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碧涵,王 峰,張陸成,袁建輝,*
1.廣西醫科大學生命科學研究院,廣西 南寧 530021;2.廣西醫科大學基礎醫學院生理學教研室,廣西 南寧 530021
金黃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MSSA)是一種常見的革蘭陽性致病菌,其可感染人體的胃腸道、皮膚和鼻腔等部位,引發皮膚感染和心內膜炎等疾病[1]。隨著抗生素的廣泛使用,一些MSSA 對常用的甲氧西林類藥物產生了耐藥性,這類細菌被稱為“耐甲氧西林金黃色葡萄球”(Methicili-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MRSA)[2],該菌也是引起體內感染的重要病原菌之一。相較于MSSA,MRSA 能夠分泌多種毒力因子,更難被普通藥物殺滅,會嚴重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3]。白花丹素(plumbagin)是從傳統中草藥白花丹中提取的一種羥基萘醌類化合物[4],其在抗癌、抗菌、抗炎等方面表現出了很強的生物活性[5]。近期的研究發現,白花丹素對多種細菌都具有抑制作用,對細菌的生長、聚集、代謝等都產生了影響。本文基于此研究白花丹素對MRSA 和MSSA 的抑菌效果,有助于發現新的抗菌作用靶點。
實驗材料:金黃色葡萄球菌(ATCC 25293,MSSA)與耐甲氧西林金黃色葡萄球菌(ATCC 43300,MRSA),菌株由廣西醫科大學微生物教研室贈予,保存在-80 ℃的冰箱中,復蘇使用;TSB 培養基,TSA 瓊脂培養基,0.1%結晶紫水溶液(北京Solarbio)。
實驗儀器:恒溫培養搖床(上海一恒THZ100),超純水機(YYTIII-20L),超低溫冰箱(海爾DW-86L578J),培養箱(ZXDP-A2160),醫用冷藏冰凍冰箱(海爾HYCD-282),生物安全柜(海爾HR40-IIA2),TriStar2 LB942 多功能酶標儀(德國Berthold)。
1.2.1 測定白花丹素對MSSA 和MRSA 的MIC
將MSSA 和MRSA 復蘇后,在TSB 培養基中傳代三次;在96 孔板中對白花丹素進行梯度稀釋,使藥物質量濃度依次為512、256、128、64、32、16、8、4、2、0 μg/mL,加入對應的細菌懸液,使細菌濃度達到1×105CFU/mL,以無菌TSB 肉湯為陰性對照;37 ℃恒溫震蕩搖床過夜培養,次日觀察孔內的渾濁程度,肉眼澄清即為最低抑菌濃度(Minimal Inhibit Concentration,MIC)。重復三次實驗。
1.2.2 測定白花丹素對MSSA 和MRSA 的MBC
在進行1.2.1 的實驗后,選擇96 孔板中未產生渾濁的澄清孔,每孔取10 μL 涂布在TSA 平板上,于37 ℃恒溫培養箱中靜置培養24 h。平板上無細菌生長即為最小殺菌濃度(Minimum Bactericidal Concentration,MBC)。重復三次實驗。
1.2.3 建立MRSA 和MSSA 的生物被膜體外模型
MRSA 和MSSA 分別傳代三次后,用培養基將菌液稀釋,調整OD600為0.5;在96 孔板中每孔加入200 μLTSB 和2 μL 菌液,盡量避免出現掛壁現象;于37 ℃的恒溫培養箱中靜置培養24 h;培養結束后,棄去TSB 培養基,用無菌PBS 溶液緩慢清洗,得到金葡菌成熟的生物膜體外模型。
1.2.4 使用結晶紫染液測量白花丹素對成熟生物膜的清除情況
得到生物膜體外模型后,棄去舊TSB 培養基,在孔板中分別加入預先用TSB 培養基稀釋好的白花丹素(512、256、128、64、32、16、8、4、0 μg/mL),每孔加入200 μL,每個濃度重復三組。藥物作用24 h后,吸棄培養基,加入無菌水輕柔潤洗一遍;加入200 μL 0.1%的結晶紫水溶液,室溫染色20 min,棄去染液,再用無菌水輕輕潤洗兩遍,置于烘箱中15 min 烘干,用30%的乙酸將其溶解,使用多功能酶標儀測量OD575。
采用GraphPad Prism 8.4.2 作圖,S 用SPSS 25.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實驗結果表明,白花丹素對MSSA 和MRSA 均有明顯的抑制作用,對MSSA 和MRSA 的MIC 分別為16 μg/mL 和8 μg/mL(見表1)。這表明在菌液中懸浮培養時,白花丹素對MRSA 的清除效果更佳。
表1 白花丹素對MSSA 和MRSA 的MIC、MBC
實驗結果表明,白花丹素對MSSA 和MRSA 都具有明顯的殺傷作用,對MSSA 和MRSA 的MBC 均為32 μg/mL(見表1)。
當未使用白花丹素對其進行處理時,MSSA 菌群生長狀況良好,24 h 后生物膜的形成到達穩定期。在加入4 μg/mL 白花丹素的條件下,MSSA 菌群的生長開始受到抑制,OD575值下降至1.0 左右,且對濃度存在依賴性,濃度越高抑制作用越強;當白花丹素的質量濃度增長到128 μg/mL 時,菌群的生長能力下降更加明顯,OD575值可下降至0.5 左右;差值具有統計學意義(如圖1 所示,***P<0.001)。
圖1 白花丹素對MSSA 成熟生物膜的清除能力
未使用白花丹素進行處理時,MRSA 菌群的生長狀況良好,24 h 后生物膜的形成量趨于穩定。當加入的白花丹素的質量濃度達到32 μg/mL 時,MRSA 菌群的生長開始受到抑制,OD575值下降至0.7 左右,且對濃度存在依賴性,隨著白花丹素濃度升高,抑制作用逐漸增強;當白花丹素的濃度增長到512 μg/mL 時,OD575值可下降至0.5 左右,差值具有統計學意義(見圖2,**P<0.01、***P<0.001)。
圖2 白花丹素對MRSA 成熟生物膜的清除能力
MSSA 是常見的食源性致病菌,其可引發食物中毒,給機體健康造成危害;還可以黏附到可植入的醫療設備上,引起生物膜感染。近年來,藥物濫用導致MRSA 大量產生,MRSA 與普通的金葡菌相比具有更強的生物膜形成能力。由細菌群落組成的復雜無底多細胞聯合體被稱為“生物膜”[6],細菌在生物膜狀態下對抗菌劑的敏感性會降低,生長和代謝速度也會減緩,這導致金葡菌的治療更加困難,尋找可替代藥物進行治療迫在眉睫。
本實驗研究了白花丹素對MSSA 和MRSA 的體外抑菌效果,確定其在溶液中對兩種金葡菌均有顯著的抑制效果,對MRSA 的抑制效果尤其優秀,MIC 僅為8 μg/mL。在應對生物被膜狀態時,白花丹素也發揮了明顯的清除作用,但相較于MSSA,MRSA 的生物膜顯然更難被清除,這與其耐藥特性和獨特的群落感應系統有關,也是我們在后續實驗中需要多加關注的焦點;可以與其他藥物聯合使用,讓白花丹素更有效地作用于MRSA 的生物膜系統,從而全方位地對MSSA 造成殺傷。對白花丹素的抗菌效果進行深入研究,不僅有助于尋找抗生素的替代療法,而且能為研發新型抗菌藥物開辟新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