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編輯部
2023年,要比經營之難,快消品行業首推經銷商群體。我們在一線感同身受,廠家政策在渠道難以貫通。
大致有三個因素影響了經銷商。
一是疫情后遺癥。2023年年初,廠家高度活躍,人員、資源集中投放,而終端仍然不太景氣。于是,經銷商成為“堰塞湖”,夾在廠家與零售商中間,廠家的貨壓向經銷商,經銷商的貨壓不下去。當然,這個問題雖然只是暫時現象,但壓垮駱駝也只需要多一根稻草。
二是互聯網商業到了尾聲——“渠道改造”階段,渠道數字化正在影響經銷商。互聯網商業產生了大量新型零售業態,新型零售對一站式供應鏈的需求,傳統經銷商滿足不了。
三是2023年突然爆發的供應鏈變革,正在以“不宣而戰”的方式影響經銷商。包括自有品牌、零售折扣店、平臺型經銷商,以及BC類店的連鎖化。
這三個因素,疫情后遺癥是暫時現象,互聯網商業尾聲是意料之中,而供應鏈變革有點意料之外。其結果就是,經銷商成為2023年受影響最大的商業群體。
與此同時,我們也看到另外的現象:一是國家統計局上半年社會商品零售總額增長8.2%;二是快消品頭部企業上半年報表整體不錯,更多營收利潤雙增長。
一邊是B端(經銷商)市場遇冷,讓很多經銷商信心不足。
一邊是C端(消費者)市場熱度不減,雖然也有消費降級的現象,但體現在快消品領域,C端整體并不冷,這有各行業數據為證。
為什么C端的熱無法傳遞到B端呢?
這正反映了中國渠道的巨大變化。
打個比喻。以前C端有10個餅,供應2個B端。現在C端有12個餅,而B端卻有5個甚至10個。那么,是不是每個B端都感覺不夠吃了呢?
中國的渠道,早期只有一種“大批發”,快消品都經由這個渠道抵達終端。
大概在2000年左右,KA(大型連鎖超市)在中國強勢崛起。相當于渠道從1條變2條。當時,流通渠道也在感嘆“生意難”。
2010年左右,當電商起來時,同樣分流了傳統流量。于是,流通渠道和商超同時感嘆“生意難做”。因為主流渠道從2條變成了3條。
2020年左右,流通渠道更多了,比如社區團購(團店)、新型零售折扣店、閃電倉、全鏈數字化形成的“終端雙店”——線下店+線上店、平臺型經銷商(B2B+經銷商)、便利店。
即使是B2C模式的平臺電商,也衍生出了圖文電商、直播電商、興趣電商、短視頻電商、社群社交電商、私域電商等多種業態。
上述渠道的變化,我們稱為渠道碎片化。渠道碎片化是零售端多元化的必然結果。同時出現這么多新型渠道,其結果就是每個傳統渠道的流量一定被分流。
如果只是新渠道分流,那比較好辦。有多少新渠道,就進多少新渠道。關鍵問題是:有的新渠道要求“一站式供貨”。這就要求經銷商從傳統的渠道商思維轉變為供應鏈思維。
渠道商思維的特點是從廠家出發,主要職能是廠家職能在渠道的延伸。廠家推廣什么,經銷商就在渠道做同樣的事情。
供應鏈思維的特點是從消費者或零售商出發,成為零售端的供應鏈。消費者需要什么,供應鏈就供應什么。
在中國C端電商高速發展的時候,我們就發現美國的B端電商非常發達。因為美國的經銷商都是供應鏈思維。哪怕在沒有互聯網的時代,也通過其他電子化手段實現了平臺化。
所以說,對眼下處于風口浪尖的經銷商來說,參與供應鏈變革,做平臺型經銷商,或許才是最好的出路。