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莉
在現代社會,優秀的語言表達能力是一種重要的技能。在傳統的中學語文教學中,教師常常受到考試的影響,把重點放在了怎樣把語文基礎知識付諸實踐,而忽視了學生的語言表達。在新時期,教師要著眼于長遠的目標,從提高學生的語言能力、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重視學生的長期發展等方面著手。在當今的社會競爭中,學生必須有較強的表現力,才能成為一名杰出的人才。
首先,語言表達是解決問題、表達情感和觀點、寫作和演講的重要手段,對語言的學習和其他學科的發展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在中學階段培養學生良好的語言表達能力,可以幫助學生以后的學業和事業發展。其次,語言表達是學生掌握語言的必要技能,而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有利于發展思維和正確運用語言。學生的思考與語言的運用是分不開的,思維活動的結果也是由語言表現出來的。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不僅可以激發學生對語言的興趣,還可以增強他們的獨立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促進他們的想象。
在現代教育背景和觀念的作用下,教師和學生容易受到應試教育的影響,在學生的日常學習和生活中,父母和教師都會根據他們的考試成績來評定他們,以學生的考試成績來作為衡量和評判學生的唯一標準,所以他們只需要拿到高分就可以了。這種錯誤的教育理念對學生的影響很大,僅僅是為了應付考試而參加學習。而在學習過程中,學生也會漸漸遺忘語言的重要性。在學習過程中,僅僅注重于測試內容,而忽視了自身的表現。在當前的素質教育大背景下,對語文的課程進行了改革和優化,要求當下的學生不能只重視學業成績,要德、智、體、美、勞均衡發展,全面發展,而提升學生的表達能力,可以很好地實現綜合發展這一目標,實現學生掌握語文學科的核心素養。但是目前的語文教師仍堅持應試教育的教學理念,極大地限制了學生語文綜合發展,影響了學生表達能力的提升。
受傳統的應試教育思想的影響,學校和教師都把考試作為教學的重心,因此,在語文課程教學中,無論是教師還是學校,都十分重視學生的應試能力。在這種情況下,部分學生的基本功都比較扎實,但是他們并沒有經過有效的培訓。在日常生活中,部分學生不愿表達自己的觀點。在實際開展初中語文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普遍用“教師自身臺上講課,學生臺下聽課”的方式,這樣的教學方式單一且陳舊,而且教學內容大部分局限在了語文教科書上的理論書面知識,使得學生缺少自我表達的機會,基本上接受的是“被動教育”,使得學生形成了思維定式,沒有自我思考和組織語言的機會,使學生的表達能力無法充分地展現出來。同時這種教學方式缺少交流互動,提升語言表達能力的重要方式就是要多交流,多講話,多讓學生表達自身的觀點和想法,但在應試教育的傳統教學活動中,卻沒有有效的互動形式的教學活動來讓學生提升表達能力,即使存在,也基本是由教師提問,學生根據教師的問題作固定的回答,這種互動形式無法加強學生的表達能力提升,只是公式化地去作標準的回答,沒有機會去表達自己內心真實的想法。教育方式的單一落后,教師沒有重視學生的表達能力的培養,沒有開展互動形式的教學活動,使得學生表達能力的提升受到了制約。
語言的培養與語言教學一樣,都是長期積累、沉淀的過程。目前,中學語文教學在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方面,缺乏系統的引導與練習。首先,與知識傳授相比,提高表達能力,教師會使學生不能快速、熟練地掌握語言表達的方法和技術。其次,不管是在班上,還是在學校里,都沒有開設實用的語言表達能力課程,這就使得學生在實際中缺乏鍛煉的機會,從而影響了他們的技能提高。
表達能力是學生能夠邏輯清晰地將自己的內心所想,把感受和建議通過語言或文字的方式進行展現出來的一種交際能力。在初中語文教師提升學生語言表達能力之前,要將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當作前置條件。邏輯思維的能力是語言的表達基礎,只有具備了較好的邏輯思維能力,學生才可以在腦海中仔細地斟酌自身的發言,從而將自己的觀點和想法準確地表達出來,讓傾聽者能夠聽懂。在日常的語文教學活動開展過程中,教師要加強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要讓學生具有創新思維能力和獨立思考能力,將課堂上的知識進行靈活地引申,學生根據教師的實際教學活動,從而引發自身的思考,激發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的鍛煉。
學生的語言組織能力是建立在良好的邏輯思維能力基礎之上的,在實際的生活中,我們日常的表達都是不假思索,沒有進行語言組織直接脫口而出的,而在教學活動中,和將來走出社會,走向工作崗位后,學生不能直接脫口而出,避免禍從口出,說出一些不合時宜的語言。這就需要學生具有一定的語言組織能力,學生在說話之前,要考慮用詞用句,哪些話該說,哪些話不該說,這就需要學生擁有豐富的詞匯量和理性思考的能力,以此來將自己的語言進行美化加工,讓傾聽者感覺到舒適,如沐春風。教師在實際的初中語文教學活動開展過程中,可以通過加強寫作和演講比賽,讓學生充分地利用自己的語言組織能力,使文章和演講邏輯清晰,不拖泥帶水,簡單明了地讓聽者了解想表達的語言思想,以此來鍛煉學生的語言組織能力,提升整體的語言表達能力。
通過邏輯思維能力和語言組織能力的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得到了顯著的加強,具體體現在學生的交流溝通的能力得到了提升。交流溝通的能力是指學生可以通過邏輯清晰的語言和其他表達方式來與他人建立起良好有效溝通的能力,能夠加強人與人之間的友善關系,提高學生與學生之間,學生與教師之間的互動關系,適用于日常生活與人交流,也幫助教師能夠開展高效的初中語文教學課堂。學生的交流溝通能力的增強,可以給人展現出受到良好教育的姿態,能夠加強他人對自己的第一印象,幫助營造良好的溝通環境。對此,教師在實際開展初中語文教學活動時,要注意培養學生交流溝通的能力,可以開展語文閱讀理解的辯論比賽,學生在辯論中可以加強合作交流的能力,培養團隊意識,同時也促進了良性競爭,使學生在競爭中取長補短,共同進步,從而實現提升學生的綜合表達能力。
在傳統的中學語文教學中,教師會在課堂上提問,并引導學生進行表述,而在表達時,教師常常會帶著某種意圖,讓學生的答案盡可能接近課本所規定的標準,但事實上,這種方式會阻礙學生的積極表達。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充分尊重學生的表達意愿,創造一個有利于學生自由表達的學習環境。在設定了題目后,我們可以鼓勵學生去發散、拓展,讓他們真實地體會到語言的實際意義,而不是盲目地去尋求正確的答案。教師在實際的語文教學活動中,要做到以學生為學習的中心,而自身只作為引導者來進行對學生的輔助,在學生回答問題的時候,教師要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對待學生回答的話語,要學會尊重,不能進行諷刺和挖苦,不能進行批評。因為學生并不是成年人,教師不能按照自己成年人的眼光去要求學生必須要和自己的想法一樣,對待學生的表達,教師要學會理解和換位思考,要建立平等交流的關系,耐心地去了解學生的想法,并對正確的贊賞,錯誤的糾正。只有相互尊重,學生才能敢于發言,善于發言,只有這樣才能夠提升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同時也營造了輕松愉快的課堂氛圍。
新課改的重點在于強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夠更好地發揮自己的作用。通過提高學生的自主性,可以使學習者的學習積極性得到進一步的提高。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存在著很多不能適應目前學生學習需要的缺點,因此,教師可以在課堂上進一步建立學生的自我表達能力。所以,在日常的語文教學中,教師要發揮自己的指導作用,使學生更好地表達自己的思想。在語文教學中,教師可以更多地運用啟發式教學,使語言表達能力得到更好的發展。比如,在語文課上,當教師開始學習一篇新的課文的時候,可以用多媒體來引導教師的語言,讓學生在教師的演講中,通過語言來表達教師的想法,讓教師的語言變得更加的生動。同時,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豐富語文課堂的內容,使學生對語言的基本內容和知識結構有更深的了解,從而使他們的語言表達和學習的樂趣得到有效的提升。
要建立面向學生的語文課堂,鞏固學生表達的根基,教師應加強文本的閱讀,引導學生在閱讀中積累語言素材,學習優秀的文本表達技巧,掌握表達感情的技巧,通過反復的練習,提高口語表達的水平。首先,教師要對文章的主題、情感內涵、思想境界等進行闡釋,并對其閱讀技巧和情感的掌握方式進行仔細的剖析,并在準備階段進行反復的閱讀訓練。其次,在課堂上,教師要起到引導的作用,可以通過教師的示范朗誦,使學生對文本的情感基調有一個初步的認識,學習文本的基本語言要素,然后模仿教師的閱讀方式進行閱讀。最后,在教師的示范下,給學生以伴奏、齊讀等不同的閱讀方式,使他們能在適當的停頓和輕重音的情況下,表達主題,積累語言材料。加強閱讀課的教學,鞏固和發展了學生的表達能力,提高了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
語言是一門很有特色的學科,更多的是靠自己的努力來獲得知識。在教室里,學生要學會按照教師的解釋,把重點和章節都標注出來。俗話說得好:“好記性不如爛筆頭。”中學語文這門學科是一項實用類型的語言工具類學科,涵蓋聽、說、讀、寫四項語言基礎技能,這四項技能是相輔相成,互相促進的,學生在課后自己讀書的時候,要把好的段落都抄錄下來。這樣才能在不知不覺中學會有邏輯地表達和養成表達習慣,達到提高語言表達的目的。
例如,教師在教學《新聞兩則》一課時,可以從課文中摘錄出新聞短語。比如,學生把《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的新聞語言的基本邏輯寫下來,同時也能記住“時間、地點、事件發展趨勢”等信息表達的要義,讓學生迅速掌握這種文字的表現形式,對以后的復習也有很大的幫助。
讀、寫是提高語言表達能力的根本。作為閱讀能力的一部分,閱讀方法應該得到充分的關注。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讓學生有機會進行自己的閱讀實踐,把閱讀和寫作結合,提升學生的閱讀水平,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例如,在教學《貓》這一篇課文時,注意作者對貓的外形、性格、日常活動進行描述以及如何表達自己的情緒。然后,引導學生描述自己的動物和花草,用生動的文字把生活中美好的事物記錄下來,以此來提升學生的寫作水平。
一個人的語言表達能力,主要表現在說話和寫作上,而在這個過程中,教師也會在潛移默化的影響下,不斷地提升自己的語言表達。初中語文是一門語言學科,在中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在課堂上適當地加入一些互動活動,既能活躍課堂氣氛,又能增強學生的綜合表達能力。在此基礎上進行多種形式的整合,以提升整體語言教學的效能,是教師的職責。以《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為例,這是一篇關于一位作者在一夜之間醒來,發現自己的茅屋在秋風的吹拂下,變得一片狼藉。這種情況下,他要怎么才能保持好的心態。作者在面對人生的挑戰時,以一種積極樂觀的心態,書寫出了這一段古老的詩歌,其作者的思想、人生的態度、作者的情緒都可以作為一項重要的教育工作。在課堂上,教師還可以讓不同的學生來朗誦。通過閱讀,讓學生能夠更好地融入課堂中。每個人對古代詩詞的解讀,都會有不同的感受。通過這種方式,可以加深學生對古代詩詞的了解,同時也可以讓教師在閱讀的時候,調動整個教室的氣氛。通過讓學生參加這些活動,可以提高他們的表達能力與自學能力,培養他們的自信心。在步入社會以后,一個人的表現和未來的發展息息相關,這是一個很關鍵的技能。
在中學語文教學中,要讓學生在閱讀、學習、思考、交流等多種形式下進行有效的表達。教師可以讓學生嘗試用寫作來表達自己的想法,同時也要給學生提供更多的語言表達空間,讓學生有更多的機會去表達自己的想法和嘗試。首先,通過提問和對話的方式,使學生能夠有效地聽取信息,表達自己的觀點,并通過師生間的交流來創造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其次,在課堂上,教師可以讓學生用小組形式進行有效的交流,讓他們參與集體的閱讀中去,收集相關的素材,并從中提煉自己的想法,然后用談話的形式來表達自己,從而提高他們的思考能力。此外,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通過主題演講、知識競答等多種形式的表達,引導學生積極思考,積極表達,提高學生的表達水平。
總之,要使中學生的語文表達水平得到提升,就必須給他們自信心,讓他們有勇氣說出自己的想法。在傳統的教學觀念下,我們不能過分強調分數、成績,使他們有很大的壓力,以至于遺忘了自己的表達,因此要給予他們更多的機會,給予他們更多的表現和發展的機會。在長期的訓練中,使學生能夠發現自己的語言表達的支撐,讓他們有更多的表達空間,有更多的機會去表現自己,從而使自己得到發展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