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大朋,嚴謹,何宇寧
(廣東海洋大學,廣東湛江 524088)
在古代,過去的房屋和地面建筑一般都是以木結構為主。多數建筑都是采用三開間的格局(代表天、地、人三才)由于開間較大,要的中間加兩道梁,加上前梁、后梁合計是四根梁(代表四面),每根梁的兩端各有一根柱子,起到支撐的作用。這樣就是有八根柱子(代表八方)??窟@四根梁和八根柱子就支撐起了整個建筑。這就是四梁、八柱之說的由來。因此,從某種程度上講,四梁八柱有代表主要結構的意思。而在黨的最新理論成果中,“四梁八柱”是一個比較形象的比喻,它強調我們的改革要有一個基本的主體框架。
隨著向海圖強大政方針的出臺與落地,全國各個沿海省份掀起了一股海洋開發的新熱潮,這預示著海洋工程的開發將進入新時代,步入高質量發展階段。在這種形勢下,各個涉海高校面臨的人才培養任務日益繁重和多樣,尤其是涉海高層次人才的培養體系,需要結合新形勢和新需求進行針對性的調整和變化。
有鑒于此,本文結合廣東海洋大學的辦學特點和區位優勢,探究了“四梁八柱”框架模式下的涉海高層次人才培養體系的構建可行性,對指導地方涉海高校開展涉海高層次人才的培養有著一定的借鑒和參考價值。
廣東海洋大學是教育部本科教學水平評估優秀院校,是具有“學士、碩士、博士”完整學位授權體系的大學,是廣東省高水平大學重點學科建設高校。地理位置瀕臨南海,占盡地利,在海洋資源創新開發方面獨具優勢。學校現有船舶與海洋工程一級碩士學位點和土木水利方向的船舶與海洋工程專碩學位點,可依托海洋科學博士學位點培養海洋工程與技術方向的博士,并依托廣東省一流船舶與海洋工程重點學科和船舶與海洋工程國家一流專業建設點、港口航道與海岸工程省級特色專業、海洋工程省級優秀教學團隊等學科專業平臺建設點。深化人才培養模式改革,開展專業實踐教學體系改革研究,培養面向區域的涉海技術與工程產業需求的創新實踐型人才。
同時,廣東海洋大學擁有涉海專業的二級學院有船舶與海運學院、海洋工程與能源學院、海洋與氣象學院、水產學院、濱海農學院、食品科技學院、電子工程與信息學院和機械工程學院等。除了這些工農科學院,管理學院、體育與休閑學院、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也有研究海洋歷史、海上競技體育與海洋管理的軟科學方向。
從涉海專業的分布情況來看,廣東海洋大學的涉海專業集中分布在理工科類的二級學院,其中尤其以船舶與海運學院、海洋工程與能源學院、水產學院、海洋與氣象學院擁有的涉海專業較多,且均為與海洋資源開發過程關系較為密切的專業。船舶與海運學院主要偏重于培養海上船舶設計及船舶駕駛的涉海人才;海洋工程與能源學院的涉海專業主要偏重于海洋工程開發及港口航道的建設與管理;海洋與氣象學院的涉海專業偏重于海洋氣象的測繪監控及工程應用;水產學院的涉海專業偏重于水產養殖及海洋水產品的開發;食品技術學院的涉海專業主要偏重于海洋食品的加工與深度開發;電子信息與工程學院的涉海專業偏重于海洋水上水下部分的信號傳輸與控制;機械工程學院的涉海專業偏重于海洋裝備無人船的控制及海洋工程材料的腐蝕性研究方面而濱海農學院的涉海專業主要偏重于海水稻的培育與開發方面。
按照我國高等教育領域內普遍公認的高??蒲薪涃M的來源不同,原浙江大學的知名學者鄭強教授把我國的高等教育學校分成了“五族八等”。具體來說,“一族”高校大多為“985”高校,其辦學經費主要來自中央財政的直接撥款,總體來說辦學經費是相當充足的;“二族”高校為部分教育部、其他部委和地方支持的“211”高校,它們的辦學經費來源是部分中央財政和少量的中央財政撥款建設;“三族”高校為省部共建的辦學經費全部由省財政支持的一部分地方高校;“四族”高校為省屬地方高校,經費來源于省財政;“五族”高校為非省屬高校,其經費少量來源于省財政和地方財政。
“四族”以下的高校經費來源非常有限,經費來源渠道比較少,一般只能盡量爭取省內或地方財政十分有限的撥款,從而導致這些高校在人才競爭中處于劣勢地位,以該高校為平臺進行申請項目的成功率相較于名牌大學比十分低。以上種種因素限制了地方涉海高校的進一步發展,因此導致了地方涉海高校創建學術創新團隊和搭建高層次涉海人才團隊較為困難。
面對這種情況,普通的地方海洋大學在人才隊伍的建設過程中,必須另辟蹊徑,挖掘本校海洋專業的特色。結合國家和地方上的中長期海洋開發過程中的需求,同時以優勢涉海學科為龍頭,相關涉海學科所在二級學院為骨架,統籌謀劃;結合學校優勢資源的調配打破院系行政框架,在多學科綜合協調發展的基礎上,凝練涉海類優勢學科,進行延伸發展,合理布局,把自身有限的資源選擇性地集中在涉海學科作為戰略重點。充分挖掘其他學科與涉海學科的交叉共融點,點面結合,多路突破。力爭實現在核心團隊等資源優化配置方面形成合力,從而為本校高層次涉海人才隊伍的培育和壯大創造良好條件。
培養涉海高層次人才,必須要有平臺作為依托。平臺的建設必須要依托擁有各個涉海專業的二級學院。就廣東海洋大學來說,廣東海洋大學涉海高層次人才的培養必須依托廣東海洋大學的船舶與海運學院、海洋工程與能源學院、水產學院和海洋與氣象學院為整個人才培養體系的四梁。從專業分布來說,這四個學院的專業分布涵蓋了海洋工程開發與管理的絕大部分領域。因此,在筆者看來,應該以這四個學院為學校四梁八柱體系中的四梁,集中全校的人力、物力、財力和科研基礎設施,對這四個學院的涉海專業擇優進行重點打造和培育。根據二級學院的辦學定位以及學校經費的可承受情況,建設一批可行性高的綜合性涉海學科實驗室與工程實習基地,才能筑好梧桐樹,引來金鳳凰。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為學校的涉海高層次人才隊伍的培養打下一定的硬件基礎。
除了以上四個學院外,濱海農學院的海水稻為廣東海洋大學的特色研究方向。中國的海水稻也是被廣東海洋大學的陳日勝教授首先發現的,作為中國國內的第一,這個是廣東海洋大學要繼承和發揚的,并且在這方面的研究得到了袁隆平院士的認可,因此以該學院的海水稻研究作為八柱中的一柱是科學的;電子與信息工程學院的海洋技術專業屬于涉海專業中的寬口徑就業專業,從拓寬學生的就業渠道、打造“大船?!逼脚_及擴大涉海學科的影響力來說,將該學院的海洋技術專業作為八柱中的一柱可以集中全學院之力做大做強這個專業;食品科技學院的水產品加工及貯藏工程專業對海產品的開發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湛江是海鮮之城,瀕臨南海,發展海鮮產品的深加工有著天然的地理優勢,同時,水產品的加工及貯藏能帶動一系列產業鏈的發展,促進當地的就業,從這點來說,將該學院的水產品加工及貯藏工程專業作為八柱中的一柱是可行的并且也是必要的;機械工程學院在海洋裝備無人船的控制及海洋工程材料的腐蝕性研究方面有著一定的研究基礎,因此將這兩個方面分別作為兩個支柱發展方向加以培育,對促進海洋工程裝備的研發有著積極的作用。
除了這些工科院系,管理學院、體育與休閑學院、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也有研究海洋歷史、海上競技體育與海洋管理的軟科學方向,這些軟科學方向的相關專業可作為整個涉海高層次人才培養體系中涉海軟科學高層次培養人才的三個支柱存在。同時,軟科學和硬科學的結合也可促進學科交融,有利于整個學科發展的布局與調整。從而按照學科群建制,將關聯專業和學科有機結合,建立其學科之間的普遍聯系與廣泛協作,從而發揮集體優勢,依靠多學科協作解決相關涉海問題。
通過這種“四梁八柱”體系的搭建,嘗試力求實現資源整合,盡量滿足高層次人才培養的新趨勢,立足于長遠服務國家的安全戰略及社會經濟發展的新需要,減少學科交叉融合與知識創新之間存在的制度性障礙,優化行政系統的流程。同時突出學科的價值與科研的重要性,理順學校、學院、學科與專任教師的關系,促進校內學科交叉融合并提高學校的科研質量水平,進而達到培養涉海高層次人才的目的。從而最終建設適應學科發展、人才培養與科學研究,能夠更好地服務國家向海圖強戰略的地方涉海高校內部教學科研組織架構。
除了體系、制度、平臺、資金方面的建設與保障之外,高層次人才的培養還是要落實到人的培養上。因此,需要同時在專業建設的過程中發現青年教師中有理想、有沖勁、敢擔當的可塑之才。以專業培育的需要為導向,以青年教師的培養為牽引,二者相互促進、相互配合,學科專業的發展需求推動青年教師的進步,青年教師的進步反過來促進學科進一步發展。
新竹高于舊竹枝,全憑老干為扶持。因此,在這一過程中,要注意老教師傳幫帶的作用。在科研與教學兩個方面,老教師要主動發揮自身的作用,對青年教師進行全方位的引導,促進青年教師的成長,從而盡快完成青年教師從學生到先生的角色轉變。欲知上山路,需問過來人,同時,青年教師也要端正態度,要放下身段,要謙虛地向老教師請教,通過比不足、找差距,迎頭趕上。同時,在高層次人才培養體系的構建過程中,要緊跟時代脈搏,結合高校自身定位找準社會需求,注意加強基礎學科、新興學科、交叉學科對涉海專業的影響,促進高水平合作辦學和服務社會經濟發展,大力推進產教融合、產學研融合,以戰代練、以戰養戰,從實戰中練兵培養自己的涉海專業的能堪當大任的將才和帥才。
并且要注意內外結合,采取多種舉措靈活引進院士、長江學者等領軍人才。利用這些專業領域內的領軍人才在業內的影響力和凝聚力,助推廣東海洋大學的涉海專業的發展。同時鼓勵校內青年教師與引進的特聘院士、長江學者在學術上多交流、多合作,為青年教師與領軍人才的溝通與互動牽線搭橋。將青年教師推到重點科研項目研發的前沿,鼓勵青年教師挑大梁,支持青年教師走向前臺,對青年教師的培養起到良好的牽引與帶動作用。
筆者從自身的視角,結合專業特點和廣東海洋大學的實際情況與辦學定位,探究了構建“四梁八柱”框架模式下廣東海洋大學高層次涉海人才培養體系的可行性。本文從國內高校的分類講起,對比了國內涉海高校和地方涉海高校在辦學過程中的優勢,總結了國內地方涉海高校在人才培養體系的劣勢和不足。進而提出了針對性的建議,給出了地方高校的破局之策。同時,結合廣東海洋大學的辦學定位、區位優勢與涉海專業在各個院系的分布情況,提出了一種基于“四梁八柱”框架模式的針對地方涉海高校的涉海高層次人才培養方案;提出了“大船海”的學科發展理念,指出了打造“大船?!逼脚_對地方涉海高校的重要性。
從學科交叉、專業融合、平臺搭建、制度建設與保障等方面詳細論述了“四梁八柱”框架模式下廣東海洋大學高層次涉海人才培養體系的構建方案的可行性。該方案的提出一定程度上豐富和補充了我國涉海高校高層次人才的培養理論,同時也可為國內地方涉海高校制定本校的涉海高層次人才培養方案提供一定的借鑒與參考。當然,本文提出的觀點和理論是筆者自己基于廣東海洋大學情況的一種假想和探索。在實際中相關地方涉海高校應根據自身的情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具體問題、具體對待,本著實事求是的態度制定適合自身的涉海高層次人才培養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