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互聯網+”與高職教育的深度融合促進了各學科的融合發展,并為課程建設提供了更廣闊的視野,同時也為培養高素質綜合型德才兼備人才提供了更多思路。本文就互聯網背景下高職院校會計專業課程思政現狀進行分析,提出優化高職會計專業課程思政的針對性策略,旨在提高當代大學生的思想覺悟,充分發揮高?!傲⒌聵淙恕钡慕逃砟?,培養適應互聯網時代思想過硬、品德高尚、理論扎實、技能嫻熟的高素質會計人才。
關鍵詞:“互聯網+”;會計專業;課程思政
一、引言
在高教改革背景下,“互聯網+”與傳統教育模式的融合應該更加廣泛和深入。高職院校課程改革應首先以互聯網思維改變傳統的授課和學習模式,學習并汲取外部互聯網企業發展的經驗,在思想上與外界發展保持同步,避免知識結構落后、學不致用等問題。其次,通過互聯網技術改變學習模式與環境,加強校園智能化網絡建設,提升教學質量和有效知識的傳輸效率。最后,以互聯網為紐帶,促進學科融合,培養高素質綜合型人才。高職院校的學生因教育周期與教育導向性問題,普遍存在繼續受高等教育的生源比例較低、職業技能方面的學習時長充足而思政方面的教學時長不足等問題,因此,思政課程教育與課程思政教育的同向同行在高職人才培養中尤為重要。當代大學生思想活躍度較高,互聯網的廣泛覆蓋使學生更容易受到外部文化思潮的沖擊,加之大學生的價值觀正處于完善成型階段,因此,在此階段推行課程思政更容易與思政課程形成協同效應,而以互聯網為基礎的智慧校園建設,將技術與教學結合起來,也更有利于將課程思政徹底融入學科教育與大學生的日常生活中。由于高職會計專業的特殊性,要求學生在具備專業技能的基礎上,還必須具備較高的政治覺悟與思想覺悟,以避免在就業后的經濟活動中出現重大失誤。
二、“互聯網+”背景下高職會計專業課程思政現狀
“互聯網+”與高職會計專業課程思政的融合為高職會計專業課程思政教育提供了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也極大地拓寬了高職會計課程思政教育的知識傳播廣度。目前,“互聯網+”與高職會計專業課程思政的融合度不高,新理論需要通過實踐活動驗證,新技術應用也需要在理論授課中不斷完善。另外,“互聯網+”高職會計專業課程思政的融合發展過程中,不僅要從互聯網技術入手,還應培養師生雙方的互聯網思維,并改變傳統授課模式,形成以教為主、以師為主、以課為主的學習模式,同時將互聯網的兼容性、互動性、高效性等特征融入會計專業課程思政中,以提高授課效率與學習效率。
目前,高職院校會計專業課程思政的開展普遍存在融入度不足、教學方式單一、學習效率低等問題,會計專業課程思政與互聯網結合度較低,對互聯網技術的整合力度不足,從而影響會計專業課程思政的推進深度。此外,由于高職院校生源質量普遍不高且教育周期短,絕大多數學生在畢業后選擇進入社會而非繼續深造,因此高職學生在提升職業技能的同時,還需要加強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提高學生的思想覺悟,引導其樹立正確的價值觀與人生觀。會計專業學生畢業后一般從事財會、金融等方面的工作,這對學生的職業道德素養提出了更高要求。而在會計專業教學中融入思政元素,可以潛移默化地提高學生的道德水準,通過解析真實的造假案例及其后果,讓學生謹記恪守會計職業道德,秉承謹慎的態度,如實反映會計信息,做到知法、守法、敬法,不做違法之事,幫助學生養成慎獨慎欲、慎省慎微的好習慣,培養高尚的道德情操。
(一)“互聯網+”融入度不足
現階段,會計專業開展課程思政主要通過在課堂授課中融入思政元素,但智慧校園網絡應用不夠充分,導致教與學過程中基于網絡技術的互動溝通不足,此外,“互聯網+”應用在學習成果考核階段及實訓實習階段與課程思政的結合點也相對不足。為了解決這些問題,可以考慮以下方面的措施:
首先,當代大學生與信息化網絡的關系密切,具備較強的接受和學習新事物的能力。因此,將“互聯網+”與會計課程思政進行深度融合,能夠極大地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并將課程思政延伸至學生的日常生活與實訓實習中,增加學生對課程思政的深度理解。
其次,在大學教育中,學科融合趨勢日漸明顯,“互聯網+”作為推動學科融合的催化劑,能夠加速這一進程?;ヂ摼W技術的廣泛應用有效促進了財務管理的信息化、動態化、無紙化以及結算支付的電子化,會計學科與計算機信息、金融、法律等多個學科的結合也給高職會計教學帶來了更多挑戰。因此,會計人才培養不僅要注重會計學方面的專業能力,還要注重計算機信息、金融、法律等知識的學習。同時,由于近年來上市公司財務造假事件頻發,也需要對會計從業者的道德素養問題進行重視。在加速學科融合的背景下,高職會計教學應適應“互聯網+”的發展,在培養學生綜合能力的基礎上,將思政元素融入其中,促進學生職業道德素養的提升。
總之,現階段高職會計人才培養過程中,應當注重多學科融入,并將互聯網技術融入會計教學和課程思政中,以保障立德樹人教育理念的順利實施。
(二)教學方式單一
在“互聯網+”賦能下的高職會計專業課程思政教育,應采取多元化、多模態和多維度的形式展開?,F階段的會計課程思政教育呈現方式較為單一,僅在會計課程中融入思政元素,難以有效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無法使教學傳輸的知識與學生接受的知識成正比,同時,學生在會計課程思政中無法成為學習的主體,缺乏主動學習的興趣與動力。
另外,教學方式單一的另一種表現形式是學生在社會層面的參與度不夠。家庭教育和社會學習是學生樹立正確價值取向與提高道德修養的重要補充,社會層面參與度低會削弱會計專業課程思政的整體效果。因此,高職院校會計專業課程思政教育需要加強學生、家庭和實習企業之間的聯系,利用互聯網優勢,在進行互通、互動的過程中了解學生當前的思想狀態,以便及時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并將因材施教融入課程思政教育中,以糾正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的錯誤思想與行為。
三、“互聯網+”背景下高職會計專業課程思政優化措施
在“互聯網+”背景下,高職會計專業課程思政教育的優化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首先,建設互聯網教育平臺,發揮“互聯網+”的包容性、快捷性、互動性、高效性等優勢,實現會計課程思政教育與“互聯網+”的深度融合。通過借助互聯網技術,擴大會計思政課程的傳播范圍,加快線上線下、課內課外、校內校外的結合,從而廣范圍、多角度提升會計專業學生的道德修養。
其次,建立高效的互聯網綜合評價體系,及時反饋學生的學習進度和質量。通過互聯網技術,可以快速準確地評估學生的學習情況,并提供個性化的教育指導,幫助學生鞏固知識,彌補學生的不足,進而培養出適應社會發展的高質量人才。
最后,在校企合作中融入課程思政,促進會計專業課程思政由學校教育向社會教育延伸,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職業價值取向。高職院校與合作企業可以共同打造校企互通平臺,利用校外實訓或實訓基地,將課程思政的實踐內容融入其中,通過互通平臺反饋,不斷完善課程思政與實踐的融合,避免學生在就業后因缺乏職業道德而產生財務舞弊等違法現象。
(一)“互聯網+”信息平臺構建,
信息化技術的不斷發展促進了智慧校園建設,在構建高職會計專業課程思政互聯網信息平臺時,應從兩方面入手。
其一,將現有的“互聯網+”信息平臺融入其中,以實現信息資源和教學資源的共享,這有利于促進專業融合發展,例如會計專業可以與金融專業、法律專業、數字信息化專業等進行關聯,利用現有的教學資源將會計專業課程思政融入建設,擴大其發展空間,提升交叉與融合學科的教學水平。智能手機和電腦已成為當代大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工具,全面覆蓋的接收終端提高了會計專業課程思政融合互聯網信息平臺的速度,使教與學雙方的溝通與互動不再受時空的限制,豐富了專業課程思政內容,提高了學生的主動學習興趣,這是互聯網信息平臺構建的核心內容之一。
其二,構建會計專業課程思政“互聯網+”信息平臺,其要點是專業性與兼容性并重。通過開發與會計專業課程思政教學相關的軟件,以論壇、貼吧等方式,兼容學校、教師、學生、家長和企業工作人員共同參與;通過將會計課程與思政融入實際案例和社會活動,提高參與者的廣度和深度;通過實踐活動學習思政理論知識,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增加家長與企業方的重視度,并及時將學習進度和成果反饋給教育方,方便其有的放矢地進行革新與改善。
(二)綜合評價體系構建
在“互聯網+”背景下,會計專業課程思政教育與專業課程的考試評價體系應當有所區別。考試成績僅能反映學生的學習能力,無法準確評估學生的思想意識,學生的日常言談、行為、處事方法、價值取向、人生目標和理想等才能真實反映其思想境界。因此綜合評價體系應當注重培養學生的日常行為習慣,并整合學校、家長和社會三方教育資源。
首先,在非授課學習狀態下,可以組織學生對熱點金融財會事件進行探討交流,從學生的觀點和見解中了解其思想狀態,對于正確認知加以褒獎和肯定,對錯誤認知進行疏導和糾正,通過詳細分析事件的成因、進展和后果,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職業道德觀與價值觀。
其次,在學生離校期間,需要與學生家庭進行有效溝通,了解學生的家庭環境,與家長達成思政方面的教育共識,并給予家長相應的思政教育方式,從教育源頭貫徹立德樹人的教育理念,加強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之間的協同合作。
最后,學??梢耘c企業方進行課程思政實踐合作,拓展校企合作的深度,為企業輸送德才兼備的高質量人才?!盎ヂ摼W+”背景下的會計專業課程思政綜合評價體系建設要做到全面覆蓋學生的日常學習生活,見微知著,引導學生從小事做起,從身邊做起,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企業實踐教育應當共同參與,以促進學生正向價值觀的形成,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修養。
(三)校企互通平臺構建
近年來,財務造假問題在上市公司和未上市企業中頻頻發生,給國家和人民財產造成了極大的損失,這主要是由于外部經營環境變化、信貸問題和財務工作人員的職業素養等多種原因導致?;诖?,高職院校和企業應該緊密合作,共同構建互通平臺,促進會計專業課程思政教育實踐環節的結合,使學生對以后所從事的工作有清晰認識,并提升其職業道德素養。
首先,高職院校與企業可以協同進行學生的課程思政教育,雙方可以依據學生的學習進度和內容動態調整學習目標,將會計專業課程思政從理論儲備轉化為實踐認知,以互聯網為媒介,建立互通平臺,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成果,并進行查缺補漏,既能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素養,又能提高企業的財務風險防范水準,也能為高職院校積累會計專業課程思政教育的經驗。
其次,校企互通平臺的構建,可以讓企業實踐資源與高校教育資源進行有效補充,有利于高效依托實踐創新理論研究,使會計專業思政元素的融入更加科學、合理,同時也有利于企業完善自身的財務制度,有效防范財務造假的風險。
最后,校企互通平臺的構建可以讓企業更直觀地了解學生的思想覺悟、職業道德、誠信度等多個問題,促進企業在人員招聘方面的人事改革,不僅要關注所招聘員工的專業能力,還要求員工具備較高的思想道德修養。構建校企會計課程思政互通平臺的作用不僅在于幫助學生提升職業道德素養,還可以幫助企業招聘到高質量且思想過硬的人才。企業對人才招聘的思想道德修養有一定要求時,學生必然會更積極地學習思想政治,進而提高了會計專業課程思政的融合程度,這將使高職院校會計專業人才培養質量得到提升。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互聯網+”時代的云計算、大數據、移動互聯等新技術,賦予了高職會計專業更多內涵,也對高職會計專業人才培養提出了更高要求。從企業需求的角度來看,企業需要適應信息化發展、具備綜合專業技能的高素質人才,同時還要求其具備高職業道德操守?;诖耍凇盎ヂ摼W+”背景下,高職院校會計專業課程思政教育應不斷探索新模式,將課程思政與專業課程深度融合,以互聯網為媒介,連接學校、學生、家庭和社會,整合多方資源,以立德樹人為根本,為企業和國家培養出技能合格、品德高尚、誠信可靠的高素質綜合型人才。
作者單位:潘慧 江西外語外貿職業學院
參? 考? 文? 獻
[1]李鵬.“互聯網+”背景下高職院校課程思政建設研究——以數字媒體應用技術專業為例[J].電腦知識與技術, 2020,16(27):126,141.
[2]李騁,薛白,劉娟.“互聯網+”背景下高職院校會計專業課程實踐教學探討——以納稅實務為例[J].計算機產品與流通,2020(09):275.
[3]孟沁.“互聯網+”背景下高職院校會計專業課程教學模式探究——以常州旅游商貿高職校為例[J].經貿實踐, 2017(11):14-15.
[4]彭才根,周星.課程思政視角下高職院校會計專業課程重構的探索[J].江蘇教育研究,2022(27):7-11.
[5]呂紅美,孫海濤.基于三全育人視域下高職院校會計專業課程思政建設研究[J].現代審計與會計,2022(05):34-35.
[6]夏藝誠.“互聯網+”背景下高職院校會計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與創新應用[J].中國管理信息化,2022,25(04): 217-219.
[7]王曉月.“互聯網+”背景下高職院校會計專業教法改革路徑探析[J].中國鄉鎮企業會計,2020(11):238-239.
[8]張潔.“互聯網+”大數據環境下高職院校會計專業教學創新探析[J].科學咨詢(科技·管理),2020(04):70.
潘慧(1990.05-),女,漢族,江西南昌,碩士,助教,研究方向:思政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