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楠楠 艾姍姍 王 傲
河北民族師范學院教務處,河北 承德 067500
通識選修課程是高等學校課程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教學對象廣泛性、教學內容通用性、教學方法多樣性等特點[1],通識選修課程可由學校根據具體情況自主設定。通識選修課程《專利與生活》是根據河北民族師范學院“四個需求”辦學理念開設,目前已經開設兩個學期。
從國家戰略需求出發,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強調,必須堅持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2021 年9 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知識產權強國建設綱要(2021-2035 年)》(以下簡稱《綱要》)指出,要塑造尊重知識、崇尚創新、誠信守法、公平競爭的知識產權文化理念,這種文化理念應該根植于每個公民的心中。《綱要》還指出要依托相關高校培養知識產權專業人才,開發一批知識產權精品課程。作為暫時尚無條件培養知識產權專業人才的高校,開設知識產權相關的通識課程,能夠有效傳播知識產權文化,持續提升知識產權意識。
從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出發,承德市印發的《關于促進人才創新創業加快高質量發展步伐的實施辦法》也指出,要打造崇尚科學、尊重人才的社會環境。承德地區正在積極開展知識產權相關工作,已經建立河北知識產權保護中心承德分中心及八縣三區工作站和河北民族師范學院知識產權維護及咨詢服務平臺[2]。
從學校自身發展需求出發,結合學校辦學定位和各專業服務面向,要求將創新創業教育目標納入各專業畢業要求,并將雙創意識與能力培養融入教育教學全過程。對學生進行創新創業教育,也要教育學生使用正確的方法保護自己的創新成果,教育學生崇尚創新、尊重他人的創新成果,這是貫徹落實“價值塑造、能力培養、知識傳授”三位一體育人理念的表現。同時,學校成立承德市知識產權信息服務中心、獲批第二批河北省知識產權信息公共服務網點,并入選2022 年度國家知識產權信息公共服務網點,因此開設知識產權類的通識選修課程是有必要的。開設知識產權類通識課程,既能普及知識產權基礎知識,也可以引導學生專業知識與產權知識相融合,從不同角度討論和分析問題,對于實現知識產權與不同學科專業知識的交叉融合具有一定意義。
從學生需求出發,學生需要具備查閱資料、收集資料的能力,需要具備保護自身創新成果的能力。目前,學生在查閱資料時,更多是查閱科技論文,忽略了專利所包含的成果,這可能會導致學生對最新技術的發展認知有偏差。由于不了解,也可能會忽略通過申請專利保護的方式去保護創新成果。所以,開設知識產權類的通識課程,是對專業課程的一種補充。
課程開設兩個學期,選課學生141 人,其中工科專業學生占5.7%,藝體類專業學生占46.8%,據了解,藝體類專業學生大多思維活躍,性格外向。通過問卷調查發現,在選課學生中,30.3%的學生選課具有盲目性,且僅有4.3%的學生對專利知識有所了解?;谕ㄗR選修課程擴展學生知識廣度、拓寬學生視野,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特性,本課程充分考慮學生的專業特點,結合生活中典型的案例,讓學生了解專利的相關知識。
通過本課程的學習,讓學生了解專利的基礎知識,培養學生樹立尊重知識、保護創新的意識,能夠根據需求,進行專利文獻的檢索,培養學生檢索文獻和閱讀文獻的能力。
本課程從生活中的熱點問題、知識產權領域的典型案例著手,設計7 個主題,通過對主題的討論,將課程思政元素融入課堂;并從中引出相關的專利基礎知識,實現專業知識與課程思政緊密結合。檢索類型涉及專利申請人檢索、技術主題檢索,技術主題檢索題目由簡到難,具體設計見表1:

表1 課程設計(共32 學時,含上機12 學時)
在學校提供的泛亞平臺,創建《專利與生活》課程,提供課程教學大綱、教學計劃進度表、上課所用課件、視頻資源、其他學習資料等,視頻資源主要選自如泛亞平臺《創新、發明與專利實務》(毛國柱等,天津大學)、中國大學MOOC(陳曉紅等,西南交通大學)的部分視頻,其他學習資料主要為如專利法、國家知識產權局的公益講座資料等。
課程實施包括課前任務、課中教學和課后討論三個環節。課前任務主要通過泛亞平臺完成,在平臺會根據課程內容情況以視頻或課件的形式發布課前任務,多為基礎理論知識,考慮到學生對于通識選修課程的重視程度及課程知識本身存在的專業性,學習的時間一般會控制在20 分鐘內,且次數較少。課中教學以與主題相關的討論開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主題討論的回帖也能了解學生的觀點或生活態度等。然后,結合主題中的專利相關知識,采用隨堂小測的方式,對課前學習質量進行檢測,隨堂小測為選擇題、填空題、判斷題等客觀題。
以“專題3 致敬華西醫院劉進教授—認識專利文獻”為例,介紹課程實施情況,如圖1 所示。
隨堂小測的班級平均分為78.6,大部分同學能較好地完成隨堂小測任務。但是由于題目均為客觀題,存在“亂選答案”的現象,這一點在講解環節也得到印證。通過了解發現,這部分同學對于通識選修課程重視程度不夠,暫不適應通識選修課程留有預習任務和課后作業的情況。
從學生對主題討論“如果你有一個億,你想做什么?”的回帖情況看,投資理財占50%、買房占28.6%、回饋社會占11.4%、孝敬父母占8.6%、其他占18.6%。
劉進教授的事跡是源自現實的真實案例,通過劉進教授的事跡進行課程思政教育。從學生對劉進教授的事跡的討論情況看,排在前五位關鍵詞分別是奉獻、創新、敬業、持之以恒、責任,也希望學生能夠看到我國在醫療方面的努力和進步,進而對我國的醫療事業和醫療水平更有信心。而且在學期末通過對學生問卷結果看,該專題在“留給你印象最深的專題”中,排名第二位。說明劉進教授的事跡能夠起到思政育人的作用。
課程最終成績由平時成績和論文成績構成,其中平時成績占60%,論文成績占40%,更側重平時學生學習狀態的監測。根據學生參與主題討論、隨堂小測、小組合作、成果匯報、個人表現、論文撰寫等環節來評價學生的學習態度、學習效果、團隊合作能力及表達能力。平時成績及時反饋,學生根據反饋信息,明確認識到自己的表現及不足,可以從一定程度上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而且,成績公開,學生對評價標準實施情況進行監督,既有利于評價標準公平實施,也有利于評價標準持續改進,并且成績更有說服力。
學期末針對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考核評價、學習收獲四方面發布問卷,回收有效問卷121 份,結果顯示,有93.4%的學生認為課程內容難度適中,能夠反映前沿知識;90.9%的學生認為課堂教學過程中注重師生互動、生生互動;69.4%的學生認為考核能夠及時反饋,評價方式合理;96.7%的學生認為學習本門課程對提升其社會關懷意識、科學智慧素養方面有幫助。
對于大部分學生而言,選擇通識選修課程的原因主要是學分要求、知識積累和興趣愛好,除了希望能夠修得學分,獲取更多的跨學科、跨專業領域且關注度較高的知識,是學生所期望的[3]。因此,學生更青睞于輕松有趣且包含知識普及創新類的課程,會積極選課、積極參與課堂教學。首先,目前部分檢索主題的設計缺乏趣味性,下一步了解學生感興趣的領域,據此設計檢索主題。其次,小組合作的效果不理想,特別是由純藝術類學生組成的小組,“搭便車”的情況較為嚴重,下一步針對這一情況修改完善評價標準,若效果仍不理想,則改變評價方式。最后,已知校外incopat新科技檢索大賽每年四月份舉行,由于舉辦時間和教學進度的限制,只有春季學期的學生可以參加,而且效果并不理想,下一步參考相同模式組建題庫,選擇合適的時間將其作為評價學生學習效果的一個環節。
通識選修課程是人才培養課程體系中重要的一環,其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評價方法等環節的設置更具靈活性,是最容易出現“水課”也較容易打造“金課”的一環,積極進行教學改革,提高學生的課程參與度和獲得感,讓學生在獲取學分的同時能夠收獲不同學科的知識,是每一位教師應該持續探索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