且也可對信息自行加工后加以傳播。過去報刊記者只能通過紙筆記錄的方式完成新聞采寫,而今天新聞寫作與傳播模式都有了顛覆性的改變[1]。因此,報刊采編工作者需要研究的一個重要課題正是如何在融媒體背景下迎接挑戰。
4.新媒體技術快速發展引發的挑戰
在新媒體時代,報刊等傳統媒體在繼續強化自身新聞輿論傳播力、公信力、影響力的同時,也積極投入到新媒體平臺建設中,紛紛開設了官方微博、微信,推出客戶端,并致力于研究新媒體技術。采編工作者需積極推動報刊新聞采編模式的轉變,將融媒體時代受眾需求的元素有機融入到新聞創編中,更好地順應時代發展的需要。基于此,報刊采編人員應盡快適應融媒體發展的需要,加強對新媒體技術的學習,將其運用到新聞寫作中,編寫出高質量的新聞內容。這對采編工作者的新聞編寫工作提出了新挑戰。
融媒體時代報刊類傳統媒體新聞寫作受到了不小的挑戰,但同時也面臨著一些新機遇。首先,信息海量式增長,且信息傳播迅速,報刊采編人員可以更便捷地獲取新聞熱點事件,再根據當前受眾喜歡的編輯方式制作出趣味性與可讀性較強的高質量新聞內容[2]。其次,采編工作者的一項基本技能就是從龐大的新聞信息中挖掘出有用的素材,并進行編輯。融媒體時代讓新聞采編更加方便,報刊采編工作者在寫作新聞的過程中可充分利用新媒體技術,將優質新聞信息進行快速傳播。最后,融媒體時代的現實要求能促使報刊采編人員新聞寫作水平的提升。他們會認識到只有不斷學習,更新知識體系,方能不被時代所淘汰。而傳統報刊從業人員職業素養的提升,也為報刊新聞寫作質量的提升創造了條件。
如今新媒體技術已大量普及,在受眾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人們不僅可通過手機、移動終端了解新聞資訊,而且也可自主對新聞內容進行編輯加工并發布在網絡上傳播。在這個人人都是自媒體的時代,信息具有海量化、碎片化的特點,讓人難以辨別真假。因此,公眾傾向于從權威媒體中去了解事件的真相與全部信息。報刊作為傳統媒體的代表,擁有較強的公信力與輿論導向力,此時就應發揮自身優勢,開展深度采訪活動,跟蹤社會熱點,剖析新聞事件的前因后果,充分挖掘新聞事件的深度及廣度[3]。同時,采用圖文、新媒體等渠道呈現新聞信息,將新聞內容進行全面的展示與深度報道,幫助人們從海量信息中了解事件的真實情況。
在融媒體時代,人們主要通過移動終端獲取新聞信息,而時效性成為當前新聞內容制作的關鍵點。為了獲取更多的受眾,報刊采編工作者應改變以往新聞寫作節奏,跟上網絡時代的步伐,縮短寫作周期,提高寫作效率,確保新聞內容的時度效。
目前,很多人都通過新媒體獲取最新的信息,而新媒體平臺的典型優勢就是制作的新聞內容具有交互性特點,受眾可隨時隨地參與到新聞內容傳播與討論中,這在一定程度上增強了用戶的黏性。這一優勢正好是傳統報刊等媒體應重點研究的課題,而采編工作者在新聞寫作過程中應積極思考如何體現新聞的交互性。就報刊這類傳統媒體而言,上述交互性可通過設置懸念、拋出話題、互動熱線等措施加以實現,引導受眾與之交流互動,也可借助新媒體平臺與受眾進行互動討論。
報刊等傳統媒體的新聞內容具有較強的專業性與權威性,而上述特征是經過長期積累與摸索逐步形成的[4]。當今的融媒體正是順著報刊類新聞走過的路前進,并能發揮自身優勢以更快的速度、更高的效率前進。那么,在此背景下報刊等傳統媒體在新聞寫作時首先要強調新聞內容的扎實性,堅持發展主業,守住自身的權威優勢,在融媒體環境中積極創新,在轉型發展過程中實現平穩過渡。而新聞內容產品的展示正是報刊類傳統媒體賴以生存與發展的關鍵性主業。因此,不管何時都不能拋棄這一主業。在網絡信息技術的推動下,融媒體得到了蓬勃發展,這讓新聞內容的產能明顯過剩,而且也讓新聞內容呈現在人們面前的門檻變得非常低。那么,報刊類新聞寫作必須找準自身發展方向,在讓人眼花繚亂的媒體中獨辟蹊徑,這就必須堅持發展自身的主業,努力創新擴大自身的影響力與傳播力,制作出與眾不同的新聞產品內容,簡而言之,就是打造差異化的新聞內容。當然,這并非憑空想象就能形成差異化新聞內容,而需要找準合適的切入點。第一,要與報刊自身發展及歷史傳承存在關聯。第二,要凸顯報刊傳統的核心價值理念,并與受眾群體的定位相符合。以《人民日報》《環球軍事》等國內權威的報刊媒體為例,它們仍堅守自身的主業,利用自身擁有的專家學者資源對新聞內容進行深度編寫,為受眾理清新聞的來龍去脈以及新聞的本質,傳播權威新聞內容。同時,它們還依托“兩微一端”等新平臺,豐富新聞呈現形式,擴大自身在媒體行業中的影響力。
近年來,很多報刊媒體已緊跟時代發展的步伐,在發展傳統業務的基礎上積極建設自己的門戶網站、手機端APP,也推出了官方微博與微信,借助新媒體平臺,立體式拓展自身的傳播影響力。然而有一點不容忽視,融媒體對傳統媒體新聞推廣發展有一定的助力作用,但也對從業人員及報刊新聞寫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從現實來看,報刊新聞寫作顯然很難滿足多種新媒體傳播共同發展下的需要,為改變這一現狀,報刊類傳媒需樹立起新的新聞寫作理念,優化寫作模式,針對各平臺的具體定位要求及傳播特征,采用不同的傳播形式進行新聞寫作,確保將同一新聞信息在不同媒體平臺上能夠以不同形式進行資源共享,而且內容也能互通互融[5]。
另外,報刊等傳媒若仍沿用傳統的管理模式,顯然跟不上融媒體時代發展的步伐。為此,可成立專門的融媒體統籌中心,統一協調安排新聞的寫作、傳播等工作,對單位內部資源進行整合與優化,把搜集的原始新聞資料在不同傳播平臺上進行不同的寫作加工,獲得不同的傳播樣式。為此,需要對融媒體平臺與傳播的報刊新聞進行明確的定位,使雙方形成一種相互促進、相互補充、共同發展的局面[6]。其中,報刊新聞寫作可以為新媒體平臺提供高質量、權威的新聞內容,而新媒體平臺可以為報刊新聞提供多元化的新聞傳播途徑,擴大新聞傳播影響力,最終實現二者的良性融合發展。
在傳統報紙新聞寫作中,采編人員需具備較強的標題意識。因為標題正是對整篇新聞的基本概括,一個好的標題能夠吸引讀者的眼球,也能幫助讀者迅速明白整篇新聞的內容[7]。現代人每日都很忙碌,生活節奏快,喜歡簡潔明了、碎片化的新聞信息。為此,新聞寫作人員一定要設計一個新穎的標題,而且要簡潔明了。新聞標題作為稿件寫作的首個流程,也是讀者接觸新聞的第一步,由于版面限制,新聞標題大多都比較短小,是對新聞內容的概括與總結。比如,山東《德州日報》所發布的新聞報道中所用標題簡單直接,讓人一目了然,能迅速明白新聞內容,充分發揮出新聞標題的作用。比如,《高架橋上百輛車為救護車讓行》《再現水花消失術!女子10 米跳臺陳芋汐奪冠》等。可見,優質的標題就是要簡潔、生動、凝練。標題要與事實相符,對新聞事件進行高度凝練和總結概括。另外,標題要有豐富的內涵,方能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新聞標題除了要闡明文章內容或基本觀點,還需體現出作者的情感,這樣才能讓讀者更好地獲取新聞信息,透過標題,讀者就能找到新聞內容的“靈魂”,并引發情感上的共鳴。比如,《亳州晚報》在疫情復工期推出了新聞《復產馬不停蹄,追趕“疫”失春光》,采用“春光易逝”的諧音來凸顯復工復產的重要性,鼓勵大家積極參與到復工復產中,創建美好生活,讀起來讓人感到非常親切。
立意作為新聞寫作中的關鍵環節,對新聞稿件質量也有非常大的影響。融媒體傳播的新聞大多都是篇幅短小的文章,因此在寫作過程中最好選用正面直敘的方式,開門見山地展示新聞主題,不宜采用迂回的方式。新聞寫作人員要根據新聞素材來提煉出新聞主題,并思考在有限的素材中準確挖掘出報道的關鍵點。從大量新聞寫作實踐中可知,導語在新聞寫作中也很重要,可以傳遞新聞信息。為此,在寫作導語的時候,采編人員應精心設計導語,充分發揮出導語的信息檢索功能,并強化導語對讀者的吸引力。導語猶如新聞的“眼睛”,因此在編寫導語時要體現出導語的兩大功能,一是凸顯新聞主題,二是吸引讀者的眼球[8]。比如,在《德州日報》官方微博上發布了新聞《德州超八成個體工商戶無需繳稅》,新聞導語部分寫道,“2 月27 日,德州市政府新聞辦舉辦‘優化消費環境’主題系列第三場新聞發布會,會上介紹,德州個體工商戶繳稅負擔逐年下降,全市超八成無需繳稅。”這一部分不僅交代了事件的背景,而且也簡要介紹了事件的基本內容,讓讀者體會到當地政府對個體工商戶的關心與支持。
傳統報刊新聞報道中工作人員習慣運用“倒金字塔”的敘事方式,這種寫作模式中規中矩,但是缺乏新意,略顯老套。在媒體融合的背景下,一種新的寫作模式正逐漸形成,大部分媒體記者發現采用“講故事”的辦法報道新聞可以獲得更好的新聞傳播效果。盡管這并非唯一的創新辦法,但能夠給新聞寫作人員提供新的寫作思路。那么,在融媒體時代新聞寫作人員要轉變傳統的寫作理念與行文習慣,采用新的寫作模式增強新聞的趣味性。除了用圖文講述新聞以外,還可運用動圖、視頻、音頻等形式展示新聞事件,讓新聞內容更加豐富形象,增強吸引力[9]。比如,《亳州晚報》曾推出了一則新聞《晚上遛彎,三輪莫“霸道”》,記者采用輕松的口吻描述了市區三輪車隨意亂停亂放的問題,很快引起了公眾的關注與討論。在講述事件的過程中摒棄了傳統嚴肅的筆調,而采用親切自然的語氣,并通過記者親眼所見、親身體驗的方式來講述,站在一個普通市民的角度來講述這一事件,不僅寫作角度新穎,而且也與人們的生活實際相貼合,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也代表人們講出了心中的想法。另外,新聞寫作要滿足受眾的新聞閱讀需求,若新聞難以吸引受眾,則基本無價值可言。在寫作新聞的時候要創新視角,比如圍繞受眾的需求來寫作新聞,縮短新聞與百姓之間的距離,盡量報道百姓關心的問題,更好地展示經濟文化等不同領域的動態信息,為百姓呈現新聞事件的本質。以《德州日報》發布的新聞《車檢新規上線,車主們準備好了嗎?》為例,采編人員在新聞寫作過程中站在車主的視角來談新規產生的相關影響,并列舉了新規下需注意的地方,為廣大車主指明了方向。
此外,要重視新聞的動態報道,大多數新聞事件都是動態發展的,傳統新聞寫作模式不符合這種動態新聞事件的播報需求,如若等新聞事件都結束后才去搜集資料,新聞稿件就失去了時效性,新聞價值不高。為了確保新聞的時效性,也為了讓新聞報道能有始有終,讓讀者對新聞事件有更全面的了解,就需加強對新聞的動態報道。在動態報道新聞事件的過程中,新聞寫作人員不可將個人想法與主觀意識融入其中,寫作角度始終保持客觀中立,避免對受眾產生誤導,而需要對受眾進行正確的輿論引導[10]。
總而言之,融媒體時代下的傳統報刊類媒體面臨的壓力非常大,要求從業人員緊跟時代發展的步伐,重視新聞寫作,轉變新聞寫作思路,積極運用新媒體開展新聞寫作,生產出優質的新聞稿件,并在各種融媒體上廣泛傳播,以吸引更多的受眾,實現報刊類媒體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